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春夜洛城闻笛课堂实录卷首语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折杨柳的笛声不期然响起,那个吹笛人是谁?让笛声伴随着春风吹散在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似乎其他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羁旅与乡愁,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春夜洛城闻笛课堂实录一、激趣导入师:今天我们体验一下黑夜的感觉,好吗?(请把窗帘拉上),当我们拉上窗帘的那一刻,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回答略)在公元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春日夜晚,大诗人李白在洛阳城里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呢?请打开课本齐读春夜洛城闻笛。二、初读印象1.从课题春夜洛城闻笛,你得到哪些信息?生:我发现作者写作时间是春夜。生:我发现作者的地点是在洛阳城里。生:我
2、发现作者写的是自己在夜晚听笛声。师:也就是我们从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了解了本诗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2. 概读古诗说说读诗的初印象,你读出了什么的月夜什么的笛声?(屏幕显示)概读全诗,你读出了_的月夜,_的笛声?生:我读到了寂静的月夜,悠扬的笛声。生:我读到了深沉的月夜,春风里的笛声。生:我读到了洛阳城的月夜,洛阳城的笛声。师生笑。3.自由读全诗,揣摩重音并说说理由。生:我觉得“暗”字重读,因为突出笛声隐隐约约,也表明作者听得细致。生:我觉得“散”字重读,它写出笛声各处都,是无处不在的情景。生:我觉得“谁”字重读,这样就和“夜”相照应。师:根据大家重读提示,大家来齐读诗歌,试试,看看能不能读
3、出韵味?(生展示略)师:大家读得还不错嘛,想不想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生:想。师:播放录音,大家听后比较一下和我们读的,哪个更好?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生:我觉得录音朗读诗歌重音突出,我们自己朗读也读出了重音,而且恰好和我们寻找的重音有些地方相同,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师:看来这是变着法的夸自己。生:我觉得录音有拖音,而我们没有。师:那你觉得好不好呢?生:我觉得拖音也挺好,就比如最后一句话,“何人不起故园情”,录音里把“故园情”三个字故意进行了拉长,让人感受到了余音袅袅情意绵绵的感觉。师:说的好,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取长补短就是这个意思。那我们来仿读吧。学生仿读并展示春夜洛城闻
4、笛。三、读懂诗句师:只有把诗句读好才能真正体会整首诗歌的意思。赶紧寻找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给它美美的说出来吧。生:我喜欢“散入春风满洛城”这句诗,我翻译为悠扬的笛声,随着轻柔的春风散布洛阳城的各个角落。生:我喜欢“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翻译为今夜笛曲吹奏的是哀转的折杨柳曲。生:我来翻译剩下的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哪个人不生发故园的情思呢?生:其实最后一句是一个反问句,“何人”什么人不引发思乡之情呢?生:我来翻译“谁家玉笛暗飞声”,是谁家传来了隐隐约约的笛声。师:大家翻译的又美又快,来,我们齐读。男生读译文,女生读诗歌。齐读(略)。1.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你能采用加感叹词的方式演
5、读出来吗?(屏幕显示)请在全诗合适地方加上一个“啊”“咦”或者“唉”等叹词,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并说明为什么这样添加。生:我先来,“咦,谁家玉笛暗飞声”,添加“咦”字,我读出了作者初听笛声的惊喜。生:我来,“啊,散入春风满洛城了”,添加“啊”字我读出了笛声悠扬,也读出了作者倾听的欣喜。生:我来“今夜洛城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呐”。添加“呐”字,我读出了诗人思乡不得归的惆怅。生:我来,“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啊”。添加“啊”字我读出诗人思乡之切,由我及人又由人到己把思乡推向高潮。2. 大家演读的不错,我仿佛看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李白,站在月夜的栏杆旁,侧耳倾听笛声的样子。经过这一轮的思考,你
6、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入呢?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月夜,什么样的笛声?(屏幕显示)你觉得这是一个_的月夜,_的笛声?生:这是不寻常的月夜,这是勾起相思的笛声。生:这是洛阳城寻常的月夜,却是诗人耳朵里不寻常的笛声。生:这是一个满城落满笛声的月夜,这是异乡人思乡的笛声。生:这是思乡的月夜,这是惆怅的笛声,因为这笛曲吹的是这杨柳曲,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生:我反对,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太过于思乡,所以听到的笛子才是折杨柳曲。生:我觉得是作者的想象,诗歌因为想象而美丽,而大诗人李白又是最擅长想象的高手。师:大家讨论的真好,在激烈的讨论中,真理变得愈加明晰。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李白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的最后两句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本来写的是思乡,但作者却说故乡山水对我如此依恋,这种想象真是感觉亲切而又新颖独特。生:我明白了想象真的好美,也让诗更加富有意境。师:是的,也许这月夜真的只能属于李白,也许这月夜真的属于异乡人,那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内心,读懂他的情思吧!四、走进诗人(屏幕显示)诗人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从此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师:看了诗人的简介,是否觉得他特别神秘呢?想象是他飞翔的翅膀,大胆的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他赢得
8、了诗仙的称号,今天我们再来读读他的思乡诗,并试着比较一下异同。(屏幕显示)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生:我想说相同点,这三首诗表达情感相同,都是思乡之情。生:我觉得三首诗都有想象。比如本诗的“何人不起故园情”由己及人,想象游子思乡之情,也使自己的思乡之情更加真切。而静夜思中则由“床前明月光”想象成了地上的秋霜,由地上秋霜,再到天上的明月引发思乡;渡荆门送别则由月光下江上的美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引发想象,想到了故乡山水对诗人的依恋,最后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
9、思乡之情。生:我也想说相同点,三首诗都有修辞手法,显得妙趣横生。生:我想说不同点,我觉得作者写作的视角不同,比如静夜思和渡荆门送别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景抒情,而本诗春夜洛城闻笛却是从听觉角度去写,而且写得新颖别致,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其实我觉得听觉最难写,声音无形,但作者却选择了这个难度较高的角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我觉得作者挑战成功了。师:谢谢你,思考分析得很到位,你也挑战成功了。生:我还想说一个不相同点,它们三首诗其实都有一个动与静的结合。如静夜思中,诗人的“举头”“低头”和“明月光”和“地上霜”,渡荆门送别中的“来”“入”和“天镜”“海楼”,春夜洛城闻笛中好像都是在动。生:我不同意
10、。春夜洛城闻笛里的“玉笛”“洛城”不都是静止的吗?师:是的,其实所谓的静和动都是经过作者加工的,也就是经过了作者的想象。一切变得富有情趣,富有意境。师:是的,李白的诗不乏想象,李白创造了想象,想象成就了李白。曾经有人说,中国人如果没有李白会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我们知道当看到天上的明月,我们不仅会说,“哇塞,好大的月亮”,我们也会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们也还会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们更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学完这首诗,当我们在异地他乡听到悠扬的笛声,我们会说:生齐声回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师:当我们在异地他乡看到明月高悬遍洒光辉的时候,我们会说生齐声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当我们在异地他乡看到滔滔江水,我们会说生齐声回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怀着对李白的一份崇敬和感激,一起齐读三首诗。在朗读中下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