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1835056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尝文章的语言美。 2.培育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培育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致词句,品尝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终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们一家人常常一起漫步吗?漫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好玩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解并描述经验,与大家共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泛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识课文的内容。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漫步的人有哪些? B.漫

2、步的季节呢? C.漫步的地点? D.漫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谁有真正的确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原委听谁的呢? 由“爱”确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慎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终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沟通探讨一下说

3、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持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厚、庄重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探究课文,品尝语言: 本文语言美丽,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纳鉴赏法来细致品尝一下。 同学们读课文,采纳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致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

4、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听从,儿子的恳切、孝敬。“正因为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漫步教案,来自网! 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相互衬托,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

5、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终归幼小,自然也轻。 五、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美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当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留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厚。 2.“我”的语气、语调应当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漫步中,到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柔,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6、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验中,肯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沟通。 留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爱护,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华蜜!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终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妙的感情亲情。老师放歌曲常回

7、家看看,学生齐唱。 八、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举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致的细微环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华蜜的家是美妙的、温馨的,华蜜的家庭的生活细微环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漫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今日我们学习这一课,要

8、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的“美点寻踪”。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体会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A、作者以“漫步”为线索,把几个镜头联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B、欢愉,深厚。 2、阅读课文,思索沟通: A、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2)祖孙三代人(3)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4)老年人、中年人、幼儿(5)慈爱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B、从不同角度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1)三代人之间深厚的爱(2)中年人的责任感(3)亲情、真情、责任感、生命感(4)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5)

9、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6)华蜜的家庭是美妙生命的摇篮(7)相互爱惜、敬重、爱护和理解的一家人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把实力的训练渗透到教学中,不应当追求答案的。) 三、品读课文,赏析美点。 1、在文中选取“漫步”这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线索,逐步呈现了一家祖孙三代人的和谐、敬爱的关系。文中通过几个细微环节描写,浅显而有深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的美德。 小组合作把它们找出来,探讨沟通体会它们的深意。 (1)母亲听信劝告,和我们一起去漫步,说明“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很信任“我”。 (2)儿子发觉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儿子天真可爱、聪慧才智,话语中

10、充溢情趣。 (3)为选择行走路途形成分歧,但能相互体谅达到和谐统一,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 (4)“我”背起老母,妻子背上儿子,走过他们走不过去的地方,揭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肩负着生活的使命。 (作者通过这几个传神好玩的细微环节描写,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和谐的生活情趣,写得既明快又含蓄,几浅显又深刻,读来使人引起共鸣,掩卷催人玩味深思。) 2、描写细微环节的同时,还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仿照下列例句,试作赏析。 A句:“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义。” 赏析:祖孙的对举,表明子孙间有不同的要求,语句对称,富有情趣。 B句:“一霎时,我感到了

11、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峻关头时那样。” 赏析:在严峻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状况也相像。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兴奋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可见我确定选择“委屈儿子”,听从母亲,是因为对母亲的敬重和孝顺。 B、学生书面完成,然后沟通。 明确:课文运用结构大致相同,内容相关或相对的对称句式,显得整齐匀整,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增加了表达的效果;用词精确,富有浓重的情味,充溢了“我”对慈母的真诚和孝敬之情。 四、口头作文,表露真情。 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例如

12、过生日、走亲戚、逛商店、游景点,都能体现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反映了生活之美。你在生活中,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浓浓亲情”和“生活之美”了吗? 学生略作思索后,当堂口头作文。 师生评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爱好,提高审美和鉴赏实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精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干脆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3、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尝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雄伟壮美景象。 4、体会诗人广袤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袤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探讨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_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

14、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

15、持,以求卷土重来。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无敌,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美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颂的。诗的最终两句“幸甚至哉

16、,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依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开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_/_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_/_/X或者(_/X/_) 七言句_/_/_/X或者(_/_/X/_)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烈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决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烈、豪迈、乐观、激扬”的语气

17、,读出对大海的酷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依据注释及老师供应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沟通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远眺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密。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似乎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绚丽,似乎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绽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绽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屹立

18、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屹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屹立是静景,相互衬托之中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历;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气和雄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似乎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

19、妙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退了后患;假如再以优势兵力去歼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丽,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美景色,表

20、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伟理想。 七、拓展阅读 _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 汹涌澎湃 实景 静态景色 生气勃勃 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剧烈愿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日 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今

21、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安慰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人。他特殊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亲密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受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像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2、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与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困难,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受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宏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怜悯。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

23、,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芜,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哀思之语,哀思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受担忧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喜闻乐见。 (六)名句观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

24、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溢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挚友都能望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唐代诗人 我 月 君 (寄) (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驾驭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著名于天下。作者王湾,

25、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诞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日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

26、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敞,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27、。 5.请一位学生讲解并描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波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迫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似乎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充满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敬爱的家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拂过

28、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干脆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干脆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

29、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望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

30、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敞;“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白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干脆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干脆表达思乡之情。全诗覆盖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假如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探讨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

31、,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美丽。 7、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缘由。(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依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照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8、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爱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沟通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解并描述。以激励为主,敬重学生的生活阅历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