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遗传与优生学是特殊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概念相对抽象,同时不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医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兴趣不足、理解能力差等问题。为此,教师应在强化课程意识的生成、培养学生学习力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使特殊教育专业遗传与优生学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关键词:特殊教育;遗传学与优生学;教学改革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需求,发挥其潜能,帮助其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并完善人格,让其得以融入主流社会,获得完满生活。遗传与优
2、生学作为遗传学与优生学的交叉学科,目的在于用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从而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病的科学依据及手段,为改善人类健康做出贡献。1随着医教结合理念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兴起,遗传与优生学也逐渐成为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培养能够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特殊教育从业者奠定重要基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遗传与优生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信息量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体系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建构、教学组织方式等一系列需要进行改革的问题。因此在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下,遗传与优生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遗传与优生学课程的教
3、学改革如何进行?这一问题已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特别是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的探讨。笔者结合特殊教育专业遗传与优生学的教学实践,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希冀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一、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多是存在一些特殊问题的儿童,因此,其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在该专业中便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如下:(一)有助于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生存质量。对于多数特殊需要人群而言,身心障碍对其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和谐社会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关
4、注他们的生存质量也就成为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光辉工程。不少特殊需要人群存在的障碍特征,或多或少与其遗传因素相关。如,研究表明: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均由神经递质失衡、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导致。因此,如何从遗传医学的角度改善或杜绝类似遗传疾病的发生,也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这一现实问题正是遗传与优生学关注的现象。因此在特殊教育专业中,开设遗传与优生学课程,让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有关遗传与疾病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出生缺陷儿童及遗传病儿童的健康咨询及干预、康复的基本技能,将有助于从遗传医学的角度提前预防或治疗那些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特殊障碍疾病,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二)有助于增强特
5、殊教育的专业性。特殊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如何为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儿童提供“科学的评估与鉴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教育与医疗等的康复支持”,并最终让特殊儿童获得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回归主流社会。而这些,都是目前普通教育系统还不能独立完成的,因此特殊教育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解决目前普通教育所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特殊教育相比于普通教育系统体现出来的专业性。就特殊教育的对象而言,主要包括自闭症、智力障碍、肢体残疾、情绪与行为障碍、学习障碍儿童等。现代研究表明,多数障碍儿童的致病因素具有遗传性,如,自闭症可能是由于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可能是由一种被称为HoxAi的变异基因编码所致,注意缺陷多
6、动障碍(ADHD)主要是由调节脑的注意和行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和5-羟色胺失衡所致。2这说明,以这些障碍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只有关注到遗传与优生的相关知识体系,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特殊儿童教育康复。那么将遗传与优生学这门课程引入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真正懂得遗传与优生的特殊教育从业者,也就会极大增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二、当前遗传与优生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技的进步使遗传与优生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传统的教学体系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建构、教学组织方式等一系列需要改革的问题。(一)课程学习能力要求与学生现有思维能力相脱节。不少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为文科背景,贵州师范学院文科考生更是多达总
7、人数的4/5。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文理分科,导致以文科生为主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逻辑推理、归纳能力以及对医学、生物学、生理卫生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捉襟见肘。而遗传与优生学作为遗传学与优生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要求学习者对上述学科的知识要有所掌握。因此,该课程对学生多数文科专业背景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二)学生参与热情不够。在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学习中,存在着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就学生而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产生畏难心理。遗传与优生学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涉及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生
8、命科学以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对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事实上,如上文所述,由于多数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均为文科背景,知识结构显得较为单一,推理、整合各项知识的能力不足,因此也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畏难心理,也便提不起学习兴趣。就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差异教学关注不够。教学组织形式解决的是为达成既定教育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具有开放性及多元性的特点,并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动态性。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一个基本特征,那便是能够
9、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化教育需求,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学校设置该专业的时间较短,且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不足,以及招收学生人数偏多等现实问题,导致了实际课堂中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仍主要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主,导致教师难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差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遗传与优生学的兴趣很难提高。三、遗传与优生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媒介的作用下彼此平等对话互动协作的过程,唯其如此,学生方可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并获得人格意义上的成长。这表明课堂教学有两点基本诉求:一是课堂教学必然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媒介这三种基本要素,二是课堂教学具有以尊重学生
10、主体性和发展性为己任的价值取向。因此,本研究在结合遗传与优生学课程教学中出现不足的基础上,尊重现代课堂教学所应具有的基本诉求,从教师、学生以及作为主要教学媒介的课程出发,立足于教师科学课程意识观的生成、学生个体“学习力”的养成、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这三方面(图1),就如何深化遗传与优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一)强化教师生成科学的课程意识观。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课程价值与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倾向性和基本反映。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主体,其课程意识是否清晰、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452-55因此,本研究也就将促成教师
11、科学合理的课程意识,作为遗传与优生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具体而言,在遗传与优生学这门课程中,帮助教师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意识观应该从如下方面入手:第一,强化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发挥教师教学改革的主体地位。虽然我们在不断强调“将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但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莫不依靠教师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依旧应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原则。452-55所以在遗传与优生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让教师意识到自我扮演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受益者不仅只有学生,还包括教师,以此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学校管理者还要改变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让教师发挥主
12、观能动性,为教学改革进行设计。第二,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意识。如前文所述,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内涉及医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同时多数文科背景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医学、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薄弱,因此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课程设计意识和能力,通过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开发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扩大学科视野,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现象中去理解遗传与优生学的相关理论,以理论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共生。第三,催发教师课程教学的建构意识。在遗传与优生学课程中,强调教师的课程教学建构意识,要求教
13、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而应该关注到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的收获是否具有足够的意义。如在遗传与优生学的“遗传病的系谱绘制和分析”实验课中,教师不仅仅只是关注到自己是否将“系谱绘制”、“系谱分析”等知识点讲出来,而是应该关注到学生是否通过这门实验课,获得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二)聚焦学生“个体学习力”的养成。正如前文所述,遗传与优生学课程本身所涉及的知识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等特征,对于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挑战。在强调终生学习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能让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遗传与优生学课程自我学习方法,则更具有积极意义。事实上,影响自我学习能力
14、的核心要素是“学习力”5,“学习力”最初由美国系统力学创始人佛睿斯特在1965年提出,特指个体所具有的潜在学习能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效力、学习毅力、学习创新活力和学习潜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是人的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6冯国锋从学习过程角度提出学习力要素理分为发动学习的学习动力、维持学习的学习毅力、达成学习效果的学习转化力。7那么如何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遗传与优生学课程的学习力呢?本研究依冯国锋,具体落实到特殊教育学生遗传与优生学课程,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在激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遗传与优生学课程的学习动力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该课程的意义,即不少特殊人群的障碍或多或少
15、均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与优生学不仅可以解决遗传性障碍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问题,还可以为孕育优秀健康的下一代提供技术保障。其次,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遗传与优生学课程的学习毅力方面,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对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和兴趣,这要求教学者转变教育观念,一是让学生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建构者,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一定的章节进行自我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兴趣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8如在讲解“人类基因”时,
16、可以将基因在现实中的应用亲子鉴定、DnA指纹刑事侦破、DnA探针与遗传性疾病诊断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分析,既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悬疑性、趣味性,又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诱导和激励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在讲授DnA的复制过程时,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以动画形式将抽象的内容具体、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这有助于教师对知识进行清晰合理的表述,也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在促成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遗传与优生学课程的学习转化力方面,关键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技能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定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如,可以在DnA的测定、遗传疾病的调查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
17、运用所学遗传与优生学知识去调查周围的特殊障碍群体的遗传特征,观察染色体的异常形态等。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最佳学习状态下,逐步学会批判性地去思考遗传与优生学中的相关问题。又如,教师可以将社会伦理等问题引入遗传与优生学课堂,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用社会伦理学的视角去审视遗传病的相关防治方法是否合适等。(三)完善遗传与优生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考核不仅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能保障教学过程按照教学目的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序开展。因此对遗传与优生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必然涉及到对相应考核方式的优化。现代教育评价学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即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
18、结果的同等关注,以对学习过程的评估来促成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非单纯地贴上成绩好坏的标签,同时强调评价一定要多元化、个性化。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信度表征以及发展性原则。基于此,本研究在建构遗传与优生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坚持以两点原则作为指导:一是就形式而言,凸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思维的参与。具体而言,将遗传与优生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界定为考勤、平时作业、课堂参与、期末考试等4方面的内容,其中考勤、平时作业、课堂回答及汇报均归属于平时成绩,重在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考察,具体权重如下表1所示:二是就考核的具体内容而言,在对学业基础
19、知识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考察。如,在试题的分布上,除了部分诸如“常见遗传病和出生缺陷类型、发生机制”等基础客观题外,还应该设置系列综合的开放性题目,例如关于“遗传咨询”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设计一套“开展遗传咨询”的方案,让学生运用所学遗传与优生学相关知识,综合设计如何根据患者的病理情况设计咨询内容、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以此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论的整合能力以及对问题情境的综合分析能力。综上,遗传与优生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很有现实意义但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的课题,我们只有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积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改
20、革探讨,才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让遗传与优生学课程的教与学均取得实效。参考文献:1卡吾赛•阿曼,木也沙尔•米吉提.农村医学专业遗传与优生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21(11):108.2方俊明,周念丽.“医教结合”的跨学科解读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1(3):161-168.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14刘旭,梁婷.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一种教师课程意识视角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21(6):52-55.5段作章.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J.教育研究,2021(8):103-111.6许佩卿.学习力及其作用J.教书育人,2021(30):75-77.7冯国锋.论大学的学习力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57-59.8蹇黎.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21(12):5628-5630.作者:肖玲远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