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 .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5476775 上传时间:2022-07-1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带彩图 .pdf(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必修 1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 天体系统:河外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银河系其它行星系太阳系其他地月系月球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2. 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阳辐射:太阳源

2、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 2.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只有1/2 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3.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提供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矿石燃料太阳能 4. 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低位向两极高纬逐渐递减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 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 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 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

3、无线电中断)影响地球磁场(磁暴)极光等对气候的影响: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相关(高纬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数基本吻合)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传 and 公转 1. 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侧视自西向东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2 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自转周期:恒星日:23h 56m 4s 太阳日: 24h 自转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没有线速度角速度:其他皆为150/h ,两极没有角速度2. 地球的公转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常以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南极上空则相反

4、公转周期:恒星年:365d 6h 9m 10s 回归年: 365d 5h 48m 46s 公转速度:公转轨道为椭圆,近日点(1 月初: D)速度快,远日点(7 月初: B)速度慢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相关概念: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回归线 =黄赤交角 =2326极圈=900- 黄赤交角 =6634 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三自转的意义(1)昼夜交替与时差1. 昼夜更替晨昏线(圈)晨昏线(圈)的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特点:与太阳光线垂直随地球自转而自西向东转动平分赤道,交点时刻分别为6:00 和 18:00 二分日与经线重合,二至日与极圈相切,其他时刻与经线斜交晨线、昏线

5、的判定:由夜到昼晨线由昼到夜昏2. 时差例:北京: 120E,14:00 地方时的计算 A 地: 20E,地球自转1周期为 24h 自转经度150为 1h 自转经度 1为 4m计算公式:未知地A的地方时 =已知地 B的地方时 A和 B两地时差根据自转方向, A 点在 B点以东为 +,在 B点以西则 - 日期变更线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00 所在的经线, 0 时线是不断变化的经线国际日界线:人为认定1800经线作为日期的第二个分界线1800经线以东为新的一天,以西为旧的一天150时区和区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

6、2 页3 1 时区为 15 度,即:中央经线(0、15、30 180 度)左跨7.50右跨 7.50的区域,时区内的时刻统一以中央经线为准,称为区时国际标准时间为0 度经线的地方时,又称格林尼治时间四自转的意义(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五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昼夜长短的变化 相关概念:昼弧、夜弧 变化规律: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昼长由北极圈向南递减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昼长由南极圈向北递减二分日(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昼夜等长 昼长的计算:昼长=日

7、出时间 -日落时间 =2( 12 点-日出时间)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相关概念:正午太阳高度 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高度角H 的计算:设:太阳直射在D 点,求 E 点太阳高度HE=900D 点与 E 点的纬度差额六公转的意义(2)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1.四季:(记忆:从冬季记起,即:1 2 1 2)春 3、4、 5 夏 6、 7、8 秋 9、10、11 冬 12、1、2 2.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高中低纬的划分是以60 度和 30 度为界线第四节

8、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纵波: p 波,速度快,固液气三态传播横波: S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传播2. 内部圈层(见课本 P22、 23 图)内外:地核- 地幔 - 地壳内地核外地核(古登堡面)下地幔上地幔(莫霍面)地壳6370km 5150km 2800km 900km 33-17km0km岩石圈: 0km 80km 软流层: 80km 400km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气体(N、 O )、悬浮物水圈:水体构成的不连续的圈层,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精

9、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4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能量来源,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二热力环流1. 产生原因:地面受热不均2. 产生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3. 代表类型海陆风: P31 课本活动图城市风: P52 课题研究图山谷风:白天由于山坡增温强烈,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大作用力)1. 水平气压梯度力:确定风向,影响风速,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低压

10、,始终与等压线垂直。2. 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3. 摩擦力:影响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 高空风受1、2 两种力的影响,近地面则受1、2、3 三力共同作用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重点把握课本图2.10 中三圈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形成的过程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移50左右)夏至日北移,冬至日南移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7 月份:陆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海洋夏威夷高压1 月份:陆地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海洋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夏季东南风,湿热;冬季东北风,干冷 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带气压带的季节

11、性移动季风:夏季西南风、赤低,湿热;冬季东北风、副高,干暖三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 ) 教材 P39图 2.16 、2.17 ,P91图 5.6 ,要求掌握分布、特点和对应自然带 1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100S/N 之间)全年高温多雨常年收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热带草原气候(100-23026S/N 之间)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100-23026N之间大陆东岸)全年高温,雨季高度集中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热带沙漠气候(23026-300S/N 之大陆内部或西岸)全年干旱少雨常年受副高或信风带的控制 2.

12、 亚热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2 页5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湿润性气候(250-350S/N 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地中海气候(300-400S/N 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常年受副高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3. 温带温带季风气候(350-500N之间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可加述季风的形成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400-600S/N 的大陆西岸)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分配均匀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大陆性气候(40

13、0-600S/N 的大陆内部)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深居内陆,常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 4. 亚寒带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5.寒带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6.高山气候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图 2.19 、2.20 ) 1. 气团:冷气团/ 暖气团 气团的温度、湿度 2. 锋(锋 = 冷、暖气团 +锋面)(1)冷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形式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降雨形式:锋后雨天气状况:温暖晴朗阴天、下雨、降温和刮风转晴,气压,温度(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降雨形式:锋前雨天气状况:低温晴朗连续性阴雨转晴,气压,温度(3)准静止锋梅雨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 冷

14、暖气团势力相当降雨形式:锋面附近天气状况:晴朗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转晴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以下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之相反. 图 2.21 1. 低压气旋低压槽地面低压,气流逆时针辐合上升,形成阴雨天气,如台风 2. 高压反气旋高压脊地面高压,气流逆时针辐散下沉,形成晴朗天气,如伏旱台风和寒潮台风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2 级的热带气旋,常711 月最为的热带、副热带海域。 寒潮(冬半年)由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和冻害等现象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全球变暖问题1. 原因: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的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人为的毁林

15、,森林对CO2的吸收减少二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可能影响冰川融化、海水膨胀,致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全球气温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原有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不稳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2 页6 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汽车使用,控制CO2的排放;利用新技术,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按空间分布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更新最快,16 天)、湖泊沼泽水、冰川(固态水,占总量的2/3)目前

16、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是指水体的空间位置移动及其运动形态、物理状态的变化。太阳能和地球重力是推动水循环的动力。海陆间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对地表形态具有塑造作

17、用(流水作用)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2.洋流的分类暖流:水温高的海域水温低的海域,增温、增湿寒流:水温低的海域水温高的海域,降温、减湿3.表层洋流的分布(图3.32 北半球夏季)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2 页7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全球热量与水汽的交换气候增温、增湿(暖),降温、减湿(寒)海洋生物(渔业)带来浮游生物等养料(四大渔场: 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航海顺流&逆流加速海洋污染物的扩散第三节 水资源

18、的合理利用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面趋于起伏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内能),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2.外力作用风化 /侵蚀(溶蚀)、搬运、堆积地面趋于平坦能量来自太阳(太阳辐射),风力、流水、冰川和生物作用等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浆岩: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浸入地壳上层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石两类:侵入岩地壳上层冷却,花岗岩喷出岩喷出地表冷却,玄武岩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歪理的作用下受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层里结构砂岩、砾岩、页岩、煤沉积岩里面出现化石古生物遗体和遗迹3.变质

19、岩:岩石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高温高压下,是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新的岩石石灰岩(受热)大理岩页岩(受挤压)板岩4.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2 页8 1.褶皱山(图4.9)褶皱:岩石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下,岩层发生产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向斜,岩层下凹;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谷地背斜,岩层隆起;底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山岭新老岩层判定:岩浆岩最新,地表向下:新老应用:背斜A 找油,向斜B 找水、找矿;断层易流出水源,断层易发地质灾害,工程需避开断层地壳运

20、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板块构造学说(魏格纳)相关概念:六大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2.断块山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发生断裂,且岩石发生明显的搓动、位移的现象,如: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若无错动或位移,则称层理3.火山 概念:指地下深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关键词: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灰、火山锥 分类: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自然因素的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原则上:地形平坦,地质稳定,水文条件好2.社会经济因素的考虑路线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重要经

21、济点地方性公路尽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类型: “ V”形河谷 :发育初期或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溯源侵蚀为主“U”形河谷 :发育后期或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以两岸侧蚀为主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源头、上游)洪水期 出山口,地势突缓 冲(洪)积扇 扩大 +彼此 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中下游)泥沙凸岸,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面积不断扩大,枯水季节落处水面,称为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继续

22、堆积。多个河漫滩连在一起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入海/湖口)入海 /湖口处坡度变缓,外加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流前方堆积河口三角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2 页9 1.河流两侧通常为聚落、城市密集分布区,如四大古文明发源地2.河流为聚落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便利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条件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耕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地

23、形、土壤、岩石、生物地球圈层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各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有机质合成的能力光合作用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物质能量交换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会伴随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协调某一地里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这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人类活动干扰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如生物、水文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加以说明水土流失地方气候,地貌(地形、植被),土壤,河道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从不同区域来看,地理环境的区

24、域差异普遍存在。全球地域尺度上,有已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陆地上不同的地区,受热量和水分差异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一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为主)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典型代表: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赤道向高纬)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热带雨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二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为主)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景观和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作有规律的更替典型代表: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我国40沿海向内陆)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热量 +水分)热量和水分随海拔高度有规律变化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

25、海拔高度作有规律的更替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2 页10 典型代表:常绿阔叶林高山针阔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草甸高寒荒漠必修 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 增长模式 (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

26、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交流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

27、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2 页11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 CBD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

28、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 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 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 ,服务种类少 ,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 ,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

29、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 ,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4、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5、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 ,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分离的圆形服务范围相切的服务范围六边形的服务范围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 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30、;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

31、第 11 页,共 22 页12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自然因素( 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

32、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 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33、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1)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澳

34、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 月、收割1112 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2 页13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35、、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气候温暖 ,草类茂盛,地广人稀 ,地价低 ,距离海港近 ,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 ,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2、乳畜业(1)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2)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 ,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3)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

36、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区位选择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 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3)劳力和技术 :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风向水源离城市距离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

37、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产地,如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如有色金属冶炼厂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如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

38、、石油加工业等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如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如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2 页14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 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

39、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2)工业分散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第三节传统工业与新工业一传统工业区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2、存在的问题: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

40、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环境污染严重等。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

41、,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二、新兴工业区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三、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

42、气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 浓度升高(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 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2 页15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减

43、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3、固体废弃物污染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4、机场建设: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要有良好的地

44、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要避开低湿地点;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5、公路建设: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

45、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

46、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5 页,共 22 页16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

47、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

48、CH4、N2O、 O3 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危害: 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 值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臭氧层破坏(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洗涤水,包括氮、磷等)(3)土壤污染:(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

49、焚烧(发电)等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1)生物物种锐减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生物的作用: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的作用:经

50、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 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4)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西北沙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