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唐诗研究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19438869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唐诗研究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唐诗研究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唐诗研究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唐诗研究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是一种信仰唐诗研究(上海)目录第一章正本篇第一节唐诗的风骨与兴寄第二节唐诗的声律与辞章4第三节唐诗的兴象与韵味5第四节唐诗的气象5第二章清源篇6第一节唐诗的社会渊源6第二节唐诗的思想渊源6第三节唐诗的文学渊源6第三章别流篇8第一节唐诗的分期8第二节唐前期诗8第三节唐中期诗9第四节唐后期诗9第四章辨体篇11第一节唐人古体11第二节唐人绝句12第三节唐人律诗13第四节古近体的消长与同异14 第五章学术史篇16第一节唐诗学的酝酿期(唐五代)16 第二节唐诗学的形成期(两宋金元)16 第三节唐诗学的发展期(明代)17 第四节唐诗学的总结期(清及民初)17 第五节唐诗学的创新期(五四鴻)18_. e

2、 笋三賁别流篇第一査人日亦笑二节舌人絶旬笑三舌人律汚关二节害奇为声律与詳宣 箕三舌诗云兴象.与滲昧 負四荏汚免气急笑一节害芬的在会課源 关二唐汚的毎恩滌源 箕三唐诗的丈学課源負一荏分的会朝关三节茬口詬寻勞四責日近床的消长与闫异笑一T唐詩学的酝朝志五代)笠二节唐诗学的形成期两宋金元)第五章学术史篇勞三唐诗学的发悬期(明代)篇四声奇学的总结朋(清及民初) 美五害汚学的創制翱I 五四以舌)学习是一种信仰第一章正本篇第一节唐诗的风骨与兴寄1. 从六朝诗歌到唐诗的发展变革中,唐诗展现出的首要特质是风骨“与“兴寄“。风骨“首次借取为文学批评专门术语:齐梁年间刘勰文心雕 龙。文心雕龙:风骨篇所云:“结言端直

3、,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大致可 以推断:风属于文章情意方面的要求,其征象是气势的高峻与爽朗;骨属于文章语言方面的要求,其显现为言辞的端整与直切。2. 唐初史家的文学观里,已经包含了风骨论的萌芽。唐初史家大抵采取南北文风融合的观点,以隋书文学传序里的这段话最有代表性。它在 概括介绍了南北朝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后说:“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轻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 绮则文过其意。3. 唐高宗统治的后期,在初唐四杰反对上官体的斗争中,唐人的风骨理念正式成形了。杨炯王勃集序里谈到:龙朔初载,文场变体, 争

4、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对龙朔文坛的批评,实际上是对 齐梁遗业的抨击;指责其骨气都尽“,也正是要树立文章的风骨。而且以刚健、“宏博“来指示风骨的内涵,这就突破了唐初史家囿于雅正、典贝的正统框子,恢复了风骨论的原有涵义。这是唐诗的领导权由宫廷转向广大寒士群的重要征兆,而四杰所代表的新的诗歌潮流,于此成 为唐音的肇始。把“四杰“创建唐诗的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的,是武则天时代的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偏序。4. 盛唐以后,唐诗的风骨特征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李白宣州谢胱楼钱别校书叔云诗中说到“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骨就是“建安风骨

5、的 简称。杜甫戏为六绝句宣扬凌云健笔和碧海掣鲸的气魄,其实也是对风骨的形容。最有概括意义的,是殷瑞河岳英灵集叙里以声 律风骨始备“视作唐诗进入全盛阶段的主要标记。作为一种有影响的盛唐诗歌的选本,河岳英灵集的提法是有代表性的,风骨确实成了唐诗成熟 的显要表征。晚唐杜牧也讲求文气,但他主张 似意为主,以气为辅“(见答庄充书),可见“风骨“已下降为从属的概念。风骨的地位与内涵上的变化,从 侧面显示了唐诗的质的转变。5. “兴寄“ 1 ,也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提出来的。前面弓I到此文论及齐梁间诗,批评它们“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便是这个 范畴的出典。兴寄的含意是比兴寄托,即指用比兴的手法来

6、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所以有时也前称为比兴。兴寄的发展:(1)孕育:陈子昂 从汉代“美刺比兴“思想中孕育出来,比兴“可以弥补直书其事的赋体在“美刺方面的不足(2 )继承:杜甫、元结:杜甫同元使君舂陵 行并序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3 )真正把兴寄说推上顶峰的,是中唐时期的白居易。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为诗意如何?六义互 铺陈。风雅比兴夕卜,未尝著空文;白居易与元九书李之作,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 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 4 )遗响:皮日休、吴融等。6. 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稳定质素,贯穿唐诗进程始末;风骨注重气势,导

7、向主体性发扬;兴寄讲究寄托,落脚于社会客体。唐 诗发展史上的f重要线索:风骨与兴寄主导地位的交替转换。第二节唐诗的声律与辞章1. 风骨与兴寄是唐诗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声律与辞章便是唐诗在形体上的构成要素,是区划唐诗与其他品类诗歌的另一条基本分界线。2. 唐诗的声律来源于齐梁新体诗(永明体)。齐梁声律的理论纲领是沈约的四声八病说。由于沈约所著四声谱已经失传,今存沈约的是 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的一段话。如钟峠的诗品、皎然的诗式。至于八病“,则是为了贯彻这一调声原则所规定的各种细则,大抵是一些学习是一种信仰禁格,所以又称作“病犯“。律诗定型于“宋沈“:宋之问、沈侄期。3. 以四声八病说与唐诗的声律相比较

8、,可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1)前者以四声为基础,区分声调要顾及平上去入,在调声上不免陷于苛 细;而后者以平仄为基础,将四种声调归结为平声、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两大类别,对于“四声“律作了合理的简化。(2 )前者讲声律而注重 病犯,容易给人以触处犯禁的消极印象,不利于创作的自由开拓;后者因声律以协调平仄,建设起一整套有则可循的规范化的谱式,便于人们去学习 与掌握。(3)前者严于Y联的内部,对各联之间的粘合贯通少有考虑;后者推扩于全篇组织,诗歌声律的运用方始有了整体的布局。(4)以上 三点差别之中,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立足四声或立足平仄的问题。钟峠诗品序中曾批评声病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后

9、来皎然诗式 也提到“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 o从齐梁声律与唐诗声律不同历史命运的对比中,清楚地显示出唐人改造齐梁传统的巨大功绩(当然不抹杀齐 梁声律的前驱作用)O4. 唐诗的声律虽然首先建立在近体诗的体制上,却并不专限于近体诗的范围。诗分古今,定型于沈侄期、宋之问之后。唐代的近体诗对古体诗声律的 影响:一是正面的影响,导致古体诗的律化运动;二是负面的影响,造成古体诗的反律化倾向。前者多用律句,骈散相间,平仄互转,产生和谐流畅 的音韵节奏,称为入律的古风(见王力汉语诗律学),从四杰、盛唐的歌行到元、白长庆体多取这条路子;后者常用拗句,破偶为 奇,平倒置,构成拗怒顿挫的声腔调门,叫作不入律的古

10、风,杜甫、韩愈的长篇大章喜用此调。声律化可以断言为唐代古近体各类诗作的普遍特 点,是唐诗有别于唐以前诗歌的质的定性。5. 诗的文辞发展:(1)王力汉语诗律学:列举二十四种现象声律限制会影响古汉语的运用习惯;(2)诗歌语言的不同阶段:汉魏古诗:生 活的语言,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古诗十九首刘宋以后:人为的语言,如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谢灵运登池上楼唐诗: 诗的语言,炼句+炼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6. 诗的章法:(1)汉魏六朝古诗:有头有尾,平铺直叙;(2)齐梁后,情景小诗,短小篇幅、凝聚笔法;(3 )唐代,律诗、绝句定型,四句、八句完 篇“截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略头去尾,如空山不

11、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付兆青台山“王维鹿柴刹那心灵感受,如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更经济、更浓烈、更深沉。7. 辞章的文辞:(1)汉魏古诗:生活的语言;(2)刘宋以后:人为的语言;(3 )唐诗:诗的语言。第三节唐诗的兴象与韵味一种夕卜形鲜明而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唐人称为兴象。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特有的美学境界,是汉魏与齐梁两个传统辩证统一后所 产生的全新的质素,也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兴象之说,始见于殷璃河岳英灵集。兴象的解释:兴指内在的兴味神韵;象指外形 的鲜明生动。兴象的发展:中唐诗境晚唐尚意宋人的意理;舍象取兴,最终以韵味代替兴象。

12、第四节唐诗的气象1. 风骨与兴寄、声律与辞章、兴象与韵味就是构成唐诗内在质素的几个基本方面,汇在一起,呈现为唐诗的整体风貌,便叫作气象。唐诗富有阳刚之 美的面貌,主要体现在气象、内质、情态几个方面:(1)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2 )唐诗的内质,是有强劲的骨力(3)唐诗独特的情态, 表现为解放的气质。2. 述及唐诗气象的,最早要推南北宋之交的叶梦得,他在石林诗话中谈到,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唐诗气象的认识与肯定。稍后,严羽沧浪诗话 就这个问题作了更明确的论析。“盛唐气象这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第二章清源篇第一节唐诗的社会渊源L唐代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者身分和地

13、位的改变。(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也显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结 构的重组合上。(3)社会变革的趋势,还表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形成上。2社会生活:(1)习以为见、平常的生活:美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送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2 )边塞生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3)缺少亮色、离乱苦难的生活:安史之乱:杜甫三吏三别;凄美爱情:李商隐无题诗。3. 文人生活:(1)漫游,如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2 )从政:在唐之前,特权不 爱从政、寒士不能从政,唐时,寒士 学而优则仕。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政的作用:促成了唐代文人以

14、功业自许的抱负。 养成唐代文人对世务的关心。(3)科举:科举对诗歌创作发生的积极作用是:诗赋取士科举制度推动了文人去广泛涉猎典籍,增强文化修养 科举也推动了文化的普及。第二节唐诗的思想渊源1. 唐诗的思想渊源有:(1)儒:儒家思想(2 )释:佛家思想(3 )道:道家思想(4 )任侠思想。2. 任侠的起源: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旧的宗法关系沦于解体,一部分失去社会地位的武士和脱离生产资料的游民相结合,便产生了 侠 这个东西。侠是没有固定的职业而在社会上游荡的,所以叫作游侠。任侠在唐代发展到高潮的原因:(1)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尚武的风气,为游侠 传统注入新的血液;(2)唐代商品经济兴盛、

15、都市繁荣,为游侠提供了现实根据;(3)唐代的封建礼教相对松弛,人的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强调个 性自由。唐人任侠思想的反映:对现实生活中的侠士和侠义行为的赞美,是最直接的方式。(1)赞扬侠士及侠士行为:李白白马篇酒后竞风 采,三杯弄宝刀。杜甫遣怀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2 )以侠士自命:李白新唐书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3 ) 渗透整个思想领域,与儒释道思想相结合。3. 宗儒思想:(1)唐人注重事功:唐人积极入世、求取功名;学而优则仕,如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会 当凌绝顶等。(2)在文学创作、理论批评上的反映:唐代文艺思潮的两大流别:注重于文艺的社会功能,包

16、括诗歌创作上的兴寄说和散文 理论中的明道说;偏重在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探求,从殷璃兴象说到司空图韵味说。4. 佛家、道家思想(佛老):佛家:(1)东汉入中土,魏晋南北朝演进,唐朝开创新局面:玄奘西行取经(2 )佛教对创作的影响:佛教的灵异志 怪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佛教的修辞手法:寓言、博喻等广为诗人采用。道家:(1)道教祖师李耳,被奉为唐王室的先祖(2 )道教对唐代文人创作 的影响:道家的神仙传说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各种典故为唐诗所借用,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和色彩。第三节唐诗的文学渊源1. 丰厚的文学遗产:(1)先秦时期:诗、骚并称,一富于写实精神,一带有浪漫气息,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诗歌历史长河的两

17、大源头。(2 )两汉时 期:乐府加强了叙事的成分,古诗深化了抒情的功能。(3)建安以后,名家辈出,诗人创作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艺术呈 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从内容看,政治、社会、田园、山水、边塞、宫延、脉怀、脉史、玄言、游仙、咏物、艳情,差不多后世诗作的重要题材,它 都接触到了。从形式看,五言古诗经历长时期演进而臻于成熟,七言歌行在鲍照鴻普遍流行,律、绝近体自齐梁开始也逐渐萌生,古典诗歌的各种 体裁在这一阶段已出具雏形。再从文学技巧与风格看,汉魏的风骨、齐梁的声律、民歌的天然色泽、文人诗的琢炼手法,以及清新、俊逸、“风华,、“老成,等各个作家巧与风格体态风貌上的特长,无一不

18、受到唐代诗人的重视和学习,而为他们所充分吸收。(4 )非诗歌的其他题材吸 收营养:史传散文、两汉大赋、六朝骈文等先秦、两汉的政论与史传文,汉代大赋和后来的小赋,六朝骈文、抒情小品与山水游记,魏晋以后的志怪、志人笔记小说,乃至与唐诗并行发展的唐代古文、传奇、变文、曲子词等,都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2. 唐代诗人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可用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多家多派观点融 会贯通)来概括。唐诗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显示出的阶段性的差异为:第一阶段:宪章汉魏,取材六朝:(1)较为肯定,如魏征隋书文学 传序(2 )完全否定,如杨炯王

19、勃集序(3 )批判扬弃,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杜甫戏为六绝句。第二阶段:似文为诗, 博及其趣,:以文为诗:将过去不曾入诗或认为不宜入诗的材料、手法引进诗歌作品。杜甫以后,以文为诗的趋势愈形扩展,构成了中唐时期诗歌创 作的主流。第三阶段:“诗词合流,骈律互渗“ :(1)晚唐诗歌加强与骈体文章的联系交流,在形式、技巧方面更加精进;(2)后来又结合了 曲 子词“的深情婉意。3. 第二章别流篇第一节唐诗的分期1. 唐诗的分期:(1)最早对唐诗发展的过程加以综合叙述的,要推唐末的司空图。他在与王驾评诗书一文中初步理出了唐诗盛衰变化的脉络,只 是没有提出明确的分期。给唐诗作分期,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

20、话。其诗体一章,从诗风兴替因革的角度,将整个唐诗区划为唐初、盛唐、大 历、元和、晚唐五种体式,其实就是唐诗演变的五个阶段。(2 )元杨士弘选编唐音,正式列出初、盛、中、晚的标目,四唐的分期终 于取得了定型(3 )高様唐诗品汇的诞生,将四唐说扩展成一个完整的系统。(4 )五四以关于来唐诗分期的新说法:以安史之乱 为界标,将全部唐诗划分为前后两大段落。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首倡此说。按文艺思潮的变迁,将唐诗分为:唐初宫廷诗,四杰至盛唐的 浪漫诗潮,杜甫至元和年间的写实诗潮,李贺、李商隐以后的唯美思潮,以及唐末诗坛。持此说者有苏雪林唐诗概论。按诗歌作风的转变,把 唐诗分成:唐初、四杰至开元前、开元初至安

21、史乱前、安史之乱爆发至大历初、大历初至贞元中、贞元中至大和初、大和初至大中初、大中以后 至唐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前言提出了这一看法。2. 高様唐诗品汇中“四分法的优点:(1)能揭示唐诗从初唐之始制“经由“初唐之渐盛“而到达“盛唐之盛“,然后通过“中唐之再盛“转 入“晚唐之变“以至于“晚唐变态之极“的复杂变化过程,其间贯串着以“盛衰正变“论诗的指导思想;(2)指明了前后时期乃至同一时期作家之 间的逗递因革与主从高下的关系,这样,世次为经,品第为纬,组成了一个更为严整而细密的理论框架,唐诗的分期至此进入圆熟的境地。高様的思 想中潜藏的突出矛盾是:李白与杜甫分列的问题元和诗坛的归属问题,露出了

22、他理论上的重大破绽。3. 作者将唐诗的整个历史进程区划为:唐前期唐初至安史乱前(618-755 ),作为唐诗的成长期;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至穆宗长庆年间 (755-824),为唐诗的转变期;唐后期一敬宗宝历以下至唐末(825-907),为唐诗的衰脱期。第二节唐前期诗1. 六朝后期的诗风可称之为缘情体物,这是统治唐以前三面年间诗坛的主导风气。我国古典诗歌在历史的起点上是以言志为本的。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诗大序),言志是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晋代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以缘情来代替了 言志,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逸出政教的规范。2. 六朝后期诗歌创作上的颓靡风气,六朝人采取的措施:(1)

23、从政治上进行干预,如西魏时期宇文泰、苏绰提倡用古文体写作,隋炀帝即位之初亦有 非轻侧“之论;(2 )从理论上展开批评,如南朝刘勰、钟喋和北朝颜之推等人在他们的诗论、文论著述中,都有涉及当时文风的尖锐针战;(3)从创作实践上突破,如庾信晚年流寓北方期间的诗作,以精工流丽的词调发而作哀痛沉郁的咏叹,取得了迥出乎一般缘情体物作品之上的成就。3. 唐前期诗歌的具体进程阶段可分为:贞观前后诗坛、武后时诗坛和开天诗坛。(1)贞观前后诗坛包括高祖武德初至高宗前期约四十年时间,唐太宗 在位的贞观二十余年是其核心部分。这段时期里,宫廷诗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太宗及所谓“十八学士等便是当时诗坛的领袖人物。如魏征述怀

24、 诗骨气劲拔,开陈子昂之先河;王绩隐逸诸篇意趣溶远,导王维、孟浩然之前驱。前者以兼济为怀,后者以独善官志,正是整个唐诗生成、 壮大的最初一点苞蕾。(2 )武后时诗坛从高宗后期武后参决朝政算起,下及中宗、睿宗之时(重要转折时期):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登上了诗坛。他们热切要求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从而推动诗歌表现范围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 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领导着唐代寒士诗歌的第一个潮流。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主张继承和发扬建安、正始时期诗人直據怀抱、刚劲质直的 文风,用以抵制和扫荡晋、宋、齐、梁以来的浮靡习气。同时,他又提出了 兴寄的概念。宫廷诗人沈侄期、

25、宋之问以及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娇、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所作多为奉和应制、点缀升平的篇什,缺少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们的创作贡献:律体的完成方面,实现了五七言律诗格律 形式的基本定型化;带动了文辞、章句乃至诗歌意境的锻造,促使诗歌艺术从汉魏古诗的直陈胸臆,转向了唐诗的蕴藉深沉和思致凝炼。4. 站在盛唐高峰之巅的大诗人李白。他以宏放的气魄、奇绝的才调、叛逆的性格,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第三节唐中期诗1. 唐中期诗歌转变航向的首要标志是把“言志述怀“的宗旨换成了 感事写意。述怀与感事在侧重点上的区别:一偏于主观情怀,一偏于客观事象。 从述怀转向感事,也是从主观转向客观,从想象转向实在,从抒情转向叙事。唐中期诗

26、歌的发展情况可分为:从安史之乱爆发到代宗大历初的十多年, 从大历初到德宗贞元中的二十多年,以及从贞元中到长庆末约三十年,或者称之为安史变乱时诗坛、大历诗坛和元和诗坛。安史变乱期间的诗歌以杜 甫为主要代表,他是将盛唐诗风导向新变的革命元勋。2. 杜甫的创新表现在:(1)他大力发扬了诗歌感事写意的功能:正是杜甫在安史变乱期间所写的那些编年史式的感讽时事之作,奠定了我国古代以时 事入诗的诗史精神,这是对于诗歌功能的一大发展。与此同时,杜甫也开创了诗歌写意的风气,不仅在感事述怀中频繁穿插对时政的意见,还写 了一定数量以陈述意见为主的诗作,如诸将五首、戏为六绝句等,成为宋人以议论为诗的先声。(2)在记述

27、社会事象的过程中,杜甫经常 选择受剥削、受压迫的下层人民作为诗篇的主人公(如“三吏三别),正面展示他们在时代动乱中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这也是过去的诗歌创作 里少有的。(3)适应于诗歌功能及内容的变化,杜诗在形象构成和艺术风貌上也有了新变。它不限于传统诗歌主要用情、景二端组合成形象,而是 大量增入叙事与议论的成分,并由此生发出一整套新的艺术方法(如典型事件与场景的概括、写实的细节描写与心理刻划、夹叙夹议夹抒情的手法、 散文化的章法与文句组织)和诗歌体制(如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长篇古风与排律、古近体组诗、拗体律诗和绝句)。(4)杜诗的新变不单是 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上的推陈出新,而是从总体上改变了

28、传统诗歌的观念与写法,把过去不入诗或很少入诗的题材、形象、结构、语言,开始多方面 地吸收到诗歌创作中来,确实唱出了一种新的曲调。子美集开新世界王禹俏日长简仲咸,比之所谓集大成,这是更为切合实际也更 为科学的提法。3. 大历诗坛也还有不太为人注意的侧面,即以元结为创始的与十才子迥然相异的另一条诗歌路线。元结在安史变乱期间曾编有箧中集,收录 故交沈干运、孟云卿等七人的诗作,用以鼓吹他崇尚“雅正“的宗旨。大历以后,永贞革新与元和削落是两大标志。以“二王八司马为代表的永贞 革新,它留在一部分进步诗人思想和创作上的影响,却经久难磨;而宪宗元和年间的军事削藩活动,则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并取得一定的成功,更是鼓

29、 舞了人们的士气,一度给人以兴复的展望。适应这一政治改革,诗坛上重又出现大活跃的景象:(1)诗歌感事功能的空前发扬。由杜甫确立并由元 结、顾况等人延续下来的感讽时事的传统,到白居易、元、李绅、张籍、王建等一大批作家的新题古题乐府及其他讽谕诗的创作中,得到了全面的展 开,不但内容的广泛性和批评的尖锐性上迈驾前贤,在叙事艺术上也更为成熟。(2)元和诗人还把诗歌感事的范围扩大化了。4. 兴寄的侧重和日益扩大范围以及风骨的降为从属和改变体性,这就是唐中期诗变革前期诗歌质素的最重要的表征。第四节唐后期诗1. 唐末张为撰诗人主客图,将晚唐诗人划为六个派别,各立宗主及“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门等名

30、目,其中流派划分的生强和 主客设置的失当,多为后人指摘,但亦可以见出当时诗坛的紊乱状况。2. 晚唐诗歌的基本趋势:对于形式美的偏爱是贯串于晚唐诗歌的共同精神。3. 唐后期诗歌的演变历程,又可以大别为三个阶段:从敬宗宝历初到宣宗大中末的三十五年,为大中诗坛;懿宗咸通初至僖宗中和末的二十五年,为 咸通诗坛;僖宗光启以后二十余年,为唐末诗坛。4. 学白居易的浅切和贾岛的清苦,构成了后来五代十国时期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延续到宋初,还保续着香山体和晚唐体中分诗国的局面, 而其肇端实出于唐末。5. 唐前期诗侧重在抒写诗人的主观情怀,但这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基本相一致基础上的发扬主观。进入中期社会,理想

31、与现实开始脱节,导致 诗歌感事与写意的渐趋分流,不过这个时期的主观并不想背离客观,而是努力面对现实,争取主客观的重新统一,无论是写实的感事或写意式的抗俗, 其实都体现了这一趋向。只有到晚唐理想破灭、主客观彻底分离的状况下,主观才真正忽视客观,转向自我封闭。由发扬主观,到亢视客观,以至返 归自我,这正是唐代时代精神演进的周期,也是唐诗否定之否定的历程。第四章辨体篇第一节唐人古体1.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待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 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

32、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 多以七言为基调。2.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映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用以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用于叙述事件、刻划人物、铺排场景、 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 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3. 五言古诗在气象上宜于浑成,结构上宜于谨严,语言上宜于质实,也就是比较接近口语和散文的表达方式;七言古诗则要求才气纵横,奇变相生, 色彩绚烂,音节浏亮,更多地体现出歌诗正宗的美学风格。所以从诗歌演变的角度看,从五言到七言,

33、标志着诗歌体制的进化,也是诗歌自身的主体 意识与美学功能得以进一步展开的重要条件。4. 唐代五七言古诗各自演进的历程:(1)五言在唐初犹沿袭齐梁以来的新体诗风,藻采特重,风骨不振,形体也处于半古半律的混杂状态;个别作者 有变革诗风、振兴古调的趋向,而成就不大,影响微弱。直到陈子昂提出以汉魏变齐梁的口号之后,唐人五古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陈子 昂开始将深沉的感慨、冈!1健的气调、质实的语言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融入这一诗体之中,初步确立了唐代五言古诗质朴、真切地记述时事与抒写 怀抱的传统,并经张说、张九龄等人的继承、发扬,至李白和盛唐诗家手里得到光大。这可以说是唐人五古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基

34、本线路。(2 ) 五古至于杜甫,堂虎顿开,气象日新,博大宏深,无施不可。唐人古诗的特色,经杜甫才获得自身成熟而鲜明的定性。元和诗人中,元、白等人接受 了杜诗感讽时事的精神,在质朴、真切的叙述中加强场景与人物的刻划;韩、孟诸家则推进了杜甫变革诗体的趋向,用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界(韩愈荐士诗)的笔力奠定了宋以后五古趋向散文化的美学结构。(3 )下而及于晚唐,五古进入衰歇的阶段。杰出诗人如李商隐、杜牧,各有 少量名篇,但毕竟以工于近体著称。皮日休、陆龟蒙也有一部分学习韩、白的诗作。(4)七言在唐代一开始就是走的歌行的路子,文辞精丽,音调 和谐,对仗工整,抒情宛转,显示出乐府民歌的底色与诗体律化倾向的

35、结合。初唐四杰引进六朝辞赋的表现手法,于排比铺张之中,见宛曲流动 之致,规模渐拓,调势稍畅。刘希夷、张若虚淘洗铅华,抒述细腻,用清空流动的笔触来表达深沉开阔的意境,成为由六朝过渡到盛唐的重要环节。(5)盛唐诗坛上的李白、岑参等人,却着重吸取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化整为散,破偶为奇,以恣纵的笔意写激荡的感情, 开创了唐人歌行体的变调。其中尤以李白最富于创造性,如蜀道难。降而及于杜甫、韩愈,更将散文(包括大赋)的句法、章法、语汇及题材引 进诗篇,容涵愈益扩张,手法日见生新,而音韵体制上也尽力排除近体声律的同化,多用拗句拗调,特别是句末三字常用三平声、三仄声或平仄平、 仄平仄的声

36、调,造成奇崛拗峭的诗风。唐人七古演进到这一步,已经脱出了歌行体的范围,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古诗。这种不入律的古风,与精工整炼、 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在中唐以后始终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并行而不废。(6)唐人古诗中尚有乐府一体,也以七言居多。乐府本是古体诗 中特殊的一类,以合乐歌唱、白描叙事为其特色。魏晋以后的文人乐府,已逐渐由叙事转向抒情。至唐代,旧乐失传,乐府诗的写作更脱离了合乐的 原则,或借旧题以写新意,或立新题以纪新事,完全不受乐府古题的限制。大体上,杜甫以前的阶段,旧题新词为多,有不少杰出的作者,以李白成 就最高。如蜀道难。杜甫着力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穗乐府古题序)的新题乐府,不

37、仅彻底摆脱了旧调的拘束,还恢复和发展了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为诗歌反映时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5. 从上述唐人古体的流变情况可以看出,五言和七言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大抵说来,五言古诗的演进轨迹是由齐梁新体返回汉魏古调,再发展 出自具特色的唐音,而七言古诗则由六朝歌行直接转化为唐人歌行与七古。因此,唐人五古中保留汉魏遗响稍多,而七古则完全自出新意;五古承受 散文化的痕迹较深,而七古则更注重诗歌韵律的创新;五古常停留于言志述怀、写景抒情的传统领域,而七古在感事写意、叙议兼施方面走得更远; 五古往往采取直陈式的写法和质实的文风,而七古更多章法上的穿插变化,也更考究语言

38、的色泽和修辞的技巧。一系列的差别,都来自各自的渊源和 历史地形成了的进化途径,归根结底导源于诗体本身的美学性能。第二节唐人绝句1. 绝句是唐代广为流行的一种诗体。它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唐入始作六言绝句,但数量极少),经齐梁文人调 以声律,至唐代定型为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唐人绝句中也有不协律的一类,是古绝句的嗣响,但毕竟不占多数)。绝句的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 句。2. (1)绝句篇幅短小,多用于抒述诗人在瞬刻间的片段的生活感受,一点一滴,都是诗人心灵的结晶。但瞬刻间的感受有时也比较复杂,不一定能为 短短四句话概括得尽(况且总还要用一两句话来交代缘由),因而绝句也

39、很少像律诗那样正面刻划心理活动,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手法,借助于侧面 烘托或一点深入来揭示人的情思,求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由于绝句艺术在构思上有这样的特点,便又形成了它在意境上讲求含蓄深远的作风。唐 人的古风与唐人绝句:前者是朝着敷陈充畅的方向演变的,后者走上了婉曲空灵的路子。前者实,后者虚;前者直,后者曲;前者放畅,后者收敛; 前者重风骨、兴寄,后者贵兴象涵深。鲜明的对比,显示出古典诗歌的体制在唐代有了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正是诗歌体制发达、成熟的标志。(2 ) 绝句在篇章结构上的特点:绝句篇幅更为窄小,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王世贞艺苑卮言),不能像古风、律诗那样强为分解。它的结构方法 一般是将

40、通篇重心凝聚在一个焦点上(这一点的位置通常在诗篇后半),其他材料则围绕焦点作渲染与铺垫,烘云托月式地突出这个焦点。(3)绝 句的语言风格:真切、自然而有余味。绝句一般篇幅短小,不容许过多的修饰;且常用作乐词,不能写得古僻生涩。所以绝句的语言一般比较真切自 然,不故作晦曲,不滥加雕饰,而实情实景宛然如见。绝句的体式也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源于汉魏乐府古诗,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 然真趣。七言绝句起自南朝乐府歌行,体貌上更为高华流丽,注重风神摇曳。(4 )就发展情况而言,五言绝句成长在先。初唐四杰以及沈侄期、 宋之问、李崎、崔混诸人,已经写出了大量情景交融、音节和婉并具有一定个性色彩的优美

41、篇什。到盛唐,一大批名家出现。李白的抒情小诗发兴超 逸,语句天然,继承齐梁谢跳、何逊等文人乐府而更加圆成。与五绝相比,七绝在初唐数量甚少。3. 唐中期诗坛上,绝句艺术变革出新的推动者,还要数杜甫及元和诸家。杜甫在绝句的境界上作的开拓:(1)绝句由于篇幅短小,盛唐以前多用于抒 写个人感兴,很少触及重大社会题材,杜甫始将时事、政论、史论、文评等内容引进诗中,如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2 )绝 句在盛唐以前,着重抒写诗人的主观情思(王维等人的写景小诗,画意与诗情相互渗透,实际上也是诗人抒情的特殊形态),杜甫却开创了以绝句反 映民情风俗的新领域,如夔州歌十绝句(3)盛唐绝句注重情韵,贵有

42、一唱三叹、悠远不尽之致,而杜诗即使是抒写个人感兴,也常用“浑漫与“ 的笔调传达一时的风趣,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在绝句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的创新:如叙事与议论成分的入诗,改写意式的渲染为工笔白 描,吸取散文化的句式和民间口语,采用拗句拗调,广泛运用组诗的形式以扩大容量等等,使传统绝句艺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4. 杜甫的创新事业,在元和诗人手中得到进一步发扬。中期绝句蜕变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到晚唐终于获得某种程度的解决。晚唐绝句发展出了两种新 的体式:一是尖新明快的议论体,另一是委婉深曲的抒情体,各趋一端而又互为补充。议论体主要用于咏史刺政。晚唐绝句里直接感讽时事的篇章并不多见,题咏史事则特别发达

43、。这种咏史着眼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当前治政的 殷鉴,所以又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唐末咏史绝句写得最多的,胡曾有一百五十首,周昙有一百九十五首,孙元晏有七十五首,都是大型组诗, 且为成系统的编排。它们的出现,预示着给唐王朝作总结的阶段的到来。学习是一种信仰L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型式之一,它萌芽于齐梁新体诗,而定型于初盛唐间。律诗的律,指的是诗歌的声韵格律,包括限句(每首八句四联,长 律不受此限)、限字(每句五言或七言,六言极少流行)、限韵(偶句押韵,限平声韵,一韵到底)、平仄(通篇字音有规则)、对仗(在中间两联) 诸方面。这是古典诗歌中一种有严密格律限制的诗体。唐代科举取士,以五言十二句

44、的长律(试帖诗)为考试科目,所以律诗的写作成为一时的风尚。 可与古诗、绝句相比较,律诗在体制上有这样两个特点影响到它的美学功能:(1)它的篇幅介乎古诗与绝句之间,既不便于像古诗那样放开笔力, 自由驰骋,也不同于绝句要尽量收缩,集中一点。换句话说,在放与收之间,它必须找到一条折衷的道路,既不全放,又不全收,放中有收, 收中有放,把两个方面协调得恰到好处,才能充分显示它自身的美学性能。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际空间里争取到更大的艺术空间,便成为律诗体式 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人提出并不断得到推进的中心课题,是律诗艺术创造的一大焦点。(2)律诗的特点是格律限制极严,不仅要像近体绝句那样定篇、 定句和讲求平仄声

45、韵,还要组织对仗,加长篇幅,从而大大增添了写作的难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格律上的规定,同时也就是构成律诗的新的 要素,只要运用得恰当,却也可以为诗歌的表情达意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美学手段,进而使诗篇的艺术天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于是限制便又转化成 为自由。而如何实现这一境界,也是历来的诗人和评论者反复钻研的重心。总的说来,律诗可以认定为最难写也最好写的一种诗体。唐人律诗数量最 多(约占现存全唐诗一半以上)。2. 律诗在结构上大体有一个套式,通常称之为“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原本是八股文的章法,明清人写惯了八股,熟悉这套章法,便借以 论诗。律诗的另一规定是组织对仗。表面看来,这不过是修辞

46、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也关涉到诗篇的结构与内涵。好的律诗在对仗安排上决不限于属对 工整、声律协调,而总是要求远意相合与气脉贯通。意远,才能产生联想的飞跃,才有较大的心理跨度;脉通,才能建立信息的交流,形成自然的过 渡。如果说,“起承转合“标志着律诗各联之间的内在联系,那末,对仗往往体现了一联内部上下句间的复杂组合。由对仗和声律的需要,又形成了 炼字琢句的风气,律诗在这一点上比其他任何诗体都要考究。3. 律诗五言与七言的区分,虽不及古诗显著,而较之绝句则要着重,因为它不仅标示着调式的不同,还直接关系到诗体的容涵。中唐以后诗歌的演变, 七言愈来愈占优胜,正是诗体进化的自然趋势。4. 说到历史的流衍变化

47、,则也同绝句体制一样,五言成熟在先。五律在唐初已有少量完篇,如王绩野望;四杰的大量创作,为这一诗体奠定 了基础;到沈、宋,终于实现了体制的规范化。进入盛唐,大致汰除了初唐的缚采靡词,而趋向省净自然。王维、孟浩然多写山林隐逸,意境清空淡 远;李白、岑参常用于友情旅思,作风清旷明丽一是当时诗坛的基本分野。至于七律的兴起,则又晚于五律。沈侄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堺始有 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顺、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氟李白仍有骄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律虽 亦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部分属于奉和应制、登临酬赠,比之五律更见狭窄。肩负起这一时代重任的,便是杜甫。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 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而为了 达到这样的境界,杜诗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因此, 如果说,沈、宋可以算作律诗体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培训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