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834265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树立主体意识,创新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下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的个性特征。因而,我在平时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一、引导学生个人的设定目标和学习结果 超级教学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认为,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创造出学习的适当的精神状态,“策略”代表授课和方式。因此,在上课时,我常借助媒体手段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

2、导语,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但是,要让学生真正能自主学习,恰当的授课方式是关键。众所周知,优秀的授课方式,教师所充当的不是演讲者的角色,而是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我们不能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继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呢?在平时的课中,我时常发现,精彩的导入容易提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可当告知他们今天要学什么时,许多学生刚燃起的热情之火又开始闪烁不定了。因为我们要教的并不都是他们感兴趣的,对其而言,有时是无用的,甚至是无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请学生自己来设定学习目标,或他们想从课文中获得的结果,情况则完全不同了。我在教学阿长与山

3、海经一课时,在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先阅读一遍课文,而后请同学们合上书说说自己读完本文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以及自己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不料很多人能清晰准确地告诉我:阿长睡相让我讨厌,阿长喜欢对人“切切察察”,阿长有许多规矩,阿长知道许多故事,为我买山海经等,许多同学想知道,为何有时“我”叫她“长妈妈”,有时又叫“阿长”,为何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大家畅所欲言。把学生们提的问题有代表性地进行板书,而后与他们一起归纳整理。说实在的,我确实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把握学习重、难点。学生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而这些问题又是他们急于知道的,注意力自然集中起来,自主性初见端倪。二、培养

4、学生自悟自得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习语文不等同于学一门手艺,它需要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感悟,才能有所收获,特别是对文章的阅读,不能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充其量学习结果也只能是“雾里看花”,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常指导学生往以下几方面自悟自得地学习。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内涵。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如鲁迅的文章,文化内涵就非常丰富,我们过去只讲他文章的斗争性,而忽略了他文章所表现出的文化味。鲁迅曾说过,中国文明是成熟透了的文明,成熟过头,就象人到了老年,所以鲁迅的大部分文章都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以教孔乙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我告诉学生,不深入了解其中的

5、文化内涵,谈整体把握是不够的,而且鲁迅的文章也不能只囿于文本。透过文本除了看到文中批判性之外,还应结合文中提供的时代背景,发现文章内涵,。这样才有所收获,才能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抛弃落后的愚昧的东西。2、引导学生对文章意蕴的多元探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这说得不仅仅是庐山真面目,其实对一篇文章的意蕴把握亦是多元的。因此,在文章意蕴把握上,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元思考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学生讨论。如教李森祥的台阶一文,对本文意蕴的把握,我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父亲建新屋最直接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目的又是什么?父亲建新房之所以如此艰难,原因何在?学生

6、展开讨论,之后,我再总结: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论上看,父亲建新房,先是为改善居住条件,但主要原因是因别人家有高台阶的房子。父亲在与之对比之中产生了对尊重的要求,因此揭出本文的意蕴是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求,建新房提高地位,赢得尊重,这是以父亲为代表的一代人最大的心愿。同时,父亲建的房子规格并不高,却累垮了一生,一年大半时间在劳作,收入低,这一切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由此,又揭出本文另一层意蕴,呼喊出了时代的声音,亿万农民希望发展生产力。3、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品味文章亮点。文章亮点,即文中耐读的地方。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难发现,而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

7、走动。”这些语句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品味,这为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发现提供了机会,我便旁敲侧击地问:“同学们平时出远门,父母亲会说什么?为何说这些?”学生便会注意到到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父亲已亲送儿子到车站,关照无微至,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的卖橘子的,便要去买,也得知过铁道不易,但能让儿子受用,他也情愿,还担心儿子出来忘了行李,可见父亲关怀真是无微不至。一句如此朴实的话语,韵味无穷,别具一格。4、引导学生品味作品语言、感知作家风格。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我们能从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中,感受到鲁迅的冷峻的激情,能从汪洋恣肆的语言中,体味到郭沫若火山

8、爆发式的热情。作家的写作风格,总是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只有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文章,深入品味语言,才能得到美的享受。5、教学生于矛盾处起疑。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通常只注意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命运和性格的变化及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如教范进中举,学生都知道胡屠户对范进“倨傲”到“敬畏”是范进中举后地位变化所造成的。多数学生就到此为止,不会对矛盾冲突作深究。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设置疑问:除了范进中举后地位变化外,在胡屠户身上有内在因素吗?引导学生理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科举制度不仅毒害读书人,还有那些对功名趋之若骛的井之人。可见创设这一问题,让学生理解矛盾对比手法所起到的讽刺效果,使学生思维更深入一

9、步,这就远比单纯地问某某写法有何作用更能启发学生思维。三、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传统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总是由教师或是专家点评,殊不知学生作为新课改和教育消费的主体,与教师和专家相比,他们更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评价老师的表现。因此我平时利用教学、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1、师生对话式点评。古语有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教学中我采用师生面对面地进行对话式的交互点评,点评时,我把教师课内完成的知识和能力点,以小黑板展示出来,引导师生对教与学双方的行为策略进行开放式的交互点评。在民主协作的点评氛围下,师生思维更加活跃,各种灵感和智慧的火花得以激发,能共同探索出更具启发

10、性和真理性的教学思想。如上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时,我要求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美景,写出心中四季美景。有一位学生建议,应看到自然不断给人类带来灾难,不都是美的,应开展一次野外活动,在活动中完成本课学习。这种对话式点评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便于师生直接交往和互动讨论,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教学的实施。2、问卷式点评。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或作业后记等形式进行点评。如考虑到时间关系及个别学生不敢当面表达意见等因素,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表或作业后记的形式,让学生把课堂中的一些感受、意见和建议反馈出来,教师批阅后及时与学生交流,并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一位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每次作文,老师总是让学生先写,之后再

11、花大量的时间讲评,其实,写前没给我们指导,我们不知如何下手,又怎能写好?”此后的作文教学,我都先安排一节指导课,写后再用一节讲评,这样作文不再是两周一次,学生练多了,改多了,成绩也有明显提高。3、采用传媒式点评,即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进行点评。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既不敢当面表达意见,也不愿在作业后记中与教师互动交流,此时,只能利用传媒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有一位学生在信中提出建议,要老师多给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机会。有的学生建议教师利用网上资源来为学生提供直观教学,提高记忆效率。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其实,有时三个臭皮匠远赛过一个诸葛亮。因此我们不妨把“师道之尊”放低一些,把我们的学生视作上帝,在迷茫之中兴许会“柳暗花明”。这样学得有劲,教的亦有乐,教学质量便不再是后顾之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李爱华 冀庄学校 20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