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0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总结梳理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2.思维发展与提升: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要在理解
2、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课时安排:4课时第1-2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1. 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文化常识等2. 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3. 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二、任务(一)文学常识1.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
3、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2.孟子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3“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4、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4.庄子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其主要作品为庄子。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5.左传左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5、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6、春秋三传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
6、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7.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
7、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历代帝王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迹与时代兴亡礼法制度。 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人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同学讨论 任务(二)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鼓瑟希(稀)2、莫春者(暮)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二)、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
8、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4、牛何之(牛之何) 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7、何以异 以何8、未之有也 之 (三)词类活用(1)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2)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3)以无厚入有间:形容词作名词,很薄的刀刃。(四)古今异义1范增说项羽曰 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2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崤山以
9、东;今义,指山东省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逃走;今义,离开某处前往某处4秦时与臣游 游:古义,交往;今以,游玩5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今义,副词,很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五)翻译句子(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我所爱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2)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译文: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3)良庖岁更刀,割也;
10、族庖月更刀,折也。译文: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用刀砍断骨头。(4)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尚且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第3-4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 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 2. 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二、任务(三)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恒晋文之事都展现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阅读这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写作时的社会现
11、实,思考这些理想的意义,理解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四、任务(四)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人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鸿门宴中是谁真正主导了事件的走向?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五、任务(五)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12、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认为“随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六、任务(六)文章体现的儒家思想: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2. 齐桓晋文之事: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13、。3.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全文以庖丁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4. 烛之武退秦师: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
14、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5. 鸿门宴: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
15、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远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五、课堂小结:1、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
16、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2、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3、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语言简练朴素,首创的
17、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这部书中的内容贯穿古今,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它让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存。4、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六、作业布置:课外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杨伯峻孟子译注单元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2
18、.体会儒家道家不同的理想境界。3.借鉴诸子散文在刻画形象、具体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先秦儒家道家的智慧。教学重点文本解读和写作方法借鉴。教学难点感受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和庄子代表的道家的不同观点及其魅力。教学时数共7课时。第一部分精读示范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孔子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大教育家孔子的教
19、育风采,树立学习和人生理想。教学重点生动的对话和传神的情态描写。教学难点分析孔子及其几个弟子的形象,性格等特征,对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的理解。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导入解题1.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2.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
20、、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
21、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论语选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22、也已。”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学而时习之朗读明意1.同学们,中华文化有这样一副对联:东鲁_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请大家补出对联中的空白。对,“春风”。我们这篇侍坐还有一个标题就是沂水春风。沂水汤汤,春风骀荡,那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千载而后,仍让我们浮想联翩,心驰神往!2.听多媒体朗读,掌握文言词语,翻译文句,理解文意。3.读音:俟s 莫m 甫f 哂shn 相xing 铿kng 沂 y 喟ku 雩y 冠gun4.理解基本意思:以
23、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因为,连词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用,做,动词翻译句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因之以饥馑:加到上且知方也:是非,准则。翻译句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面积);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等待翻译句子: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端章甫:名动,穿礼服,戴礼帽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于,跟;才能吾与点也:赞成翻译句子: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用,拿,介词唯求则非邦也与: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通“欤”
24、,句末语气词,吗翻译句子: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5.文章里面一共出现了几个人?他们的姓、名、字分别是什么?何为侍坐?一共出现了五个人,孔子的四个弟子及孔子本人。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华。侍坐,陪长者闲坐。6.文章主要围绕哪个字讨论?(“志”字)如果第一段将它命名为“孔子问志”,那么接下来你将全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什么“志”。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三、学而不思则罔合作探究1.分角色朗诵。把班上的学
25、生分成六组,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剩余一组学生进行观察评价。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上台表演。表演时可将每个角色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用白话文的方式叙述。表演过后,第六组同学对前五组同学的表现分别作出评价,从内容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如翻译是否到位准确,表演时每个角色的情绪是否到位等。2.针对刚刚的表演自由讨论:四个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说出理由?按照他们发言的顺序评价。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理由: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
26、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理由: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理由: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
27、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理由: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3.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小组讨论,由扮演孔子的小组作答,其他小组补充。对子路:孔子“哂之”。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孔子叹之。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
28、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对公西华:孔子惜之。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对曾皙:孔子与之。赞同。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
29、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4.孔子的“志”是什么?“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是礼治。5.当堂练习:欣赏并想象曾皙描绘的场景。时间暮春 地点沂水 舞雩台人员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夫子对曾皙的话只有评判没有评价,我们来评价一下(补充空白处的内容):,是故与之。示例:暮春风景,其乐融融,是故与之。少长咸集,祭祀祈福,是故与之。太
30、平盛世,众生和乐,是故与之。大同世界,文化传承,是故与之。礼乐春风,沐浴清化,是故与之。四、三人行必有我师总结提升1.骀荡春风、沂水春风、教育春风、礼乐春风。让我们致敬孔子: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以礼治国,河清海晏。2.结束语:“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是中国文化两大公案,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众说纷纭,我们的认识只不过是众多说法中的一种,可是,就像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小径分叉,
31、花园方显神秘;无穷解读,经典更添魅力。论语常读常新:今天的同学们,是18岁的公西华,雍容谦虚,对自己的志向还有所保留;50岁的我,希望自己到了60岁还能像子路一样“猛志固常在”;而更希望我们到了60岁,仍与文化经典相伴,走向夫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理想。第二部分精读示范教学要点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
32、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教学重点文意的理解。教学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忆读明人1.齐读以前学过的孟子语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33、胜也。教师小结: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2.孟子生平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
34、具有进步意义。3.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4.孟子思想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
35、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5.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
36、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听读明文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停顿,了解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注音觳觫便嬖放辟畜妻子庠序孝悌忖度颁白褊小邪侈则王矣胡龁彼恶知之3.指名复述故事内容。4.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5.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6.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
37、”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演读明意1.分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为九个小组,每组6人。第一二三组探究第一部分;第四五六组探究第二部分;第七八九组探究第三部分。要求:用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式演读,然后给大家讲解这一部分的重点字词句,最后翻译;抽签决定上台展示的小组,其他组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次展示演读或者补充关键字词句等。2.小组展示(以下仅供参考,期待更好的演读方式)第一组展示演读设计参考: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其他人表演括号里的文字。重点字词。翻译。第三组展示演读设计参考:一人演齐宣王,一人演孟子,其他
38、人表演括号里的文字。重点字词。翻译。3.文言知识检测研读明技1.填表: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三个回合以及表现。2.概括孟子论辩艺术的特点。特点:迂回曲折。论辩的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整个论辩过程又可以分为七个引导步骤: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
39、”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
40、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引诗经“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说明“推恩”与“保民”的关系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说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实“不为”以“缘木求鱼”为喻“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
41、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孟子说服齐宣王,除了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与他的语言艺术也有很大关系。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善用比喻“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
42、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善用排比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
43、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拓读明理1.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
44、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2.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
45、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3.这篇文章中孟子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第三部分自主探究教学要点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庖丁解牛;总结群文阅读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字面语意,整体把握“解牛”的过程;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理解“解牛”的寓意在于谈“养生”。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赏语言,欣赏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挖掘“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联。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道理。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如何指导生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