《月夜教学设计(共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夜教学设计(共15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月夜教学设计(共15篇)第1篇: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 彭亚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 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 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 4、把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 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其次学期第四单元唐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缘由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同学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整个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
2、句、统篇的力量。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盼望乘胜追击带领同学多学一首好诗。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同学一起观赏诗歌,同时让同学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育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 不老的情怀 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学校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不管这是不是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宽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
3、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殊的情感,她分散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日,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 1、老师分析同学预习提问作业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认真阅读推敲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学问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同学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 2、订正错误读音,展现创作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 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 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索并回答问题 (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 (2)妻子
4、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 (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朗诵诗歌,深化熟悉 1、请同学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请一位同学依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3、沟通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缘由有哪些? 4、老师小结:(1) 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 (2)富于想象 构思奇妙 炼字精准 5、老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 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 六、课后作业(略) 教学
5、反思: 我始终认为,诗歌鉴赏技巧千万,但总离不开字词句的揣摩分析。有了这种习惯,诗词鉴赏的力量就能渐渐养成。高一的诗词教学,与其一篇篇整个吞枣,然后苦口婆心教技巧,不如在每一篇的教学过程中花更多心思引导同学细读文本,培育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和爱好。当然,只告知同学鉴赏方法,而没有细读练习也没用。在这里,老师在诗歌解读上的示范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这节课假如说有什么实效,那就是老师和同学一起,通过方法引导,一步步读懂了对基础薄弱孩子们来说并不简单的一首诗。想取得更好的成果,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持之以恒的训练。 第2篇: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秦岭 【教学
6、目标】 1.了解,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尝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人运用想象和对面着笔来表情达意的虚实相生的写法。 3.培育同学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同学品尝语言,赏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2指导同学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分析本诗艺术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力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玄宗南逃,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借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今属宁夏)。杜甫得知肃宗即位的消息后,便于八月间离家北
7、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困在沦陷后的长安,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杜甫其人: (同学依据已有的学问积累,说说对杜甫的了解。) (多媒体展现)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品读诗歌,读准读畅。 1同学自读,留意字音和节奏。 2出示难读字字音,正音。 3听录音范读,(指导同学把握节奏、语速及语气。) 三、自主学习,梳通诗意。 1.自己对比课下解释和相关资料自译。 2.说给同桌听,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8、 3.同学自主展现。 (老师点拨指导。) 四、精读细品,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意境。 同学自读诗歌,思索:诗人在诗中共写了几个场面? 妻子思念丈夫的场面(想象) 诗人与妻子团聚的美妙场面(想象) 1 诗人思念妻子儿女的场面(现实) (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引导同学初步感知思念之情。) (二)研读诗歌,探究情感。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闺中的妻子。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
9、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观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
10、忆妻之深的苦痛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明确:“独看”:写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盼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盼望寄予在不知“何时”的将来。“双照”泪痕才能,表达诗人盼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苦痛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伤,“双照”的清辉中闪烁着四海升平的抱负,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阔人民的共同心声。“独
11、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5、本诗只写个人的遭受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 明确: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苦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与杜甫的述怀比较,进一步深层探究主旨。 述怀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
12、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学校兴,生平老耽酒。深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2 (出示述怀的相关诗句,通过分析述怀,结合写作背景及杜甫济世情怀点拨同学进一步研读诗歌主旨。)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明确:在诗人“独看”的泪痕里,不仅表现了对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伤;在“双照”的清辉中,闪烁着诗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 五、拓展学习 出示邯郸冬至夜思家,同学自学,进一步学习对面着笔的写法。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
13、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悄悄呆坐的神态,坐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呆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思家的孤寂心情。) 2.是怎样写“思家”的?写得怎样? (明确:主要通过借人映己、对方着笔的表现手法,通过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画面,突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深。) 七、课后小结 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采纳对面着笔、借人映己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苦痛,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月夜。 2.分析夜雨寄北中
14、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 【教学资料】 一、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虽然长安和鄜州距离不远,但相逢无期,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二、内容及情感: 这首诗是为平安史之乱叛军,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时所作。诗的开头便布满了浓情厚意,用明月高挂,拉近长安与鄜州距离,牵动夫妻两颗心,彼此相互揣想,相互思念。此诗艺术构思奇
15、妙,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采纳借景抒情、示意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苦痛,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杜甫推己爱人,心忧天下的胸怀和境界倍受后人景仰。而他关爱妻儿,不离不弃的无私精神同样感人至深。在月夜的诗里,他置自己的沦落辛酸于不顾,而去惦记家人,设想妻儿情形,足见其高尚、宏大。该诗以明月为线索,把对家 3 人的眷念融入月夜中,从几方面特写夫妻的挚爱之情。 杜表现对妻子的感情,不像李白那样从自我的角度来写其思恋之苦,而是写妻子望月和自己一样望月。其内心之感受如何,并无一字直接表述。只用“独看”两个字示意。独看,就是孤独,对月之时,不是两人共看。独看,一为自
16、身孤独之感,二为,思念远方之夫。三为,示意内心深处的回忆。回忆什么呢?杜甫不说,回忆共看,而说,小儿女并不理解母亲在“忆长安”。这里的“忆长安”,有点蹊跷。小孩子不懂得回忆家在长安的情景,有什么好“怜”的。之所以值得“怜”,一下,(也就是显得可“爱”-怜就是爱).母亲在那里是回忆长安十年的生活吗?母亲的回忆是无声的,而小孩子却一点不懂得母亲在那里想爸爸,这才显得天真烂漫。杜甫在这里,拐了三个弯,一个弯是自己在望月,思念太太,却写太太在望月,思念自己。其次个拐弯是,太太在怀念家在长安之时两个共看明月,却说孩子不知道母亲在回忆长安。第三个弯,不说是太太在回忆夫妻二人共看情景,却说小孩子家不懂得母亲
17、在的的回忆的内涵。第四,这种回忆应当是比较甜美的。正是往日的甜美,才衬托出此时的忧愁。这种忧愁是太太的,也是自己的。这种忧愁当然是苦的,也是甜美的忧愁。 诗人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今夜”,实指今夜,也盼望只有“今夜”;“鄜州”,妻室所在的地方;“闺中”,指代妻子。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从对方着笔,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望月,思念长安的丈夫。构思独特,曲折深婉。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独落寞的凄楚情状,既显示了夫妻之间往日相守的深情,又饱含诗人对妻子独居异地的怜惜之情,而且还与下联的“未解忆长安”、尾联的“双照”照应。所以,“独看”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颔联联想“小儿女”的情状:孩子
18、还小,既不懂父亲在长安境况的危恶,更不懂母亲是怎样牵肠挂肚地思念他们远在长安的父亲。小儿女的“不解”衬托妻子的“独看”,并点明“独看”在于“忆长安”。不仅忆身在长安的夫君,更忆以往全家在长安团聚的美妙时间、希望重回长安完聚。从而加重了看月时的孤独,使“忆”更加悲切落寞。“遥怜”,相隔遥远,即使爱怜也无济于事,更突出了孤独凄恻的情怀。这些都是对“独看”的进一步延长。 颈联进一步描绘妻子看月忆长安的情状:“香雾”和“清辉”写环境的清丽;“云鬟”和“玉臂”写妻子的秀美;“湿”和“寒”都是在月下呆得太久了的结果。深夜不寐,久久在月下徘徊凝视,秋夜的雾气沾湿了秀发,清冷的月光洒满雪白如玉的双臂,思念的泪
19、水正充盈眼眶漂亮专情的妻子形象跃然纸上,联想中渗透着诗人对妻子无限关爱的深情,“语丽情悲”。 尾联正面抒写自己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何时”对应“今夜”;“虚幌”,薄而透亮的窗帘,照应“闺中”;“双照”对应“独看”。什么时候才能共倚窗帷、共赏明月、共诉离情?这一问,既是诗人与家人团聚的殷切期盼,伉俪情深、相思如渴,尽在其中;又是诗人渴望故土收复、战乱止息、天下人都能阖家团聚的美妙愿望,感时忧国、关怀苍生,暗含其里。首尾关合,章法紧密,境界深远。 全诗构思新奇,用语精工,结构奇妙,笔法婉曲。它先作反叙,再行旁村,复设想象,更加照应,首尾相联,清通一气,在艺术上已完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3篇
20、:月夜教学设计2 月夜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月亮是人们最喜爱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潇洒,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日,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简介
21、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v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抱负,但命途多舛。 v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大事,供应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v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奇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v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v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三、品读诗文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诗文,(
22、出示幻灯片) 同学听诗文,初步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的感情。 (幻灯片出示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借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预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 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香
23、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正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憧憬之情。 3、三读诗文,品尝语言 小组内再读诗文,查找诗眼。 诗 眼: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盼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盼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四、背诵诗文,探究特点 同桌争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解: 1.炼字精准。2.艺术构思奇妙。 (1.炼字精
24、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晰: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肯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肯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肯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
25、交集,但究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稚嫩,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奇妙。以“月”为线索,采纳了示意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五、总结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试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
26、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定是彼此经受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经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受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六、作业 背诵月夜,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附:板书 月 夜 -杜甫 今夜 独看。 望月思家 思家生感 憧憬和平 何时 双照?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是盛唐时
27、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奇、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醉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更加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覆盖着一片夜的清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悄悄无言地示意着时间的消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胜利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假如
28、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奇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另辟蹊径,在 三、四句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悦耳、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或许刚开头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留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格外引人留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妙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特别新
29、奇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布满了缤纷的颜色、吵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假如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诞生命的萌动与欢快,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力量。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当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30、。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快,什么是发觉生命的欢快之欢快。“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奇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胜利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觉、熟悉明白告知读者,
31、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蘅塘退士编) (唐詩三百首清 刘方平为盛唐诗人,不很出名,存诗也不多,但这首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奇、隽永,堪称当时一绝。 诗的 一、二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千家万户,庭院的一半沉醉在悄悄如水的月光下,另一半覆盖在夜的黑暗中。这明暗对比更加衬出了月夜的静谧,庭院的空寂。天上,北斗星,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更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地上人家引向宽阔的天空,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也覆盖着一片夜的清寂,只有一轮斜
32、和悄悄无言的北斗星、南斗星在示意着时间的消逝。 诗的更高妙之处在于 三、四句,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人写过的境界。 更深人静,月夜散发着丝丝寒意,可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春天的信息,感到了春天的暖意。从而情不自禁的鸣唱不已,那鸣唱声又穿透窗纱让不眠人(诗人)听到,从而透露着的不眠人(诗人)的惊喜。诗人就是从“新透绿窗纱”中感到春天的来临。这构思不仅新奇别致,不落俗套,而且显示了诗人敏锐、细腻的感受力量。着一“新”字意蕴颇丰,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们当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的那种新奇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连结在一起的
33、“绿色”上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生气。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无独有偶,诗的这独特的诗意体验,几百年后被另一大家宋代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表现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英雄所见略同”,但无论从古人还是今人的感悟上看,春暖是“鸭先知”还是虫“偏知”(先知)不言自明,足见唐人刘方平高人之处。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纳了以静衬动法,在 一、二句极力渲染一幅空寂的静景,意为反衬下文的动景,虫声“新透”先声夺人,显示了独特的驾驭语言和造境的力量。 第4篇:月夜刘教学设计 构思奇巧,情真意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东莞一中 陈丽红 教学目标: 1、鉴赏
34、月夜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巧 2、鉴赏表现主题的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4、拓展学习这种奇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重点: 1、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2、艺术特色:构思奇巧 教学方法: 引导法、比较法、想象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导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望月倍思亲。月亮总是撩人思绪的,我想同学们最早学的望月思乡诗,应当是李白的静夜思了。今日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首诗好吗? 一个比李白小11岁的人,在他45岁时,叛军攻进潼关,他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借居羌村。七月,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他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
35、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一个夜晚,他望月思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这首诗,叫做月夜,这个人,叫做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同学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 【诗歌解读】: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这句写的是谁思啊?(抓住“鄜州、闺中”) 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当是“举头望长安夜,低头思鄜州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不说己思家,却说家中妻思己,更见思家心切啊。 问: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可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
36、看”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颔联: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忆长安”的原来是妻子,孩子还太小,以致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又由于“少年不识愁味道”,更加不懂得惦念在长安的父亲。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 今夜只独看,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欣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37、那“忆”就不仅布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稚嫩,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颈联: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妻子一个人久久望着月,她的如云鬟发也许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会不会受凉呢?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肤,或許也感到一丝寒意了。 问: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 尾联: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当想到
38、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难过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苦痛生活的盼望;于是发出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呼声。“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问: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指出这首诗的诗眼: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伤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聚的抱负 小结:战乱时期,饱受相思之苦的又何止杜甫一家?杜甫只不过是发出了广阔人民盼团聚、盼和平的共同心声而已。无怪乎称杜诗为“诗史”了。诗歌把夫妻的聚散和时局的安危结合起来,写出了乱离时代亲人别离的苦痛
39、心情和剧烈希望,这种苦痛、这种渴望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这首诗歌也始终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班再次自读,然后一个同学有感情的读。全班背诵) 【重点鉴赏】 问: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和李白的静夜思是否全都?假如不是,那么又有何不同? 李白:直抒胸臆 杜甫:含蓄委婉,构思奇巧,不说己思妻,却说妻思己,不说己思儿女,却说儿女不解母亲之思。 这样更见己思家之情真意切。 其实像这样的侧面示意、落笔对方的奇巧构思我们在以前的诗歌当中也见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
40、”的思乡之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除了上面学过的,我再补充两首,大家一起观赏一下。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高适的除夕作也是采纳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家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让同学说出哪些诗句是落笔对方。) 【拓展练习】 同学们长年住校,肯定经常思念家人,请用杜甫这种奇巧的构思写一段自己思念家人的文字。 【课后作业】 1、比较鉴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
41、说望月怀远和月夜在艺术手法的异同;如何理解“披衣觉露滋”的“滋”。 板书设计: 月夜 杜甫 (线索)思念家人情真意切 月 落笔对方、构思奇巧 (此文获2022东莞市中学语文教学讨论会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篇2: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 从化中学语文备课组 彭亚燕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明白知人论世对诗歌学习的意义 2、体会诗人的国难家愁,领悟杜诗的“诗史”特色 3、了解诗歌的曲笔手法(对写法、虚实相生) 4、把握联系上下句读懂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炼字精准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 月夜属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修内容,一般放到高二作为选修课使用。我特意把它放到高一其次学期第四单元唐
42、诗五首之后,挪作课外拓展的内容。缘由有二:一者,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同学学诗词不会预习,不懂质疑;即便预习了,也是整个吞枣,没有养成释词、析句、统篇的力量。选修本的月夜恰恰是诗歌绵里藏针的典型。二者,唐诗五首其一是杜甫的登高,杜甫的作品是唐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盼望乘胜追击带领同学多学一首好诗。我把这首诗歌作为拓展教学,是想和同学一起观赏诗歌,同时让同学学会就在在字里行间把一首诗读懂,培育他们细心读诗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千年的期盼 不老的情怀 同学们,大家印象最深学校所学的是哪首诗?“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不管这是不是
43、第一首,但它是我们情感记忆里的第一。月亮,是中国旧诗坛上空的常客。一轮明月,缺圆盈亏,自古至今,一路流转,走进了中国人宽阔的心灵空间,她见证了天地间的沧海桑田,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殊的情感,她分散着我们古老民族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感。 今日,我们再来学一首和月亮有关的选修诗歌。杜甫的月夜。 二、预习检测:从提问看问题 1、老师分析同学预习提问作业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2、小结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内容环环相扣,联系上下句认真阅读推敲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回忆所学的诗人相关学问 三、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同学齐读全诗,并说说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初步印象 2、订正错误读音,展现创作
44、背景(小结:知人论世的作用) 四、揣摩字句,理解情感 联系上下,逐联细读,思索并回答问题 (1)谁人何处看月?哪个词最能体现看月情感? (2)妻子为什么“独看”(提示:联系下句)?颔联哪个字融入了诗人对妻儿的情意? (3)诗人笔下的妻子形象如何(提示:抓字词)?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4)尾联哪个词和“独看”相呼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朗诵诗歌,深化熟悉 1、请同学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2、请一位同学依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3、沟通探究:同是睹月怀人的诗歌,杜甫这首月夜不但流传千古,而且被评作“个中龙凤”,你觉得缘由有哪些? 4、老师小结:(1) 家国情怀,诗中圣哲,文为诗史 (2)富于想象 构思奇妙 炼字精准 5、老师总结读诗方法,强调习惯养成: 联系上下,析句统篇;揣摩字词,体会情感 六、课后作业(略)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