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doc(1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一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教案年级八学科物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课型教材分析本小节为物理这门学科的第一步,这一步是学生对物理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本小节内容简单,联系实际生活广发,多位实际动手操作的内容,激发兴趣为主。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对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几乎为零,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生活和实际生产有一定的经验,这应该成为打开物理大门的一个角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
2、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策略分析以开发性趣为主,毕竟本小节知识相对简单以鼓励学生动手,既实验法为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准备教师测量工具的准备学生预习第一章第一小节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二
3、)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使学生充分掌握累积法的测量。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
4、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并且能学会主动思考。板书设计 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1、 常用单位:km.dm.cm.mm.m.nm3、 长度单位的换算: 长度的测量(1) 工具:刻度尺(2)方法:一看,测
5、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 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二放,尺要与被测长度重合或平行,且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放置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教学反思八年级上册物理1.2运动的描述教案(人教版)年级八学科物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运动的描述课型教材分析本小节课本内容简单,但是却是却隐藏着大量的物理思想例如相对的思想,有着很多能力的要求,例如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对运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并没有归类整理,尤其是对运动的相对性还很陌生,但是这个正是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一个点,越是陌生越是好奇
6、,好奇就引导了成功的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分析 本小节内容上多为空间想象,最好是化抽象为形象,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多种物体的运动,例如进行情景模拟等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1、
7、机械运动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
8、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
9、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二、参照物及标准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反思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要求人人放开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在各组间巡视点拨,看到同学们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去说明上面问题,课堂气氛活跃的情况下,教师给每组发下一张表格,让各自归纳这节内容的知识要点。
10、全班通过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就说它在运动这种说法的不完整性,鼓励小组内争论怎样描述这话才具有准确性。学生从实例中得出答案。学生掌握了重点问题后,教师继续拓展、延伸。为什么飞机怕鸟?让学生接个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解决,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学生积极讨论,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节课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八年级上册物理1.3运动的快慢教案(人教版)年级八学科物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运动的快慢课型教材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
11、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很多观点都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对运动的相对性来说。对于学生来说,物理用字母表示是在物理这门学科上第一次,需要同学们注重记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
12、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1、 建立速度的概念2、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分析1 观察比较法: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 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课前准备教师投影仪、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学生钢直尺、钢卷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
13、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让学生自己探讨,自行发言,自己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并做汇总。二、速度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
14、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
15、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
16、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速度计算(1) 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2) 学生
17、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四、匀速直线运动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5页的内容:(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
18、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板书设计运动的快慢 速度(v)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 s/t 速度 单位:米/秒(m/s,m?s-1)千米/时(km/h)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
19、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八年级上册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人教版)年级八学科物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新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
20、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学情分析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对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几乎为零,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生活和实际生产有一定的经验,这应该成为打开物理大门的一个角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
21、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秒表、刻度尺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2教学难点:实验中的计时读数。教学策略分析以开发性趣为主,毕竟本小节知识相对简单以鼓励学生动手,既实验法为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准备教师测量工具的准备学生预习第一章第一小节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教
22、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演示:玩具小车的运动、小球的自由下落。提出问题:1、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玩具小车和小球的平均速度?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 计算各自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2) 根据公式v=s/t可知,只要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相应的时间t,就可以比较。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二)讲授新课介绍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木块、U型磁体、刻度尺、秒表。提问:(1)怎样组装实验器材和调整斜面的坡度?(2) 如何确定小
23、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怎样得到小车运动的路程?(3) 怎样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在操作秒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4) 怎样得到小车通过下半程的运动时间?提问部分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与补充。播放一个简短的实验操作的视频,然后布置学生分组操作。巡视学生的操作,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鼓励和评价,对得到的结论充分肯定。等学生基本操作完毕,进行实验总结。提问:(1)为什么各组之间的测量结果差别较大?(2) 本实验的误差来源主要是什么?(3) 实验之前为什么需要让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几次?(4) 斜面的坡度为什么要较小?(5) 如何计算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PPT展示实验的注意点:(1)斜面的坡度要较小。
24、(2) 测量同一组数据时要保证起点和终点相同。(3) 测量时,释放小车与秒表计时要同步进行。(4) 刻度尺、秒表的读数要规范准确。学生认真听讲并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器材。学生认真听讲并动脑思考。学生各个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各小组组装器材并商议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学生各自组装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并进行分析。学生思考并起来回答。学生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播放一个习题讲解的视频。出示过关习题1,请学生进行作答。等学生基本作答完毕后,展示答案与解析。学生认真观看。学生仔细读题并思考,然后回答。学生认真核
25、对及查看解析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调动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 1.4 测量平均速度一、 实验原理:v=s/t二、 实验器材三、 实验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人教版)年级八学科物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型教材分析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
26、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本章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情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 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27、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初二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感觉很难,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口.耳.手,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目标。初二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要多与他们谈心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 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
28、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29、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教学策略分析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30、。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课前准备教师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学生预习相应的课本内容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1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 声波的产生作业:(1) 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
31、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图一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 现象。 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阅读课文:P38 (
32、以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形成的疏密波类比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理解。(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1)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 图三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2 声速3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3941(
33、1)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回声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10倍水150044倍木材(松树)330097倍铁、玻璃5000147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
34、体、固体)中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二、 声音的传播 三、声音的速度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 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教学反思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年级八学科物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声音的特性课型教材分析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
35、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
36、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采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策略分析课前准备教师钢尺、鼓、锣学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课时)教 学环 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提问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是怎样的?2.人耳听到声音有哪两种途径?学生回答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听交响乐时,有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低沉响亮,有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
37、有时我们只用耳朵听就可以知道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特性。学生思考进行新课1.音调用录音机分别播放一段女高音与男低音唱的歌,问:两段歌声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并思考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比如女高音歌唱家音调较高,男低音音调较低。我们唱歌时有时会觉得:特别高的调唱不上去,或很低的调唱不出来。我们所说的都是音调的高低。进行新课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那么,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进行钢尺实验,并提问:两次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能指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吗?)频率:(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每秒振动的次
38、数。(3)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4)50Hz:表示物体1秒振动50次。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次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2、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即声音的大小)(进行钢尺实验,一次重拨,一次轻拨,问:两次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3、音色(分别敲鼓、锣)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例:买西瓜时敲一敲,通过音色的不同
39、来区分是熟瓜还是生瓜。我们能听出熟人说话的声音也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学生讨论并回答看表格了解人和一些动物发声的频率和范围学生回答闭上眼睛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师总结:两次的音调不同,钢尺振动的快音调高,振动的慢音调低。板书设计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频率高,音调高; 频率低,音调低。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振幅大,响度大; 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教学反思 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
40、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年级八学科物理主备教师复备教师课题声的利用课型教材分析教材中注意区分了声和声音两个概念。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而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关于声和声音两个概念,教学中教师注意正确使用即可,不必对学生做出要求。声音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限于篇幅,课文中只介绍了一部分。本节的教学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