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北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患盗论刘敞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注释】顾:只是。 修:贯彻得好。 慢:疏忽。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盗可除乎( ) (2)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15. 作者认
2、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答案】13. . (1)清除、消灭 . (2)箱子 14. 只是偷盗是有根源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15. (1)衣食不足 (2)政赋不均 (3)教化不修【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盗贼可以平息吗?除,清除、消灭。(2)句意: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箧,箱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顾,只是;止,阻断;其,它的;何,什么;患,担心。【15题详解】考查
3、筛选信息。根据“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可得: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点睛】译文: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
4、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滨海新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理顺,字复礼。万历中举于乡。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贼犯京师,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帑,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节选自明史刘理顺传,有删改)【注释】耆硕:年高而有德。其人:这里指好学的人。执政:古官职名,明代对于内阁首辅的称呼。帑(tn):国库银。赀(z)
5、:通“资”,资财、钱财。视:看。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理顺太息归 归:书毕投缳 毕:14.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15. 刘理顺的言行体现了其高尚品德和节操,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答案】13. 归:回来,回家。毕:完毕。 14. 他更加勤奋好学,不是好学的人他不交往。 15. 刘理顺勤奋好学,被授予修撰之职后“益勤学”;刘理顺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保大家,在国家遭受危难时刻“捐家赀犒守城卒”;刘理顺深明大义、舍生取义,“书毕投缳”,践行了取义成仁之举。(意近即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6、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刘理顺长叹回家。归:回来,回家。 句意: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毕:完毕。【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益,更加;勤学,勤奋好学;交,交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由“帝亲擢第一”“拜修撰。益勤学”可知,崇祯皇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并授予他修撰之职,刘理顺就更加勤于学问,可见他勤奋好学的品质。由“守卒缺饷,阴雨饥冻”“捐家赀犒守城卒”可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就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可见其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品质。由“书毕
7、投缳,年六十三”可知,在城池被攻破之时,刘理顺留下慷慨之词后英勇就义,可见其大义凛然、不惧生死、舍生取义的品质。【点睛】参考译文: 刘理顺,字复礼。万历年间乡试得中。到(殿试)廷对时,崇祯皇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回宫后高兴地说:“朕今日得到了一位年高而有德望的人。”授予修撰之职。(刘理顺)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与他们交往。贼兵侵犯京师很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拜访朝房的诸位执政说,赶紧请求库银,众人(只是嘴上)恭敬应答。刘理顺长叹回家,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同僚问他如何进退,(刘理顺)正色说:“(我的)生死视乎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城被攻破,刘理顺写了
8、一行大字:“成仁取义,孔子、孟子所流传(下来的)。文信实践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年龄六十三岁。【和平区】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
9、之也。”(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注释】橐驼(tu tu):骆驼,这里指驼背。为:从事,经营。取养:雇用。实:动词,结果实。孳(z):繁殖。天:指自然规律。性:本性。筑:捣土。莳(sh)学栽种。抑耗:抑制、损耗。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早实以蕃( ) (2)去不复顾( )14. 翻译文中画线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15. 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具体是如何做的。【1315题答案】【答案】13. . (1)多 . (2)回头,回头看 14. 其他种植树木的人即使是偷偷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15.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顺着树木的
10、本性认真种植,种植之后不过多干预。【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蕃:多。(2)句意为:离开后就不必再回头去看顾它了。顾:回头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句中重点词有:者,的人 ;虽,即使;窥,偷偷地;莫,没有;如,比得上。【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这
11、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因为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郭橐驼认为应该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其自由生长,不要频繁打扰。【点睛】参考译文: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驼”。橐骆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有
12、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河北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3、。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注释】苏代:战国时期纵横家。曝:曝晒,暴露在阳光下晒。箝:qin,大意同“钳”,夹住。喙:hu,鸟兽的嘴。弊:衰落,疲惫。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赵且伐燕 伐:_ 今日不雨 雨:_14.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15.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赵且伐燕”的计划终止的原
14、因。【答案】13. . 攻打(“讨伐”给分) . 下雨 14.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放弃),渔夫发现了,把它俩一块捉走了。 15. 苏代巧借寓言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方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赵惠王分析,攻打燕国将会两败俱伤;赵惠王也接受了苏代的观点。【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赵国将要进攻燕国。伐,进攻,讨伐。(2)句意:今天不下雨。雨,下雨。【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舍,舍弃;得,发现;禽,同“擒”,捉住。【15题详解】考查对文
15、本内容理解。“今者臣来,过易水”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具体形象,简单直白。由“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可知,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如果不放弃攻打赵国的念头,强大的秦国就会渔翁得利。最后,“惠王日善!乃止”,赵惠王打消了念头,接受了苏代的观点。【点睛】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渔人把它们一起捉住
16、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渔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河东区】陈霁岩赈灾陈霁岩知开州,时万历己巳,大水,无蠲而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编号,执旗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出前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尽见真态故也。至庚午秋,州之高乡大熟,邻境则尽熟,谷价减至三钱余。方申抚台动支银二千两
17、,派大户分籴,报价三钱,即如数给之。自后时价益减至二钱五分。大户请扣除余银,公笑应之曰:“宁增谷,勿减银也。”比上年所买,多谷三千余石,而大户无累赔。报上司外,余谷七百余石,则尽以给流民之复业者。(节选自冯梦龙智囊经务卷八)【注释】蠲(jun)减免税赋。赈:救济。牒(di):文书。行牒:发布文书。第:只管,只。籴(d):买进粮食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 再:_(2)乡民咸以为神 咸:_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执旗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15. 请结合原文分析,陈霁岩在赈灾中做了哪些事。【答案】13. . (1)再:第二次 . (2)咸:全,都
18、14. (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然有上万人,但没有人敢吵闹。 15. 陈霁岩建议:最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五斗,一定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救济。首次发放救济品时都加以编号,陈霁岩亲自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棚下,把最贫困的人记下来,第二次救济时,直接通知他们来领。粮食丰收时,陈霁岩上报抚台动用官银两千两收购大户的谷子,多收的谷子全都分给流落他乡的贫民回来恢复生产。【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的句意是:上级有公文通知第二次救济最贫困的人。再:第二次。(2)“乡民咸以
19、为神”的句意是:乡民都认为陈霁岩是神人。咸:全,都。【14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执(拿)、鱼贯(像游鱼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接连着)、虽(虽然)”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5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作答。从“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可概括为:陈霁岩在放粮救济提出建议。从“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可概括为:陈霁岩在放粮救济亲自坐在仓库门口把最贫困的人记下来,为第二次放粮做准
20、备。从“方申抚台动支银二千两,派大户分籴,报价三钱,即如数给之”“报上司外,余谷七百余石,则尽以给流民之复业者”等内容,可概括为:陈霁岩在粮食丰收时,动用官银两千两收购大户的谷子,并把多收的谷子分给流落他乡的贫民来恢复生产。据此理解概括作答。【点睛】参考译文:陈霁岩任开州知府时,明神宗万历已巳年,发生大水灾,官府没有减免税赋,而只放粮救济。官府中官吏共同商议救灾方法,陈霁岩建议:最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五斗,一定要让百姓得到真实的救济。首次发放救济品时都加以编号,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然有上万人,但没有人敢吵闹。陈霁岩亲自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棚下,拿着笔点名,看他们的衣服容貌,特地把最贫困的
21、人记下来。庚午年春天,上级有公文通知再次救济最贫困的人,文书官禀告说需要再出告示寻求这批贫户。陈霁岩说:“不必了。”只管拿出上次点名册中作暗记的贫户,直接通知他们来领,乡民都认为陈霁岩是神人,原来是上次领救济品的人都来不及装饰,全都可以看出贫户的真实面貌的缘故。到庚午年秋天,开州地势高的乡里大丰收,邻境的收成也都很好,谷价因而降到每石三钱多。陈霁岩此时才上报抚台动用官银两千两收购大户的谷子,报价每石三钱,谷子一到就如数给付。在收购期间谷价又降到每石二钱五,大户请求官府扣回超付的银两,陈霁岩笑着说:“宁可多收购谷子,也不会降低价钱。”结果同样的钱,比去年所买的多出三千多石,而大户也不会一再赔钱。
22、除了定额上报外,多余的七百石谷物,全都分给流落他乡的贫民回来恢复生产。【河西区】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
23、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注释:棨戟(qj):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作前导的一种仪仗。召信臣: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13. 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岁中三迁为侍御史 迁( ) (2)闻贼规欲北度 规( )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遂格杀广,还以状闻。15. 根据选文记述的内容,概括南阳的百姓把杜诗比作“杜母”的原因。【答案】13. . (1)升迁,提升 . (2)谋划 14. (杜诗)于是击杀了萧广,回到朝廷把情况汇报给皇帝。 15. 杜诗担任南阳太守时,生活节俭,严惩豪强
24、,善待百姓;善于制作农具,方便百姓耕作;领导百姓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使百姓生活富足。【解析】【分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1)迁,古今异义词,升迁。(2)句意:听说贼人谋划北渡。规,谋划。【14题详解】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遂,于是,就;以,把;“以状
25、闻”,把情况汇报给皇帝听。【15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选文第二段,结合杜诗的事迹作答。“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结合以上语句分析,杜诗在南阳担任太守时,生活节俭,政治清平,严惩豪强,善待百姓;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感到很便利;还兴修水利,广泛开垦土地,使百姓丰足富实,所以南阳的百姓都很爱戴他,把杜诗比作“杜母”。【点睛】参考译文: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更始年间,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升迁
26、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不安。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击杀了萧广,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一套棨戟。仪仗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黄河,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被任命为成皋令,任职三年,所做出的政绩尤其突出。再次升迁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治理的地方政绩显扬。 建武七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性节俭,施政清廉公平,因为惩罚强暴树立起了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
27、设计制作水排,用以炼铁,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西青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容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宫,命专掌库藏。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
28、太子。【注释】容:刘容。中统:年号名。退:退朝。国子祭酒:官名。驻跸(b):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掾(yu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刷改)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然弗之好也 弗:_(2)惟载书籍数车 数:_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15. 刘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3. . 不 . 几(指多) 14. 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 15. 忠心耿直,宽爱百姓,公正廉明,不巴结权贵,有很强处理事务的能力。【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
29、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可是这并不是他爱好。弗:不。(2)句意为:只带了几车书籍。数:几(指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以:来;何:怎么。【15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可以看出,刘容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从“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有人劝刘容接受别人赠送的一些财礼
30、,以便回去后贿赂当朝权贵时,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据此可见,他清正廉明,不收受贿赂,也不贿赂他人。【点睛】参考译文: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了几车书籍,献给皇太
31、子。【东丽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患盗论刘敞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注释】顾:只是。 修:贯彻得好。 慢:疏忽。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盗可除乎( ) (2)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15. 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答案
32、】13. . (1)清除、消灭 . (2)箱子 14. 只是偷盗是有根源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15. (1)衣食不足 (2)政赋不均 (3)教化不修【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盗贼可以平息吗?除,清除、消灭。(2)句意: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箧,箱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顾,只是;止,阻断;其,它的;何,什么;患,担心。【15题详解】考查筛选信息。根据“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
33、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可得: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点睛】译文: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