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五单元总体说明-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第五单元总体说明-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7)第五单元总体说明一、单元目标1. 体会作品中体现出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志向、人生选择之间的深切联系,理解文中展现出的革命伟人和仁人志士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激发对祖国前途命运和当下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具有的抱负和将承担的使命,培养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2. 通过文本细读、专题研讨等方式,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注意分析文章语句特别是一些表意复杂的长句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把握作者对各自所处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表达的力量。注意结合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的学习内容来理解本单元课文。3. 把握课文各自的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针对性,
2、感受作者在态度、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4. 进一步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注意准确、充分地发表见解,阐发主张,明确立场,抒发情感,特别要注意突出演讲的针对性。二、编写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意在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关注时代发展,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担当精神,从而达成“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的课程目标。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同属这一任务群的还有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和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这三个单元涵盖了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类实用性文本: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新闻传媒类作品为主,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以知识性读物为主,
3、本单元则包含了互动性较强的社会交往类文本。本单元共有四篇选文,分为两课。第10课由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组成,两篇都是革命导师的著名演讲词,且都为译作。第11课由谏逐客书与与妻书组成,同为文言文且都是写给特定对象、有特定表达目的的文章。单元四篇文章皆为名家名作,兼顾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求和文本的经典性。这些文章在写作之初,都是为了满足实用性用途,“意”是其表达的目的,“文”是其外在承载形式;与此同时,凭借“意”之高远与“文”之高妙,它们也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实用性文本阅读和经典篇章解读两个维度把握课文。所谓“实用性”,主要
4、指的是文章有具体、实际的写作目的,并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其写法一般也是非虚构的。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出色的实用文同样可以是文章中的经典,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饱满的感情、多元的表达方式、富有特点的语言,值得仔细赏析,反复品味。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的一篇著名演讲词。马克思在演讲中犀利地指出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分析了其成因,宣告了无产阶级解决社会矛盾、终结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赞颂了无产阶级走上社会革命舞台的伟大意义和即将发挥的巨大作用。从内容上来说,马克思精准地把握了时代特征,透彻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对社会、历史的洞察与辩证法的思想光芒;从形式上来说,演讲词的结
5、构安排严谨而巧妙,语言精练概括而又形象生动,寓深刻的思想性于具体化的、形象化的表达中,且极具鼓动性。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注意演讲词切于实用、富于针对性的特点,学习马克思分析现象、提炼观点、阐发主张的方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致的悼词,作者深情满满地哀悼自己的亲密战友,总结概括了他的一生及其为人类社会作出的伟大贡献,字里行间充满了敬意和不舍。悼词短短一千多字,言简、意丰、情盛,语言优美典雅,极具感染力。相较于一般演讲,悼词有更进一步的实用性要求,如概述人物功绩、表达哀悼之情、语言准确、语气庄重等,教学中应有所关注。这两篇演讲词内容深奥,思想深邃,情感深沉 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
6、定的难度。教师可利用相关资料,以辅助、阐析、比对、联系等多种方式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细读文章。两篇文章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教学中可以此为抓手,通过提示背景、梳理结构、理清逻辑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内容,理解主题,感受两位革命导师的思想光辉。从实用性阅读角度,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站在听众的立场,以回溯语境的方式感受演讲的表达效果,体会演讲词独特的魅力。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的奏疏,从“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角度来分析阐明逐客之害,劝谏秦王撤销逐客令。文章劝谏角度巧妙,站位高远,其中体现的广纳人才、任人唯贤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就论证而言,文章既以例证、喻证来支
7、撑观点,是为“立”,又用类比之法来指出逐客之谬,是为“破”,论辩有力,说理透辟;就结构而言,整体严谨有序,局部又不乏起伏跌宕,曲折多变;就语言而言,辞藻华美,笔法灵活,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使用使文章气势雄浑,潇洒奔放,带有明显的策士之风。与妻书是烈士林觉民参加起义前写给妻子的遗书。信中对革命的忠诚与热忱、对妻子的深爱与不舍交织辉映,催人泪下;烈士舍弃挚爱与生命,为革命献身的生死抉择更是令人动容。说明“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是作者写这封遗书的主要目的,书信围绕这一点反复倾诉,于恣肆流淌的情感表达中叙写往昔共同生活的回忆,论述个人幸福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以及革命需要高于亲人之爱的道理,
8、将事、情、理融为一体,表达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两篇文章一为奏疏,一为家信,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书信,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但写法各有特点。谏逐客书阐述政见,雄辩滔滔,侧重以理服人,与妻书申明理想,抒写真情,偏向以情动人;谏逐客书是写给君王的奏疏,立场鲜明,讲究策略,斟酌语气,与妻书是写给至亲的绝笔书信,心怀袒露,情感饱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读,感受文章的不同风格。三个“单元学习任务”均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强调的“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设计展开:任务一中的进一步研读课文,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任务二中的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
9、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任务三中的长难句分析均指向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任务一中的写演讲稿,则是指向实用性的表达与交流。由于单元课文经典性强,内容主题颇有深度,因此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更偏重对课文的解析与鉴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三、教学指导本单元在“抱负与使命”的人文主题统摄下,选取四篇实用性文章组织单元教学内容。这四篇文章都涉及较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其中既有文言文,又有翻译作品,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导师的作品,阅读难度较大。由于文章阅读难度较高,无论设计什么样的“大情境、大任务”教学,首先都要把文章读到位,否则就有可能把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架空,把语文教学变成浮泛的研讨与空洞
10、的诉说。在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以下策略:1. 立足文本内部,抽丝剥茧,节节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思想深刻,表达又很凝练;李斯的奏疏层层深入,思路严整;林觉民的家信百转千回,叙事、说理、抒情融为一体,情意绵长。这些文章都需要细读细品,把握思路,明确层次,徐徐理解或体会。一篇文章,其中难读之处常常就在一些层次较多的段落或较长、表意较丰富的句子上,因此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文章的意思,还要关注段落、长句的层次、结构、关系等。教材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设置长句阅读的任务,其意图也就在此。2. 引入背景资料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辅助阅读。这四篇文章的内容都与社会、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如在人民报创
11、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无产阶级作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走上历史舞台相关;谏逐客书则与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一个突发事件(及其引发的利益争夺和政策转向)相关;林觉民对妻子所说的“今日事势”则与当时中国命运和道路的艰难抉择相关。了解相关背景,则可以去滞涩入通达,破肤浅成深入,变笼统为细致。此外,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篇文章,不仅涉及西方历史,也包含两位革命导师对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现代技术与人的异化、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等问题的思考。这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引入历史、思想政治等学科的内容,辅助阅读课文。3. 可以采用对读或群文阅读的方法辅助阅读。与上一个策略相呼应,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
12、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对比阅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而组织得法的对读、群文阅读,本身就可以被用作单元的整体教学任务。例如,可以用马克思给工人议会的信与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对读,用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悼词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组合阅读,用史记李斯列传(特别是其中保存的李斯行督责书)辅助谏逐客书的阅读,用林觉民禀父书与与妻书对读,并引入一些传记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林觉民的认识。教师既可以挖掘教材内部的文本间性(如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篇文章之间有很多相通、呼应之处),也可以基于此组织更大规模的群文阅读。例如,谏逐客书属于劝谏类的奏疏,出师表也有劝谏之意,邹忌讽齐王纳
13、谏虽不是奏疏,也是劝谏,这就可以组合阅读;进而还可以引入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韩愈论佛骨表、海瑞治安疏等勇于进谏而写法各有特点的奏疏,进行带有一定研究性的整合阅读。4. 注意文章的针对性(特别是写作意图和目的),把握实用文的特点。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明确的写作意图和具体、实际的作用,其结构安排、内容选择、语言运用等都与其写作意图和实际作用密切相关。以语言而论,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意在号召英国工人进一步投入革命、解放自己,所以多处使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多用比喻,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用充满激情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意在致哀并总结逝
14、者一生的贡献,把精要的概述、精辟的评论与深情的赞美融为一体,语言郑重而富有感染力。李斯谏逐客书意在批驳错误政见,劝谏秦王收回驱逐客卿的政令。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夸饰的手法,气势酣畅,有不容辩驳的力量;行文中注意“设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林觉民与妻书是一封家书,也是一份遗嘱。文章语气急切,句式多变。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把“爱汝一念”与对国家民族之爱融为一体的感情表现得既哀婉凄恻,又正气浩然。在阅读实 性文章时,应尽量减少架空的、一般意义上的赏析,而应把赏析与对文章针对性(特别是交互性和情境性)的关注结合起来。“每一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时代赋予每一代人特定的使命。”我们教
15、学这个单元,应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个宏大的人文目标,需要由贯通性、整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来实现。在设计这样一个教学任务时,重要的是找出课文之间具有一定深度的关联点,以此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主线。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体现出作者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勃兴,更看出了这种革命其实只是更大规模社会革命的前兆,而后者应该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力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和摧毁。李斯一方面看到了天下归秦的历史大势,另一方面也透彻地看出六国尚有余力,秦国应继续广占人才资源,不能自乱阵脚的当前形势。林觉民对妻子分析的“今日事势”
16、,在于积贫积弱之国必须有人起来革命,才能避免举国皆为死地、人人面临绝境的惨祸。这些认识都是合乎当时的现实,也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只有对时代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自己的时代使命有准确的把握,也才能确立顺乎时代发展潮流的个人抱负。所以,在寻找教学设计主线时,应特别注意四篇课文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哪些认识,又是怎样体现这种认识的。不妨将主线具体化为一些值得思考的贯串性的问题,如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作者在作品中对这些问题是怎样表述的?面对那个时代作者有怎样的抱负与使命?等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抱负与使命”的意义,进而学会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把握时代特征,确立自己的目标,承担应有的使命。当然,整体性的教学也可以集矢于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点,设计相对“小”的整体性教学活动。比如,关注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揣摩分析语句在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思考它们是怎样表达语义的。可以让学生积累与梳理本单元课文中比较突出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如用典、比喻、排比、对比等,分析、归纳其表达特点与语体、对象、场合、意图等的关系,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对这些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