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化学教学教案模板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中化学教学教案模板范例.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年高中化学教学教案模板2021年中学化学教学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驾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实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驾驭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化及爱国主义教化。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许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洁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
2、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试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试验给学生以感性学问,然后再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视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加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终的家庭小试验,具有探究和设计试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培育实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纳了对比的方法,
3、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学问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学问,也有利于他们驾驭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学问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问来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化及爱国主义教化。 教法建议 1.加强试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试验做适当的改进,如试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试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试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视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试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试验来引入。
4、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视察和试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参加。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化的好素材。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
5、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视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试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试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视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视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
6、(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探讨 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依据所学学问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溢验Na2O2溶于水后 作有色织物的漂白试验,有色织物褪色。 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起先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
7、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分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试验。 演示试验第32页试验2-7试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试验 通过视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改变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
8、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像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像的性质: “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驾驭元素、化合物学问,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驾驭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依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
9、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实力。 依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驾驭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缘由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
10、,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残留固体质量,n值,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关习题 参考答案: (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11、缘由:溶解度:Na2CO3 > NaHCO3 溶质的质量:2NaHCO3>Na2CO3 (168>106) Na2CO3+CO2+H2O=2NaHCO3 溶剂:反应消耗水,使溶剂削减 2021年中学化学教学教案模板2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爱好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试验录像、演示试验、学生试验、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
12、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依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板书其次节 离子反应 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试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其次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 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 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_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
13、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 老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引出新课 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_ 等。 (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 讲解并描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探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实力是否相同。 演示试验试验1
14、-1 引导思索学生仔细视察试验,并对试验现象加以分析、探讨。 学生回答依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实力不同。 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讲解并描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 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 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
15、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板书 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 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 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 投影向着削减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别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 4.离子反应类型: 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如: 有离子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试验试验1-2中的试验、,并要求学生们细致视察,记录现象,思索缘由。 投影 提问试
16、验现象? 学生回答试验无明显现象。 试验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试验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 引导思索试验中无明显现象,缘由? 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洁混和。 引导思索试验和中反应说明白什么? 学生回答试验和说明白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 学生总结试验中反应实质为 试验中反应实质为 讲解并描述由以上试验和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别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 引出1.概念
17、:用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板书 讲解并描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 写(化学方程式): 离(电离): 删(两边相同离子): 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表示某一类反应。 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投影 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状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和 ,而不是 和 。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视了生
18、成物 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 选项D的错误是只留意书写 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视了 和 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留意: 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 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 思索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B. C. D. 作业复习课本内容 书第18页习题 2021年中学化学教学教案模板3 一、教学目标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缘由。 运用试验视察获得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
19、过试验来探讨物质及其改变的科学方法。 培育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相识,酷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通过探究试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驾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日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老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学问。组织学生仔细观看并思索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
20、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老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语言: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相识一下SO2。 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其次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探讨 老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
21、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光明的蓝紫色火焰。 老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索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老师引导:回忆上节课探讨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索从哪些方面去探讨SO2的性质。 老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探讨物质的物理性质。 老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试验说明吗? 老师演示试验:试验SO2的溶解性。经过试验大家视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简单液化,易溶于水。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
22、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探讨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老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探讨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老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推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老师活动:农夫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
23、信任许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分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2.SO2的漂白性 老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索: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老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索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试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打算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视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老师引导:大家视察分析下,SO2中
24、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探讨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老师供应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试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老师评价指导。 老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老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
25、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视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老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仔细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老师确定激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假如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缘由,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2021年中学化学教学教案模板4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驾驭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冲突的对立统一等辩
26、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化。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复习、归纳法及试验、分析、总结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其次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学问是在什么时候起先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问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
27、改变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师生共同完成) 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产物是 ,4 mol HNO3参与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 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状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动身,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
28、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
29、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 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依据我们已有学问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肯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
30、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状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
31、氧化剂和还原剂 其次课时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请同学叙述上述试验现象,说明缘由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通过以上反应说明白什么问题? 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依次渐渐减弱。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渐渐减弱。 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2.对于还原
32、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依次一样。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渐渐减弱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试验如何验证呢? 引导学生对试验过程进行分析,视察试验现象。 产生上述现象的缘由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33、 = Fe(SCN)3 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通过上述试验进一步说明白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加。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CO2 2.FeCl3+Fe 3.FeCl2+Cl2 4.MnO2+HCl 5.CO+CuO 回忆F
34、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动身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
35、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 = 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 + 2KI = ZKCl+I2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依据上述试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实力的强弱依次。 依据方程式推断氧化和还原实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
36、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依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推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推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依次为:Cl-<h2o2<fe2+<i-<so2,推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p=> A.2Fe3+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B.I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C.H2O2 + 2H+ + SO42- = SO2 + O2 + 2H2
37、O D.2Fe3+ + 2I- = 2Fe2+ + I2 本节重点要驾驭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推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教材习题一、3;四。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依次一样。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
38、,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加。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依据方程式推断氧化和还原实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021年中学化学教学教案模板5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一.理解元素
39、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改变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改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改变)确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改变(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渐渐减弱、非金属性渐渐增加)。 二.驾驭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试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实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简单,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
40、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实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简单,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AA)、7个副族(BB)、1个第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
41、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旁边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料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肯定区域内找寻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