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上海市9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上海市9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市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012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卜式传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2、式复持钱二十万“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20第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潭州东池藏氏堂记柳宗元 弘农公刺潭 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
4、,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刺潭:担任潭州刺史。22第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
5、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24第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六)22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23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24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25B26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
6、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10年上海秋季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
7、中。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
8、植者则不然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0第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18C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10年上海秋季卷)阅读下
9、文,完成第2226题。(13分)九 疑 山 图 记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
10、,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注】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表:标记。22第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2分)23简析第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3分)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22规模和得
11、名缘由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24C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沈周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郡守
12、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
13、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注:牣:满。铨曹:吏部官员。(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1)漫应曰()2)宽备言其状()(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3)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A周以母故而告以成功B饭之而去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评者谓为明世第一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人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5)第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6)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答案】(1)1)
14、随便2)详细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解答时不仅要了解该词语的义项,更要结合语境合理地解释该词语的意义。“漫”的基本字义有:(1)水过满,四外流出,漾出来;(2)淹没;(3)满,遍,到处都是;(4)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随意。该词在本句中应是第四个义项。“备”的基本字义有:(1)完全,应有的都有了;(2)事先安排好;(3)设施。该词在本句中应是第一个义项。(2)B【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通假字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语境理解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是否是通假字。A项“没”通“殁”,B项不是通假字,C项“辟”通“避”,D项“辩”通“辨”。故选B项。(3)C【解析】本题考查对常
15、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A项前一个“以”,介词,因为;后一个“以”,介词,把。B项前一个“而”,连词,表顺接;后一个“而”,连词,表因果; C项两个“为”均为动词,是;D项前一个“其”,代词,他的;后一个“其”,代词,他们。故选C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5)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通过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对比,侧面说明了沈周的影响力及其品质。(6)沈周不喜欢热闹喧嚣的地方,素爱山林,欲行孝道。【解析】本题考查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本题需要联系全文
16、,抓住关键信息,概括沈周隐逸的原因。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
17、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则人谁肯固矣( )(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4)侃率之以乘城(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力不足,死焉,职也。(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2分)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17.答案:(1)坚守,固守
18、(2)成功(3)一起(4)防守,登18. 答案:B【解析】“为”在各句中的用法分别是:A项,表被动,介词。B项,做,动词。C项,对,向,介词。D项,替,给,介词。19. 答案:(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虽然(1分)这样,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1分),不像差役、百姓那样(1分)。20.答案: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21.答案: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2008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19、。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曰
20、“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注: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22.第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1分)25.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1)_(2)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22.答案:形象直观地(1分)表
21、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答案:C 【解析】原文中“予悲夫悲秋者”的原因是“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可见是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24.答案:动25.(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26.答案:开头交代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响应,结构严谨(1分)。“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 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是物不死,旱胡得止?”帅闻,以为然。命
22、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 厌、镶: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小数:小法术。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
23、 (2)人情初不怿也( )(3)弥月不解( ) (4)岁卒以空( )19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请诸帅而释之 B而谓我之愆C未几而雨 D某谢而觉20“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2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22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18.(4分)(1)属下(2)愉快(高兴)(3)满(4)年成(写对一空给1分)19.(2分)AD20.(2分)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21.(6分)(1)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3分)(“何”1
24、分,“爱”1分 ;意思连贯1分)(2)天灾流行,人民自然会遭受到祸害,这管(干、关)我什么事呢?(3分)(“摧”1分,“何”1分;句式1分)22.(3分)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
25、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第二) 注 廉肉: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方:原则。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 23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和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
26、音乐表现出来。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和”具体表现在(1) (2) (3) 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3.(1分)汉书24.( 2分)声音、动静、节奏(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2分)25.(3分)C26.(3分)(1)君臣和敬(和顺恭敬)(1分)(2)长幼和顺(和睦顺从)(1分)(3)父子兄弟和亲(和睦相亲、和睦亲近)(1分)。27.(3分)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0分:答非所问。200
27、7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1)统过干 (2)访以当时之事(3)干雅自多 (
28、4)不矜小节书记待遇当时自娱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亮相是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17.参考【答案】(1)拜访 (2)咨询 (3)一向 (4)注重【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18.【答案】C【解析】书记:古义,书籍、奏记一类的文字资料。待遇:古义,对待,接待。可以:古义,后省略“之”,译作“可以用它来”。19.【答案】AD【解析】A、D两项译为“来”,表目的的连词。项译为“因为”,介词。项译为“用”,介词。20.
29、参考【答案】(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21.参考【答案】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解析】对高幹的评价及高幹的结局可以分析出前两点,文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其“不重名利”的一面。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
30、,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注)铅椠:指写文章 较然:明显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1)
31、_(2)_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22.【答案】才智所在,一焉而已【解析】强调了“文和武、才和智”的统一。23.【答案】B【解析】A项,对“文武之道一也”的理解有误,“一”为统一。B项,由第一段“天下无事则文士胜”可知。C项,对“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理解有误,应为“只是由其称谓所判断的”。D项,由第二段“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可知。24.参考【答案】(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论证的气势【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从内容和效果两方面分析。25.参考【答案】(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2)英雄具备才
32、智但前人未能分辨明白的事例。【解析】此题根据“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及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来概括答案。26.参考【答案】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为后人提供借鉴 。【解析】注意借古讽今的手法。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則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
33、能各济其所长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22.根据文意,最能概括本文所论“英雄”本质特点的成语是。23.下列四种关系,能准确概括画线句所论“英”与“雄”关系的二项是( )2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B.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C.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4、D.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25.根据文意,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_;刘邦_。26.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答案】22.智勇双全 25.英分少;英分多26.参考角度:(1)结构: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2)写作方法: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正反说理,透彻有力。(3)语言: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富有气势和节奏感。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
35、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注:空教:佛教。筇:竹名。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前任罢日_(2)由是公怜而敬之_(3)亟令取之_(4)至今宝之_18.古代文人素爱竹,且喜以竹自喻。从朱崖公以“方竹”为“所宝之物”,可以推断他所崇尚的是( )(1)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_
36、(2)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_20.老僧“规圆方竹”的做法,为什么使朱崖公改变了对他的态度?21.(2分)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寓意(15字以内)17.(1)终止、结束(2)喜爱(3)赶紧、立即(4)把看作珍宝 19.(1)朱崖公请(老僧)拿出(竹杖)来观看,结果发现老僧已把方竹杖削圆并涂上油漆了!(补省略1分,“规圆”1分,意思连贯1分)(2)朱崖公反复感叹了一整天,从此不再去看望那个老僧了。(“弥日”、“目”各1分,意思连贯1分)20.先前朱崖公对他“怜而敬之”,是把他看作一个高雅之人。通过此事,朱崖公发现他是一个俗人。21.美,贵在自然天成和与众不同(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
37、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成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文章冠世( ) (2)不跻大位( )(3)盈其箱笥( ) (4)为时所排( )宾客观览C.衣冠之士 D.从
38、流飘荡,任意东西(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20.从刘禹锡、李德裕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_,李的态度是_。21.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答案】17(1)居于首位(2)晋升(3)装满(4)排挤18B19(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20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 委婉拒绝21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
39、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固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是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此国,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
40、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园,可也!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和_。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24.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25.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26.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41、答案】22半野园的概况 文章写作缘由23C24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25如: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26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俘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俘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
42、掣之则刚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旨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妾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蚤食后,出门而望() (2)间乃一得( )(3更诣别塘求钓处() (4)问.之常钩钓家,率如是(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能同的一组是() 动而掣之则无有 久之,能以足音辨门 晴碧泛然 且焉置土石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饵钩而下之。 译文:_(2)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译文: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