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精品文档.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 “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看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在我脑海中一直徘徊不去。句子虽简单朴实,却掷地有声,带给我满满的感动,就如整本书给我的感受一样。苏霍姆林斯基,这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人民教师,可以说真的如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书名一样,在日常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身心完全献给了儿童的教育教学。更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教育实践记录下来并进行了整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归到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记录下来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为日后我们的
2、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资源,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就是其中之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共分为“快乐学校”与“儿童时代”两大部分,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晚年时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经历,是对他开展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总结。书中用诗意流畅的笔调叙述了一个个教学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来阐明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让人受益匪浅。在看完这本书后,让我产生最深感触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与学生之间那种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个教师,能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他用实际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用心聆听了孩子心灵的声音,你就能
3、成为孩子的“大朋友”。一、 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孩子,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一说到这个词,我们的脑海中可能就会立即浮现出一张张可爱的、红扑扑的脸蛋,耳边仿佛也听到了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但是在当下,我们的孩子还是这个样子了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否认这一点。现在的中国孩子更多的是面无表情地背着沉重的书包,上着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做着无穷无尽的作业,完全沦为考试的机器,失却了孩子应有的朝气与活力。想象与现实为何差距如此之远?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没有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中国的大多数教师没有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大部分家长也没有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对教师聆听孩子心声的重要性有
4、所阐述:我对我们惯常所说的教学教育过程观察越精细,就越确信,真正的学校,就是儿童集体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其中被许许多多志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都是不可理解的。教师的一张讲桌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大的石墙,教师在墙后向他的“敌人”学生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讲桌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第5页现在的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极大的问题,即教师尽心尽力地备课,抓住每一分钟想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却总是
5、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知识点。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教师千万不能一味地为了教学而教学,对学生实行满堂灌或者是“填鸭”式的教学,要不然只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让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石墙建得越来越厚,表面上学生虽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理解知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学这个公式,这个公式是从哪里得来的,学了这个公式又能够运用到哪些方面在这里又不得不说说当前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大批的应试高手,但是在创造力等其他方面中国的孩子却远远挤及不上美国等国家的孩子,我认为会产生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育和教师没有用心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要想深入
6、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就要先用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来摧毁与学生之间的那堵石墙: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第6页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教师不能够也不应该忘记,作为学生,他们首先还是一个孩子。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填鸭式的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我们有没有问过他们是否同意?被剥夺了选择权利的他们对此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又有没有想过,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或者再设身处地地想想:我们曾经也是孩子,当时的自己是怎么想的可能有人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孩
7、子哪儿会有那么多的想法,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向我们详尽阐述了孩子心灵的脆弱性与敏感性以及我们必须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的必要性:一个真正的教师不能把孩子理想化,不能妄加一些美妙特性于他,但不能不考虑到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孩子对周围现实的情绪反应和精神反应有其独特的鲜明性、细微性和天真性。 第6页在我面前的是一些敏感、细腻、易受感的心灵。我跟孩子们接触得越多,就越清楚地看到每个孩子的心灵和理智对我的言语、眼神以及对我提出建议和批评的口吻的敏感性怎样变得越来越敏感。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河上这根弦的调门。 第117页孩子总是
8、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学校的,孩子甚至不敢想别人会把他看成懒汉或倒霉鬼。这是照亮儿童生活的全部意义和儿童欢乐世界的明亮火花。这一火花是微弱和无所防卫的,孩子以无限信赖的心情把它交给您这位教师,而要是您没有察觉儿童的愿望,那就是说您还没有意识到为自己学生的今天和明天所担负的令人激动的责任。粗心大意地接触儿童的心灵,足以使这一火花就此熄灭。 第202页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在他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有自己的美的标准他们有自己的需求与期盼,而作为他们的教师就有责任去了解并迎合这些需求与期盼。只要善于用爱去引导与发现,“儿
9、童的内心世界”就会为你敞开大门。但是孩子的心灵又是敏感的,苏霍姆林斯基就将孩子的心灵生动地比作挂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认为成人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它。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在一段时间里,孩子会变得特别喜欢提问题,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又在西边落下?为什么我们都要睡觉?这一连串的问题(有的甚至非常匪夷所思)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束手无策甚至非常窘迫,于是成年人的自尊心让我们选择了忽视甚至呵斥孩子(因为他们处在弱势)。这样的经历有了一次,两次,孩子提问的兴致就会被彻底摧毁,因为几次受挫让他们敏感的内心选择了沉默,而我们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权威,却将下一个可能的爱迪生,牛顿扼杀在了摇篮里。同样地,长期以来我们
10、的教育也都忽略了孩子这一处于相对弱势的受教育者的感受与想法。没有顾及他们的真实需要,我们就用自己的主观臆断束缚住了孩子的心灵(而有时孩子的想法往往是正确的),那么相应地,我们通往孩子心灵的那扇门也被“嘭”地关上了。虽然孩子取得了让我们满意的成绩,但是他们的眼神是否还像从前一般明亮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已沦为考试的机器,他们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也因为长期得不到关注而很快黯淡下去,没有了光彩。所以,由此看来,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二、 如何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就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热爱孩子。在我看来,爱能够融化一切困难的坚冰
11、,当你将口头上的爱化为实际的关怀,你就能接收到孩子心灵之声的频率。让我们先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关怀孩子的:我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是从关心下面这些事情开始的:孩子吃得怎么样和睡得怎么样,他的自我感觉怎么样,他玩得怎么样,他一天有几个小时呆在户外新鲜空气中,他读了哪些书和听了哪些故事,他画了什么画和如何在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大自然的音乐和人民的音乐家们创作的乐曲在他的心灵中激发了什么感情,孩子喜欢什么劳动,他对别人的欢乐和悲痛的敏感性如何,他为他人做了些什么,并因此而产生了什么感情。 第154155页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这对如今我们分数至上的思想是
12、绝对具有冲击意义的。其实,当你真正去爱孩子的时候,你就不会将孩子看作是制造高分以换取高额工资的筹码;当你真正去爱孩子的时候,你就会关注孩子的所有方面,他的家庭背景,家庭氛围,甚至连细微的动作与神情变化你都察觉得到。就像苏霍姆林斯基,他对三十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这对于哪位教师都是相当有难度的一件事;同时,在书中讲述教育事例时苏霍姆林斯基也经常会注意描写孩子的眼神:当孩子失望时的眼神,当孩子渴望知识时的眼神他能时刻根据孩子的眼神来判断孩子当时的感受,而这一能力,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所普遍缺失的。当你真正去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真诚的爱,他会感受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而不是被忽视的,并积极配合
13、你的教学工作。其实,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待教师的态度,而他对待教师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态度,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如果教师真心地去爱他的学生,那么孩子也会向他敞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当教师真正地去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教师就与孩子站在了一条战线上,也将最终获得学生的拥护与配合,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这个过程将非常缓慢,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下去,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作为一位小学老师,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学生且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孩子的心灵找到一个渠道向自己敞开大门。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详细分析了孩子的思维特征,并将绘
14、画,音乐,劳动等形式视作儿童思维的源泉: 儿童的脑细胞如此娇嫩,对感知对象的反应如此敏锐,以至于只有当感知和思考对象是可以看见、听见和可以触摸到的形象时,才能正常工作。儿童大脑的自然特性要求须在思考源泉处,即在直观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培养他的智力,让思考能从直观形象转为对有关这个形象的信息的加工。 第35页从以上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思维的分析可以得出,孩子更易接受从对具象事物的实际体验中获得抽象概念这一教学方式,同时书中还阐述了低年级学生思维与情感和体验分不开的观点。这就不由让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家作文培训机构工作的经历,该机构的作文培训对象中有三年级刚学习写作文的小学生,如果要求孩子写一些抽
15、象的,他们不感兴趣的作文,他们就很难写出像样的作文,往往半天憋不出一个字,一直在发呆。但是当遇到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有亲身体验经历的时候,他们的小脑袋瓜中又会时不时蹦出一两句极好的句子。我至今还记得上吹泡泡一课时我们和孩子一起用吸管吹出形状各异的泡泡时的场景,当时孩子们一个个都像快乐的小天使一般,眯着眼睛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变得五颜六色的泡泡,那个时候的他们眼神中充满着喜悦,就连老师都被感染了。在之后的作文课上,孩子们写这篇课文就写得非常轻松,没有过多的指导,他们就能够写出一篇结构完整清晰的作文,同时还涌现出了多篇生动的优秀作文。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应该重视对
16、具体知识体验过程的加强,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由此迸发出的求知欲可以让孩子更好更清楚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下观点: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 第92页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知识成为达到创造性活动和劳动目的的手段时,知识才能成为儿童要求得到的东西。 第155页 据此苏霍姆林斯基开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绘画式记单词,在观察大自然中获得知识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都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而其中最令我惊
17、叹的还是他开创的音乐教育与智力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在这一方法中,他用“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这样的路径来发展孩子们的精神力量,并取得了如下效果:孩子象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和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事物和现象上,于是他的思想便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最不爱说话的也想说话了,孩子把手伸向了笔和画本,要把童话形象留在纸上。音乐甚至把最消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激发出来了。似乎音乐给思维物质的细胞诸如了一种能产生奇效的力量。孩子在音乐影响下在想象中创造了那样鲜明的 终生难忘的编的故事,体现善与恶的正义的化身,引入了真善美的世界音乐使童话形象具有了有力的脉搏和活跃的思想。 第76页
18、当看到这一段时,我忍不住为苏霍姆林斯基拍手叫好,我不禁想:该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教育家才能够创造出这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音乐,苏霍姆林斯基和学生有了精神层面上的交汇,也是因为这一教学形式,提供了他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的渠道与途径,最终苏霍姆林斯基成了学生的“大朋友”,并让他和他的三十一位学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教学故事。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能绝对夸大尊重儿童心灵的重要性,过于遵循孩子的心意有时候也并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关键还需要我们正确,理性地去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并有选择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改变。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对教师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我相信每个教师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感悟,而这本书对我们这些即将成为人师的师范生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启蒙意义,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去认真感受一代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与对孩子们的炽热的爱。参考书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唐其慈等译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