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探索研究-武小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探索研究-武小燕.pdf(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I 分类号: 单位 代码: 密 级: 学 号: 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论文 安徽省水 稻种植机 械化探索 研究 研究 生:武 小燕 指导教 师 :夏 萍 合 作 指 导 教 师:何超波 申 请 学 位 类 别 :农 业推广硕 士 专 业 领 域 名 称: 农业机械 化 研究方 向 : 农业机械 化管理工 程 2015 年 6 月 _ II 独 创 性 声 明 本 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论 文 是 我 个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2、 也不包含 为获得安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 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 使用授权 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安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 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 密 的学位 论 文在解 密 后应遵 守 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导师签名:
3、 时间: 年 月 日 _ I 摘 要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落后于小麦和玉米, 水稻 耕整地和收获机械化已基本实现, 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 影响着水稻生产全程机 械化的发展,成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本文通过概述了国外水稻生产现状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 国内水稻 生产机械化 现状, 其存在问题分析, 安徽省水稻生产 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分析。 阐述了安 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历史、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分析了制约条件是由于机具 投入产出比不高, 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 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 农机工业 发展较慢, 公共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等
4、因素形成的。 提出了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 发展对策建议: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促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的 创新研究, 开展农艺配套技术的研究, 加大水稻种植机具的研制; 加大政策支持, 确 保财政支持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持渠道, 促进公共服 务体系建设; 开展示范培训, 注重 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和服 务体系人员技能水平;促进互相协作,探索服务体系。 关键词:水 稻;机械化;种植;安徽省 _ II Abstract Rice is an important food crop in China , Rice product
5、ion mechanization lags behind in wheat and maize,Rice tillage and harvest mechanization has been basically achieved,The low level of mechanization of rice planting,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Become a bottlene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ice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This pa
6、per outlin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ice produc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ric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Discusses the Anhui province rice planting mechanization d
7、evelopment history, developm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 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due to implement input-output ratio is not high, rural infrastructure, farmers is not high for the ability to accept new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s slow, the formation of pu
8、blic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other factors.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s of riceplanting mech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Strengthe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gricultural integratio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develop a new study of rice t
9、ransplanting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agronomic techniques, development of rice planting machine increase; increase policy support, ensure financial support, improv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onsolidate to establish channels of financial support todiversifie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
10、n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demonstration and training, pay attention to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easants, improving staff and service system staff skill levels; promote mutual cooperation, explore the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Rice ,mechanization ,crop
11、,plant,Anhui Province _ III 目 录 摘 要 . I 第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1.1 研究目的 . 1 1.1.2 研究意义 . 1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 1.2.1 研究目标 . 2 1.2.2 研究内容 . 2 第2 章 水稻生产机械化论述 . 4 2.1 国外水稻生产机械化概述 . 4 2.1.1 国外水稻生产概况 . 4 2.1.2 国外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概况 . 4 2.1.3 国外农业机械化特点 . 5 2.2 国内水稻生产机械化概述 . 7 2.2.1 国内水稻生产现状 . 7 2.2.2 国内水稻生产机械化
12、现状 . 8 2.3 国内水稻种植机械化概述 . 11 2.4 安徽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概述 . 12 2.4.1 安徽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分析 . 12 2.4.2 安徽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存在问题 . 13 第3 章 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 概述 . 16 3.1 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历史 . 16 3.2 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 . 16 3.2.1 机械化栽植水平快速发展 . 17 3.2.2 育秧工厂发展迅速 . 18 3.2.3 农机农艺结合得到深入 . 18 3.3 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存在问题 . 18 3.3.1 机械化种植水平不高 . 18 3.3.2 栽植机具不能满足多种
13、种植模式需求 . 19 _ IV 3.3.3 作业质量待提高 . 19 3.4 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影响条件分析 . 19 3.4.1 机具投入产出比不高 . 19 3.4.2 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 . 20 3.4.3 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 . 20 3.4.4 农机工业发展较 慢 . 20 3.4.5 公共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 . 21 第4 章 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试验研究 . 22 4.1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 22 4.1.1 杂交稻不同播种密度试验 . 22 4.1.2 机插粳稻大田施肥研究 . 23 4.1.3 不同育秧基质及育秧方式对比试验 . 26 4.2 水稻钵体
14、摆栽机械化技术 . 28 4.2.1 机插秧和钵体摆栽对比试验 . 28 4.2.2 适宜钵体摆栽的水稻品种筛选 . 29 4.2.3 水稻钵体苗机摆秧秧龄对比试验 . 30 5.1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 33 5.1.1 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创新研究 . 33 5.1.2 开展农艺配套技术的研究 . 33 5.1.3 加大水稻种植机具的研制 . 34 5.2 加大政策支持,确保财政支持力度 . 34 5.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34 5.2.2 巩固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持渠道 . 34 5.2.3 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35 5.3 开展示范培训,注重人才队伍建
15、设 . 35 5.3.1 提高农民素质 . 35 5.3.2 提高从业人员和服务体系人员技能水平 . 35 5.4 促进互相协作,探索服务体系 . 36 _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目 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数千年来在粮食 生产和消费中处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安徽省是中国水稻种植和消耗大省, 水稻种 植面积达到3300 万亩, 排在全国前列。 全省水稻生产面积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 26% , 水稻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 50%,水稻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 7%,排在全国第 6 位。 巩固稳定安徽省的水稻粮食生产,
16、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对于增强水稻的综 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 水稻生产机械化在安徽省近年来 得到大力的推广和提高,2006 年安徽省水稻机耕面积到3000 万亩, 水稻机械化收获 面积为 2587 万亩,而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仅为 60 万亩。至 2013 年,安徽省水 稻机械化耕整面积达到3300 万亩, 水稻机械收获面积达到 3100 万亩, 水稻机械种植 面积 1057 万亩,水稻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水稻耕作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已得 到普及, 尤其是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但相对于耕作和收获环 节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17、 栽植 环节因栽植水平相对收获环节和耕整环 节机械化水平较低, 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和关键环节。 进一步对水稻种植机 械化进行探索和研究, 努力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 提高耕整地和收获环节机械化 作业质量, 对于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 促进水稻生产, 提高水稻产量, 保障粮食 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1.1.2 研究意义 2014 年 中 央 一号文 件 指 出:“ 必 须 全面贯 彻 落 实党的 十 八 大和十 八 届 三中 全 会 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 稳中求进 , 改革创新 , 坚决破除 体制机制弊端, 坚持农业 基 础 地 位不 动摇 , 加快 推进 农 业现 代化 。 ”水
18、 稻种 植 机械 化的 探 索研 究对 于 发 展水 稻 全程机械化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解放劳动力、 提高劳动效 率、 增加农 民收入, 推 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促 进四化同步发展等起着推动促进作用 2 。 1.1.2.1 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水 稻 是 我国三 大 粮 食作物 之 一 ,种植 面 积 达 4.5 亿 亩 ,全 国 种 植水稻 的 农 户 有 1.58 亿 户, 全 国 农户有 一 大 半从事 水 稻 生产。 在 水 稻主要 产 区 ,水稻 不 仅 作为人 们 的主要口粮, 还是从事专门农业生产的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水稻生产过程中用
19、工量 最大, 劳动强度最大的是栽插环节, 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 可以解放生产力, 使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提高农民收入, 并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和经济水 平的发展; 水稻进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了劳动效率, 可以解决农忙季节劳动力缺少而 _ 2 导致延误农时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 水稻种植环节实行机械作业可减少 用工量40%、 可节约生产用工成本, 提高产量,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人工插秧每亩 约需 150 元 ,机械插秧每亩 80 元 左右,机械栽插用工成本均比人工栽插节省一半左 右。 因此, 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 是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
20、资源短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实现农民增收的必要途径。 1.1.2.2 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水稻是我国常年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种植面积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 1/3, 每年稻谷总产量约210 4 万吨,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40% 3 。 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 提高对于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 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 提高水稻种植质量、 增 加水稻产量有着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 育秧栽插环节采用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栽插质量, 确保基本苗, 标准的行距株距有利于水稻个体质量和群体质量最大化, 提高水稻的抗 逆性, 增加水稻产量; 总上所述, 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对于提高水稻的
21、增和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4 。 1.1.2.3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四 化同步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应用推广, 机具应用代替了人工及畜力, 解放了劳动力, 提高 农民工作质量, 先进农业技术与现代化的农业装备技术相互融合, 为实现现代化的高 效、 节能、 环保型、 标 准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水稻生 产机械化的发展, 改善 农 民 生产、 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农 业装备的有效结合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工业化的进步, 因此加快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加快了我国特色新
22、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1.2 研究目 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根据安徽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特点, 结合安徽省各地传统种植制度, 因地制宜 开展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探索研究。 针对水稻 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的育秧和 栽插环节开展技术试验, 结合机械化程度相对较成熟的耕整地和收获环节, 并借鉴水 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发展特点, 探索 出适合安徽省特点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 产技术模式,推动安徽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1.2.2 研究内容 本论文借鉴国内及国外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分析, 通过对 本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 展的影响条件分析、 水稻生产种植环节机械化
23、技术研究, 提出适 合探索安徽省水稻种 植机械化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部分是绪论言。 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标和内容, 对文章方法 路线进行概述。 _ 3 第二部分是 水稻生产机械化论述。 描述了国 外水稻生产机械化概况并分析特点, 概况了国内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及特点,对安徽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进行了分析, 找出问题及差距,明确发展方向。 第 三 部 分 是 安 徽 省 水 稻 种 植 机 械 化 概 述 。 阐 述 了 安 徽 省 水 稻 种 植 机 械 化 发 展 历 史、发展现状,指出了现在存在问题及并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影响条件的分析。 第 四 部 分 是 安 徽 省 水 稻
24、种 植 机 械 化 试 验 探 索 。 通 过 对 水 稻 机 插 秧 技 术 的 探 索 研 究, 进一步完善发展水稻机插秧技术, 提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技术保障。 并对水稻钵 体摆栽机械化技术进行了初探,为水稻种植机械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第五部分是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战略对策。 本文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 确 保财政支持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持渠道、 促进公共服 务体系建设; 开展示范培训,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机从业人员 服务能力和技能水平; 促进互相协作, 探索服务体系等适合安徽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发 展战略对策。 _ 4 第 2 章 水稻
25、生 产机械 化论述 2.1 国外水 稻生产机 械化概述 2.1.1 国外水稻生产概况 世 界 水 稻生 产 比 较集中 , 绝 大多数 分 布 在东亚 、 东 南亚和 南 亚 地区, 占 世 界 水 稻种植总面积的90% 5 。 印度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 常年种植面积在4000 万公顷以上,其次是中国,常年种植面积在 2900 万公顷,印尼、孟加拉和泰国种植 面积在1000 万公顷以上,排在前五名。中国和印度总产量位居世界前两位。 水 稻 种 植 单产 平 均 在 4000kg/hm , 世 界 单 产排 名 最 高 的是 埃 及 , 中国 单 产 虽 高 于世界平均水平,却远低于
26、澳大利亚、埃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 2.1.2 国外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概况 近年来, 全世界范围内, 水稻省生产机械化程度处于领先水平的国家有日本、 韩 国、 美国、 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同样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也是日本、 韩国、 美国、 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目前世界上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分为机械化 种植方式分为以日本、 韩国为代表的育苗机械化移栽方式和以美国等欧美等国家为主 的机械化直播方式 6 。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 人口多, 更为重视粮食生产, 日本的农业 以种植水稻为主, 水稻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 水稻种植方式与我国相同, 主 要是育秧、
27、插秧的栽插方式。 日本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了机插秧方式的探索研究, 研究的方向主要以研制机插带土小苗的栽插技术和相应的插秧机 7 。1966 年, 日本研 制 出 首 套工厂 化 育 秧设备 ,70 年代 开 始 对机插 秧 技 术的农 机 农 艺相结 合 进 行研究 , 在育秧、 插秧、 病虫害防治、 水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经验及突破, 为水稻机插秧的发 展 起 到 了重要 的 推 动作用 , 日 本进入 了 水 稻机插 秧 水 平高速 发 展 的时期 。 上 世纪 80 年代,日本已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的高度机械化。 韩国三面环海、 丘陵山地占大部分, 雨水充沛, 耕地面积较少, 占 2
28、0%左右 。 韩 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上世纪 60 年代以前,韩国的水稻种植还主要以人畜力 为主,70 年 代 以 后随着 韩 国 经济的 发 展 ,带动 了 农 业生产 机 械 化的发 展 。 韩国在 自 主进行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探索研究的同时, 学习引进日本的插秧机制种技术及机插 秧技术。80 年 代 ,在日 本 插 秧机制 种 技 术成熟 , 机 插秧技 术 不 断完善 , 机 插秧水 平 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韩国也确定了以育苗、 机械移栽方式的研究方向。 深入进行了箱 式育苗法与插秧机的配套技术、 水稻水旱直播栽培技术、 幼苗机械移栽栽培技术和育 苗自动化技术的探索研究。 到本世
29、纪初, 韩国的机插秧水稻达到了 77%, 韩国也进入 了水稻生产机械化高速发达时期, 形 成了以水稻耕整地、 移栽、 植保 、 收获、 烘 干 为 主要内容水稻全程机械化。 _ 5 美国是典型的水稻机直播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 也是最早 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的 国 家 之 一 , 目 前 已 实 现 100% 的 水 稻 机 械 化 直 播 8 。 美 国 幅 员 辽 阔 , 水 稻 种 植 面 积 有 2000 万亩,而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民只有约 1.5 万人,因此美国的人均种植面积大, 达到每人 1300 亩。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工序简单,效率较高、生产 作业成本低等特点, 适合美国
30、、 澳大利亚等这种人少地多的大规模生产方式。 直播方 式一种是旱直播, 用大型条播机播种, 这种方式占美国水稻种植的 80%; 另一种是水 直播, 采用 飞机撒播, 这种方式占 20%。 水 稻直播相对于栽插, 用 种量大, 较 为粗 放 , 同时对整地质量要求较高, 为了满足直播稻整地质量要求, 美国普遍采用大型先进的 激光平整机械, 以提高整地质量和效率。 美国的水稻生产的全程包括激光平整地、 飞 机 (机械) 直播、 飞机 (施肥、 喷 药) 、 机械 收获和干燥等技术, 均达到了高速发达 水平。澳大利亚、意大利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模式与美国相似。 2.1.3 国外农业机械化特点 2.1
31、.3.1 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国特点的农机技术 根据美国、 日本、 德国、 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来看 , 越是农机 化 发 展水 平高 的 国家 , 越 是善 于利 用 和发 展本 国 国情 和农 业 生产 特色 , 根据 本国 土 地规模、 土壤情况、 种植制度、 农民生产习惯、 农业经营特点等因地制宜制定并发展 适合本国的农机化装备及技术。 美国、 澳大利亚等国地多人少, 资源丰富, 农业机械化高的国家, 以大规模集约 化经营为主, 不仅大田作物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 一些难度大的作物生产也实现 了全程机械化。机械化发展朝着大型、高效、复合式作业发展。 日本、 韩国是耕地资源
32、较少的国家, 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生产为主, 根据国情选 择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机化发展方式, 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 创新、 发展适合本国 土地国情的小型、 功能多样的农业机械, 水稻机械化种植是发展以机插秧为主的精细 机械化栽插方式,实现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2.1.3.2 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 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政治水平都比较高, 他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十分重视, 足 够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 从而带动农业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若要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 业机械化水平, 国家必 定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给予多
33、项保护和扶持政策 和法规等 9.10 。 通 过发达 国 家 的农业 机 械 化发展 历 程 表明, 在 逐 步实现 农 业 机械化 的 过程中, 全都制定了许多有助于农机化发展的保护和扶持政策 11 , 有的还为了加强保 护和扶持力度, 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农机化发展。 这些措施涵盖 财政上补贴、 银行贷款优惠、 农业税收减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水电优惠等各 方面,都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促进条件 12 。德国各级政府制定相关农业法律, _ 6 给予农机具或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无息或是低息贷款,对柴油实行 23%-50%价格补贴。 英 国 政 府 很 早 就 颁 布 相
34、 关 农 业 法 律 政 策 鼓 励 发 展 农 机 化 , 不 仅 对 购 置 农 机 具 提 供 15%-25% 补贴 , 而 且还鼓 励 对 农机具 维 护 、储藏 及 使 用的农 机 化 基础设 施 进 行修 建 , 如 农 机 具 仓 库 和 田 间 机 耕 道 等 都 有 政 府 提 供 的 20% 左 右 的 补 贴 或 是 无 息 贷 款 等 财 政 补助措施等。 2.1.3.3 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科研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 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电子技术 的发展, 现代工业高速发达, 逐步向弱势行业农业渗透, 包括机械技术、 计算机管理 技术、 现
35、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技术向智能化、 精准 化方向逐步发展 13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首次将卫星导航系统安装在农业机械 上, 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效果, 世界 农业从此走上了高科技、 智能化、 精准化之路。 拖 拉机上安装导航装置, 能迅速准确测定其位置和前进方向, 且根据计算机中心的电子 图标,测出行进位置土壤的湿度、化学成分、地形特点等信息,并计算出所需种子、 肥料及农药数量等种植的最佳方案。 德国CLAAS 公司在联合收割机上安装了激光引导装置, 机具作 业时激光确定收货 作物边行距离位置, 自动调节收割机导向轮。 美国一个制造厂在收割机上安装了产量
36、计算器, 在收割作物的同时, 准确迅速收集资料计算产量, 并绘成产量分布图 14 。澳 大利亚在喷雾器上安装一种特殊的电子传 感器, 这种传感 器在田间移动式能识别区分 作物和杂草, 当发现杂草时, 针对杂草喷出除草剂, 有针对性的喷药, 减少了除草剂 用量,减轻了环节污染。 2.1.3.4 发达的社会服务体系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 农机社会化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农业机械化较发 达的国家, 这些服务组织代表了农民或农机企业的利益, 在争取农民利益, 促进与政 府 沟 通 及 为 农 民 提 供 各 类 服 务 15 。 农 机 合 作 组 织 及 有 关 协 会 等 组 织 促 进 农
37、 户 合 作 交 流, 共同协调使用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进步。 德国政府鼓励农民自愿参加各类农机服务组织 , 例如范围较大的 “农机环” 这类 组织内部可科学协调配置实用农机具, 提高机具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德国各类农 协 组 织 发挥了 重 要 作用, 例 如 德国农 业 协 会(DLG ) 主 要负 责 定 期组织 举 办 有关农 业 (包括农业机械) 方面的展览和开展农业技术方面测试, 包括农业机械技术测试。 德 国农协会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拖拉机和收割机智能化的技术检测设备, 经过检测 合格 并贴上农协会认证标识的农业机械,在欧洲市场均可通行
38、16 。 美国的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相当成熟, 并且分布范围广, 农机合作社不仅进行农机 服务作业项目另外还对农机协会、 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 销商进行各种服务等。 美国 的农机经销商起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既经营销售农机产品、 又 _ 7 开展机具租赁, 同时兼顾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美国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地多人少 需 要 合作 组织 提 供各 种服 务 , 因此 美 国有 很多 运 作成 熟稳 定 的农 业经 营 公司 ,专 门 为农户提供农业服务。 日 本 的 民间农 业 合 作组织 历 史 悠久, 作 用 强大,1947 年日 本 农 协成立 组 建 , 至 目前有9
39、0%的农民参加了农协,在农民生产和物资、机具流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农机社会化组织有很多种, 覆盖面广, 有农业机械化协会、 日本机械工业协会 和和全国农业机械商业协同组织联合会等, 各个协会负责功能不一样, 但涵盖农机从 生产到研制,从技术到推广的各环节,并参与农机销售、维修、鉴定等。 2.1.3.5 重视农机科研及农民技术培训 科技先行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农机化的发展亦是如此。 在农机化发展相 对发达国家, 都具有相对科学完善的农机科研、 推广体系, 政府和农机企业都有农机 科研机构。 这些国家的农机科研机构不仅设备先进、 技术含量高、 人员多, 资金充沛, 为 科 研人
40、员的 科 技研 究创 新 提供 了良 好 的条 件 17 。 美 国主 要 是行 业协 会 和涉 农大 学 负责新技术的推广。 涉农大学承担是农业相关项目的研 究、 实验、 示 范和推广, 新技 术研究与推广的紧密度比较高。 如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有多位农业教授与当地农业组 织合作,实地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建研究实习中心供在校学生、 企业员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 日本政府设置有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实施各项农机机插 实验研究和开发 18 。法国在农业部就有专门的科研中心,“国立农机试验研究中心” 进行农业机械的研究、 试验、 鉴定、 应用, 及农机化技术资料的收集、 整理、 教材编 印,技术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发达国家对农业和教育的重视度高, 因此农机化水平较高, 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 农民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也较高。美国的教育业很发达,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他们不仅普及了长达 12 年的义务教育,并且高等教育比例也相当高,占 30%以上。 有的国家对从事农业的人员有一定的学历及受教育程度要求, 在日本 从事农业科技人 员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当地农民要想获得农业贷款, 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及农业技能。 许多国家制定了定期对农民免费的培训课程, 通 过系统的培训教育,农民知识结构丰富,会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通信工具,具备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