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诗阅读专题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共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8. 诗人送别林澈上人的时间是_,林澈上人返回的地点是_。9.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10. “青山独归远”中的“独”字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深情?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
2、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注】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翛xi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是唱和诗,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C诗人将老
3、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D诗人劝慰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本诗情感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情感变化非常相似。9请简要概括诗中作者认为年老所面临的问题与好处。(3分)10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蕴含的道理。(2分)2022年江苏省南通启东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阅读诗歌并完成第 67题。(7分)望阙台(明代)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注释】明嘉靖中,戚继光抗击倭寇,打击
4、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共本扫清倭夷。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这首诗就是作者任福建总督时作。望阙(qu)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阙,宫阁,指皇帝居处。宸(chn)銮(lun)皇帝的住处。6.请赏析十年驱驰海色寒一句中寒字的妙处。(3分)7.有人说读此诗,读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2022年江苏省江阴市5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8分)重阳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监狱囚禁期
5、间所作。 黄花:指菊花,即黄菊、秋菊。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11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划线句中点明时令是“秋”,你还在诗中 、 等处读到了“秋”。(4分)该诗与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均描绘了浓重的“秋景”,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4分)答: 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7题。(8分)吉祥寺赏牡丹苏载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注】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簪插戴。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5.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3分)6.阅读诗歌,描绘诗人醉
6、归的情景。(3分)7.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下列不属于苏轼乐天派行为是(2分)A.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C.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202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9(7分)阅读文天祥的两首诗,完成问题。【甲】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乙】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请分析甲乙两首诗中
7、“风雨”的表达作用。(2)甲乙两首诗的尾联抒发的相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6. 阅读黄云的泰州题小西湖,完成小题。除却钱塘亦有湖,种梅山已不名孤。过桥花落桃兼杏,隔浦风翻柳与蒲。闲见酒佣衣犊鼻,忽闻渔艇饭雕胡。青鞋布袜常来往,烂熳狂歌信老夫。【注】黄云:清代泰州人,字仙裳,号旧樵,为人慷慨,晚年贫苦,屡辞聘召。小西湖:泰山公园内的小湖。种梅山:即孤山,杭州西湖景点,因北宋诗人林逋在此种梅隐居而闻名。犊鼻:短裤,一说围裙。雕胡:植物的籽实,煮熟可食。信:任随。(1)下列关于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亦”字暗示小西湖风光秀丽
8、,饱含诗人的自豪之情。B. 颔联描写了早春时节小西湖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C. 颈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展现了泰州充满烟火味的市井生活。D. 尾联“青鞋布袜”表明了作者的平民身份。(2)结合诗歌内容,探究作者的人生志趣。古诗阅读专题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共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注释: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8. 诗人送别林澈上人的时间是_,林澈上人返回的地点是_。9. “苍苍竹林寺
9、,杳杳钟声晚”这两句诗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10. “青山独归远”中的“独”字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深情?【答案】8. . 傍晚(黄昏、日暮、天将晚等皆可) . 竹林寺 9. 动静结合,互相衬托。“苍苍”深青色,写出了竹色青葱,竹林繁茂,寺被竹林环抱;“杳杳”写出了远处传来的钟声悠悠,久久萦绕耳边;悠悠钟声更衬托了郊野的宁静、寺庙的庄严肃穆。 10. “独”写出了诗人独自伫立、久久目送着友人越行越远,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独”字也写出了友人灵澈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的洒脱、清寂的形象。【解析】【8题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杳杳钟声晚”中的“晚”与
10、“荷笠带斜阳”中的“斜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傍晚(黄昏、日暮、天将晚等皆可)。“苍苍竹林寺”中的“竹林寺”点明了林澈上人返回的地点。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9题详解】考查诗句赏析。这两句诗意为: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苍苍:深青色。以此形容“竹林寺”,不仅写出了竹子的青翠,也暗示出竹林的繁茂。“寺”为竹林的环绕,故称“竹林寺”。“苍苍”一词也写出了寺被竹林环抱的情态。杳杳:深远的样子。“钟声”由竹林寺里传来。“杳杳”一词表现了钟声的悠远。竹林为静,钟声为动。这两句诗动静结合,烘托出一片宁静庄严的气
11、氛。【10题详解】考查词句赏析。“青山独归远”意为:灵澈上人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这两句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中的“独”字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独”字既传达出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洒脱自然,清寂高古的风度。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
12、晚,为霞尚满天。【注】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翛xi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是唱和诗,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
13、愁便觉得自由自在。D诗人劝慰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本诗情感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情感变化非常相似。9请简要概括诗中作者认为年老所面临的问题与好处。(3分)10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蕴含的道理。(2分)8C9.问题:身体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弱,多病不利;好处: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10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即使暮年也可以有美丽人生,蕴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意思相近即可)(分析1分,道理1分)2022年江苏省南通启东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
14、)阅读诗歌并完成第 67题。(7分)望阙台(明代)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注释】明嘉靖中,戚继光抗击倭寇,打击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共本扫清倭夷。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这首诗就是作者任福建总督时作。望阙(qu)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阙,宫阁,指皇帝居处。宸(chn)銮(lun)皇帝的住处。6.请赏析十年驱驰海色寒一句中寒字的妙处。(3分)7.有人说读此诗,读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6.3分,“寒”,寒冷。在大海的寒波中,作者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寒”字一
15、语双关,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意对即可)7.4分,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十年抗倭,一直是孤军奋战,对此作者不无抱怨,是无奈的2分;可是他对朝廷仍寄予厚望,也希望借此通过表明自己抗击倭寇的坚定决心和矢志不渝的忠君爱国之情来获取朝廷的支持2分。(意对即可)2022年江苏省江阴市5月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8分)重阳文天祥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监狱囚禁期间所作。 黄花:指菊花,即黄菊、秋菊。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生息繁
16、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11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划线句中点明时令是“秋”,你还在诗中 、 等处读到了“秋”。(4分)该诗与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均描绘了浓重的“秋景”,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4分)答: 【分析】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文天祥这首重阳,远不止是重阳节这么简单,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
17、: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中的大雁,“黄花无主更西风”中的黄花、西风等意象都是秋天的景色。据此分析提炼即可。(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理解。渔家傲秋思描绘浓重的“秋景”,是为了表达将士们的思家之情。文天祥的重阳诗中的“故乡秋色老梧桐”,是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写“黄花无主更西风”的秋景,是为告慰后人,无主的黄花特立独行、无主的黄花巍然屹立、无主的黄花永不言败,凛冽的西风根本不算什么,凛冽的西风只能自叹不如,凛
18、冽的西风最终无可奈何。这里写“黄花”只为突出自己的高贵品质。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答案:(1)黄花 西风(2)渔家傲秋思描绘浓重的“秋景”,是为了表达将士们的思家之情。文天祥的重阳写“故乡秋色老梧桐”,既有对家乡、故国的眷念,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写“黄花无主更西风”,为突出自己的高贵品质。译文:离家万里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窗外梧桐叶落仿似故乡秋色。祈望自己能像大雁般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昨日隐痛恍如梦中,那心中的遗憾与悔恨该有多少呢?【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
19、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 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7题。(8分)吉祥寺赏牡丹苏载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注】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簪插戴。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5.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3分)6.阅读诗歌,描绘诗人醉归的情
20、景。(3分)7.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下列不属于苏轼乐天派行为是(2分)A.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C.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8分)5.(3分)“羞”的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簪着牡丹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1分),表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1分)。 本题考查炼字。“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羞”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羞”字,把花人格化,所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百姓们
21、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的热闹情景。诗人虽然年老,却仍是把鲜花插在头上,并且“不自羞”,这种行为表现出诗人超脱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6. (3分)诗人沉醉归来,头簪牡丹花,走路东倒西歪,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醉酒的太守。本题考查诗句描绘的画面。本诗最后两句“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描写诗人醉归的场面,意为: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据此描绘画面: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7.(2分)D(D项是想象
22、描述周瑜的行为)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202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9(7分)阅读文天祥的两首诗,完成问题。【甲】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乙】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请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风雨”的表达作用。(2)甲乙两首诗的尾联抒发的相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分析】南安军这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
23、。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过零丁洋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甲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意思是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渲染被押解途
24、中的凄苦氛围,烘托作者兵败被俘后的悲苦沉痛。乙诗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诗人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喻指国家形势危急,自己身世坎坷时起时沉,也烘托出内心的悲痛之情。(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甲诗中的“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这句诗后半句用了伯夷、叔齐故事,抒发出作者以死报国、舍身取义的决心;乙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慷慨激昂、
25、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答案:(1)甲诗渲染被押解途中的凄苦氛围,烘托作者兵败被俘后的悲苦沉痛;乙诗喻指国家形势危急,自己身世坎坷时起时沉,也烘托出内心的悲痛之情。(2)甲乙两首诗都抒发出作者以死报国、舍身取义的决心。甲诗尾联上句是直抒胸臆,尾联下句则借用典故间接抒情,乙诗尾联则直抒胸臆。译文:甲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乙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
26、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6. 阅读黄云的泰州题小西湖,完成小题。除却钱塘亦有湖,种梅山已不名孤。过桥花落桃兼杏,隔浦风翻柳与蒲。闲见酒佣衣犊鼻,忽闻渔艇饭雕胡。青鞋布袜常来往
27、,烂熳狂歌信老夫。【注】黄云:清代泰州人,字仙裳,号旧樵,为人慷慨,晚年贫苦,屡辞聘召。小西湖:泰山公园内的小湖。种梅山:即孤山,杭州西湖景点,因北宋诗人林逋在此种梅隐居而闻名。犊鼻:短裤,一说围裙。雕胡:植物的籽实,煮熟可食。信:任随。(1)下列关于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亦”字暗示小西湖风光秀丽,饱含诗人的自豪之情。B. 颔联描写了早春时节小西湖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C. 颈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展现了泰州充满烟火味的市井生活。D. 尾联“青鞋布袜”表明了作者的平民身份。(2)结合诗歌内容,探究作者的人生志趣。【答案】(1)B (2)首联,运用典故,暗含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8、颔联描写小西湖边的春景,可见作者喜爱自然风光;颈联展现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表明作者热爱平凡(市井)的生活;尾联中对自身形象的刻画,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洒脱豪放。【解析】【小问1详解】B.颔联中“过桥花落桃兼杏”,写过桥时看到花已经开始落了,杏子慢慢成熟;可推断此时应是暮春时节,展现的是暮春时节小西湖叶盛花稀的柔美景色;“早春时节小西湖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述有误;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诗文主旨。首联“除却钱塘亦有湖,种梅山已不名孤”,描绘了小西湖自然景观的清新秀丽,联系注释“因北宋诗人林逋在此种梅隐居而闻名”可知,运用典故,隐含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颔联“过桥花落桃兼杏,隔浦风翻柳与蒲”,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小西湖叶盛花稀的柔美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于小西湖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颈联和尾联则由自然风光过渡到了泰州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诗人看到酒佣穿着围裙,闻到渔船上传来的阵阵饭香,感到心情十分愉悦;尾联中的“青鞋布袜”表明了诗人的平民身份,也阐明了诗人内心对于泰州小西湖生活的喜爱,及其隐逸的志趣,想要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烂漫狂歌”,任性随意地生活下去,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洒脱豪放的情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