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诗五首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育鉴赏古诗的实力。 2研读品尝,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育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设计思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
2、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实。今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比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静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显得清静起来了。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老师依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
3、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观赏品尝。 (1)名句品尝。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终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
4、最终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特别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探讨,老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观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观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建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观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
5、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 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其次课时 一、研析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留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
6、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会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其次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
7、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运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妙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
8、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概,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
9、,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烁志向之光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依据切身的生活现实,照实写来,使读者真实地感到诗人的苦痛。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化,不由自主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沟通,登记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探讨订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尝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
10、探讨后老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奇妙,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如同洁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探讨后老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微环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
11、,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探讨明确:这首诗气概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挚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袤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际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志向,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12、后两句抒情运用比方,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切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精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概。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致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 30 诗五首 30、诗五首 30、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学案解析 30课诗五首学案 30、诗五首教案说课稿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