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2652113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大致可以分为七类,以下常用文言文固定格式给大家列出: 常用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

2、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一、表陈述语气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3 “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4 “所以

3、”,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5 “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6 “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二、表判断语气1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2 “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3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三、表委婉推测语气1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2 “其乎”,译为“大概吧”。3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四、表疑问语气1 “如何”、“若何”、“奈

4、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3 “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4 “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五、表反问语气1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2 “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3 “况乎”,译为“何况呢”。4 “其乎”,译为“难道吗”。5 “何哉”,译为“怎么呢”。6 “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7 “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8 “况欤”,译为“何况呢”。六

5、、表感叹语气1 “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2 “亦哉”,译为“也啊”。七、表选择语气“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八、表比较语气“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是什么?1.用作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

6、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2.用作动词,到去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3.用作代词(1)“他”“她”“它”;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指示代词,“这”“此”。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额。那个,能不能给点小费,我想这么多也不容易的说。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

7、、“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

8、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曹刿论战)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

10、“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焉的用法.代词相当于“之”。【成语例释】A.心不在焉 B.语焉不详【经典文言】A.犹且从师而问焉 B.人之所罕至焉。2.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成语例释】习焉不察【经典文言】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经典文言】

11、且焉置土石?3.语气词表示停顿,或者反问语气。【经典文言】杀鸡焉用牛刀练习: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代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兼词,从哪里) 未知生,焉知死(表反问语气)者 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客何为者?(者:指人)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

12、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 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放在

14、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近者奉辞伐罪。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者”作为助词有多种用法。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谓

15、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者”字的附着性很强。总是放在同短语或分句的后边。要判断它的具体用法或化用,一定要弄清它前面的词、短语和分句的类型和性质。“者”厚的附着情况主要有下面五种:一是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宾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又称“者字结构”,“者”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如,使后来者读之,悲于志焉。二是在表判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帮助判断。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是在表结果的分句后,表提顿,常可译为“的原因”,如,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四是在假设分句后,表提顿,常可译为“的话”,如,不者,若员皆且为所虏。五是在后置的定语之后,起标志和提顿作用。另外“者”字还常用在表时间的词后边,起语助作用,可不译。用在数词后边,表示“几种人”“几件事”,可译为“个”“样”之类。 从以上分析看来“后之览者”应属于名词性者字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