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一、单元概述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 物质循环 ” 的概念。本单元共7 课,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 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第 1 课和第 2
2、 课),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认识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对一个物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如果物体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且仅发生热传递),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由此可借助温度计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从而推测该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为后续观察研究物质(水)怎样发生状态变化打下基础。 这部分的第2 课“ 测量水的温度” 可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嵌入式评价内容,通过分组多次测量记录四杯水的温度,检测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水)温度的能力。第二部分:逐步观察研究物质(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第 3 课第 7 课)。第 3 课、
3、第 4 课“ 水结冰了 ”“冰融化了 ” 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第5课、第 6课“ 水珠从哪里来”“水和水蒸气 ” 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7 课“ 水的三态变化” 则让学生自主探究水在气态和固态之间怎样变化,并总结概括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第 7 课“ 水的三态变化 ” 是本单元又一个嵌入式评价内容。作为单元的第二份嵌入式评价,它不仅要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活动),同时要对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以形成知识结构,即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能应用于对自然事物和现象
4、的解释。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过程与方法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19 页 - - - - - - - -
5、-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 观察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观察水在蒸发、凝结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以“ 玻璃杯壁上的水珠” 为探究内容,经历“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解释) 分析、检验假设 寻求新的证据 做出新的假设” 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 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 进行验证。 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测、记录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步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 )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 初步建立物质
6、不灭(循环 )的认识。三、分课时教学建议第 1 课 温度和温度计(一)背景和目标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在我国通常使用摄氏温标来标志。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但哪个物体热些,哪个物体冷些,只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并无明确的标准,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热多少或冷多少,我们就更无法做出比较准确的描述了,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一温度计来测量。学生们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
7、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这一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使用一个真正的温度计,观察它是如何对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作出反应的,并利用温度计模型识读刻度。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温度计零上刻度的识读,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对于零下刻度的识读可能容易出错。需要教师重点讲授这部分内容。 怎样正确识读零下温度,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因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活动,要以这样的技能作为基础。科学概念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8、-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识读温度计 (模型 )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二)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气温计、体温计各1 支,水温计 (测量范围在 -201102 支 4 支为全班准备: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 -20110)。(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比较水的冷热先以学生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冷水和热水时
9、的感觉(或经验 )引出温度的概念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然后,通过感觉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这部分的第一个活动是:出示两杯冷热不同的水,让学生们通过手的触觉感知两杯水,哪杯温度高, 哪杯温度低。 一般情况下, 学生们都能比较准确地做出判断。由此让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紧接着第二个活动:比较四杯水的冷热 1 号杯内装凉水,2 号杯、 3 号杯内装温水 (2号杯、3 号杯内水的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让 3 号杯内水温略高于2 号杯 ), 4 号杯内装热水。要求学生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
10、号杯和 4 号杯, 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 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 号杯和 3 号杯, 比较它们的冷热。这样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正常情况下,学生们从手指获得的感觉是:4 号杯的水热, 1 号杯的水冷; 3号杯的水比2 号杯的水冷。 然而, 如果让学生先分别用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插入2号杯和 3 号杯水中, 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再分别同时插入1 号杯和 4 号杯的水中, 比较它们的冷热,手指对四杯水冷热的感觉与原来就不完全一样了。一般都会感觉到3 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热,或两杯水温度差不多。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让学生们意识到,用触觉来感知物体
11、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 不可靠的。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这就引出了测量温度的方法和工具的学习。第二部分:观察温度计这部分的活动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常见温度计为例,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三部分组成的。 课堂上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观察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教科书中还有观察提示 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1.这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吗? 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它能
12、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这既是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的目标。教师在此可向学生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面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温度计制造原理和测量方法。教科书安排的活动是,让学生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第三部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科书对25、 -8的读写方法作了示范。 这两个温度值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 0、 37、 -5、 -11,加以巩固。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写,学生很容易弄错零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13、-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下刻度线所代表的数值。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 要强调零下温度自 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第四部分: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科书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这里要让学生通过对教科书提出问题的思考和体验,认识到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出统一规定的重要性,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14、四)教学建议 1.比较四杯水的冷热活动,1 号杯的水和4 号杯的水温差要尽量大,但4 号杯的水温度也不可太高, 以免烫伤学生的手指。当学生用左、右手指比较了1 号杯和 4 号杯的水温后,要求学生应立即将左、右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 号杯、 3 号杯内。这样,才会让学生产生对两杯水温的错误感觉。以此让学生体验到,仅靠触觉有时对温度的感觉会产生比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当两个物体的温差比较小时,就很难判断准确。 2.摄氏温度计读写教学时,应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温度计(每两人一支温度计),让他们看懂温度计的刻度,明白每一条刻度线所代表的温度示数。同时要借助温度计模型多让学生练习零上、零下各种不同温度的读法、写
15、法。本课中,也可让学生用摄氏温度计进行空气温度测量的实际训练,以检测学生对“ 平视温度计液面” 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第 2 课 测量水的温度(一)背景和目标这一课是前一课学习的继续。本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四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 分钟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所以,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当然,测量水的温度,关键还在于操作的正确性。否则多次重复练习,反而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习惯。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在这一课的
16、学习中,我们还期望学生能将物体温度的变化与热量的传递建立起联系来,为后续学习(例如五年级的“ 热” 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我们相信,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将进一步分清概念之间的区别,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程度。科学概念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17、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过程与方法 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值在 -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四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二)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四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
18、刚倒出的烫水) 4 支水温计 (测量范围在 -20 110),水温测量记录表。为全班准备: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温度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是让学生进行测量水温的实践活动。 要测量水温,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教科书在这部分罗列了一些常见的温度计供学生观察选择,插图中有气温计、数字温度计、高温计、体温计等。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主要是考虑温度计的测量值区间。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
19、 0 100范围的温度计。这部分的第二项活动是,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科书这部分内容,提供了一个正确操作的示意图,同时用文字表明了操作的方法及步骤: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 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理解每一条操作规定的意义。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这部分有两项活动,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这项活动的意义有两个:一是
20、锻炼学生观测温度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通过测量数据获得对 “ 凉、温、热、烫” 等词汇的直接认识和理解。一般情况下,人体对于超过45的水温就会感觉到烫。对低于20的水温就会感觉凉或冷。第二项活动: 每隔 2 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这项活动,同样有两方面的教学意义:一方面, 为学生提供了多次测量水温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 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根据前面对观测
21、数据的整理分析,学生认识到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 希望学生推测,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怎样变化?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根据生活经验,学生们会想到,把水放在冷冻箱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这是一项推测活动,但也希望对推测进行验证, 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把一些
22、水放入冷冻箱内,以待下次课观察水发生的变化。这也是为下节课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四)教学建议 1.本课第一部分测量水温方法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以模仿为主的。教师如果操作不规范,学生就很难学会准确的操作方法。对于操作方法中的第3 条“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和第 5 条“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要求,学生往往会做到第3 条要求却忘了第5 条规定。教师要在学生实际测量时,注意观察,及时纠错。 2.给每个小组提供的4 支温度计,误差要尽可能接近。即在相同室温下,4 支温度计的示数应尽量一致。 3.带领学生阅读第47 页的一段话 “ 对一个物体来说”
23、并引导学生与水温变化的实验相联系。 4.本课下课时, 要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一把一些水加人方格托盘内,并放入冷冻箱制冰。第 3 课 水结冰了(一)背景和目标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条件下,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例如水,能变成气态或固态。这是怎样发生的呢?本课和后续的几课将集中探究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和所有的物质一样,水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如果水温下降到0,水就变成了冰。 当外界提供的热量达到熔点的温度时,冰开始变成水; 水还能够不断蒸发成为水蒸气 我们可以发现, 一般情况下, 当物体吸收或放出足够的热量时,物体就会发生状态的变化。通过观察上节课放人冰块托盘中的水发生了什么
24、变化,学生开始了本课的学习。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凝结成了冰。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块的经历。这节课,学生们将要观察水结成冰后有什么特点。例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确定体积的。学生还可能会注意到水结冰以后体积增大了,在冰块托盘中占据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科学概念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过程与方法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25、-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二)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 只、冰块1 杯、试管 1 支、8 毫升纯净水 (或自来水 )、水温计1 支。(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冰的观察把水入冷冻箱内,隔一天后,水结成冰了。从冷冻箱内取出一些冰,我们来观察。对于观察冰, 教科书提出了比较细致的观察要求,并辅以插
26、图提示。观察冰的活动是让学生认识冰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温度、光滑度、硬度、易融化等。学生对冰是十分熟悉的,他们从小就经常玩弄冰块。因此,这项观察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教学时可让学生说说以往玩冰时对冰获得的认识,比如,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冰块会浮在水面上等。观察了冰, 我们还希望学生比较冰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用维恩图把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的特点表述出来。在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冰是固体,水结成冰后,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第二部分: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了这个实验的具体方法和实验要求,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因此可以帮助学生
27、获得水如何结成冰这一自然现象的直接认识。 实验后, 让学生们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和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通过实验, 学生不难回答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 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同时,他们也能认识到是温度的变化(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 ),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体的冰 )。(四)教学建议 1.本课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准备好充足的冰块,尤其是观察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活动,每个小组都需要一杯冰块。 2.观察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活动,需要比较长的教学时间。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建议尽量使用纯净水 (
28、水中杂质少, 容易结冰 ),水量 8 毫升左右即可, 盛水的试管应选择细而短的。选择细的试管做容器,有利于热传递,加快水结冰的速度;选择短的试管,可方便观察试管中水的变化及温度计的读数。另外,冰块中加的食盐,也要尽可能多些。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7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 4 课 冰融化了(一)背景和目标前一节课, 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
29、融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他们将先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他们会发现,冰融化时, 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学生可能会用两手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 ),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 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认识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科学概念 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
30、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过程与方法 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二)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各1 份,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 只、冰块 1 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观察冰的融化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
31、变成水呢?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冰会不会融化、什么条件下融化的问题。这个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当然还必须让学生们再做一次细致的观察。因为,很少会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块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这样一个观察过程。教科书在这部分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步骤和方法,学生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进行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测量记录冰、冰水混合物及水的温度时,还希望学生观测周围空气的温度,包括盛有冰块的烧杯内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32、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8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通过上述的观察、交流活动,相信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第二部分:加快冰的融化教科书这部分内容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怎样加快冰融化速度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冰融化过程的观察认识,他们应该能够想到,把冰块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
33、、让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等方法能够加快冰融化的速度。教科书通过融化冰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去思考和想出各种加快冰融化速度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为了实现尽可能快的融化冰块的要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两手间来回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或轮换着将冰块捂在手心里;还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如灯下、 窗户附近或阳光下。当学生在实现这一要求时, 要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学生间的彼此竞争不是目的,比赛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最快的融化冰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重要因素的认识。这课全部的活动都是在进行冰块融化的观察,无论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还是人为干预情况下的观察, 我们
34、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如:盛冰的玻璃杯、塑料袋外壁上湿挽挽、有水珠出现等现象。这是具有良好观察品质的学生应该能够观察到的,它也是后续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话题。(四)教学建议 1.在观察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同时,建议让学生观测周围空气的温度,包括盛有冰块的烧杯内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课堂上可增加一张空气温度记录表让学生观测记录。记录结束后把两张温度记录表对照分析,相信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在融化冰块的比赛活动中,要让各小组先讨论准备采用的方法,然后给各小组制定规则和要求 (一般只让一个小组改变一个变量)。
35、比赛过程中,不同的小组间互相监督。互相监督可以使各小组的变量控制相对严格,同时也促进了小组间的观察和交流。 3.在整个冰块融化的观察活动中,要提醒学生观察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的变化。第 5 课 水珠从哪里来(一)背景和目标在第 4 课中,学生们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们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 ),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
36、从而做出新的解释科学概念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9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过程与方法 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
37、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3 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本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一个现象:往玻璃杯里装满碎冰块,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 继而提出本课的探究问题: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上节课里就已形成了的,这里只是问题的再现。产生问题后, 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做出解释或假设。比如: “ 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漫出来的吧”“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学生能做出的解释越多越好,只要符合逻辑。
38、有了多个解释, 接下来就需要对各种解释进行分析和验证。 教科书希望学生回忆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现象,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分析,排除不合理的解释。比如:“ 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可以盛水的”“也不可能是从杯口漫出来的,因为杯子里的水位还没有杯沿高” 总之,通过分析和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第二部分: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一组对比实验:再拿两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装入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 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隔几分钟后, 观察两个玻璃杯的外壁上
39、是否也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很显然, 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不太可能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 空” 玻璃杯的外壁也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却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但是, 与杯内的冰似乎又是有关系的。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希望学生根据观察及原有的生活经验,重新作出假设。有的学生平时可能阅读过相关资料,或许会说到关于“ 空气 ”“水蒸气 ”“水汽 ”“凝结” 等一些词汇。当学生对小水珠的形成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认识时,我们正好可以让他们去寻求一些
40、证据: 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 这些问题,就由学生们课外先去寻求答案,下次课则重点展开这方面的观察、研究活动。 (四)教学建议 1.本课探究的问题是“ 水珠从哪里来?” 但是,本课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课只是让学生经历 “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解释 )、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 等一系列探究活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0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
41、备欢迎下载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 水珠从哪里来” 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对每种可能的解释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质疑和作进一步观察等活动, 获得更多的证据,从而帮助学生修正、完善原来的假设,或做出新的假设(解释)。 2.由于现在学生们课外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对于“ 水珠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很可能一开始就会有学生说是“ 由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如果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妨碍课堂探究活动的持续。 对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解释,我们不必做出特殊的处理和回应,只要把它当作学生们众多解释中的一个即可。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对这种解释进行分析和质疑。因为即
42、便这种解释是成立的, 它同样也必须用事实证明玻璃杯外壁的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第 6 课 水和水蒸气 (一)背景和目标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 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 水珠从哪里来 ” 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 水到哪里去了 ” 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 “ 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的观察实验活动, 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
43、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为了观察这一变化,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 (杯壁有许多小水珠)。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 “ 新” 的解释了: 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科学概念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过程与方法 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 水会干掉 ” 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
44、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感受、体验物态变化的可逆性。(二)教学准备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1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为每组准备:浅碟子1 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 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 只、小杯子1 只、1 小杯热水。(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下雨后,地面上
45、会有一些水洼(积水 )。天晴了,水洼里的水便很快又干了。水洼里的水到哪儿去了呢?学生们可能会说,水渗到土里去了。 所有的水都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没有全部渗到土里,那还有一部分水到哪儿去了呢?本课从这里引出探究的问题。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放在杯中的水, 如果上面不加盖子,水会减少;一个放有水的盘子,时间长了,会干掉。“ 水会干的 ” ,三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这部分,让学生们再做一次观察:往浅碟子里倒入少许水,用笔做好水面标记。然后把装水的碟子放在阳光下。过几分钟,观察碟子里水量的变化。几分钟后,碟子里的水肯定会减少些。我们就启发学生思考:水既没有流出去
46、,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教科书在这里用漫画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了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同时用文字告诉学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 “ 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掉的” 做出自己的解释,并希望用图画的方式把所作的解释(想法 )呈现出来。第二部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喜欢思考的学生可能马上想到,那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产生了这些问题后,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推测。学生们在生活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快” 由此可
47、想到,水蒸发的快慢可能与空气和温度有关。在思考和推测的基础上,我们聚焦探究的问题: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给水加热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接着就让学生们做一个对比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 勺水。把其中一只勺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 );另一只勺则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通过实验, 我们可以观察到,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的水里不多时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许多白汽。过几分钟后,钢勺里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钢勺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由此证明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48、。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 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如果不断地蒸发, 大海里的水不是要越来越少了?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水蒸气吗?学生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或疑问。当然,也可能马上会有学生想到,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江里、河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那天上的雨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有些学生已经听说或从其他书籍中了解到雨是由水蒸气变成的水滴。水蒸气会重新变成水吗?接下来让学生们做一项观察活动: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观察发生的现象。在这个实验中, 学生们会观察到,罩着的大玻璃杯内壁上有许多小水
49、珠。教科书随即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 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至此,学生已经明白:空气中充满了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会重新凝结成小水滴。然后, 教科书又重新提出了上节课的问题 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相信,到这时, 学生应该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2 页,共 19 页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能
50、够回答这个问题了: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四)教学建议 1.本课第一部分观察水在阳光下自然蒸发的活动,盛水的器皿最好选用浅碟子(教科书插图中的盛水器具是培养皿),因为浅碟子的上口外斜,敞开的面积大,一方面是水容易蒸发,另一方面,水位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容易观察。 2.进行给钢勺里的水加热的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 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钢勺;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第 7 课 水的三态变化(一)背景和目标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如果学生已经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棒冰外部水滴的形成,观察到雾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