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学质量观李镇西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科学质量观李镇西 (2).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的科学质量观这里的质量当然指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而非企业的产品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说法,经常被不少校长挂在嘴边。从字面上说,这些说法本身并没有错。难道办学校可以不要质量吗?当然不是。如果一个校长不管质量,他应该立马下课!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关键在于,这里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问一些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往往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当然是指学校的升学率啦!”如果是初中,人们会把中考上重点中学分数线有几个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如果是高中,人们会把高考上重点大学分数线有几个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如果校长大声疾呼:“一定要
2、抓质量!”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这个校长要抓教学,要抓课堂,要抓考试了!如此对质量的理解不能算全错,但是如果用“科学质量观”的标准来衡量,这个理解绝对是不全面的。“科学质量观”这个概念不是我的首创(严格地说,这个概念的全称应该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但我赞同这个说法,并且有自己的理解。科学质量观显然是针对非科学的质量观提出的。在这里,“科学”的含义,我理解就是要“符合规律”。说通俗些,就是教育要符合教育本身的特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作为人的特性。而“非科学的质量观”,则既不遵循教育的原则,也不尊重人的本质,把教育当产业,把学生当商品,无视教育的人性,更无视学生的生命。科学质量观从根本上说,是
3、着眼于“人”(即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的素质发展体格健壮,道德高尚,学业优良,情趣高雅,等等。我理解并倡导的科学质量观,至少应该有如下内涵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一个学校追求升学率没有错,老师们抓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没有错。且不说完整全面的教育质量本身就包含着智育方面的目标,就以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而论,如果他缺乏起码的文化素养,失去进入高中或大学的资格,以后就业都面临困难,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无法享受求学的成功,谈何“一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学校不讲教学成绩,不追求升学
4、率,这个学校是对学生不负责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必要办下去。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学校在实践中只追求升学率,而且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这样的所谓“质量”不但片面,而且可怕!因为这样的质量观牺牲的是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童年少年应有的快乐。因此,一所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学校,应该是既满足孩子一生中那“关键的几天”(中考或中考)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幸福!为了我们今天的学生将来能够可持续发展以获得长久的幸福,教育就必须给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强壮的体格,健身的技能,善良的品质,正直的情怀,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襟,雅致的修养,学习的兴趣,阅读的习惯,坚韧的意志,科学的思维,创
5、新的智慧,沟通的本领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教育追求,也理应是教育质量的内涵,而决不应该被单一的成绩、名次和升学率所冲淡甚至剥夺。第二,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找到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天才学生”;同时,几乎每一所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学校,都可以在校友中找到一些著名的校友。我们也承认,培养杰出人才或者说拔尖人才,的确也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之一,从学校走出去的清华生、北大生、院士、科学家等,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业绩或者说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但是,如果仅仅把这少数精英学生当做我们的教育质量,甚至津津乐道于哪个名人是我们学校“培养”的,而忽略甚至
6、无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样的质量观岂止是不科学,简直就是扭曲的、畸形的。我们的教育对象,决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和他的天赋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甚至为此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挖别人的“尖子生”),而忽略了培养了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对绝大多数普通孩子成才标准的降低,不,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把相应的“尺子”,所谓“
7、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所谓“做最好的自己”等等,都是科学质量观题中应有之义。无视学生的差异而一刀切的“英才教育”,或者为了照顾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让未来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吃不饱”的“平均教育”,都不是科学教育质量观。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造就具有合格公民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他能达到的最好的发展的教育。无数“每一个”的成功,便汇成我们的“整体”优异的质量。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已经确定的教育方针。但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
8、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而不是说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或者说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追求,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这个目标是很难绝对达到的。原因在于,由于天资禀赋、性格气质、身体素质、家庭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必然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教育的科学性,正体现于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当然,无论如何强调学生的个性,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法国现任总统萨科奇在2007年致全体法国教师的信中写道:“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我理解,
9、这里萨科奇谈的就是教育共性与学生个性的和谐统一。每个儿童都是“唯一”的,其个性与成长之路具有“不可重复性”;但每一个儿童又是人类的一员,他必须继承并践行人类所共有的价值观与精神美德。但是,我这里侧重强调的是,我们的教育如何在“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的同时,更注重“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人们经常用“和谐发展”来表述理想的教育,这也是我把“和谐的质量”视为科学质量观内涵之一的原因。但是,这里的“和谐”,除了刚才说的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孩子在智慧、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希望所有学生体格健壮并至少有一项有体育爱好,也鼓励学生的体育特长,但不要求每一个
10、学生都是体育尖子;我们希望所有学生都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也鼓励学生的艺术特长,但不苛求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擅长某种乐器,并获得考级证书;我们希望所有学生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也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但不奢望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出类拔萃。就发展而言,协调比平均更重要;就成长而言,幸福比卓越更可贵!第四,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现在的教育体制,因为急功近利,很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这样的教育,我们痛苦,孩子也痛苦。但我们往往这样对孩子说:“现在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错了!理想的教育,应该让
11、孩子现在就幸福。当然,这个“幸福”显然主要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享受,甚至也不仅仅是之成才以后将来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由这多方面的“快乐”所汇成的少年幸福,这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也是科学质量观应有的追求。哪怕是和应试联系最紧密的课堂教学,只要方法科学,也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的过程充满快乐。所谓“方法科学”,就是遵循学生的认
12、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用大白话来表述就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或者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让“教”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过去的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讲得再多再好,学生不会,等于零。我们现在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从教多年,发现优秀学生都有个特点,喜欢给同学讲题。人们往往只是单纯从助人为乐的角度表扬这些优秀学生,其实,从学习方法上看,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而且是不停地讲。这是个常识。这个常识很深刻,也很朴素。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
13、却什么都没记住。现在我们要倒过来,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教会他们讲,创造条件让他们讲。这样的课堂,个个是老师,个个有事做。每个孩子都处于兴奋状态,都体验着自信并享受着自尊,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的飞翔,是情感的流淌,是青春的燃烧,是生命的狂欢,怎能不快乐?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最后的教学成绩,必然整体理想。这已经被许多学校的高效课堂所无可争辩地证明。“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些说法一点错都没有,我们还应该继续并永远这样强调质量。只是,这里所说的“质量”应该是“科学质量观”之“质量”它是可持续的质量,是整体的质量,是和谐的质量,是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是“让孩子现在就幸福”的质量。2010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