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烛之武退秦师_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烛之武退秦师_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烛之武退秦师(共三课时)目标平台1、明白和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2、明白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形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明白和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2、把握文言句式,懂得文章的脉络;教学难点:1、懂得精湛的劝告艺术;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一)预习案一、教材辅读1、关于左转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他 以孔子修
2、订的鲁史春秋的次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大事和重要人物,是讨论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也称春秋左氏传 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 “ 春秋三传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洁生动;“ 传”是注释或说明经义的文字;2、史书体例记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写人简(1)、编年体:以岁月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大事,如左传;(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大事,如史记(4)、纪事本末体:以大事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
3、的通鉴纪事本末 ;另外补充: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大事,如史记;3、明白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其二、公元前 632 年 4 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 又自觉曾无礼于重耳,因此,战前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结果城濮之战中,楚败,郑文公内心惧怕,又派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4、;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于是,晋文公两年之后发动了这场战争;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4、整体感知A、加强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B、疏通文意;要求翻译全文,字字落实;二、预习检测1、给以下加线的字注音秦军氾 南失其所与 ,不知()共 其乏困 夜缒 而出)孙戍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如不阙 秦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使杞 子、逢(2、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3、说明以下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今义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舍郑以为东道主 亦去
5、之4、找出以下句中活用的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说明含义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5、指出以下句子的特点 佚之狐言于郑伯晋军函陵夫晋,何厌之有?6、说明课文中以下单音词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7、细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烛之武用哪些实事和事理说服秦伯的?其中哪一点是关键 .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攻击?预习检测答案(略)(二)探究案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探究点一:文本解
6、读1、研读第一段,明确:秦晋围郑的缘由是什么?(表面缘由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缘由 交代围郑的缘由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 称霸扩张的需要;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 ,而秦、郑之间 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 那么秦国是可以争取到晋国一边的;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那么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国接触,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胜利地离间秦、晋供应了条件; 因此开篇交代围郑的缘由和驻军位置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2、研读其次段,明确:(1)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由于佚之狐是一个“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他特别明白烛之武的
7、外交才能;佚之狐对郑、晋、秦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悉力和预见性;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 辞”后“ 受” ,有什么作用 .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先“辞” 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有不满;二是委婉地批判郑伯不能用人;而先 义、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3)分析郑伯形象;“辞 ”后“ 受”就点明烛之武深明大(A 、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时,他立刻抓住这一线期望“ 从之 ” ,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准时、坚决;B、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8、;C、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3、研读第三段,明确:(1)“ 夜缒而出 ” 说明什么?(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肃形势;)(2)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第一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以退为进;“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其次阐明利害,亡郑利晋,动摇秦君;先假设亡郑有益于秦,那就灭了我们郑国,接下来分析分析亡郑利晋不利于秦:“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过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
9、的;“ 亡郑 ” 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全部,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 ,从而提示秦国不行 “亡郑以陪邻 ” ;再次替秦着想,舍郑利秦,以利相诱;“ 如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舍郑 ”,就是舍弃攻打,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对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 东道主 ” ,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赐予供应,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 然后引史为例,晋君不行信,挑拨秦晋;20 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帮忙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 ;当时
10、,夷吾曾许诺把晋的焦、瑕二邑给秦国,作为答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如与之共事,决不行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这一角度,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最终估计将来, 阙秦利晋,劝秦谨慎;现在晋国把郑国当做它东边的疆界,而它进一步扩张的野心不会就此打住,假如它今后不削减秦国,它在哪里猎取它贪求的土地;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3)烛之武的游说艺
11、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其次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估计将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4)假如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留意哪些方面?第一态度要好,不能让对方反感;其次善于依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纳合适的语气; 再次劝告前要充分明白对方的情形,明白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另外要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先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5)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出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12、A、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确定;“ 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 “退” 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 老矣, 无能为也已 ”来推辞; 但郑伯的一番诚心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B、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 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呈现了他的“勇士 ” 性格;“夜缒而出 ”,勇入秦营,C、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 只是
13、增加了邻国 (晋国);然后承诺, 储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 ,这是郑国恳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爱好,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 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进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急,这就使秦伯熟悉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 “攻守之势易矣 ”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胜利说退秦师,充分呈现了他的“ 辩士 ” 形象; “ 辩士 ” 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课文呈现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
14、一个勇于出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灵善辩的辩士、外交家;五、研读第四段,明确:晋文公最终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不仁 ” “不知 ” “不武 ” 三条理由;“不仁 ” 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假如真讲“ 仁义 ”,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 ” 才是实质; “不知 ” 就是不理智;理,就是缺少对现实情形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定;“ 以乱易整,不武”,胜败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究竟,也是一个“ 利” 字起作用;探究点二:情节结构1、概括本文的情节;开端(第 1 段):秦晋围郑进展(第 2 段):临危受命高潮(第 3 段):智退秦师结局(第 4 段):晋师撤离2、
15、本文在绽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具体分析见上)(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围郑,形势危急;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并断言“ 师必退” ,此为一波;但是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他的拒绝,此为二波;此时郑伯赶忙认错:“ 是寡人之过也; ” 并指出:“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私怨,捐弃前嫌,依旧应命;此为三波;烛之武利用黑夜,隐秘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秦伯退兵;可是晋大夫子犯主见突击秦军,
16、形势又紧急起来,此为四波;最终,晋文公分析形势,打算撤兵,郑国转危为安;探究点三:写作特点1、伏笔与照料课文虽短, 但在表达故事时, 却能够到处留意伏笔与照料;请指出文章留意伏笔与照料的地方;在交代秦晋围郑的缘由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冲突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 ” ,照料了开头的“ 秦晋围郑 ” ,“ 国危矣 ” 的有关内容;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和“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 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供应了条件;2、波澜起伏(分析见上)3
17、、详略得当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做简略交代;在烛之武“ 夜缒而出” 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着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 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探究点四:虚词总结1以以其无礼于晋 由于,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如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如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
18、折,连词 3焉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如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跑焉 兼词,于此 4其名师归纳总结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 “ 行李 ” )第 5 页,共 8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 “那件事 ”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仍也(证据助词,仍是,表商议)5之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是寡人之过也(的)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三训练案一、基础训练题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 秦军汜( s)南 夜缒( zhu )而出 佚( y)之狐B、 共( gng)其乏困 如不阙( ju )秦 许君焦瑕( xi )C、 秦伯说( yu) 杞( q )子 杨孙戍( sh)之D、 逢( f ng)孙 微夫( f )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zh)2、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哪一项()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B、晋军函陵 军:驻军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3、 找出通假字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4、以下加点
20、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哪一项()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如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 以下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哪一项()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C、如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参考答案1、C 2、A 3、“已” 通“矣 ”;“ 共”通 “供” ;“说” 通“ 悦”;“ 知” 通“智” 4、C 5、D 6、 B 二、才能提升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 12 题;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21、;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 “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不是国君是谁?实在乎?(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肯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奠的人,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
22、盗窃别人的财物,仍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扬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嘉奖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诈, 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其母曰: “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 亦使知之, 如何? ”(他的母亲说: “ 何不也去恳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 ”介之推回答说:“ 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 “ 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对曰: “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 “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介之推回答说:
23、“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匿,哪里仍要用盲 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 “ 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 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晋文公查找他没有找 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牢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和善的人;”)(选自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7、 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说明,不正确选项()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8、 较以下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定正确选项()禄亦弗及 、罪又甚焉 、盍亦求之 、焉
24、用文之A、两个 “亦” 字相同,两个 “焉” 字不同 B、两个 “ 亦” 字相同,两个 “焉” 字也相同 C、两个 “ 亦” 字不同,两个 “焉” 字也不同 D、两个 “亦” 字不同,两个 “焉” 字相同 9、母曰: “能如是乎? ”句中的 “是” 指代的是()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0、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准确的哪一项()A、 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位置面前的谦让精神;B、 介母三次设问,说明她是一个关怀儿子但并不愿违反儿子意愿的人;C、 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德;D、 晋侯是个卑鄙小人,
25、可共患难,不行共富贵;11、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定不正确选项()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查儿子是否坚决隐退;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1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8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译文:臣子们把罪责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译文: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峻了;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用这块祭田登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疼惜名节的人;参考答案名师归纳总结 7、D (“ 田” 指祭田)8、A(两个 “ 亦” ,均为 “ 也”;两个 “焉” ,前者为语气词“ 了”,后者第 8 页,共 8 页为疑问词 “怎么 ”) 9、B 10、C 11、A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