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小班.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730923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小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小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小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小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小班 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小班 摘要: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必须注重各种因素的合理运用。本文从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特点入手,探讨开展区域活动的各种积极因素,注重区域环境的作用发挥,挖掘环境、材料、人际三大因素的积极效应。构思了学习环境、材料环境、人际环境的区域氛围,介绍设计区域活动的特点和建构方式,实现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环境;设计 引言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着眼于表面,着眼于眼前,逐渐转向关注深层、关注长远的发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

2、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 区域活动就是一种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积累。它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个体学习活动,关注的是对孩子自主学习方法的获得、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它重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个性化兴趣的满足,使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最大的激发,更为幼儿创新精神、创造潜力的发挥构建了宽广的操作平台。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幼教界的关注。随着区域 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区域活动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创设区域活动的最佳方式和教育途径,以达到使幼儿身心愉悦、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3、。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来到幼儿园,陌生而焦虑、恐惧而恋亲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为此,要给小班幼儿一个“家”的感受和体验,就得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环境与幼儿直接对话,让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使幼儿在具备有良好的、温馨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活动的教育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延伸,蕴涵着诸多的因素,它包括环境、材料、幼儿、教师等,而环境则是区域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所赋予的暗示、引导、规范、协调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等的自治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幼儿们的操作、探索欲望。因此,牢牢把握住区域环境的氛围营造,对小班幼儿开展区

4、域 活动是非常关键的,也是为小班幼儿创设区域活动提供保障。 一、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几个明显特点 1喜欢从事模仿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模仿性特点。 2思维直观,形象具体,喜欢色彩鲜艳,有声响,呈动感,但操作方式,操作程序相对简单的玩具、用具等。 3喜欢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等。 4活动显得比较安静。 5自主性尚未获得充分发展,大多数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6乐意进行重复性活动。 7活动较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注意力容易转移。 8满足于操作过程。 9真实与虚拟不分。 二、区域活动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小班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特点分析,我把区域活动设计在学习环境、材料环境和人际环境三大体系中。 区域环境

5、 学习环境材料环境人际环境 1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环境 所谓区域的学习环境,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个别的、自主的学习的区域环境。它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培养小班幼儿入区活动的兴趣,依托环境的作用,认识周围生活和客观事物,学习生活,学习交往。 根据小班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在儿童普遍面临生活能力差的情况,区域的学习环境围绕从生活区入手,立足社会活动区、感官区,丰富科学人文区、美工区和创造探索区为宗旨,各区域间采用平面、立体、悬挂张贴式的整体结构形式为界限布局,体现学习环境美观、有序的效果,对幼儿所

6、渲染的环境氛围浓厚,在吸引幼儿进行活动的同时也便于教师的管理。 有了一定的界面结构,就可以把相关的区域设置其中。日常较为固定的活动内容设在生活区、社会活动区和感官区,而科学人文区和创造探索区是随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渐深入。固定的区域设在活动室的最里处(靠窗取光),如,科学人文区、感官区则较为固定而独立,需要安静,同时立体界面的区域能暗示幼儿要集中注意力;社会生活区就相对集中在平面界限的活动区内。不同颜色的塑料地毯,便于幼儿进行区域的区分;玩沙玩水相应设置在盥洗间附近,便于幼儿取水和洗手;走廊和楼梯拐角等设置运动娱乐区,易于幼儿开展活动。 如:我班的社会生活区包括“娃娃家”、“小医院”、“宝宝理

7、发”,科学人文区包括“图书角”、“观察角”,操作探索区包括 “构建角”、“益智角”,美工区包括“涂涂画画”、“做做玩玩”,运动娱乐区为“玩沙玩水”。 学习环境分布图 以上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征: (1) 界面性 界面性是指各活动区之间的界限划分,它由平面、立体、悬挂张贴等形式组合。 平面界限的划分,就是教师通过地面的不同颜色、图案或质地划分的不同区域。如,在多设的并列角“娃娃 家”和“小医院”、“建构角”等就是利用不同颜色的塑料地板进行界限的,幼儿们在活动时一目了然。 立体界限的划分,就是教师运用架子、柜子、钢琴或其他物体进行隔离所划出的不同区域,形成的封闭或开放的空间,它适合幼儿的视线和高度,

8、体现动静布局。在便于幼儿区分和辨认区角的同时,教师也能及时观察、控制幼儿的活动情况。 悬挂张贴式界限的划分,就是教师用画有各种相关活动区的图片或装饰物进行界限划分,帮助幼儿区分的不同区域。如,利用幼儿们搜集的银杏叶、自画像串挂起来进行区域划分,幼儿们就非常喜欢。 (2) 相容性 所谓相容性是指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以互不干扰和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的原则合理设置。如,“图书角”和“观察角”放在一起(安静型),“建构角”和“娃娃家”放在一起(动态型),玩水、玩沙放在一起(靠窗近水)。 (3) 转换性 所谓转换性即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 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

9、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如,“娃娃家”的角色活动可能会延伸到“建构角”,科学区的观察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区等,各区间还应有一定的通道便于幼儿走动。 (4) 暗示性 暗示性就是教师利用环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区域的暗示作用,让环境成为沉默的“提醒者”。默默地发挥着它特殊的、潜在的教育功能,通过环境的暗示,可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的争执和矛盾,还可以提醒、指引幼儿进行合适的行为。如,“图书角”的墙面上画有两个娃娃一起看书的图像,暗示和引导幼儿要共享材料,安静、认真地阅读。 2区域活动中的材料环境 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投放恰当与否,决定着幼儿的活动方式和知识、经验的获得。小班幼儿活动区材料的

10、投放,必须具有他们乐于接受并能暗示、启迪他们开始学习,走向生活的作用,是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提高。 材料投放所体现的特点: 个性化:根据 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力求突出个性化,赋予幼儿极大的选择和自由度,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地选择。面对不同需要的幼儿,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有层次特点。种类上的层次,如:“娃娃角”以提供学习生活为主,而并列的另一个“娃娃角”则增加学习交往的内容,旨在为不同认知需求的幼儿服务;成型上的层次,如,“做做玩玩”所提供的纸可以是成型的白板纸,也可以是不成型的白板纸,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操作;质

11、地上的层次,如,“益智角”里提供的各类材料,幼儿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进行活动等。 多样化:体现丰富性、可变性和可操作性的多样化特点,减少小年龄幼儿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矛盾。生活角是训练小班幼儿手指手腕和 手眼协调能力的,可提供各种颜色的夹子、穿线板、碎布制作的纽扣鱼、毛毛虫等供幼儿操作,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玩具,小年龄幼儿也特喜欢。 乡土化:幼儿的学习充满着情感色彩,曾经经历的、生活化的、情景性的环境,更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因此,利用本土资源作为活动区域的材料,使幼儿能够感受乡土环境氛围,在熟悉的材料操作中学习本土文化。 材料环境分布图 区域名称 预投材料 环境暗示 社会生活区 相应的儿童家

12、具,生活用品,医疗器械,家用电器(自制),家乡特色食品;各种纸盒,塑料药瓶 ;镜子,梳子,各种洗涤塑料瓶,电吹风(自制),彩条旋转直桶(自制)等 小脚丫(进区标志); 剪贴各种小房子,小朋友与父母的生活照 科学人文区 儿童画报,图书(低龄读物),图片(识物卡),观察物(植物、动物)等 画有两个娃娃看书的图片等 操作探索区 体积大质地软的积木;洗净的易拉罐,饼干盒;穿线板,纽扣鱼,毛毛虫,熊宝宝,兔宝宝(供 幼儿喂食练习);各式动物鞋样(配对练习);各种塑料管,塑料绳(供幼儿排序练习)等 各种练习示意图(不同颜色),剪贴大家一起玩的图片等 美工区 质地不同的纸、蜡笔、剪刀、固体胶、颜料、抹布、块

13、面塑板(供幼儿作品展示);小碗、蛋糕盒(供幼儿练习撕纸),橡皮泥等悬挂彩链(进区标志)等 运动娱乐区 大塑料盆两只(装沙装水),各种塑料小娃娃;塑料瓶、碗、杯、木板,玩沙工具,擦手毛巾等 剪贴玩沙工具(进区标志)等 3区域活动中的人际环境 区域活动中,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能促进幼儿探索的欲望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1) 幼儿与教师互动 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鼓励支持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使幼儿体验成功。与幼儿建立密切的和谐关系,共同参与操作活动,用亲切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启发帮助幼儿进入角色,引导和鼓励幼儿及时将操作

14、中的发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使幼儿将语言与操作发现联系起来,帮助小班幼儿发展口语能力。观察在先,介入指导在后,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对幼儿的活动做出科学的评价。 (2) 幼儿与幼儿互动 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进行交往、互动、合作,这样的学习更加富有意义,能激起幼儿更高 水平的思维,互动中幼儿间会互相受影响、鼓励、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获得成功。如,平行活动中的交往更能促进幼儿间的互动。 (3) 幼儿与环境互动 在区域活动中环境所赋予的自治因素,使幼儿与环境互动对话,环境发挥了暗示引导作用,规范、协调并控制幼儿的行为。如,“图书角”墙面上画的两个娃娃看书的图片,暗示幼儿安静阅读,协调同伴,材料

15、共享;“建构角”的小脚丫标志,控制幼儿的入区人数等,使小班幼儿在区分辨认不同区域的同时,规范了他们的行为。 小班幼儿能够在自主、自由,充满温馨与亲情的学习环境中;在赋予自治因素的材料环境中;在充满师幼互动的人际环境中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愉悦、快乐、自然、伴随他们走过幸福的童年,这是我为小班幼儿创设区域活动的初衷。 思考 在为小班幼儿设计区 域活动的过程中,考虑的区域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应该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年龄层次上,需要不断地拓展延伸,使教育价值得到全方位的实现。在从小班幼儿学习生活的起点中,还可以利用平行班、中、大班所创设的区域内容,依托不同风格的学习环境、材料环境、人际环境,以小依大,以大带小

16、,让小班幼儿充分感受人际环境的温暖和亲切,感受不同的学习环境、材料环境,对获取知识和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幼儿开展学习、交往,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 致谢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幸得到浙师范大学郑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提高,促进了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受益匪浅。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杨丽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第95-103页 2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第264-280页 3 刘焱.学前教育原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第143-148页 4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第320-322页 5 虞莉莉.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与指导(小班).浙教育出版社,2022.第1-6页 6 陈家行.在“区域”中成长对幼儿园区域的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2.第11-1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