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登泰山记》-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登泰山记》-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文言文通关训练卷04 登泰山记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文言基础梳理】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C是日观道中石刻 是:判断动词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答案】C【详解】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漫”,弥漫。解释正确。B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解释正确。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词,这。解释错误。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
2、模糊不清)。解释正确。故选C。2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劝学劝:鼓励驽马十驾驾:驾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圣人无常师常:平常、普通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空阔明亮酾酒临江酾酒:斟酒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表假设洗盏更酌更:再而皆若偻偻:佝偻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罅:罅隙ABCD【答案】B【解析】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圣人无常师,常,应译为“固定”;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应译为“月光浮动的江面”;正确。故选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其阴,济水东流C道皆砌石为磴D明烛天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
3、言实词的活用的判断能力。A项,“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B项,“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C项,没有活用;D项,“烛”,名词作动词,照。故选C。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或曰,此东海也【答案】B【解析】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是: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ACD三项皆为判断句。故选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4、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结构助词“的”;B项,是代词,指代东谷;C项,结构助词“的”;D项,结构助词“的”。故选B。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纵一苇之所如C须臾成五采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特殊用法的能力。 A项,“冯”同“凭”,凭借;C项,“采”
5、同“彩”,彩色;D项,“圜”同“圆”,圆形。故选B。7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3分)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D【解析】A项,句意为: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就是古长城。者也, 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B项,句意为: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C项,句意为: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D项,句意为: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余”。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8下
6、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答案】A【解析】A项,古今相同。须臾:片刻;B项,古今异义。至于,古义:“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C项,古今异义。足下,古义:从脚底往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今义:常用为数学名词。故选A。9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答案】D【解析
7、】A项,句意为:山上石头多,泥土少。此句为并列句,主语同为“山”。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B项,句意为: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此句为并列句,主语同为“石”。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C项,句意为:杂树很少,多是松树。为并列句,主语同为“山”。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D项,句意为: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主语应同为“树”,选项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生石罅”前面应补充主语“树”,“生”后省略介词“于”。本题要求选择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故选D。10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东谷者,古谓之
8、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C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答案】C【解析】A项,判断句式,标志是:“者也”;B项,判断句式,标志是:“者也”;D项,判断句式,标志是:“者也”C项,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故选C。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京师乘风雪 自:自己B穿泰山西北谷 穿:穿过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D磴几不可登几:几乎【答案】A【解析】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A项,“自”从。故选A。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古
9、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B项中“道” 是动词,解释为“走”,A、 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道路”。故选择B项。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3分)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蜡烛)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ABCD【答案】C【解析】题中答题关键词“解释全对的一组”。题干中,“烛”应该解释为“照”中“稍”应该解释为“逐渐”,运用排除法,答案为C
10、项。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C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D石苍黑色,多平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本题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题中,A、B、C三项不存在古今异义,D项中, “平方”古义:平整方正 ,在句中指平整方正的石头;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数。故答案为D项。15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1、)(3分)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
12、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答案】C【解析】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故选C。【文本综合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13、。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14、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登泰山记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
15、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
16、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答案】16C 17A 18A19(1)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时,(我)和子颖(或朱孝纯)坐(在)日观亭里,等
17、待日出。(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郦道元所谓环水也”是一个判断句,前后断开,“下”与上句联系密切,排除BD;“循”修饰“入”,“而”用于之间表修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北岳衡山”“南岳恒山”错,应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8、。A.“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颖。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晦”,月底;“五鼓”,五更;“坐日观亭”,省略句,“坐(于)日观亭”。(2)“是日”,这一天;“远古刻”,更古老的石碑(石刻);“漫失”,模糊或缺失。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
19、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
20、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
21、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考点拓展训练】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20分)(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22、(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
23、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4、姚鼐登泰山记)注释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21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5、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2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B泰
26、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2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3分)【答案】20D 2
27、1B 22D23(1)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2)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24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
28、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句中,“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河防”后面停顿;“纡道”是“泰安”的谓语,“泰安”后面停顿,排除AC;“乘山轿”,“山轿”是“乘”的宾语,后面停顿,排除B。本句译为: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
29、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B项,“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说法错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日。故选B。2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说法错误。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故选D。2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
30、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旧例”,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旧例;“惟”,只有;“骤”,突然;第二句得分点:“俄”,不久;“夷”,平坦;“向”,先前;“遽”,立即。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本题题干是“(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结合“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
31、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析,可以得出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结合“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分析,可以得出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结合“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以得出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参考译文:(甲)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
32、,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乙)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
33、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
34、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
35、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题。(20分)方格敏公家传姚鼐方格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
36、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将军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衡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而于民居无扰病焉。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
37、,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也。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产责者数,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有书数十发。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注】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
38、。舛乏;错乱缺少。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主事:官名,属于封建品级制度中较小的底层办事官吏。B菽水: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后常以“菽水”指长辈对晚辈的抚养。C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
39、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D直隶:中国旧省名,特指今河北省。所谓“直隶”地区,在封建时代往往特指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要往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期间,只有在西部有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因平郡王监考
40、,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2)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29方恪敏在用人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3分)【答案】25C 26B 27B28(1)皇帝每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情时都储存准备得精细周密。(2)恪敏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做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这个案件,才知道恪敏公(对罪犯)所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29(1)有知人之明。一见面和人交谈,就能知道这个人所能够担任的职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2)有
41、善任之法。安排人做事情,随事情的难易缓急,最后都能做得很好。【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公益困”和“然于其间厉志气”中,“困”和“厉志气”是转折关系,那么“然”表达的意思就是“但是”,与后文联系紧密,所以在“然”的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天下利病”和“人情风俗”是对偶句,是“知”的宾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项。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恪敏公更加穷困,但在这期间他更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他)勤奋学习,全面了解了社会的利弊、人情风俗,于是逐渐成为一个才能突出的人”。故选C。26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后常以菽水指长辈对晚辈的抚养”错误,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故
42、选B。27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B项,“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错误,“暂署陕甘总督”中“署”为“代理”义,即暂时代理陕甘总督。故选B。28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乘舆”,指皇帝;“刍粮”,粮草;“储备”,准备。(2)中“执”,坚持;“讯狱”,审理这个案件;“当”,恰当。29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意思是“恪敏公在用人方面能够明察,一见面和人交谈,就能知道这个人所能够担任的职务”,即有知人之明。一见面和人交谈,就能知道这个人所能够担任的职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意
43、思是“给某人某事,随事情的难易缓急,托付给他的事情一定妥当处理”,即有善任之法。安排人做事情,随事情的难易缓急,最后都能做得很好。参考译文:方格敏公,名观承,字嘉谷,是桐城人,但居住在江宁。桐城的方氏家族,从明朝以来就凭借文章学问闻名于世,已有数代,但也遭受文章学问的牵累。他的祖父(是)工部都水司主事方登峰、父亲(是)中书舍人方式济,都因文字的牵累而被贬谪到黑龙江。恪敏公当时年少,和他的兄长每年往来于长城内外,以尽孝道,奔走于南北,有时需步行几百里。几年后,祖父和父亲都亡故了。恪敏公更加穷困,但在这期间他更加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他)勤奋学习,全面了解了社会的利弊、人情风俗,于是逐渐成为一
44、个才能突出的人。平郡王福彭曾经了解他,雍正十年,平郡王担任定边大将军远征准噶尔,就上奏让他担任书记,(皇上)下诏书赐给他中书一职前往。在军营中他出谋划策,回来补赏为中书舍人。乾隆初年进入军机处任职,多次升官直至吏部郎中,后来外任直隶总督。从此担任直隶总督二十年,期间只有西疆用兵之时,暂时代理陕甘总督,筹集了军饷半年就回去了。恪敏公在用人方面能够明察,一见面和人交谈,就能知道这个人所能够担任的职务,给某人某事,随事情的难易缓急,托付给他的事情一定妥当处理。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直隶是天下的中心,人事复杂,混乱不易治理。皇帝
45、每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情时都储存准备得精细周密,始终没有出现物资匮乏的情况,而且对于百姓也没有侵扰。恪敏公从做清河道台到做直隶总督,都负责治水工作。直隶的永定河,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河道,河道的改变没有常规,不能够用一种方法治理,不能够凭借过去的情形来推断。恪敏公都查看了地形,看准时机果断行事,或采用新方法,或沿袭老方法,或疏导或阻断,他在整治河务时前后上奏几十次。听从他的意见就会得到益处。皇帝常常赞叹他治理永定河的做法好,不是其他那些拘泥成法的人所能比得上的。磁州有人作乱,恪敏公捉拿了他们并治罪,被判决绞刑的有十个人,其余的人被释放。皇上怀疑恪敏公宽容放纵罪犯,多次下诏书严厉斥责,恪敏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做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这个案件,才知道恪敏公(对罪犯)所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恪敏公平素勤于学习,擅长写诗和书法。乾隆初年曾经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