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马颖杰.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2942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马颖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马颖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马颖杰.pdf(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名: 心理资本对农民工 工资 的影响研究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Wages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作者姓名: 马颖杰 指导教师姓名及学位、职称: 王春超 博士 副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 应用 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暨南

2、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暨南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暨南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

3、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逐步迈进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不断转移。 截止到 2013 末, 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6894万人 1。 实践证明 , 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已然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农民工一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此外农民工较低的收入及社会地位长久未变,并没 有像其数量般水涨船高。长时间在外漂泊所带来的存在感缺失加上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健康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开始受到了社会及学术界的关注。 为了实证研究心理资

4、本对农民工 工资 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 RUMIC),构建了一个多元回归方程,并在方程中控制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人口学特征、地理区域因素等变量, 研究发现 心理资本显示出了对农民工 工资 的显著正向影响。在发现心理资本对农民工 工资 具有正向影响后,本文进一步观测了农民工异质性的存在,即研究对于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其收入所起影响 程 度 的差别 。 此外,考虑到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所包含的维度之广阔,本文进一步对心理资本的异质性进行研究,在将心理资本按照 Luthans 等 (2005)所提出的 心理资本量表四维度(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和乐观)进行区分后

5、,结果显示心理资本背后的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是其对农民工 工资 的主要内在推动力。 最后,鉴于心理资本对农民工 工资 的重要正向作用,本文 围绕着如何提升农民工的心理资本 对政府、企业及农民工 给出对策 建议。 关键词 : 农民工;心理资本; RUMIC; 工资 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been deepened in China. The

6、 number of the rural-to-urban migrants becomes lager and their works shift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t the end of 2013, the number of Chinas rural migrant labor force has reached nearly 269 million. The increasingly large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i

7、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as industrial workers, but migrant workers has been difficult to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In addition, migrant workers low income and social status shows a weak connection with their number. Because working outside of their hometown for a long time and experiencing the gap b

8、etween reality and dreams, migrant workers has faced many challenges in mental health, which has become a social and academic concern. In order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migrant worke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wages, based on the Chinese Rural Labor Mobility Survey data (RUMIC)

9、, this paper built a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took control of key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and showed that psychological capital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wages of migrant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discovery, we further observed the presence of heterogene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

10、d searched the different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wages among groups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considering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 heterogeneity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was studied further in this article. Accord

11、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ale which was created by Luthans et al. (2005), psychological capital was conducted with four dimensions (self-efficacy, hope, resilience and optimism), the study showed that self-efficacy and hope are the mai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migrant workers wages. Fina

12、lly, around of the issue that how migrant workers have high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is paper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Migra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RUMIC; Wage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录 . II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13、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1.3 概念界定 . 4 1.4 主要创新之处 . 4 第 2 章 文献综述 . 5 2.1 心理资本相关文献述评 . 5 2.2 影响农民工收入因素的文献述评 . 9 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 11 第 3 章 心理资本对工资的影响路径 . 13 3.1 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范式 . 13 3.2 心理资本作用机制 . 14 第 4 章 实证分析 . 17 4.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 17 4.2 数据统计性描述 . 19 4.3 实证方法 . 20 4.4 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实证结果 . 21 第 5 章 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 28 5.1

14、 结论 . 28 5.2 对政府的建议 . 29 5.3 对企业的建议 . 30 5.4 对农民工的建议 . 31 5.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32 参考文献 . 3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39 致谢 . 40 附录 . 41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中国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得更多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进而劳动者所从事的主要产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据统计, 截止到 2013 末, 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6894 万人 2。 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15、已然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伴随着农民工群体日益 庞大的是国家整体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出现也推动了人口城镇化进程,成为国民经济成长背后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带来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从农村向城市输出的年轻劳动力使得农村空洞化,农田使用率下降;另一方面,户口在农村的劳动力居住在城市工作却难以融入城市也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 从 经济 报酬角度看,伴随着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农民 工 工 资 收入 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日益加大 3。但随着我国城乡差距两极分化逐渐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悬殊,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身上容易出现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偏差 梦想 着 通

16、过努力提高收入,从而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但现实在整体教育程度不高并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工面前往往更为残酷 工资 较低,社会保障较少,可供选择的职业发展途径较为单一等。对在外谋生的农民工来说,因为受到中国户籍制度的限制所引起的城乡流动障碍,意识到在和城镇居民关于子女教育、公共医疗服务、职业定位和发展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能够找到一份较高收入的工作对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尤为重要。而现有研究( Mincer, 1970; Andrew Weiss, 1995;任国强, 2004; 叶静怡 等 , 2012)表明,农民工收入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特征等因素。 从心理健

17、康乃至心理资本的角度看,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从年龄上来区分主要指 80后及 90 后)占农民工群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农民工的诉求也日益多样化,除了物质上的报酬,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对于精神上的反馈同样重视 他们渴望被认可,渴望进步空间,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2008 至 2012 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39%、 40%、 41%、 42%、 44%。比重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渴望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乃至心理资本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心理资本作为一个较新

18、的理论概念,其背后不仅得益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得益于积极心理学在管理学、经济学、和组织行 为学科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可以认为心理资本是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后又一个能够增强工作者竞争优势、提高工作绩效的强大动力。 以往对于农民工 工资 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多数文献关注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非心理因素对工资收入的影响,鲜有从心理方面进行研究。心理资本对于农民工 工资 水平是否具有影响、通过怎样的路径影响等问题,现有研究并没有给出满意的回答。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农民工收入增长机制,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农民工心理资本所起的作用,也有助于改善农民工个体与雇主之间的合

19、作模式乃至政府的相关决策 。 1.1.2 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多集中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个方面,本文沿用了 Luthans 等 ( 2005) 对心理资本维度的界定,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决定方程,将心理资本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特征、工作环境等因素,探讨心理资本对中国农民工的 工资 的影响,从而丰富充实了相关研究领域。 在实践意义方面,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增长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使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他们的收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于农民工收入水平 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见 Jacob

20、Mincer, 1958; T. w. Shultz, 1961;佐藤宏, 2009;李忠民, 1999;白菊红, 2004;卢志刚、宋顺锋, 2006;蔡昉, 2007;蒋乃华、黄春燕, 2006;何国俊、祝成才、徐冲, 2008)。 若对心理资本概念进行全面系统的概括,对心理资本的构成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研究心理资本与收入的相关性,为分析农民工 工资 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对提高农民工 工资 的政策具有参考价值,并可能为政府 决策 提供新的思路。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研究共分为 五 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在强调增加

21、农民工 工资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的同时,研究影响农民工 工资 因素是必要的。 其次 说明研究的内容并且介绍研究的方法, 接着对农民工及工资进行概念界定, 在本部分的结尾对创新之处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首先从心理资本研究发展角度总结了国外对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 及 其维度的选择,其次将论述影响农民工 工资 的影 响因素,主要从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其其他因素进行总结,最后对于现有的研究进行评论。 第三部分: 心理资本对工资的影响路径 。本部分通过定 性分析方法分析农民工心理资本对其工资的影响机制 , 论述心理资本如何影响农民工收入。 第四部分: 实证 分析 。 首先对于数

22、据来源进行说明,其次 基于前人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农民工 工资 和心理资本的因素变量,提出更为具体的计量变量。其次对所要建立的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职业流动、工作环境、政策环境、个人特征)方面进行估计 ,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在工资决定方程中心理资本是否对于农民工工资具有正向影响,并检验其他控制变量对工资的影响。 第 五 部分: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 并根据实证结果 对 政府、企业和农民工本身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提出关于心理资本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2.2 研究方法 本文 选用 理论 基础分析和 实证 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 。 首先在对

23、相关文献进行研读梳理之后,总结思考并找出了本文的切入点,选择了以中国农民工为对象,研究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由于学术界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对相对较为成熟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之后,结合自己思考对心理资本与农民工工资的作用机制做了理论分析。在获得了理论支撑之后,本文利用 RUMIC 数据,以中国农民工为对象对本文主题进行了 实证检验,具体使用的方法是多元回归分析,以农民工工资为被解释变量,心理资本为解释变量,并控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变量。在得出初步分析结果后,本文对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做了进一步检验,也进一步观察了农民工异质性以及心理资本异质性的影响,最终得出了

24、本文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3 概念界定 1.3.1 心理资本 尽管心理学对心理资本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但在现有的文献中,心理资本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学家 Goldsmith 等 ( 1997) 的文章中, 目前 学术界对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存在特质论、状态论和综合论三种主要观 点。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不同于人格特质,心理资本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对待工作、绩效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综合论结合了特质论和状态论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类似于状态的心理素质。本人则根据 Luthans 等( 2005, 2

25、007)对心理资本的 概念界定 ,将心理资本理解为 是个体的一种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1.3.2 农民工 我国 把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 动力称为“农民工”。 2006 年 1 月 18 日 , 中国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 这是“农民工”的概念第一次写入中央政府具有行政法规作用的文件。 “农民工”这个概念主要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 , 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者。 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在国 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即农民

26、工包括年内在本乡镇以外从业 6 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和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产业 6 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两部分。 1.4 主要创新之处 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心理资本及员工工资, 但探讨心理资本对工资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比较缺乏,直接以中国农民工为对象探讨心理资本对其工资影响的研究更是匮乏,因此 本文以中国农民工为对象,分析心理资本对其工资的影响。 在 数据选择上 ,采用的是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德国劳动研究所 2008 年对于全国 15 个城市农民工实地调查问卷来进行检验和考察,样本范围 覆盖较 广,代表性 较高。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 2 章

27、文献综述 2.1 心理资本相关文献述评 2.1.1 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这一概念最先在经济学领域 由 经济学家 Goldsmith 等( 1997)文章 中 出现 ,现有文献中关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 主要 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特质 (trait)论。特质论的基础论调在于心理资本以个体内在特质的形式而存在。 Hosen 等 (2003)认为 , 心理资本可被定义为:个体通过将个人资本投资到学习思考等方式,最终取得的一种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内在心理基础构架 (psych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Hosen 等认为,心

28、理资本的内涵中包含认知能力方面、个性品性方面、自控倾向方面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方面。 Letcher 等 (2004)甚至将心理资本用“ 五 大人格”来代表,从而暗示心理资本等同于人格特质; Cole(2006)也 发现 ,心理资本具有影响个体行为与行为结果的人格特征。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特质论者认为心理资本等同于人格特征,心理资本的形成既依赖于先天因素,同时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是状态 (state)论。状态论的研究基础认为心理资本反映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在现阶段,状态论观点在众多心理资本研究中是主流观点。 Goldsmith(1997) 和Tettegah(2002)认为,心理资本

29、就是个体的人生信仰、社会伦理的认 可度、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自我认知的集合体。 Avolio 等 (2004)认为,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状态的结合体,它不仅仅有利于研究者预测个体快乐工作指数和个体绩效工作,而且这些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促使个体发生积极的组织行为,进而使个体能够积极勤奋地做正确的事情,并得到较高水平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绩效。个体产生的这些积极的心理状态包含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 )、自我恢复力、积极、乐观等。 Luthans (2005)将心理资本定义为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结合体 (bundling)。状态论与特质论不同之处在于,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 是个体的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能力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acities),它体现在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面对工作、失败及低绩效的一种积极状态,可以对个体加快自我的认知过程、提高工作绩效和提升工作满意度起到推动作用。 Luthans 等还表明,心理资本是以积极组织行为学为基础的核心积极心 理状态,心理资 本可以通过让个体产生关于“我是谁”和“我将成为谁”的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