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好】必修一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7922753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27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好】必修一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好】必修一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好】必修一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好】必修一 .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图示( c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读图要求:识别地球在八大绕日行星中的位置、运动方向、相邻行星的名称。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b)地球上存在生命的 基本条件 :适宜的 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恰到好处的 大气厚度 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 (1)地球处于一个比较 稳定和安全 的宇宙环境 之中;(2)距日远近适宜, 有适宜的温度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3)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适中的大气层 ,有以氮、氧为主的 适

2、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地球内部水汽的生成及外逸凝结导致了液态水 的存在。3、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的含义及能量分配(a)太阳辐射是以 电磁波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 、可见光和红外光 三部分。太阳辐射约50% 的能量集中在 可见光区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b)太阳辐射能维持着 地表温度 ,促进地球上的 水、大气、生物 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 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 ,如煤炭 、石油 、水能等。4、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活动的类型( a)太阳活动的 类型 :黑子、耀斑 、日冕、太阳风 。黑子 发生在 光球层 ,耀斑和

3、日冕发生在色球层 ,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b)影响气候 :一般来说,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太阳活动极小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平稳。如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 年,黑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影响短波通讯 :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 电离层 受破坏从而造成 短波通讯 受干扰甚至中断。影响地球磁场 :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 “磁暴” 现象。极光现

4、象:太阳风导致地球 高纬地区 大气出现 电离,产生 极光。5、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自转基本要素基本内容特征方向自西向东 绕地轴转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从 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周期恒星日即 23小时 56 分 4 秒,真正的自转 周期速度线速度1670cos千米/ 时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两 极点为零角速度150/ 小时除南北 极点为零 外,都一样昼夜更替现象( b)地球是一个既 不发光也不透明 的球体。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 分界线(圈) ,叫做 晨昏线 (圈) 。地球

5、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昼夜交替的周期 是一个 太阳日 ,即 24 小时。 拓展提示 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 晨昏线 上太阳高度 为 00。晨线与赤道的 交点 (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 6 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 时。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 不偏。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c)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 1 小时。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0经度

6、,以该时区 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 ,又叫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中国统一用 东八区的区时 (即东经 1200的地方时),称为 北京时间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 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 时间差 ,以每一度经度相差 4分钟来计算; 第三步 :判断两地的 东西方向 ,知西(时区)求东(时区) 用加 ,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 小时,则减 24小时,日期加 1 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若时间为负值,则加

7、24 小时,日期减去 1 天。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向东(一般指从东十二时区到西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 减去一天,向西(一般指从西十二时区到东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加一天, 时刻保持不变。1800经线与日界线 不完全重合 。6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a)方向: 自西向东周期: 1 年(恒星年约 365 日 6 时 9 分;太阳年(回归年) 365 日 5 小时 48 分 46 秒)速度: 近日点 (1 月初) 最快 ,远日点( 7 月初) 最慢。读图要求:(1)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2)识记近日点、远日点位置,并注意与冬至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差异;(3)把握公转方

8、向;(4)正确理解公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黄道平面 (太阳位于 椭圆轨道 的其中一个焦点上。)两个面的交角称为 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0。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读图要求:(1)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变,一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找出黄道面与赤道面;(3)识记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地方时 为 12 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

9、变化规律:纬度变化由直射点 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具体变化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 最大值 ,南半球 达最小 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有 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 为例,南半球相反)夏半年 (3.31-9.23) 1. 昼长夜短 ; 纬度越高 , 昼越长夜越短2. 夏至日 昼

10、最长 , 夜最短, 北极圈内出现 极昼冬半年 (9.23-3.21) 1. 昼短夜长 ; 纬度越高 , 昼越短夜越长2. 冬至日昼最短 , 夜最长,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春分日与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 各 12小时赤道全年昼夜等分 拓展提示 光照图的判断方法:(1)判断南北极 ,通常用于 俯视图 ,判断的依据为:从地球 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 逆时针 ,从南极 上空看为 顺时针 ;或看经度,东经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 (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 直射点是赤道 ,是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 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 现象,为北半球的 夏至

11、日 ,太阳 直射点为北纬 23.50;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 23.50。(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 为正午 12 点,晨昏线所包围的 白昼部分 的中间经线 为 12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 经线的地方时为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 18 点。 依据每隔 150, 时间相差 1 小时,每隔 10相差 4 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 东加西减 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 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 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 昼(夜) 弧所跨的 经度数 来推

12、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 公式,H所求地 =900-(所求地纬度 和直射点纬度之 差) 。先求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 ,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 ,取两地纬度和 ,再用 900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b)四季的更替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 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季节变化。 夏季为一年中白昼较长 、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 地球公转 ,直射点的移动 造成的;黄赤交角 的存在是产生四季的 根本原因 。精选学

13、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五 带 的 划 分 : 热 带 ( 南 北 回 归 线 之 间 , 有 太 阳 直 射 到 的 地 方 );南北温带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 ,无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 (南北极圈以内 ,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8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a)范围基本特征划分依据地壳地壳至 莫霍面 (17、6、33km ) 坚硬、由岩石组成地震波 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地幔莫霍面 至古登堡面 (2900km )分上下地幔地核古

14、登堡面至地心分内、外核岩石圈的范围( a)岩石圈 的范围包括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为 100-110 千米。7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a)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是氮、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岩石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物质组成( a)地壳由

15、岩石组成,岩石由 矿物 组成,矿物是 化学元素 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b)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岩石是由 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 固态矿物 集合体。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b)岩石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是由 岩浆冷凝 形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花岗岩)和 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化 、沉

16、积和固结作用 而形成的;沉积岩具有 层理构造 和存在 化石两大特征。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等。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存在条件产生变化导致其结构、矿物成分随之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片麻岩、 石英岩 、板岩、 大理岩 等。2、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b)地球内部的 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 ,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 岩石(岩浆岩、 变质岩) ,在地表外力 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沉积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 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 ,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岩石的转化过程

17、表明,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c)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这种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 所释放的热量。“三类岩石转化示意”读图要求:1、找到岩浆岩(分喷出岩和侵入岩) 、沉积岩、变质岩在图示转化中的所处位置。 2、关注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热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3、注意各类岩石之间的内外力作用。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a)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 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等;外力作用

18、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 ,造成地表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地球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一时期以某种力为主,如目前珠峰升高以 内力作用 为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外力流水侵蚀 造成的。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 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消亡边界)或彼此分离(生长边界) 。“六大板块分布示

19、意”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c)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 和亚欧板块 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 和美洲板块 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 和亚欧板块 碰撞造成的)。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 山脉和岛弧(太平洋中的 深海沟 、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 。 (注: 落基山脉 是由太平洋板块 和美洲板块 碰撞所形成。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 。地质构造的类型( a)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褶皱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

20、弯曲而形成;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断层是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 位移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背斜、向斜与断层图。读图要求:1、能够根据图中地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属于何种构造。构造名称岩层形态(较可靠)地表形态新老关系 (最可靠判断依据)背斜向上弯曲早期为山岭晚期可能成山谷中间老 两翼新向斜向下弯曲早期为山谷以后可能为山岭中间新 两翼老2、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背斜成谷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内力)作用,常常发生断裂,易被外力侵蚀破坏,而形成山谷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1、 7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向斜成山原因 :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5、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a)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和固结成岩 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流水侵蚀 : 地面在内力抬升基础上, 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我国横断山地的“山高水深”峡谷和黄土高原的 “千沟万壑” 的地表形态。流水沉积 :河流上游山前 冲积扇 ,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内力作用使基底缓慢下沉,泥沙沉积形成开阔的 冲积平原 和三角洲 。风力沉积 :在干旱地区,风速变化使沙粒堆积成为沙丘,沙丘移动会带来流沙危害。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

22、关系读图要求: 1、能够判断图中所示的地表形态属于何种类型。 2、根据地表形态判断其主要成因(外力作用)。6、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 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 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进行分析。如缓坡发展梯田,合理; 围湖造田 不合理。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 a)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高度温度特点对流层地面到12 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人类活动和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此层平流层12 千米到 50 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流稳定高层大气50 千米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

23、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选择性)、散射(选择性) 和反射(无选择性)。干洁空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大气中的 臭氧 能够大量吸收 紫外光 ;空气分子能 散射波长较短的 蓝色光;水汽、云和浮尘可阻挡、反射和吸收部分可见光;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 、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部分 红外光 。大气的温室效应( b)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对流层大气,特别是

24、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 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 和下垫面因素 。纬度因素 :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经过的 路程、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随之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

25、射的状况也就不同,导致地面辐射大小不同。其他因素 :气候因素 (如某地的年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也就影响该地地面辐射的大小) 。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c)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热的地方空气 垂直上升 运动, 冷的地方空气 垂直下沉 ,导致热的地方 近地面 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 冷的地方 近地面 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造成空气的水平移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 (先垂直再水平运动)读图要求: 1、比较、三地受热状况的差异。 2、分析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分布差异。 3 、把握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特点 4、得出热力环流中空气流

26、动的规律。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a)地面冷热不均 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a)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形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c) 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 (2 个)和 极地高气压带(2 个) 。近地面风带: 信风带 (个) 、西风带 (个)和 极地东风 (个) 。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

27、素有:热力因素 和动力因素 。由于热力因素 形成的气压带是 赤道低气压带 和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动力因素 形成的气压带是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注: 多雨的气压带是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 和副极地低压 带;多雨的风带为 盛行西风带 。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太阳直射点 密切相关。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 太阳直射点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 而言,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读图要求:、了解地球上个气压带所分布的大致纬度位置,理解各自的成因。、了解个风带所处的位置,理解

28、各风带风向产生偏向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中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其原因。、能分析具体的变式图。9、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b)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的宏观背景下,海陆热力差异 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由于大陆增温和降温都比海洋快,因而在大陆上,夏季形成热 低压,冬季形成冷高压 。月份,北半球的 副热带高气压 带被亚洲低压 所切断,仅在大洋上存在高压区域;月 份,北半球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 被大陆上的 冷高压 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为强大,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大洋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29、 - - - - -第 10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季风 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显著改变的现象。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东亚季风 ,夏季为东南风 ,冬季为西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为西南风 ,冬季为东北风。(注季风影响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位置。)10、常见的天气系统冷暖锋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b)锋面的特点 :冷气团 在锋面的 下方,暖气团 在锋面的 上方。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都有显著的差别, 锋面 附近常伴有 云、雨、大风 等天气。 ( 注意锋面与气团的概念区别,一个锋面包括了冷气团和暖气团)

30、 锋面一般分为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和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冷锋过境时 ,常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 骤降,天气转晴 。暖锋 所产生的降水多发生在 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 ,气温 上升,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活动有联系(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活动形成的)。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b)低气压系统 的气流运动特点:等压线闭合, 中心气压低 ,向外逐渐增高;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在 北半球 呈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呈顺时针旋

31、转) 。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 看是辐合上升 的,易成云致雨 。 (画气旋图掌握台风东南西北方向的具体风向,及逆时针旋转特点。 )高气压系统 的气流运动特点: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 ,向外逐渐降低;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在 北半球 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 。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 看是下沉辐散 的,不易成云致雨 。地面天气形势图( c)“锋面气旋系统示意”读图要求:、了解 气旋常常和 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 锋面气旋系统 ;理解其成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气旋,即低压槽中由于气压比两边

32、低,导致冷暖气团的汇合,形成锋面。)、了解锋面气旋系统经常出现在中纬地区;分析锋面气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冷锋 为锋后降水 ,暖锋为锋前降水 ,降水都在冷气团 一侧; 北半球 ,锋线的北侧为冷气团 ,南半球,锋线的北侧为暖气团。 )、了解表示冷锋和暖锋的图上符号;并能在锋面图上画出。、能分析具体示意图。11、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a)水循环是指水体的空间位置移动及其运动形态、物理状态的变化。 太阳能 和地球重力是推动水循环的动力。 海陆间水循环 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 和地下径流 )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b)水在陆地

33、、海洋和大气中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的意义:使地表 物质得以大规模地 运动,塑造了多种 地表形态(流水侵蚀、沉积地貌);使能量(太阳能、热能、重力能、势能)在地理环境中不断转化和交换 。12、洋流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图示(c)洋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的稳定流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见下表:环流中心流向主要洋流副热带环流南 、 北 纬2530海域北顺南逆北赤道洋流、 赤道逆流、南赤道洋流、西风漂流副极地环流北纬 60 附近海域北逆南无“南北半球洋流模式”读图要求: 1、了解南、北半球海域中副热带环流的位置,理解其成因。 2、了解

34、北半球副极地环流的大致位置,理解为何南半球海域不存在副极地环流。 3、关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和西岸附近洋流的冷暖性质,分析其对陆地沿岸地区气候的不同影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1 、对气候 的影响:洋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水热输送 和全球的 热量平 衡;对沿岸地区气候 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暖流 有增温增湿 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 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有降温减湿 的作用,如 澳大利亚西海岸 和秘鲁太平洋沿岸 的荒漠气候 受寒流影响较大。 2、对

35、海洋生物分布和 渔业生产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 为鱼类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渔场,如加拿大的 纽芬兰渔场、 英国北海渔场 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 3、对海洋污染 的影响:有 利于海洋污染物的 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但也可使 污染范围扩大。 4、对海洋 航海事业 的影响: 顺水航行可以节省油料、时间,逆水反之。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 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 无氧环境 向有氧环境 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 重要意义。(2)真核细胞生物 出现以后, 因为藻

36、类的光合作用效率 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 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 强度大大 减弱,扩大了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 ,60% 以上的 海生无脊椎动物 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 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 则全部灭绝 ,蕨类植物 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 ,除了盛极一时的 恐龙突然从地球上 销声匿迹 外,海洋中有 50% 以上的 无脊椎动物 种类也灭绝了。2、人

37、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a)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人类是地理环境的 产物,人类能够 有意识 地适应和改造 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 并且能够 有意识 地提高这种 适应和改造 的能力,这是 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因此,人类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b)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给自然环境带来各

38、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 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 的关系。 拓展提示 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土壤圈 、生物圈 、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

39、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a)自然地理环境 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 的整体。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关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等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和生物循环联系在一起。小尺度范围而言, 某一要素的变更容易对其他要素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环境的

40、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决定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 是水,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与干旱的气候 相一致。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关系。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因此人类在利用

41、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4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 、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 ,其中 成土母质 和地形是比较稳定 的影响因素, 气候和生物 则是比较活跃 的影响因素。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b) 成土母质 :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和植物 矿物养分元素 (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 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 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生物 :生物是 土壤有机物质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

42、成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 主导 作用。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如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或因坡度、坡向的变化,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人类活动 :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农业生产活动。 拓展提示 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影响是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土壤 ,如水稻土 ;消极影响主要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浙江省山地、丘陵上自然存在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不高。 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43、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如采伐森林 ,不仅改变植被状况,还会引起土壤和径流 变化,破坏 野生动物 的生存环境,对 小气候 也会产生一定影响。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b)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例如:亚马孙平原 为热带雨林区 (100N-100S),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赤道附近东部地区)为热带草原区精选学习资料 - -

44、-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00-200N),撒哈拉沙漠 为热带荒漠区 。 7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b)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形成大体 沿纬线方向延伸 (东西延伸 ) ,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 (南北更替 )的自然带分布规律。以 低纬、高纬地区最为典型 。这种地域分异的 基础是热量条件 。 拓展提示 探究以下案例中的主导因素:(1 )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的自然带变化: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45、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2)赤道到两极地区自然带变化(非洲中部亚洲北部):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 降水量 从沿海 到内陆逐步降低,形成大致 沿经线方向延伸 (南北延伸 ) ,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 (东西更替 )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以 亚洲大陆中纬地区 最为典型。这种地域 分异的基础 是水分条件 。 拓展提示 欧洲西海岸沿 400N向东的自然带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垂直分异规律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 山麓到山顶热量 、干湿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

46、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由气候、植被、 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带, 表现为 随等高线延伸 (水平延伸)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垂直更替)的现象。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拓展提示 珠峰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的成因:南坡朝向印度洋, 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带谱较北坡复杂。(4)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在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岩性、土质、地貌部位等不同的条件下,自然带发生一定变化的规律,它具有重复性、有序性的规律,是属于一种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拓展提示 天山南坡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有利于棉

47、花种植)、南半球缺失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等。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b)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分;垂直分异规律主导因素 水热条件 的组合;地方性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坡向、岩性、土质等情况。8、主要陆地自然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6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P 书 85、P图册 29、30)及其特征 (a) 陆地自然带基本类型分布特征森林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湿润、半湿润地

48、区( 1)生产量较大; (2)赤道到两极热量差异草原自然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1)降水量差异; (2)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自然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干旱地区(1)降水量少;(2)植物少,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寒带自然带冰原、苔原带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等全年严寒,植被很少,被冰雪覆盖读图要求:(1)知道世界著名城市的自然带类型,北京、纽约、华盛顿、伦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新加坡为热带雨林带,杭州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罗马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读图时结合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定位。(3)注意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陆东)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大

49、陆西)分布差异。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概念、分类( a)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 的各种设施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7 页,共 27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分类: 按照聚落的 性质和规模,可分为 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C )平原地区 :村落的 规模一般较大 ,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的格局,聚居的人口比较多。山地和丘陵 :规模 一般较小 ,空间分布 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比较少。2

50、、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地形密度布局形态走向工程造价平原大网状顺直低山地、丘陵小单一线状 或带状较弯曲, 多呈“之”字形高 拓展提示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要克服高寒、缺氧、冻土和生态破坏等问题。3、全球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温暖期较长 ,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 为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近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