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训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训诂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训诂学目 录绪论 4第一节 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4第二节 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4(一)注释工作4(二)纂集工作4(三)考证工作4(一)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5(二)纂集类训诂专书5(三)考证材料5第三节 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5一、训诂体例5二、训诂原理5第四节 训诂学 5一、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5二、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三、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 6第五节 训诂学的学习方法 6一、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6二、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7三、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 7第一章 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 7第一节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7第二节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8第三节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
2、期宋元明 8第四节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9第五节 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9第二章 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10第一节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 10第二节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 11第三节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 13第三章 训诂专书 15第一节 训诂专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15第二节 训诂专书的类型16第三节 训诂专书的应用16第四章 注释原理 18第一节 字与词的关系18第二节 直训与义界的关系18第三节 义与训的关系19第四节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 20第五章 训诂考证的工作与材料 22第一节 考释与证明综述22第二节 考证的两大类型23第三节 考证的结构23第四节
3、考音与考义24第六章 训诂考证的方法 26第一节 以形索义26第二节 因声求义27第三节 比较互证27第七章 训诂学的应用 28第一节 应用于文言教学28第二节 应用于古籍整理29第三节 应用于辞书编纂293绪论第一节 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文字,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再加上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社会状况,这就为 人们阅读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文献典籍带来困难。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古 人称之为训诂(定义)。2 、训和诂两字连用, 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3、唐代训诂学
4、家孔颖达在诗经 周南 关雎的疏中分别对训 和诂 二字作了解释。认为诂 与训 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诂是解释异言 ,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 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 描绘、说明。在当时,诂与训是有着大致分工的, 两者连用就是解释 。(诂者, 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 之貌以告人也 )4、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将训 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 5、近代学者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 的意思, 训就是顺 、引申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 新含义,体现了词义分本义、引
5、申义的系统观点。6 、小学 是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 的古代合称。第二节 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一、训诂工作: 训诂工作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一) 注释工作1、注释工作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工作。最早从事这种工作的是经学家,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注经来传经。这种工作大量出现于汉代, 从一开始就是系统进行的。2 、注释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这两种注释的区别不在于注释的单位,而在于注释的要点。 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 而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 讲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疏
6、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二) 纂集工作 1、纂集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它的目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编纂宗旨上,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在集中某些 材料之外, 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2、纂集标志着字、词、义不再依附各自的环境,而成为相互依附的一个群体, 它们体现了综合研究的趋势,是语言文字研究的初阶。特别是第二类 纂集, 是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本身就包含理论课题, 已经进入了语言学的范畴。(三) 考证工作 1、考证工作是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 用义, 并用这
7、个词义来疏通文意。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考证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 早期是用二度注释, 也就是以笔 记或杂记的形式存在的。2 、任何词义考证工作都是边考边证的,因为考释的每一步都需要足够的证据。证据在考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 只是在考据有了结果后,需要一 一罗列出来,以说服别人。所以, 考与证并不是两个绝然分开的过程, 而实际上也是很难分割的, 只是在对考证结果进行表述时分开阐述而已。4二、训诂材料: 训诂材料指注释、纂集、考证等训诂工作的成果。(一) 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训诂材料先于系统的训诂工作产生。如国语 周语下叔向解释诗经 周颂 昊天
8、有成命篇夙夜基命宥密, 於缉 熙, 亶厥心, 肆其靖之 说: 夙夜,恭也。基, 始也。命, 信也。宥,宽也。密, 宁也。缉,明也。熙, 广也。亶, 厚也。肆, 固也。靖, 和也。 这个解释在系统解释诗经的毛传、郑笺之前,更在系统解释国语的注解之前。2、注释类训诂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附在文件正文后的注释。前人所称的传 、说 、解 、诠 、疏 、证 、微 、诂 、注 、义证、正义 等, 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二) 纂集类训诂专书 1、纂集工作所产生的训诂材料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诂资料集或训诂专书,例如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 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 专门纂集声训以
9、明语源的释名, 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都是属于最早的训诂资料集或训诂专书。2 、这些专书尽管经过纂集、编排, 已经类聚到一起了, 但它们的基本形式仍然是词语的训释,与前一类训诂材料在微观形式上是相同的。(三) 考证材料1、考证材料就是考证工作所产生的的训诂材料,早期以二度注释的形式存在, 就是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例如, 孔颖达的 五经正义中的有些内容已是考证。2、考证盛行于清代, 清代的考据大多是以笔记与杂记的形式存在,一些大家的考证已经汇成专书,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高邮王氏父子的读书 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心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 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
10、考、沈家本的 历代刑法考等,虽属于历史或法律方面的考证,但也是建立在训诂字词考证基础上的。还有的夹杂在日记式的随笔中,如李慈络的越缦堂日记 等。这方面的材料非常丰富, 其中可以提炼出的训诂学内容很多。第三节 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一、训诂体例训诂体例, 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传统训诂学中训诂体例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1、自觉的体例是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这种体例的目的明确,对训诂 材料的归纳是有系统的, 其格式和用语可以起到对相应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类的作用。2 、自然训诂体例缺乏理论的一贯性,是训诂学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
11、熟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二、训诂原理 1、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 分解, 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2、要想使训诂学从纯经验性的技艺走向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就必须进行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有了训诂原理的指导,训诂实践将会变得更加科 学,有利于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糊涂认识。如关于反训问题的纷争。3 、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1)介绍: 介绍既往的训诂材料; 介绍训诂发展历史; 介绍前人已经发现和阐述过的训诂原理。(2)发展
12、: 进行新的训诂工作,积累新的训诂材料;探讨新的理论课题,使训诂理论不断更新、加深、系统化。第四节 训诂学一、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51、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与训诂不同, 前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后者是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工作和材料。 2 、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训诂学自身独立研究的范围必须是也只能是古汉语词汇而且偏重于词义方面。 3 、训诂学范围的确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中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一) 早期训诂学1、早期训诂学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不但文字、音韵杂糅在其中, 语法、修
13、辞、逻辑、篇章等也都包含其中,它几乎就是文献 语言学或者古代汉语语言学的全部。2 、这段时间从汉代开始, 一直延续到明代。(二) 晚期训诂学1 、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范围进一步确定了。但字、词、句、段、章都有意义问题,语法、逻辑、修辞、章句仍包含其中。2 、它已把词义当成重点和基础来研究了, 这一时期主要是清代到近代。(三) 现代训诂学1、随着现代汉语科学的发展, 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都已发展成独立的语言学部门或其他独立的科学。因此训诂学如果不满足于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而还要在发展中独立并跻身于现代科学的行列,就必须把自己的理论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
14、词义方面,与历史 语义学衔接。2 、在此基础上, 借助相邻学科的成果,再去探讨综合的应用法则,从而建立现代的科学训诂学。二、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训诂学在当代的学科地位, 应当从三个方面认定:(1)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 小学 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的前身, 这是从章太炎先生确定后就不存在异议的。(2)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任务来说, 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又是不能等同的。(3)训诂学就其原有的应用价值来说,本来就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读和古代文化传播的任务。2、训诂学同文字学与音韵学都是从传统小学 中发展出来的三个分支。传统语言学中的文字学, 着重研究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
15、发来辨明音、义,研究汉字的造字法则与汉字形体的发展; 音韵学着重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训诂学着重研究古代文献语 言的词汇,特别是词语的意义。简要地说,文字学的研究偏重于形, 音韵学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义。三者的分工是比较清楚的。 而且随着新的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三者的分工也会越来越科学。三、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1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 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二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2 、训诂学要想走向现代, 就必须加强理论方面
16、的建设。3 、在强调理论建设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应用, 应用是训诂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第五节 训诂学的学习方法一、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1、当代训诂学应当重视理论建设,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的为实作风,而是要从大量的训诂材料出发,从材料中出理论,并在实践中发展 理论、验证理论。62 、现在在各个实践岗位上继续从事训诂工作的同志所做的工作, 如医古文工作、古籍整理和注译工作、词典编纂工作等,成果都是十分宝贵的。二、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1 、学习训诂学, 在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的同时,还要求掌握训诂类的科学原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2 、学习理论与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掌握第一手文献材料并没
17、有矛盾。三、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1、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所学的训诂原理和训诂方法, 去解决阅读文献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训诂实践方面多下工夫,练好运用训诂。2、训练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 不仅要注意积累有关古代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而且要培养运用训诂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3、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 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训诂学, 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辞典编篆、文化宣传、古籍整理、各种古代史料的搜集编写的人员, 以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都需要或多或少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推广和普及训诂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高频考题【选择题】指出诂者,古也。
18、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的学者是( )A:郑玄 B:孔颖达 C:章太炎 D:黄侃答案: B解析: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 周南 关雎的疏中分别对二字作了解释。他说诂者, 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 道也。道 物之貌以告人也。第一章 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一、训诂的萌芽期先秦1、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是为了适应教育的需要。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古今南北之异造成了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教育者去做释古今 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只是当时的这种工作大都是口头进行的,没有系统记录下来。2、先秦的训诂尚未独立和系统化, 在以正文形式出现的
19、训诂材料中, 训释词或解释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明白被释词语的意义,同时也在阐明某 种政治或哲学主张, 甚至可以看作是证明某种观点的证据。二、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1 、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2、真正的语言文字训诂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是由古文经学推动的。古文经是指先秦用六国古文书写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古文经中 多古字古言、要明经义必先攻克语言文字关,所以与今文经学相对。3 、汉代的训诂成就很多:(1)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2)东汉的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的大成,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7(3)由儒生缀集古代故训而成的尔雅是
20、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4) 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西汉杨雄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 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5)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第一部语源学专著。(6)说文解字是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第二节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一、再度注释的出现1 、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2、再度注释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和证明一度注释,其中有一些成果已经是进一步的考证。这种训诂体式,深化了训诂内涵,并留下了更为
21、重要的训诂 材料, 间接开启了清代的考据之学。3、由于疏不破注 ,义疏类的再度注释往往在义解上难以出新,为了证实汉魏传注已有的结论,有时不惜曲附牵合,排斥异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二、训诂范围的扩大1、由注经而注史、子、集, 标志着训诂范围的扩大。 注释子部的代表作有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杨倞荀子注。2 、集部出现了李善的昭明文选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是两部很有特色的训诂材料。 3 、中国的史书先秦就出现了。注释史部的代表作有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三、集解、集注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1 、集解、
22、集注的出现,字书、韵书的独立,标志着训诂纂集工作的分化。2 、字书、音书与雅书分立,各自向专门方向发展, 是这一时期训诂纂集工作的又一特点。3 、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如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4 、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5 、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这一时期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外, 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广雅。第三节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一、宋代的疑古与创新1、魏晋至隋唐的训诂虽然扩大了范围,但主要还是沿着汉代训诂的路子在走, 实质上改变不大;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对汉唐经学充满怀疑, 因而力
23、求 摆脱汉唐的影响,纷纷另创新说。2 、宋代疑古风气产生的原因: 一是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3、宋代疑古创新表现在经学训诂上,是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理学说教。二、明末训诂的进展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 1、明末文字、音韵、训诂之小学却在朱熹等的崇古与创新相结合的治学态度影响下有大的进展。如梅膺祚字汇与张自烈正字通既继承了说 文等字书的传统, 而在编排和解释方面又都大有改进。2 、黄生的字诂与义府则是综合性的训诂成果, 对清代的考据学有直接的影响。83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工作,疑古创新是主要特色, 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否定和割断了汉
24、唐朴学的传统,训诂学在某些方面呈衰落趋势。勇于创 新的精神与传统的求实态度的结合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第四节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一、顾炎武与乾嘉学派的兴起1、清代的学术直接受晚明复古学派的影响,他们以复古 为旗号,提倡汉学,主张经世致用,为训诂学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清政府积极提倡儒学, 鼓励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 同时大兴文字狱, 禁止知识分子议论指责时政,致使大量学人潜心古籍, 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2 、开导清代学术风气、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 首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顾炎武把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 训诂来研究经史。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
25、古义, 从而奠定了有清一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3 、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二、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1 、时至乾嘉,清代学术发展到鼎盛。在训诂学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以戴震为首的皖派。2 、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治学有独特风格, 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以考据通义理。3 、段玉裁是戴震的学生, 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说文解字注更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对文献词义和词汇规律的揭示。4 、乾嘉学术以段、王为代表,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从经传单字单义的训诂上升到语言文字内部规律的系统探求。三、晚清的实学派训诂1 、晚清实学派的两
26、种倾向及其主张:(1)一类主治今文经学, 以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为代表, 把学术与政治结合起来,掘发经典之微言大义,为其革新救世服务。(2)另一类注重考实,研究某一专门领域内的词语及名物源流。2 、 晚清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要术,陶弘景神农本草经注, 李时珍本草纲目 释名。3 、自清代乾嘉以来, 实学派训诂家突出的作风是重视历史。4、清代训诂学一方面在治学方法上和训诂理论上总前人之大成, 使其条理化, 系统化; 同时又大规模地整理注释古籍, 汇纂各种训诂材料,从训诂实践上卓有成效地发展了传统训诂学。(1)清代仿前代训诂专书体式汇集编纂训诂材料, 为文献训诂工作提供
27、方便; (2) 清代重新整理和疏解古代训诂专著及经史子集等文献。第五节 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一、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1 、清末训诂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国门被迫洞开,中西文化大规模交流,知识分子出国讲学和留学(西学东渐的环境)。 2、章太炎使传统小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 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在国故论衡、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等 著作中,章先生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三个方面的语言理论问题)3、黄侃建立了系统的训诂学理论, 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的学生黄侃。黄侃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 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对 这门学科的多种理
28、论问题作了明确系统的阐述。二、 训诂学走向现代1 、继章黄之后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学者及其著作: 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2 、杨树达对于训诂学的贡献:(1)构拟过一套训诂学体系;9(2)对汉语词源学的研究具体而微,且能归纳出条例;(3)在训诂实践中能有意识地用语法助训诂。高频考题【选择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是( )A: 楚辞章句 B:论语集注C:中庸章句 D:大学章句答案: A解析: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分别是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第二章 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第一节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一、传注类1 、传注类训诂材料的代表作及其作者:传注类的
29、注释书有尚书大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 师古汉书注等。2、传、笺、注的含义和特点:(1)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意,因而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传一般不注重对具体字词含义的解释。(2)笺是指在原有的注释旁附记自己的意见。笺注重补充和识正。(3)注的本义为灌, 注书一般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二、章句类1、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中。在注释词句的基础上,往往还要对章旨进行归纳, 相当于现代讲段落大意。2 、其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 有利于对全篇主题的开掘,
30、 但一般不似传注那样简明。3 、章句类的代表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三、义疏类1、疏是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其义,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一种体式。2、义疏类注释有两个特点:一是兼释正文和前人的注文,所以被称为二度注释 ;二是疏解前人注文时,只做阐发和补正,一般不违背原注的基本意思,这就是所谓的持疏不破注。3 、义疏类的代表作有黄侃的论语义疏、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等。四、集解类1 、集解类注释也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出己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102 、现存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何晏的论语集解。五、征引类1 、征引的
31、训站体式是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 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2、东汉蔡邕为班固典引作注已经多次使用了直说故实而不加说解的方法, 但征引形成一种成熟的训话体式,应自唐李善文选注始。文选即由南朝梁太子萧统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 3、征引式对诗、文等文学作品的训解更为适用,它并非寻求引文词句与被释词句的简单对应,也不仅满足于寻找被释典故的典源出处,而是通过引 文与被释词语思想感情和意境的沟通,来引导读者的鉴赏活动。从这一意义来说,征引类训站已经超越以往经、史、子注消除文字障碍、显示典籍原 貌这一单纯的目的。六、音义类1、音义类注释具有综合的性质
32、,注释内容全面,引用文献也很丰富, 但都比较简明。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这类注释书的 产生是与对汉语音义关系的认识与反切注音方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的。部分音义书也具有集注的性质, 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2 、在音义体注释方面,针对佛教经典的音义也值得重视。第二节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一、说明用字现象 1 、在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目的是明确字词关系,而不是直接释义。字词关系一明确,词义往往也就清楚了,不需要再作解释;如果明 确了字符所记的词, 而该词意义隐晦,就再进一步解释词义。可见明确词关系是正确理解文献的基础。2 、用字现象可以分为使用训释用语的和不使用训释用语的
33、两类。(一) 使用训释用语的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的用语很多,常见的有:读如、读若、读为、读曰;假借字、通;同、即;古今字;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 之误; 等等。(二) 不使用训释用语的注明字际关系并不一定都使用程式化语言, 有时跟词义训释一样, 只用单字对举,这就需要辨析究竟是以词训词, 还是以字说字,辨析的方法是看两 个字之间有没有共同的义项, 有就是词训, 没有就是字际关系的沟通。二、解释词义(一) 词义解释的基本要求1 、随文注释的词义解释必须准确, 即所训之义既是该词本来就具有的,又是符合该文特定语境的。阅读古籍时形成理解障碍的往往是词的引申义、临时义,所以词义解释要据文
34、定义, 不仅要解释单个的词、固有的义, 还要体会词语运用时的灵活性, 要研究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甚至词与词 之间的关系。2、例如:周礼 地官 司稽: 掌巡市, 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诗经 王风 黍离: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二) 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1 、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2、谓: 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 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如: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114、之言:主要用音义相
35、通而具有同源关系的词作为训释词, 也有用本字解释通假字的。如: 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5、貌: 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 有描写的作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 。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 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三、解释句意(一) 解释句意的前提是分析句读1、解释句意的前提是分析句读。中国最早的教育文献礼记 学记里曾提到古代的国学考核学生一年视离经辨志 。离经, 就是离析、断开文章的句读; 辨志,就是理解典籍的思想内容。可见, 分析句读是当时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2 、训诂学者也把分析句读作为注释古书时解词解句的先行工作。(二) 句读准确,才能正确解释句意1、句读准确,才能正
36、确解释句意。解释句意是章句这一训诂体式的主要内容, 也常见于其他传注中。常见的训释用语是谓言 ,言 更多 用于点明言外之意。2、例如:诗经 邶风 柏舟: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经 邶风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四、讲解语法现象1 、1898 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但训诂学者对于语法现象的注意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2、讲解语法现象共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讲解实词的特殊用法; 分析句式。(一) 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常以词 来表示虚词,尽管划分实词、虚词是后代的事情,但说明许慎已认识到这些词有别于其他表名物、表性状的词。如者,别事词也 ;
37、皆, 俱词也;乃, 曳词指难也 ;矣, 语矣词也。2、春秋 定公二年: 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二) 讲解实词的特殊用法1、除了虚词的运用, 汉语还通过实词的种种特殊用法来表示语法意义。注释家对这些用法心领神会, 因而能准确地理解文意。他们在注释中又通过串讲把自己的理解传达出来。2、左传 成公二年: 顷公之嬖人芦蒲就魁门焉。(三) 分析句式1 、先秦汉语句式与后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上, 常见的有所谓宾语前置 、主语后置等现象。此外,历代作品中也有因表达需要而改变正常语序的情况。2 、因此训诂材料中对句式的分析, 常表现为通过串讲使语序恢复正常。我们所说的正常 ,即是指符合注释者生活时代的语言习惯。五、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古代的修辞方法是极为丰富的,本书选取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互文、连文、省文、变文。(一) 互文1、互文是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疯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阅读中应将两句结合, 参互理解。2、例如:诗经 唐风 葛生: 葛生蒙楚, 蔹蔓于野。(二) 连文121、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相类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也叫连类而及 。连用的两个词语意义长相关或相类,但其中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