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 30、诗五首(教学设计) 主备:刘杰 备课组员:李晓莉 冯晓燕 董书香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诗五首。 2、分析:学习这五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可留意引导学生从驾驭观赏古诗词的方法(例犹如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敏捷运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 (1)学习课文,培育鉴赏古诗的实力。 (2)研读品尝,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意志和情趣。 2、分析 (1)培育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实力。 (2)引导学生学
2、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歌所富有的情趣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诗歌语感的培育和表现手法上的学习存在肯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老师课前收集整理有关五首诗的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1 出示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并简介作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研读分析情感延长目标检测及小结。 (二)、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饮酒 1、情景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
3、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实。今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老师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终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看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3、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
4、所写诗的内容不肯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闲情逸致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找寻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 2 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比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静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
5、方自然也就似乎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老师依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热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其次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妙的自然景物的观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简单地背出。 4、课文研讨。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对诗文的赏析实力。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
6、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3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常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热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宝、荣誉之类了。 “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凝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闲”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闲”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明显是全诗的总结:在这
7、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老师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闲情逸致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非常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间或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别悠然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酷爱。 行路难 作品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
8、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剧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志向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 整体感知:(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行路难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明确: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 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
9、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特别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朝气之时,却不能被皇帝接着任用,被“赐金还山”,遭遇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境况如同想渡黄河却 5 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苦痛万分。 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其次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
1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袤,有剧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留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质疑字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慢慢。 安:疑问代词,怎么。 6 呜呼:感叹词,哎。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11、 (3)全诗段意。 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 诗文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会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其次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
12、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运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 7 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妙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
13、,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概,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为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艺术特色: 全篇
14、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烁志向之光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依据切身的生活现实,照实写来,使读者真实地感到诗人的苦痛。诗人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 8 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对边塞生活及边塞奇异风光的描写最为精彩,其诗挺立沉雄,新颖奇丽。著有岑嘉州集。 写作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疆战事不断,很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惊慌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颖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
15、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2、研读:(4人小组,相互沟通)。 师生共同解读,探讨订正,扫除词语障碍。 品尝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奇妙,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如同洁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 9 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
16、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微环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气概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挚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布
17、置作业: 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己亥杂诗 诗文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袤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际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志向,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方,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 10 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切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课堂小结: 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仍旧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终一份力的决心。 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六、目标
18、与检测 练习册P49第 1、 2、3题。 七、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精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概。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致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 课后配餐练习 A组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二) B组练习(练习册P49阅读理解) 诗五首学案 姓名:_班级:_学号:_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育鉴赏古诗的实力。 (2)研读品尝,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整体感知并理解诗文内容 三、目标检测
19、 练习册P49第 1、 2、3题。 四、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配餐练习 A组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二) B组练习(练习册P49阅读理解) 30诗五首教学设计及学案 30、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学案解析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30课诗五首学案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30课诗五首导学案 30诗四首学案设计 30 诗五首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