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本文作者:马晓红工作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这一论述表明,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全党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也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试图以和谐社会的建构为视角,聚焦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特征,探其利
2、弊影响,旨在理性认识现阶段国情,积极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一、认识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及特征,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因为它是推动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是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社会发展阶段及特征的认识,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目标的确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0、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是对当时我国国情正确判断和科学把握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又通过深化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认识,做出了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国情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3、本路线和目标任务。在随后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根据国情的变化,明确发展阶段及特征,及时进行理论创新和新的目标任务的确定。如党的十四大报告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0的国情判断,依据这一判断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阶段性战略任务。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以下简称5决定6),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
4、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05决定6用四个深刻0,从宏观角度概括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和九大目标任务。可以说,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理论观点及具体目标任务,都是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由此可见,我们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对社会发展阶段及特征的认识。今天,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从时间跨度上看,是本世纪的头20年;从经济指标上来说,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¹。在这一阶段,既面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又面临一系列矛
5、盾和问题。所谓战略机遇,是指我们已经积累了升级性发展所需的货币资本、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管理经验,发展势头强劲而不可逆转。所谓矛盾和问题,是指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升级,对民主政治权利的诉求强烈,居民的收入结构和各种经济关系发生剧变,居民收入、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在此情况下,如果举措得当,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如果举措不当、应对失误,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社会长期动荡º。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清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党中央提出以人为
6、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二、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几个重要特征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5决定6将其明确表述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呢?5决定6用四个深刻0给予了宏观性概括。这一概括,对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清晰的宏观视角。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利益均衡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可以说,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建立
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已有俄罗斯、东盟十国、新西兰、泰国等多个国家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一些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为期也不会太远3。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确立阶段,在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体制创新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还未建立起来,这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8、,必然带来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由于利益主体各方面能力的差异,因而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相应的利益协调,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和谐程度的降低,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动荡。我国现阶段,虽然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利益均衡机制却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其突出表现在我国现阶段的利益格局的失衡。从市场初次分配角度看,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对等,特别是利益分配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掌握各种社会稀缺资源的强势群体和大量很少占有或不占有社会稀缺资源的弱势群体。从政府再分配角度看,一方面,国家可用于再分配的财力相对不足
9、,对高收入群体税收的征缴存在诸多漏洞;另一方面,国家财政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比重较小,大量的资金用在政府直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是上4。因此,在我国现阶段,不论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还是社会群体之间,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益分配失衡和悬殊的贫富差距。这种利益分配失衡和贫富悬殊的现状,给社会稳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目前,我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与这一阶段性特征有直接的关联。(二)政治层面政治生活深刻变化,政治系统的均衡还未完全实现改革开放28年来,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我国政治领域也呈现出深刻的变化和取得巨大进步。其主要表现在党政分离、公民社会的初步出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直
10、接选举范围的扩大和村民自治的广泛推广,以及政治透明度的增加等。这些政治层面的巨大进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政治系统还未完全实现均衡,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还很多。其突出表现在政府和市场、政府和民众关系的失衡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关系的失衡。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市场失灵0的现象在我国日益显现。例如城乡差距、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收入差距的拉大、生态环境的恶化、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等。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来解决。但从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的发挥效
11、果来看,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0问题上做得还不够,特别是在有些问题的解决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失衡。第二,在多年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一味追求gDp增长的社会建设中,我国政府职能越来越显现出利益驱动化。特别是近年来政府职能过于向经济的倾斜,政府过多介入经济事务的现象,已不同程度造成政府和民众关系的失衡,甚至引发对立和冲突。如前几年由征地造成的许多社会冲突,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的直接、间接介入以及利益驱动。又如,近几年城市拆迁中出现的问题,也与政府在其中的利益作用有关联。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阶层和群体基于资本、知识、技术、信息等社会资源的差异,因而在利
12、益诉求和利益表达能力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尤其表现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强势群体拥有大量社会稀缺资源,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地位较高,具有比较大的社会能量,因而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社会公共舆论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使政府政策和公共舆论向其利益倾斜;而弱势群体,因缺少资源优势和社会能量,在利益诉求和表达方面,显然处于无力状态。少数强势群体与多数弱势群体在利益诉求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这种差异性状态,必然引发彼此之间关系的失衡和矛盾的激化,甚至产生弱势群体的仇富心理和社会报复念头,以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现阶段,我国民众层面上出现的一些仇富心态和仇杀行为,不能不说是这一社会问题的折射。(三
13、)文化层面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未完全构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随着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不仅表现在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念的广泛社会认同,而且表现在人们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普遍增强及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心态的形成等方面。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现阶段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荡、交融,多元价值观和多种信仰并存,社会部分成员心理失衡,价值观混乱,特别是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严峻挑战,一些原本十分
14、清楚的价值观受到质疑,不少民众的思想观念存在着困惑、迷茫和盲从。现阶段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出现,与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混乱和主导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的还未完全构建有关联。我们知道,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½。长期以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又是什么等问题,学术界给予极
15、大的关注。但至今为止,就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未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有学者认为,公正、自由、平等、民主、互助0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有学者认为,劳动优先、共同富裕0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有学者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0等等。总之,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还未明确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未完全构建起来,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更好发展。(四)社会层面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公平开放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未完全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
16、变动,特别是作为社会结构的核心,即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已发生了分化,出现了诸如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及三资企业0的技术管理人员、农民工等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现阶段,由多元社会阶层所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在我国已初步形成。这一社会阶层结构雏形的形成,标志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也标志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在中国的迅速推进,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象征。但我们也应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虽然有变化,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大部分人地位有所提升。但我国总体社会阶层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形,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农业劳动者还
17、占44%),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扩大起来(中间阶层只占约15%)¾,影响社会阶层流动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很多,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的配置还不够均衡。所以,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公平、开放、合理的现代社会的阶层结构。现存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还不相适应,还存在着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冲突的一些因素。例如,阶层之间边界的相对清晰,阶层内部认同感的形成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加深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一般民众的社会心态失衡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又如,失业和半失业阶层的分离,有可能使这部分群体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和抵触情绪,并由此产生对社会的泄愤行为。近年来,日渐增多
18、的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体现了底层阶层的反社会情绪。三、认识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方法(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首先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认识一切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更要看到存在的差距;既要看到发展的潜力,更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要看到优势和机遇,更要看到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理性的看待和认识国情,才能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应当承认,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
19、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同时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还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直面现实,而不能回避或无视现实矛盾和问题,更不能因现有的发展而夜朗自大。(二)要坚持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党认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本方法。坚持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就是既要看全局又要看局部,既要看眼前又要看长远,既要看历史又要看现实,既要看宏观又要看微观,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
20、了这样的认识方法,我们对阶段性特征的认识才能更真实、更准确、更科学,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应当承认,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带有历史必然性,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这一历史任务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完全可以在完善发展中逐一得到应对和化解的。但同时还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许多是结构性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其涉及面广,化解难度大,风险性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气馁,不能失去深化改革、更好更快发展的信心。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