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doc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1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把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统计首屏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
2、课文标题。) 二、介绍和作品 1介绍。 (同学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由于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加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
3、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谈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同学留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同学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同学朗读。 2同学分组争论翻译文句。 3老师引导同学把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
4、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始终严厉。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状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索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愿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依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求学时候的情景。 (同学分小组争论。) 要点提示: (1)叙述本人求学的困难和专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困难等
5、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行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缘由。 (4)要求同学描绘,一是检查同学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把握程度。要想精确描述出来,必需理解文句的精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同学体会求学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悟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留意了记叙、描写、谈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加了文采,显
6、得更加生动详细。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四周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虚心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跑途中的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实行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的朴实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同学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沟通。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状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
7、、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受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留意“通变”,要求“因事感受”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肯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谈论,风格古朴豪放,锐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
8、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同学,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第2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朝阳县羊山试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赠序”和“书序”的文体学问,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写作力量。 3、反复朗读课文,争取成诵。 4、学习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9、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所谓序,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一种是赠送别人的,叫赠序。这篇文章属于后者。宋濂年老辞官后,洪武十一年又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马君则是南京国子监的同学,来拜见宋濂,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马生。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
10、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 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 己任,为文主见“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
11、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高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学习生字: 嗜学(sh)逾约(y)俟其欣悦(s)叱咄(du)既加冠(gun)负箧曳屣(qi)皲裂(jn)媵人(yng) 三、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四、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 2、仆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挂。) 五
12、、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到的汁液。) 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3、尝趋百里外:(古义:跑;今义:离去。) 4、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5、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 7、既加冠:(古义:表示已经成人;今义:帽子。) 8、援疑质理:(古义:引,提出;今义:救济。) 六、老师小结: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 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受,劝勉马生及太同学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用心致志地学习。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13、。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熟读,指名背诵。 3、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们经受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 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留意“通 变”,要求“因事感受”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肯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谈论,风格古朴豪放,锐利道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中的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同学,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二、一词多义: 1
14、、从:(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2)、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2、其:(1)、门人弟子填其室:他的。(2)、俟其欣悦:他。 3、至:(1)、礼愈至:周到。(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4、若:(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2)、烨然若神人:似乎。 5、以:(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 的,可译为“来”。(3)、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4)、以中有足乐者:表缘由,相当于“由于”。(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进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
15、”。 三、学习课文: 1、指名同学朗读。 2、同学分组争论翻译文句。 3、老师引导同学把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始终严厉。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状况大体就是这样。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第一段,叙述求学之难和专心之专,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写出了
16、求学的勤和苦。其次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了求师之难和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其次段,叙述求学时道路之艰辛,生活之简朴,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分三层: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其次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一心向学的心情。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缘由。 3、第三段, 点名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五、老师小结: 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经过 的主观努力,坚韧拼搏,在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经受了很多的辛酸之后,最终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学问,成为饱学之士。特殊渲染了从师
17、求学的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怡然自乐。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最终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探究: 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式进行说教而是真挚恳切,循循善诱。熟读课文,看看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呢? 1、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受的呢? 明确:共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 敝衣粗食求学这难。 2、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困难? 明确:求学的主要方式是:援疑质理。读书的困难:假借藏书,手自笔录。 3、送
18、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详细表现在哪些方面?与 的哪些求学经受相对比? 明确: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读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 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生活俸禄之薄相对比;诸生学于太学与借书苦读相对比;诸生 有师传授与从师求学之苦相对比;诸生有求必应与质疑请教之难相对比。 4、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学习胜利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稍:略微、稍许。)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
19、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患:忧虑,担忧。尝: 曾经。)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等到。) 三、赏析课文: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有时 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尊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任凭的)回一句话,等到先达兴奋了,就又去请教。这句话写出当年求师之困难。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由于(我的)心中有足以欢乐的事 (读书),(我)不去理睬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点明白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的缘由。 3、写作本文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在文章中却要大
20、谈自己年轻时求学之 难呢? 明确: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 于是就采纳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时得书的困难,从师的辛苦。这一段话既含教导,又怀勉励,写来亲切感人,很有劝说力。 四、合作探究: 1、对宋濂早年不畏困难,刻苦攻读的精神,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明确: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否定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机,至于他那种不畏 困难,刻苦攻读的学习态度,仍让人得到启发。学习无疑会遇到各种困难,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只有不辞劳苦,勤奋学习,才能有所建树。 2、“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不行取。
21、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公平的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 同学公平沟通,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同学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敬重同学,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敬重。由于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敬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老师小结: 本文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受,并与今日太同学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徳有不成,主要是由于专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同学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用心致志地学习。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23、送东阳马生序 1、得书之难借书抄书、
22、录毕送之; 2、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3、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 4、生活之艰食无味道、缊袍敝衣。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第3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授课者:永登县柳树中学 王云之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力量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的写作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
23、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延长拓展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 【课时支配】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文体 三、检查预习 1、了解 2、积累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范读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读不准音的字 3、同学质疑字词。 4、指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1 5、同学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1、同学质疑(将不会译的句子提出来,大家一同来解决)。 2、师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2)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通假字:
24、支、被 一词多义:以 词类活用:腰 古今异义:汤、走、臭 五、复述课文,走近 回到明代,把自己想象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的经受。 六、合作探究 1、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自己求学的困难? 2、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3、从宋濂的求学经受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七、拓展延长 你能说一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吗? 八、师总结 九、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一、本篇课文的教学,注意朗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意在夯实同学的文言基础学问。教学过程中采纳复述,既熬炼了同学的口头表达力量,也 让同学更深化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传授过程高潮迭起。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能始
25、终掌握教学的节奏,不断地把教学推向高潮。 三、同学的乐观性高,参加意识强。由最开头的小故事导入,到末尾的争论,始终能把握同学的爱好,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了同学。 四、突出了本文的训练意义。学习本课的目的,意在调动同学的内心情感,体会的思想,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同学的学习热忱。课堂中同学的学习劲头大,气氛很好。 第4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是选于本单元的一篇赠序。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仔细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导至今有很强的训练意义。在学习本文时,老师可引导同学通过自读,争论
26、,了解及文体;积累、把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本文的对比、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学习古人克服困难、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教学时,可采纳诵读法复述法品读法等相结合绽开教学,也可直接采纳争论法组织教学。(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把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的对比、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学习古人克服困难、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方案一:以古代一些经典的“嗜学”故事导入。通过故
27、事的沟通可以引起同学深化学习的期盼。 例:同学们,古往今来,很多人对学习有着深厚的爱好,人们“嗜学”的故事有许很多多,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你能叙述一例来与大家共享吗?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叙述古人的“嗜学”,让我们一起走进送东阳马生序。 方案二:从简介宋濂的生平引人,引起同学对宋濂学习精神的鄙视之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本文的爱好。 方案三:由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苦乐观引入通过短时间的争论,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文中的苦乐观。 2、教学切入点: 方案一:从争论文章的主旨切入。 宋濂幼年求学时的条件是那样的困难困苦,最终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当今太同学处于优越环境却业不精,德不成,何也? (引领
28、同学深人文本,把握全文的脉络:年少时求学困难,但其专心恳切专一,只觉“以中有足乐者”,因此业精德成。) 方案二:从文章写作目的切入。 作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何以屈尊降驾,为一个区区后生写赠序?在赠序中,虽没有以尊长的教训的口吻来大做文章,却收到令人服膺的效果,其奥妙何在呢? (让同学反复咀嚼,吃透文本,就能感受到宋濂不是以长辈和重臣的身份在说教,而是以先贤、学者的情怀感受到马生的求学精神和敦厚人品,并发自肺腑的现身说法,以叙事代说理,融情于事,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3、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诵读法、争论法、比较阅读法 本文阅读的重难点: 幼年时的学习条件怎样?而今的太同学的学习环境如何
29、?二者对比说明白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其目的是什么? 我们将如何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苦与乐”? 4、学法指导: 诵读法。本文文质兼美,表达上繁而不密,疏而不松,情感上细而不密,略而不空,可谓是字字玑珠,句句真情。通过反复诵读方能品尝其中之妙处。教学中,应考虑将诵读贯穿始终,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分段读,读出其中道理,读出其实其中真情。 争论法。本文是以篇自读课文,同时其中内容又与学习亲密相关,有很多问题值得同学争论探究:设身处地地想:宋濂幼时求学真可谓艰辛,为什么他还觉得“以中有足乐者”?你从中能得出苦乐的产生之由或苦与乐的辨证关系吗? 比较阅读法。由于本文在写法上运用了
30、大量的对比,所以我们还可以让同学通过比较阅读来把握文章。如:文章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自己当年学习条件同当今太同学有差异?从全文看,他们仅仅是在学习条件上存有区分吗? 五、拓展延长: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学完本文,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条件、自己的收获及现实意义。 第5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下面是我整理的教学设计,盼望对大家有关心!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使同学把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研讨课文
31、,培育同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力量。 、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把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育同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争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宋濂:明初闻名文学家,一生著作许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福、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其次年写的,当时岁。 、内容:本文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
32、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同学听朗读,留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争论 、学习第三段,了解的写作目的。 让同学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把握几个词:谒、书、贽。 、争论第一段 让同学自由朗读第一段(思索:本段从哪几方面写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组织同学争论(四人小组): 争论题: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争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奔赴之劳 住读生活之苦 组织同学争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分析其次段 同学齐读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同学的优越条件? 通过对比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33、) 齐读结论句 五、思索探究 假如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总结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学问,是我们每个同学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对比 幼年抄书之艰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无奔跑之劳 自身经受求师奔跑之劳有特地老师诸生求学 住读生活之苦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受,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用心治学。文中生动而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跑之苦,并与太同学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
34、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这种熟悉在今日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目标: 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娴熟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学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受,激励同学发奋读书,培育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受,激励同学发奋读书,培育艰苦奋斗的精神。 课前预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3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学问窗: 1.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闻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闻名。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由于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加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
36、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谈论性散文。 【设计意图】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了解及体裁特点,充分地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内驱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要求同学留意听准字音
37、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同学轻声跟读。 2.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3.我会读 叩(ku)问 叱(ch) 咄(du) 俟(s)负箧(qi)曳(y)屣(x) 皲(jn)裂 媵(yng)人 以衾(qn)拥覆 皆被(p)绮绣 容臭(xi) 烨(y)然 缊(yn)袍 敝(b)衣 4.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5.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育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6.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以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受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同学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坚韧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
38、读,感染同学,激起同学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同学的朗读爱好,结合课下解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积累文言学问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索下列问题。 1.并没有直接劝告马生勤奋学习,那么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第1自然段先叙述本人求学的困难和专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详细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的状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
39、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幼时求学的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困难可见。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成年后求师的困难:这种困难又包括三种状况: 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味道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 1.“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他有剧烈的求
40、知欲,为获得学问,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特别虚心虔诚的求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3.“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学问,获得学问为乐,不艳羡别人的衣食之忧,用心向学,实在是难能珍贵的。 4.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受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
41、不艳羡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学问,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用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久学习的。 5.在如此困难的状况下,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靠的是勤奋、用心、坚韧。 6.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诸生条件优越的? (1)无冻馁之患: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2)无奔跑之劳: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跑之劳矣;(3)有特地老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4)有丰富藏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7.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受和太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形成了鲜亮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无感慨地回忆自己少年时艰苦的读书环境,及虚心求教、刻苦学习的读书经受,与当时太同学们的学习环境作了对比,进而勉励善学的后生马君则,盼望他能体会自己提携后进的良苦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3 学问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把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及文体特征。 3、理解的思想内容,明确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受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力量目标 1、复述课文,把握求学的主要经受,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力量。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