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常用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ppt(1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议程议程 三大常规检查 心肌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检查 脑利钠肽检查 肾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电解质检查 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中性粒细胞计数 淋巴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PLT)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 血细胞比容(HCT) 网织红细胞计数(RC)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范围: 成人 (4.010.0) 109 L;儿童 (5.012.0 ) 109 L;新生儿(15.020.0) 109 L 检查介绍: 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 发热、急性感染、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
2、后、应用激素、白血病等。 减少见于: 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生理因素影响可使白细胞增多成人白细胞分类百分比成人白细胞分类百分比 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46%66% 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2%8% 嗜酸粒细胞 1%5% 嗜碱粒细胞 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2%10% 浆细胞 0.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正常范围: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检查介绍: 是白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临床意义: 增多: 见于急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减低: 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
3、感染、粒细胞缺乏症、抗癌药物治疗等 生理因素影响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 200070%=? 200020%=?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正常范围:2040 检查介绍: 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疾病(如肝炎)、水痘、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白血病 减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X线照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范围:(100300)109L 检查介绍: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感染、缺氧、创伤、骨折、恶性肿瘤等。 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4、: 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范围: 男性 (4.05.5)1012L;女性 (3.55.0) 1012 L; 检查介绍: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所致。如严 重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或病理性
5、红细胞增多,病因纠正后可恢复正常。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BC) 减少见于: 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 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机械损伤、理化、生物因素 等引起溶血)、红细胞膜缺陷、酶缺陷(遗传性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等) 丢失过多:急性、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b) 正常范围: 男性 120160gL(12.0-16.0gdl);女性 110150gL(11.0-15.0gdl);新生儿 170200gL(18.0-19.0gdl) 检查介绍: 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
6、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b)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高、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吸烟,剧烈活动、恐惧等;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血红蛋白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假性贫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贫血的细胞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正常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高?高? 正常?正常? 低?低? 贫血?贫血?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CT) 正常
7、范围: 男性 4054;女性 3747; 检查介绍: 红细胞比容是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临床意义:临床补液的实验检查依据 红细胞比容升高: 大面积烧伤等各种有脱水以及红细胞增多的病人,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 红细胞比容减少: 见于血容量增多的情况、各种贫血病人 扩溶治疗参考指标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RC) 正常范围:成人0.0080.02 检查介绍: 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内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后成“网状”结构 临床意义: 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贫血治疗有效时.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8、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正常情况:(3-8)% 增高:结核增高:结核,伤寒伤寒,疟疾疟疾,单核细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胞性白血病。 尿常规尿常规尿液的比重(尿液的比重(SG) 常在常在1.0101.025间波动,因受饮食、运动、出间波动,因受饮食、运动、出汗等影响随意尿比重波动范围为汗等影响随意尿比重波动范围为1.0051.03024小时混合尿比重增高时,见于高热脱水、小时混合尿比重增高时,见于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蛋白尿及糖尿病人尿比重亦增高。人尿比重亦增高。24小时混合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小时混合尿比重降低见于尿崩症
9、、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时。测定任崩症、慢性肾炎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时。测定任意一次随意尿,尿中无蛋白及糖时,比重意一次随意尿,尿中无蛋白及糖时,比重1.025,表示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比重表示肾脏浓缩功能正常,比重1.005表示肾脏稀表示肾脏稀释功能正常,如固定在释功能正常,如固定在l.010左右,称等张尿为左右,称等张尿为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降低所致肾实质受损,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降低所致 。酸碱度酸碱度(pH) 正常新鲜尿多为弱酸性,正常新鲜尿多为弱酸性,pH6.O左右,因受食物左右,因受食物影响,影响,pH常波动在常波动在5.O8.O之间在热性病、大量之间在热性病、大量出汗、蛋
10、白质分解旺盛时,特别在酸中毒时,尿出汗、蛋白质分解旺盛时,特别在酸中毒时,尿液酸性增强呈强酸性,液酸性增强呈强酸性,pH下降,服用氯化铵、氯下降,服用氯化铵、氯化钙、稀盐酸等药物时,尿亦呈酸性。碱中毒时,化钙、稀盐酸等药物时,尿亦呈酸性。碱中毒时,尿中混有大量脓、血时,服用苏打等碱性药物时,尿中混有大量脓、血时,服用苏打等碱性药物时,尿液呈碱性,尿液呈碱性,pH上升。上升。尿白细胞尿白细胞(WBC) 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指标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定性试验:阴性 异常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异常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尿亚硝酸盐尿亚硝酸盐(NIT) 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筛选指标
11、定性试验:阴性泌尿系统细菌性感染的筛选指标定性试验:阴性正常人尿中含有硝酸盐经细菌正常人尿中含有硝酸盐经细菌(主要是肠杆菌科主要是肠杆菌科细菌细菌)还原而成。因此当尿路感染时还原而成。因此当尿路感染时(如膀胱炎、如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盂肾炎)可呈阳性,由于肠杆菌科细菌可呈阳性,由于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如大肠希氏菌、变形杆菌等希氏菌、变形杆菌等)为尿路感染的常见菌,所以为尿路感染的常见菌,所以此项检查常做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此项检查常做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尿蛋白尿蛋白(PRO 尿蛋白检查是肾脏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观察重尿蛋白检查是肾脏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观察重要指标要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定性试
12、验:阴性 各种肾炎、肾病、泌尿系感染、结石、恶性肿瘤、各种肾炎、肾病、泌尿系感染、结石、恶性肿瘤、肾小管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肾移植排斥反应等肾小管酸中毒、重金属中毒、肾移植排斥反应等等情况下皆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增高,高血压肾等情况下皆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增高,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亦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增高。因此病、糖尿病肾病亦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增高。因此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尿蛋白检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尿蛋白检查观察有无肾脏受损情况,但正常人剧烈运动查观察有无肾脏受损情况,但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寒冷或发热等情况,亦可出现一时性蛋白质。后寒冷或发热等情况,亦可出现一时性蛋白质。尿葡萄糖尿葡萄
13、糖(GLU 尿糖是糖尿病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监测的重要指标尿糖是糖尿病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监测的重要指标 定性试验:阴性定性试验:阴性 正常人如短时间内服用大量葡萄糖液时,运动后,正常人如短时间内服用大量葡萄糖液时,运动后,妊娠期可发生一过性尿糖增高,无临床意义。无妊娠期可发生一过性尿糖增高,无临床意义。无论是原发性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肾性糖尿病,论是原发性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肾性糖尿病,尿糖排出量皆增高。尿糖排出量皆增高。尿酮体尿酮体(KET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生成的。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生成的。是乙酰乙酸、是乙酰乙酸、一羟丁酸及丙酮酸的总称一羟丁酸及丙酮酸的总称 定性试验:阴性定性试
14、验:阴性 尿中酮体阳性时称酮尿症,见于重症糖尿病、妊尿中酮体阳性时称酮尿症,见于重症糖尿病、妊娠中毒、长期禁食、呕吐、腹泻、脱水及脂肪摄娠中毒、长期禁食、呕吐、腹泻、脱水及脂肪摄入过多时。入过多时。尿胆原尿胆原(UBG) 尿胆原是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被肠道尿胆原是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被肠道细菌作用还原而成细菌作用还原而成(粪便中称粪胆原粪便中称粪胆原)大部分随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在结肠重吸收入血液,由肾脏排粪便排出小部分在结肠重吸收入血液,由肾脏排出出 定性试验:阴性或弱阳性定性试验:阴性或弱阳性 在肝脏功能障碍、热性病、心力衰竭、溶血性黄在肝脏功能障碍、热性病、心力衰竭、溶
15、血性黄疽、肠梗阻等情况下增高,在总胆管梗阻及肝细疽、肠梗阻等情况下增高,在总胆管梗阻及肝细胞黄疽极期时尿胆原减少。胞黄疽极期时尿胆原减少。尿胆红素尿胆红素(BIL) 胆红素是由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胆红素是由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经网状内皮系统处理降解而成白经网状内皮系统处理降解而成 定性试验:阴性定性试验:阴性 在肝细胞性黄疸在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及梗阻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癌等如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癌等)尿中胆红紊增高。尿中胆红紊增高。尿红细胞尿红细胞(ERY) 检查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检查尿液
16、中红细胞的数量 定性试验:阴性定性试验:阴性 红细胞过多提示泌尿系统炎症或结石等疾病的可红细胞过多提示泌尿系统炎症或结石等疾病的可能性。能性。 大便常规大便常规 颜色:颜色: 正常颜色:正常粪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正常颜色:正常粪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黄色。如果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蔬菜时,则呈绿黄色。如果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蔬菜时,则呈绿色或菜绿色。色或菜绿色。 异常颜色:黑色或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异常颜色:黑色或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血如溃疡病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瘤等。红色,见于下消化道
17、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等。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肠息肉、结肠癌等。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陶土色,见于肠道完全梗阻以及服肠套叠等。陶土色,见于肠道完全梗阻以及服钡餐造影后。绿色,见于肠管蠕动过快,胆绿钡餐造影后。绿色,见于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如婴幼儿急性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如婴幼儿急性腹泻等以及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蔬菜等。腹泻等以及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蔬菜等。性状:性状: . 正常性状:粪便外观常为条状或稠粥样,正常性状:粪便外观常为条状或稠粥样,便秘便秘者可呈柱状或羊粪状,不混有黏液、脓血、寄生者可呈柱状或羊粪状,不混有黏液、脓血、寄生
18、虫体等。虫体等。 异常性状: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异常性状: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以及倾倒综合征以及倾倒综合征(胃空肠吻合术后胃空肠吻合术后)等。婴幼儿腹等。婴幼儿腹泻常见蛋花汤样便。黏液便,见于过敏性结肠泻常见蛋花汤样便。黏液便,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黏液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炎、慢性结肠炎等。黏液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凝乳块样便,见于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凝乳块样便,见于婴儿脂肪或酪蛋白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等。等。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 . 正常情况: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寄正常情况: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但可
19、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等。生虫卵,但可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等。 异常情况: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异常情况: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肠结核、结肠肿瘤等。白细胞,见于肠炎症、肠结核、结肠肿瘤等。白细胞,见于肠道炎症。巨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道炎症。巨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炎症时增多。结肠炎等。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炎症时增多。肿瘤细胞,见于乙状结肠癌、直肠癌。肿瘤细胞,见于乙状结肠癌、直肠癌。心肌酶学检查心肌酶学检查 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肌酸激
20、酶(CK) 正常范围: 成人22 270 IU/L 。新生儿为其35 倍,婴儿为成人的3倍,儿童和青少年相当于成 人的上限。 检查介绍: 又名磷酸肌酸激酶。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脑和心肌中。CK CK-MB 增高: 急性心梗: CK 、 CK-MB增高 病毒性心肌炎:CK轻到中度增高,CK-MB轻度增高。 心脏手术后: CK 、CK-MB都增加,上升程度与手术对心脏的损伤程度有关。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正常范围: 比色法:828UL;连续监测法:820UL。 检查介绍: 旧称谷草转氨酶(GOT)。AST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脏次之。门冬氨酸氨基转
21、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急性心梗、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肝脏疾病(淤血、急性肝炎等)、胆道疾病、骨骼肌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 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LDH或或LD)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心梗、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衰、肝脏疾病。肌钙蛋白肌钙蛋白(cTnI) 正常范围:10ug/L。术后如果在第三天浓度没有下降或小外科手术后升高,必须考虑感染并发症。 *鉴别发热患儿的感染因素: &病毒引起的发热和自身免疫性疾病PCT正常 &轻症或局限性细菌感染血清PCT均0.5ug/L &重症细菌感染者血清PCT均2ug/L,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PCT均10
22、ug/L,降钙素原(降钙素原(PCTPCT)n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动态监测PCT,建议每8-12h监测一次。 * PCT在监控严重感染时是比CRP、IL-6、体温、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更好。 *恢复期患者的PCT反应比CRP显著加快,其半衰期为9-24h,而后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病理范围。 CRPCRP与与PCTPCT的比较的比较nPCTPCT与与CRPCRP共同点:共同点: *都是鉴别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指标。 *都与炎症的严重程度高度相关,应动态监测。 *均可用于抗生素疗效的观察。 *实验结果干扰因素较小。nPCTPCT与与CRPCRP不同点:不同点: *PCT反映全身炎症反应
23、的活跃程度,在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疾病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而CRP对于轻中度感染比较敏感。 *降钙素原的升高速度快于CRP,比CRP更适用于早期诊断。PCT在感染后2小时就可在血浆中检测到降钙素原(而CRP为12小时),在6-8小时内升高,12小时后达到峰值(CRP为20-72小时),在2-3天后消失(CRP为3-7天)。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cTn)n定义定义 cTncTn由三种亚基组成,是参与肌肉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其中的肌钙蛋白C(cTnC)是Ca2+结合亚基,cTnI为抑制亚基,cTnT为原肌球蛋白结合亚基。ncTncTn的特点的特点
24、*分子量小,易于从受损心肌细胞中漏出。 cTnC为18kDa; cTnI为21KD; cTnT为37KD。 *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 主要结合于心肌肌纤维中,少量(cTnI的2.8% -4.1%;cTnT的6%-8%)在细胞浆中以游离形式存在。 *释放形式 cTnT主要以游离形式释放入血;cTnI与cTnC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释放入血,少部分为游离形式。 *cTnT或cTnI在检测心肌损伤时的临床价值相同。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cTn)n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cTn一般在心肌损伤后5-8h增高 TnT在24h后增高;TnI在48h后增高 *最高值在12-24h *可持续增高 cTnT为1
25、0-14天;cTnI为7-10天。 *cTnT用于区分局灶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cTn)n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cTnT可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后,并对其进行危险性分级。 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 血清尿素氮(BUN) 血肌酐(Cr或Crea)血清尿素氮血清尿素氮(BUN) 正常范围:3.0-7.5mmol/L 检查介绍: 尿素氮是体内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尿素氮主要通过血流经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清尿素氮血清尿素氮/肌酐肌酐 临床意义: 肾性增高:因肾脏疾病引起, 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 肾前性增高:因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脱水、严重感染、
26、肝肾综合征等。 肾后性增高:因尿路梗阻肾组织压力增加。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 减少的临床意义较小,偶见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血肌酐血肌酐(Cr或或Crea) 正常范围:40 135 ummol/L 检查介绍: 主要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但不被肾小管所吸收。当肾实质受到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因此血肌酐不能反映早期肾功能受损 临床意义: 增高:血肌酐上升越高,肾功能越差。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减低:见于进行性肌肉萎缩、白血病、贫血、肝功能障碍等。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 结合
27、胆红素(SDB或DBIL) 非结合胆红素(SIB或IBIL) 总胆红素(TBIL或STB)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SDB或或DBIL) 正常范围:0 8 ummol/L 检查介绍: 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又称为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SIB或或IBIL) 正常范围:0 20 ummol/L 检查介绍: 总胆红素是由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组成,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胆红素胆红素(SIB或或IBIL)
28、 临床意义: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见于严重烫伤、败血症、疟疾、血型不合输血等 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为梗阻性黄疸 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为主: 为肝细胞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35为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比值20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或或STB) 正常范围:3.425molL。 检查介绍: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 增高: 肝前性黄疸:最常见的病因是溶血性贫血、感染(疟疾)、输血反应、烧伤、大血肿的吸收等 肝细胞性黄疸:最多见于感染或毒性所致的肝实质性损伤,包括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等 肝后性黄疸:胆管阻塞总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或或STB) 特
29、别说明:总胆红素用于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及类型 小于34molL的黄疸,视诊不易察出,称为隐性黄疽 34170 umolL为轻度黄疽 170340molL为中度黄疸 340molL为高度黄疸 完全阻塞性黄疸 340510molL 不完全阻塞者为170265molL 肝细胞性黄疽为17200molL 溶血性黄疸85molL。总结总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正常范围:5 64 IUL 检查介绍: 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体内肝、肾、心、肌肉等组织和器官内都含有ALT。 临床意义: 增高 肝胆疾病的急性期:ALT较AST敏感、升高幅度大,在急性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的早期,
30、ALT升高显著。 胆道阻塞:ALT轻度升高。若ALT明显持续升高,表示伴有肝细胞损害 心脏疾病:心衰、心肌炎、缺氧致肝细胞损害,ALT轻度升高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正常范围:5 50 IUL 检查介绍: 旧称谷草转氨酶(GOT)。AST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脏,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脏次之。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心肌梗死、肝脏疾患、胆道疾患、内分泌疾病、急性胰腺炎、肺梗死、溶血性疾病、药物中毒、白血病。 减低: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AST/ALT的意义的意义 比值1.0 特别是 2.0 主要见于坏死型的严重肝脏疾病 乙肝五项乙肝五项 概述概述 乙肝两对半乙肝两对半又称
31、又称 乙肝五项乙肝五项,其检查意,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乙肝大三阳、乙肝小具体情况,区分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三阳。 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两对半对于病情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两对半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而肝功能是衡量严重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而肝功能是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获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获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其中转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疗需要以肝功能为其中转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疗需要以肝功能为重要参考指标
32、。重要参考指标。HBV-DNA检查是判断如何治检查是判断如何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传染性有一定的参考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传染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意义,一般DNA越高,传染性越强,也需要同越高,传染性越强,也需要同肝功能一起检查。肝功能一起检查。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 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接
33、种者,若仅此项阳性,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应视为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现象;HBeAg-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e抗原)抗原) 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则有慢性化倾向;HBeAb-(乙肝病毒(乙肝病毒e抗体)抗体) 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HBcAb-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核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心
34、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查有一定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即常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的临床意义:的临床意义: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 (2)恢复期恢复期HBsAg已消,已消, 抗抗-HBs尚未尚未出现;出现; (3)无症状无症状HBsAg携带着。携带着。 - - - + + (1)既往
35、感染过既往感染过HBV; (2)急性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HBV感感染已过;抗染已过;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出现前的窗口期。-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 (2)既往感染;既往感染; (3)假阳性。假阳性。- + - + + 急性急性HBV感后康复感后康复。 + - - - + (1)急性急性HBV感染;感染; (2)慢性慢性HBsAg携带者;携带者; (3)传染性弱。传染性弱。-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感染,恢复期。恢复期。+ - - + +
36、(1)急性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感染趋向恢复; (2)慢性慢性HBsAg携带者;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小三阳”。+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即俗称的“大三阳大三阳”。各种肝炎流行病学各种肝炎流行病学 各种肝炎流行病学各种肝炎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模式及临床意义乙型肝炎模式及临床意义乙型肝炎模式及临床意义乙型肝炎模式及临床意义乙型肝炎前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临床意义抗原临床意义n前S1Ag是乙肝病毒(HBV)的传染性标志,是诊断患者感染状况、病毒复制情况、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
37、等较好的指标。n前S1Ag的检测从以下几方面可弥补乙肝六项检测的不足: *前S1Ag出现在急性乙肝感染的早期,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急性乙肝患者前S1Ag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 *HBeAb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前S1Ag阳性,提示病毒在机体内继续复制,弥补了因HBeAg缺失造成的诊断和治疗困难。 *在HBV无症状携带者中,有一定比例的HBeAb阳性者,加查前S1Ag阳性,提示病毒在体内还复制。 *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前S1Ag可作为治疗前的患者筛查和治疗后的疗效判断的指标。梅毒、艾滋病流行病学梅毒、艾滋病流行病学 血、尿淀粉酶 血清:864温氏(Winslow)单位,或401
38、80苏氏(Somogyi)单位;尿:432温氏单位。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2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n淀粉酶值在严重坏死型者,因腺泡严重破坏,淀粉酶生成很少,故其值并无增高表现。如淀粉酶值降后复升,提示病情有反复,如持续增高可能有并发症发生。有时腹膜炎 ,胆道疾病,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入袢梗阻等,淀粉酶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一般多低于500苏氏单位。因此,当测定值256温氏单位或500
39、苏氏单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才有意义。血清胆碱酯酶 n人体内存在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特异性胆碱酯酶”,主要作用于乙酰胆碱,存在于红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另一种为血清胆碱酯酶,除可作用于乙酰胆碱外,还能作用于其他胆碱酯类,故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此酶主要由肝脏产生。临床测定的胆碱酯酶亦主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合成减少,和白蛋白相比较,胆碱酯酶半衰期短,且合成后立即释放入血,其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肝病越
40、严重,胆碱酯酶下降的幅度越大,甚至胆碱酯酶比白蛋白在反应肝脏合成功能方面还要灵敏。肝硬化患者在输血或血浆蛋白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浓度出现暂时升高或恢复正常,而胆碱酯酶则不受影响,如果出现胆碱酯酶持续下降,则预后不良,胆碱酯酶在反应肝硬化程度上是一个灵敏、稳定的指标。 n胆碱酯酶是肝脏病变后惟一下降的酶。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 (1)急性病毒性乙肝:乙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乙肝:慢性迁延型乙肝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乙肝患者相似。 n(3)肝硬化:若
41、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4)亚急性重型乙肝:亚急性重型乙肝患者特别是肝昏迷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5)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 酶活力下降。 (6)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时胆碱酯酶明显降低,慢性胆道疾患, 肝癌合并肝硬化时胆碱酯酶降低。 (7)有机磷中毒、营养不良、感染及贫血也可使胆碱酯酶降低。 (8)脂肪肝、肾脏病变、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肿瘤标志物 n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
42、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
43、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正常参考值:015 ng/ml 癌胚抗原(CEA)n2癌胚抗原(CEA)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
44、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癌胚抗原(CEA)n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
45、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 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
46、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 正常参考值:05 ng/ml 癌抗原125(CA125 )n3癌抗原125(CA125 )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 动态观察血清CA1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
47、疗控制,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明显下降,若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有残存肿瘤的可能。95的残存肿瘤患者的血清CA125浓度大于35U/ml。当卵巢癌复发时,在临床确诊前几个月便可呈现CA125增高,卵巢癌发生转移的患者血清中CA125更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 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中也可见CA125升高。CA125升高也可见于多种妇科良性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 正常参考值:0.135 U/ml。 癌抗原15-3(CA15-3)n4癌抗原15-3(CA15-3) 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
48、5-3明显升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CA15-3动态测定有助于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病人治疗后复发的早期发现;当CA15-3大于100U/ml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 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CA15-3也可升高,应予以鉴别,特别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 正常参考值:0.125 U/ml 癌抗原19-9(CA19-9)n5癌抗原19-9(CA19-9) CA19-9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的相关标志物,大量研究证明CA19-9浓度与这些肿瘤大小有关,是至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胰腺癌患者8
49、5%-95%为阳性,CA19-9测定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当CA19-9小于1000U/ml时,有一定的手术意义,肿瘤切除后CA19-9浓度会下降,如再上升,则可表示复发。对胰腺癌转移的诊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当血清CA19-9水平高于10000Uml时,几乎均存在外周转移。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的阳性率也会很高,若同时检测CEA和AFP可进一步提高阳性检测率(对于胃癌,建议做CA72-4和CEA联合检测)。 胃肠道和肝的多种良性和炎症病变,如胰腺炎、轻微的胆汁郁积和黄疸,CA19-9浓度也可增高,但往往呈“一过性”,而且其浓度多低于120U/ml,必须加以鉴别。 正常
50、参考值:0.127 U/ml 癌抗原72-4(CA72-4)n6癌抗原72-4(CA72-4) 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期增高,对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人,CA72-4的阳性率更远远高于非转移者。CA72-4水平在术后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 CA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