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这说明( )A.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B.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C.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D.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2、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2、( )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4、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3、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5、侯传国保存着一张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其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做小生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这张“股票”( )A.说明国家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B.是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C.见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D.反映了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6、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
4、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7、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89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8、据19031905年江浙地区多个城镇的调查统计,这些地区共订购报刊62种,共20227份,其中有11000余份多为私人订阅。报刊中日报销量最大, 不仅开明士绅、官吏、商人和学
5、生订阅,一般市民也加入订阅行列。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潮流使民众萌发趋新意识B.政府加强了对公众舆论的控制C.社会变革提升传媒文化的功能D.崇尚西方文明的社会风气盛行9、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10、 1998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采访的1500人之中,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
6、材的电影或电视,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髙(远高于81%)。这主要反映出( )A.影视艺术飞速发展B.文艺作品重视历史题材C.科技影响人类生活D.人们阅读意识不断增强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已十分庞大,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
7、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求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作改变。随着近代思想的解放,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
8、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答案1、D解析:青年会为会员提供的眼务内容两方色彩浓厚,故D项正确。2、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意识的变化,不是交
9、通的发展;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使用人群,无法得出该结论;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确定,因为这种现象这是用于上海的租界。3、B解析:题中关键字眼是“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所以结合关键字眼“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B。4、B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近代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材料中的“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可知,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B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错误。铁路是近代化的表现,材料中的效仿不是盲目的,C错误,殖民地特征是指中国受外国列强的控
10、制,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不等于殖民地特征,D错误。5、C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A项事件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故A项错误;“股票”是民国时期市场经济的产物,1949年后继续存在,因此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故B项错误;侯父的小生意(资本主义工商业)入股面粉厂(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联系公私合营的相关史实,可知体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C项正确;当时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故D项错误。6、A解析:从诗中不难看出所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选A。7、C解析:“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没有涉及社会等级关系,故A
11、项错误;“人力车”的普遍存在,得知生活方式不可能“普遍西化”,故B项错误;从“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表格中各种交通工具不能说明消费人群,故D项错误。8、C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民初报刊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题干时间是19031905年,此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意识影响着人们,此时报刊成为人们传进步思想和群众了解时事的途径,因此,题干反映了当时晚清社会变革对传媒业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错在“萌发”;B项内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曲解,当时中国人阅读的报纸里,不仅有西方文明,也有大量中国
12、社会变革的报道,且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国人崇尚西方文明的结论,排除。9、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国产片流通税费较高,上海制作的影片传到京津地区的成本高,因而影响放映量,造成京津地区放映外国电影更多的情况,C项正确。10、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观看影视作品的人超过阅读书籍的人,不能体现出影视艺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书籍的比较,没有体现文艺作品重视历史题材,故B项错误;据材料 “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影视作品在生活中的影响力增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阅读意识下降,故D项错误。11、(1
13、)差异:中国近代服饰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改变,英国则是随着社会变革自发的改变;中国服饰变迁晚于英国;中国近代服饰变迁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英国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对传统保留多,英国对传统保留少。原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近代化起步晩于英国;近代工商业起步晚,规模有限,传统经济占主体;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进步思想影响有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民主化程度高;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2)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加深对西方的了解;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解析:本题考查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1)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到
14、18世纪末”可知英国服饰变革起步早;根据材料一“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得出英国是随着社会变革自发的改变;根据材料一“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得出英国是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由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得出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改变,中国服饰变迁晚于英国;由材料二“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得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地区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由材料二“仍沿用旧服”得出中国对传统保留多。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8世纪末的英国和1912年的中国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展开对比说明即可。(2)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