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论文导读: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相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阅历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阅历,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 一、隐喻探讨的历史及其特点 从亚里斯多德学派起先,对隐喻的探讨一向被看作是边缘学科,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的领域。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相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
2、言的认知特征。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相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20世纪80年头以来,对隐喻的语义探讨渐渐兴起,这时,隐喻已经被认为是新的意义产生的语义现象,对隐喻的探讨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式中的探讨焦点。因为,隐喻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实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出、传送和加工。此时的隐喻不仅被看作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以某一领域的阅历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阅历,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在认知语
3、言学家看来,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我们的生活中充溢了隐喻,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运用大量的隐喻。据美国语言学家理查兹统计,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目前,隐喻的探讨范围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扩展。 二、概念隐喻理论 何谓隐喻?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概念加以界定,阐述和分析了隐喻的本质和功能,但大都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Lakoff和Johnson指出了这一习得过程我们日常阅历中的相关性不行避开地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它是身体、阅历、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这样就把主观推断与感觉运动阅
4、历连接起来。我们能自动和无意识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而且肯定要利用隐喻进行思维。隐喻的体验性说明它们不行能是随意的,而是具有肯定理据的。 因此,在我们的语言中出现了这样的比方:针眼、河口、山脊、山腰、桌子脚、椅子背等隐喻性的命名方式,这也说明白人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用体认的方式来起先相识世界的:他们首先相识到自我,而后才相识到四周的事物,进而相识到较为远处的事物,在此基础上起先相识到抽象的概念。 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Lakoff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阅历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阅历,源
5、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阅历另一种事物(LakoffJohnson,11010:5)。 在概念隐喻看来,隐喻是作为概念并系统性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即隐喻的概念体系。该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概念隐喻和隐喻语言。前者是原领域和目标领域间的系统性映射后者是概念隐喻的详细体现。例如: Look,howfarwehavecome. Itsbeenalongbumpyroad. Wecantturnbacknow. Wemayhavetogoourseparateways. 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
6、ack. Themarriageisontherocks. 根据传统的理论,上面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隐喻,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概念:OVEISAJOURNEY.上述例子都是这一概念在语言上的详细体现。由此可以看出,隐喻从质上说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言性的,同时,述例句也显示出隐喻的映射是系统地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进行的。 因此,在概念隐喻理论看来,隐喻是一种很平常的手段,我们下意识地、自动地运用着它,运用起来毫不费劲,因此对它往往毫无察觉;隐喻又无处不在,不管我们思索什么,隐喻总是充溢着我们的思想;隐喻又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在儿童时代就已经自动地获得了理解和运用隐喻的实力;隐喻又
7、是常规的,它是我们日常思维和语言中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隐喻又是不行替代的,我们用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这是其它的思维模式做不到的(LakoffJohnson,11010:5)。 三、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 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这一命题,并从认知功能角度动身将其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 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
8、念,从而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如英语中有(1)Timeismoney.(2)Thatflattirecostmeanhour.等说法。在汉语中相对应的如:时间就是金钱,等等。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指参照空间方位(往往来自于人类对基本空间概念的认知,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即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mapping)到详细的方位概念上,形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如英语中依据HAPPYISUP;SADISDOWN这一概念演化来的Iamfeelingdown.Heisinhighspirits等
9、。汉语中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种说法就是来自于MOREISUP;LESSISDOWN这个概念的。 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务、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详细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 和缘由等。如Theworkneedsmorepatience和Myfearoftigercausesmybreakdown就很好地说明白这个问题。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在实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此理论认为人本身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容器,有内外之分。将这个概念投射到人体之外的其他事物上,如房子、地
10、区、田野,甚至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务、行为、活动、状态也看成是一个容器。如:Thecariscomingintoview和Imintroublenow等等。 除此之外,隐喻还可以从句法角度划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等。从常规化程度划分为死喻(deadmetaphor)、死寂隐喻(deadandburiedmetaphor)、非活跃隐喻(inactivemetaphor)、活跃性隐喻(activemetaphor)。从翻译学角度划分为:死喻、库存隐喻(stockmetaphor)、陈词隐喻(clichmetaphor)、近期隐喻(recentmetap
11、hor)和初创隐喻(originalmetaphor)。布莱克将隐喻分为已消亡的隐喻(extinctmetaphor)、潜藏的隐喻(dormantmetaphor)和鲜活的隐喻(activemetaphor)三种,这里就不加以细述了。 四、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 隐喻的认知功能可分几方面来谈。隐喻首先是视察世界的途径。Black认为隐喻有时起认知工具的作用,Schon等学者说隐喻能供应视察世界的新方法,供应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这又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一些隐喻事实上构成科学理论,通过这些隐喻,可以看到现实的一些构成因素。另一方面,隐喻供应一种框架,限制有时甚至危急地限制人们构建人在其中生活
12、的世界的方式。隐喻的另一个认知功能是能创建新的意义,表达出新的思想。美国学者Boyd力陈隐喻在阐述新的科学理论时有时是必不行少的,认为有一类构成理论的隐喻。Boyd承认隐喻可能缺乏语言精确性,而很多人认为科学陈述须要精确。但他认为这种不精确只是指称上的不精确,一般指称词都有不精确的状况,不单单是隐喻才不精确。隐喻可以表达新思想,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一个特例而已。形成并且传播新思想,运用字面语言经常不能完成。他认为科学上隐喻的一些用法,纯粹是注释性的,原子结构是微型的太阳系这一说法就是一例。HughG.PetrieR.S.Oshlag对于这一点,表述上有些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他们说,隐喻的主要功能
13、是使人们理解新概念,方法是从较熟识的隐喻载体动身,逐步接近新概念。隐喻或类似隐喻的说法,是从已知达到未知从而相识未知的桥梁。RichardE.Mayer从推理的角度说明隐喻的认知功能。他在一篇论述启发性隐喻的论文中说,隐喻性模型可以推导出新领域的概念学问。要解决科学问题,事先要有进行关于事物性质推理的实力。而启发性隐喻,能胜利地供应作为这种推理基础的陈述。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充分探讨的学者,基本观点是认为比方性语言跟一般(非比方性)语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分。DavidE.Rumelhart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在理解比方性语言和非比方性语言的基础过程中,二者没有任何平行的心理因素;换句话说,理
14、解前者跟理解后者的过程是相同的。他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说明这一点:儿童在用旧词说明新事物或新状况时,就已进行一种隐喻扩展。有时候这些扩展符合词的常规用法,人们就觉得他已学会了用法的更多内容;有时跟常规用法不一样,成年人很快就说孩子用法有误。如说开口、开门、开窗等等都正确:12-14。9刘浩波,2022,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初探J,成都教化学院学报:14-1610束定芳,11016,试论现代隐喻学的探讨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21-23。11束定芳,2000,隐喻学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化出版社。12王寅,2001,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15-21。13赵虹,2022,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J,北京化工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3-26。14赵艳芳,11015,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探讨:13-16。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