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共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共35页).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前 言2001年6月5日,经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88号文批准邛崃市正式列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之一。邛崃地处我国三大地形中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带,东部为成都平原,西部背靠青藏高原,西高东低,成为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境内山丘坝齐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景地;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过渡脆弱带,具有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又具有脆弱性、敏感性的特点,加上特殊的区位,使邛崃市的生态环境变化,不仅影响着本区域的生态安全,还影响着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的生态安全。邛崃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既与青藏高原和全球环境变化紧密联系,又与天府之国的成都经济圈命
2、运攸关,因此,建设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由于长期依赖,本区经济采取了粗放经营为特征的高速度、低效率传统发展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造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邛崃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积极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为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邛崃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委托西南交大环境学院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本规划编制依据是:(1)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国务院国发200038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3)国家环
3、境保护总局,2001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指标(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88号,关于第六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的批复(5)成都市人民政府成府发2001117号文,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6)邛崃市人民政府邛府发2002126号文,邛崃市生态环境保护纲要(7)成都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长远规划(8)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0)邛崃市统计年鉴(2000年)邛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围绕“绿色邛崃”的主题,以 “一山一城一镇”为主要内容,重点建设领域在于:利用“千亩有机茶基地”带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生产,立
4、足于本地特殊的地域条件,发展粮、油、林、竹、茶、桑等基础和特色农业;培植绿色企业,鼓励瑞云集团等企业积极通过ISO14000等国际认证,充分发掘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响几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通过新城区的建设打造生态城镇品牌,提升邛崃形象,带动小城镇发展;通过建设天台山环线“绿色走廊”开发旅游亮点,立足本地美丽的农林山水特色和历史文物古迹,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新村扶贫工程的实施,帮助革命老区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经济,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规划的最终目标把邛崃市建成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系统,高效、稳定、合理的生态系统,全面提高邛崃市人民的生
5、活质量,实现邛崃市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近期建设目标为:到2005年,邛崃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山清水秀、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生态城市;到2010年,社会、经济、环境稳定协调发展,邛崃成为特色产业鲜明的经济强市、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名城、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区。1 基本概况1.1 自然条件1.1.1 地理位置 邛崃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邛崃山东麓,距成都市区78公里,介于东经1030810346,北纬30123033之间。东连新津和彭山,南与眉山、蒲江、名山毗邻,西同芦山、雅安接壤,北界大邑。全市东西长68.6公里,南北宽33.15公里,幅员面积1377.8平方公里。1.1.2地貌 邛崃地处川西
6、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具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结构。最高海拔在南宝乡玉林山主峰,高2025米;最低海拔在羊安镇永商河心,高453.3米。1.1.3 气候与气象邛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6.3C。年平均日照1107.9小时。年均降雨量1117.3mm,无霜期285天。雨、热、光照自东向西随地势上升而变化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特征。 1.1.4 植被 邛崃森林覆盖面积 19 ,境内植物类型多,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特产资源、药材资源和牧草资源种类极为丰富。境内木本植物共计93科438种,其中,裸子植物门
7、9科33种,被子植物门的双子叶植物纲81科391种,单子叶植物纲3科14种。邛崃市境内有不少珍稀古树,如水杉、桢楠、红豆杉、珙桐、桫椤等。邛崃有野生动物3纲22目43科51种,有较多属于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野生珍贵动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牛羚、小熊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毛冠鹿、麝、猕猴、大鲵、红腹角雉、白腹锦鸡、斑羚、苏门羚、红腹锦鸡;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兰马鸡。另外,还有多种哺乳类动物、鸟类、鱼类和两栖动物等。1.1.5 土壤邛崃境内的土壤可以分为两大类:冲积土和山地土壤。平原地区为冲积土,现已为人类开发利用而成为水稻土,并零星分布有潮土。山地土壤主要为黄壤土和紫色土,前者为地带性土壤
8、,后者为紫色岩系母质发育的非地带性土壤。1984年土壤普查时水稻土、潮土、黄壤土和紫色土面积分别占农业土壤总面积的69.6%、3.55%、10.2%和16.6。1.1.6 河流水系与水文特征邛崃境内有南河、出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5条河流,全长207.15公里。南河作为岷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市境内的天台山、正西山,其上游有文井江、白沫江两条支流,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居全市各河之冠。市内5条河流年径流总量为9.9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5.328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06亿立方米。1.1.7 土地资源邛崃土地面积207.6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18万亩,占32.35,林业用地面
9、积61.98万亩,占总面积的29.85,城镇基础设施、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38万亩,占4.62,其它用地59.12万亩,占28.47。1.1.8旅游资源邛崃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什邡堂邛窑遗址、南宋石塔寺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为多位诗人所讴歌的“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全国第二高塔回澜塔、精美绝伦的石笋山、千佛岩唐代摩岩造像;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遗址,川西佛教胜地白鹤山等;还有人类最早开采天然气的临邛火井遗址,有冶铁遗址、宋代造纸遗址,另外还有金华山、卢沟风景区以及花置寺、石笋山、磐陀寺等。邛崃还是成都市唯一的革
10、命老区,至今仍然保留有着多处当年红军长征建立的苏维埃旧址。1.1.9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金、黄铁矿、铜、煤、天然气、石油、卤水、钙芒硝等,尤以天然气和石油储量丰富闻名,早在西汉年间就有记载“邛崃有火井,深六十余丈”。南河、孔明、夹关等乡镇粘土质量高,可塑性强,很早就被开采做陶器、砖瓦,邛窑、邛三彩在国内外美名远播。1.2 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1.2.1 行政区划邛崃是隶属四川省成都市的县级市,辖20镇(临邛、羊安、固驿、牟礼、桑园、平乐、夹关、火井、水口、前进、高埂、冉义、回龙、泉水、石坡、卧龙、临济、天台、高何、宝林),13乡(南君平、茶园、兴贤、孔明、石头、下坝、道佐、太和、银杏、南宝、油
11、榨、马湖、大同)。1.2.2 人口状况全市人口2000年末为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322人,人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密度1785人/平方公里,镇乡人口密度为411人/平方公里。1.2.3 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邛崃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7.40:42.10:40.50,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工业以酿酒、化工为主,重点突出,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国内生产总值在成都市11个县中排位第5,人均财政收入占第9。工业企业科技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外贸企业少;农业中以耕作为主,工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市有77个村共20612户74770人,人均纯收
12、入仅983元,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及丘陵地区,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脱贫。1.2.4 社会基础设施现状(1) 交通:国道318线贯穿全境、成雅高速、省道成温邛路和蒲新路经过境内。全市公路总长度1541.9公里,乡乡通油路,村村有机耕道。但总的来讲,邛崃市公路建设还是落后于成都市其它地区,通达情况、路面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改善。(2) 邮政通讯: 2000年全市邮电业务量3938万元(不包括移动业务量),固定电话用户43450户。移动电话机站20个,移动电话覆盖率90以上。(3)市政建设:200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拥有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现代化水厂一座,全年发
13、电量13728万千瓦?时,用电量20484万千瓦?时,城区人均绿地面积5.5平方米。1.2.5 文教卫生(1) 文化教育:邛崃基础教育体系健全,2000年全市有185所学校,其中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人数782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47.69%。另外还有各类成人教育和各类技术培训。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个,影剧院2个。(2) 卫生事业:全市有卫生机构76个,其中医院44个,拥有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692人。全县每万人拥有病床位1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1.3 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评价1.3.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邛崃土地资源大部分已得到有效利用。东北部属成都平原,地势平
14、坦,土壤肥沃,人口密集,99%以上的土地都已被开发为农耕地、城镇、工矿、道路用地,是全市的主要粮油产区。西部和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区则地形起伏,地势陡峻,是全市林地集中区域。水资源已用于农业灌溉、旅游和发电,天然气成工业规模开发利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向成都市及周边地区输出。1.3.2 生态破坏(1)土壤肥力减退,抗灾能力减弱。全市多年来重种轻养,作物单一,造成土壤中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氮、磷、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而工业污染的危害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天敌种群减少,自然生态失衡,导致抗灾能力减弱。(2)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资料表明,解放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
15、以上,至七十年代中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4.06%。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实施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等工作措施,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14.06,恢复到现在的19。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全市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轻度及其以上)310.88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2.5。全市轻度及其以上流失面积平均侵蚀模数达到每平方公里每年2488吨。(3)水资源出现短缺,水质下降。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森林涵养着水源,森林锐减使境内河流旱季水量明显减少,春灌水源严重短缺,地下水水位下降,城市供水水源严重不足。水量的减少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加剧的双向作
16、用,使水质明显下降。1.3.3 环境污染(1) 废气:邛崃工业废气主要产生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饮料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烟尘、粉尘, 200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723吨,烟尘排放量为272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010吨。2000年工业废气治理率为82,其中烟尘去除率37.41,二氧化硫去除率60.23。(2) 废水:用水大户分布在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2000年邛崃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56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1364吨,悬浮物1800吨,为主要污染物。全年共处理924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2。另外随着城市
17、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也逐渐增加,由于缺乏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污染已日趋严重。(3) 固体废物:2000年邛崃市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65万吨,固体废物处理达到9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固废、工业固废的产生量逐渐增加,现有卫生填埋场已接近饱和,需要尽快建新的填埋场地。1.3.4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邛崃市环境污染以临邛镇为最典型,故以下监测布点均以临邛为主。 大气环境在空气质量例行监测中设SO2 、NOX、TSP 监测点位4个,自然降尘监测点位4个,降水监测点位2个。监测结果表明,邛崃市SO2 、NOX、TSP全年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全市未出现酸雨。水
18、环境地面水以南河为主要监测对象,共设3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断面1个。各监测结果表明,南河水质以桑园断面最好,宝林断面最差,桂山断面次之,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生化需氧量。饮用水源水质整体状况良好,以白鹤为主要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从“八五”和“九五”监测结果比较,随着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南河污染呈下降趋势,水质得到一定的改善。 市区噪声 2002年邛崃市城区面积由1995年的5.90平方公里增加到10.6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减至1785人/平方公里。城区环境噪声分布在43.6dB(A)63.2dB (A)之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7dB(A),优于城市环境
19、居住区区域声环境要求。在影响区域环境的五类噪声源中,以城区交通噪声影响强度最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数量正逐年增长,道路交通治理的任务还比较艰巨。总体而言,邛崃市生态环境问题已日渐突出,已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从现在起抓好生态建设,不仅可以杜绝环境退化,而且可以节约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否则,忽略环境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必定会付出巨大代价。1.4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4.1 环境保护邛崃市委、市政府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历来十分重视,近年来,各级领导的生态环境意识大大提高,生态建设取得可喜成绩。(1)环保管理机构健全: 邛崃市最早的环保机构成立于1978年,后来经过迅速
20、的发展,于2001年正式成立环保局,是一级局,下设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理执法大队,负责分析、监督全市环境现状和污染排放、治理情况。(2)环保工作不断增强:“九五”期间,总投资4750万元用于污染治理,圆满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工作。完成占工业污染负荷80以上的造纸、化工、建材、食品、生化制药、热电等六大行业的“一控双达标”工作,全市4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100;关闭了严重污染文井江、白沫江水质的20家“十五小”企业,使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到100;投入数万元用于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综合利用秸秆23万亩;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造生活燃煤设施。经过综合治理,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III类
21、水域水质标准,整个城区环境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4.2 生态建设取得可喜进展(1)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点工程成效显著。1989年全市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省速丰林基地建设先进县”,1996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已退耕还林55000亩;人工成片造林(成林)近13万亩;坡改梯8550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近50平方公里;关闭了夹关河、火井河两岸的全部造纸厂。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14.06,恢复到现在的19。(2)生态农业:根据全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开展了以粮食为主、多种经营相结合的“三高”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增强农业发
22、展的实力。已有了万亩成都市无公害茶叶基地,千亩有机茶基地项目已正式立项,优质蚕桑、三木药材、花卉、干鲜果、秋淡季蔬菜等农业产品也正朝着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3)城镇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开展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及“一控双达标”工作,降低城市噪声和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新村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使环境优美小集镇创建工作方兴未艾。(4)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天台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旅游环线的建设带动了周围景区的发展。临邛古镇、平乐古镇、南方古丝绸之路等旅游景点的开
23、发建设也已被列入生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1.5 生态经济区域划分及评价1.5.1生态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 划分建设区域,突出各区域重点,充分考虑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发展现状、行政区划等因素,既不影响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又能使示范区生态环境类型与经济类型相协调,生态经济区内环境、经济、资源状况基本一致。1.5.2 生态经济区的划分 按照邛崃市环境现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行政区划,邛崃市生态示范区分为以下三个建设区域:(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东北部,共8个镇乡,共21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5.8%。该区属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是全
24、市最主要的粮油、生猪、奶牛、肉牛、波尔山羊集约化养殖、花木苗圃生产区。(2)丘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中部和南部,共13个镇乡,共52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8.1%。(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经济区:该区位于市境西部,共12个镇乡,共638.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46.1%。该区是南河的发源区和主要水源涵养区,区内经济以种养殖业为主。该区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山风景区为中心,各种自然、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1.5.3 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问题评价(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该区位于境内东北部,属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集,99%以上的土地都已被开发
25、为农耕地、城镇、工矿、道路用地,是全市的主要粮油产区,区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季多种植水稻,总体来看水土流失较轻微,但洪水冲涮和护坡垮塌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由于江河水质污染,灌溉用水水质下降,加之化肥、农药施用量的不合理施用,农田污染较重;秸秆还田尚未全面普及,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肥力呈下降趋势。(2)丘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经济区:区内丘陵起伏、林木稀少,地势不及山区陡峻,坡耕地坡度不如山区大,但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植程度高,坡耕地量大面广,地表植被稀少,土壤裸露严重,中、轻度流失面积量多面广,且受更大的人口增长压力影响,水土流失呈现出加剧趋势。区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3平方公里,占全市
26、水土流失面积的26.7%。由于地处南河干流旁侧,洪水直接泻入南河干流,泥沙淤积对河道行洪的危害直接而明显。该区工业发展迅速,区内临邛镇为川西南重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废”排放总量逐渐增加。虽然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治理成效显著,但是由于缺乏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为零,另外卫生填埋场处理量逐渐饱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形势不容乐观。(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经济区:西部和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区地形起伏,地势陡峻,是全市林地集中区域。但解放后人口增长快,林木砍伐过度,大量荒山荒坡被垦为耕地,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在夹关河和火井河两侧(沿公路)的带状地区内,受人口增长压力
27、的影响,大片林地被垦为农耕地。由于坡耕地面积大,集中成片,坡度大,形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全市绝大部分强度流失面积都分布于此,是全市水土流失的重灾区。由于全市地势自东向西呈坡状急剧上升,夏季东来的暖湿气流在这里被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该区年降水则达1700mm左右,且夏季多暴雨。陡峻的地形、裸露的地表、丰沛的降雨导致了西部和南部山丘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2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邛崃市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邛崃实施现代化建设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距可持续发展仍有一定距离。2.1 人均耕地减少,土壤肥力减退,农业持续增长困难人口基数大
28、、耕地总量少、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人地矛盾较突出,特别是受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影响,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目前,邛崃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低于全国、全省和成都市的平均水平(全省人平土地8.7亩,人平耕地1.23亩);尤其是近几年,城镇、公路建设和城乡建房热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仅1996年至1999年,全市共减少优质耕地4755亩,但人口仍然增长0.27万人。人口的压力同时也使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突出。化肥农药的质量监督不力,市场还存在着劣质产品,农民缺乏科学意识,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大超过标准使用量,造成土壤的肥力减退,农产品产出率下降。人
29、口增长、耕地减少、耕地肥力减退的矛盾突出。此外,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营粗放,竞争力小,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持续增长困难大,农民增收压力大,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2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19。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残次林比例大,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资源能力弱,荒山荒坡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严重,直接影响到岷江,影响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生态系统。目前应作为林业用地的68.25万亩面积中,有林地(郁闭度0.3)只有39.45万亩,仅占林业用地的57.8%,低矮灌木和疏林等低效林(郁闭度0.3)9.08万亩,占14.3%,未成林地
30、及苗圃2.25万亩,占3.3%,无林荒山10.52万亩,占15.4%,25以上应退耕还林坡耕地6.30万亩,占9.2%。全市目前有轻度及其以上水土流失面积310.88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2.5,平均每年侵蚀量达131万吨以上,平均侵蚀模数达到每平方公里每年2488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大幅度下降,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初,市境内尚有虎、豹、熊、猴等动物繁衍生息,如今这些动物都已基本销声匿迹。2.3 生产方式较粗放,环境污染较严重农业结构单一,开发强度不够。农业生产主要是以种植粮油为主的单一型农业经济,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大、产出低。近年来,通过开展“三高”农业的建
31、设,状况有所改善,但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地“养用”结合未能有效进行,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工业企业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高科技含量较低,布局不尽合理,技术开发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不高。工业企业结构性污染导致“三废”排放量大,加上面源污染,全市环境污染有恶化趋势,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均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4生态环境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全市部分干部和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不强,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近期效益,轻远期效益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全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32、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放还不足,项目缺乏保证;开发建设中,往往没有注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规划,或规划后在建设中落实工作滞后。2.5科技、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邛崃教育水平提高很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升学率98.07,初中升学率47.69,较1999年增加8.51,但是还存在个别地方的学校教学条件较差。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企业要实现清洁生产,通过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还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现代化营销管理人才。同样,由于农村科技水平较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开垦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农村
33、缺乏大量的“土秀才”、“农状元”。3. 建设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3.1 未来15年本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概述和有利条件分析3.1.1有利条件分析邛崃市具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政策扶持上,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受到市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2001年6月起,以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要宗旨,在农业、工业等各部门围绕“项目、工程、活动”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建设,现今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1)发展生态农业潜力大。邛崃属于粮食生产基地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在50以上,气候条件好,适宜从事大面积粮食生产。并且由于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微域差异明显,具备
34、独特的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效益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2)生态工业发展初见成效。邛崃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如今的市场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逐渐为企业所接受。如今,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绿色为标志,力争通过ISO9000、ISO14000、GMP等国际认证,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旅游资源丰富。邛崃市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有着多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风景名胜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双休日、黄金假日旅游路线的开通,邛崃市的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35、(4)林业机构健全,林业发展基础较好。现已完成第一期、第二期速丰林基地建设、世行贷款造林、平原绿化等林业工程建设,1998年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如今已取得初步性成果,为实现邛崃生态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5)城镇建设成绩喜人。县城新城区规划建设已经启动,夹关、高埂、前进、平乐等12个城镇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城镇建设沿着生态城镇的方向逐渐走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6)体育、文化场馆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邛崃市体育中心位于市中区文庙街,常年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棋类、健美训练等各类活动。位于市区东星大道的邛崃市图书馆,
36、于1997年8月建成正式开放,199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藏书15万册,其中有珍品四库全书、古籍书,杂志500多种,可供近300人同时阅览。另外还有十方堂“邛窑遗址”文物陈列馆、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场馆,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1.2 未来15年本地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根据邛崃市未来15年发展预测,到2015年,邛崃经济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良好效果,工农业经济效益、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口素质大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3.2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生
37、态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中心,以在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为主要内容,通过统筹规划, 充分发挥邛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现有资源,实行分区开发,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生态走廊,建立生态园区,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实行政策引导,依靠科技驱动,立足综合发展,强化整体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自然生态系统良好循环,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3.3 “十五”期间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目标及分区规划目标 3.3.1 总
38、体规划目标“十五”期间邛崃市生态示范区的主要目标是: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取得较大改善,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邛崃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为:“十五”末期,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主要河流达到国家II类水域要求。3.3.2分期目标2005年总体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人均达到16600元,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收入
39、,无公害农业、特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3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0,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搞好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邛崃的知名度大大提高,邛崃成为山青水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态城市。2010年总体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人均达到26100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森林覆盖面积大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加强,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邛崃发展成为特色产业鲜明的生态经济强市,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化
40、名城,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区。3.3.3 2005年分区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1)平原生态农业经济区:增强科学种田观念,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建无公害粮油、蔬菜基地,争取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发展生态农业。完善水利设施,利用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瘦肉型猪生产,根据市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依靠科技,走“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的道路,使种养殖业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提高效益。在成温邛、新邛路沿线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2)丘陵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经济区:搞好县城向南发展的规划建设,通过绿化、美化建设,改善邛崃整体形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使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0m
41、2;全区工业增加值要达到3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30,科技贡献率达到55,引进环保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的观念,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的产生。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增加固废、污水的处理程度,大大减少对环境影响。在该区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立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3)山地丘陵生态旅游发展区:该区以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中心,以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强天台山及其环线旅游建设;该区还是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护重点区域,调整林业结构,加强速产林和速丰林建设,调整经济林比重;该区气候独特,森林牧草丰富,具有发展种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应积极发展优质茶叶、竹、水果等生产,发展以猪、
42、奶牛、波尔山羊等效益较高的生态养殖业。在西路、南路沿线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绿色生态旅游长廊。4. 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邛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以“营造绿色环境,创办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为建设目标,把生态建设融入各个部门的建设内容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工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环境、生态城市和生态文化等生态产业平台,把邛崃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区域特色显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4.1 生态农业应从发展现代化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入手来增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统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
43、转化,种植业由粮食作物为主向以经济作物和生态养殖业为主转化。主要建设目标:一是建立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二是农田物质良性循环(如秸秆综合利用);三是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四是严格控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量;五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为建立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在坝区建成优质粮油、生猪产业带,山丘区建成优质茶、果、桑、蔬菜产业带,山区建成优质林、竹、药、肉牛羊产业带。到2005年,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到11.6亿元,平均增长3.5%,乡镇企业农产品深加工收入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4%以上,农民人均村收入年均
44、增长5%以上。4.1.1有机食品生产工程有机食品在国外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市场,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生产无污染高质量的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有机茶叶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建设项目,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技术水平、增强当地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有机茶叶基地的建立还可带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促进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茶叶是邛崃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邛茶”早在唐代就以品种优良著称,全市现有茶园5万亩,年产2000余吨,拥有二十多个系列、上百个
45、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十余个省市,远销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地。本规划拟在夹关镇的西南部边缘山区建千亩有机茶叶基地,该区气候条件好,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茶树生长的优势环境,区内无工业污染,水质纯净,空气质量优于国家II级标准,有着有机茶叶生产需要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内茶叶种植面积多,其中成都市无公害茶叶基地已经挂牌,茶农已具有较好的种植、采摘水平,适应有机茶叶生产对劳动力的数量和技术要求。市委市政府、环保局、农业局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基地建设,加大基地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更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运用现代化发展的手段,搞好茶叶种植、有机加工、销售服务的
46、农工商一体化模式,促进茶叶实现产业化,带动生态工业、商业的发展。另外,要以“优质、营养、安全、无污染”为目标,建好商品粮基地,生产优质粮油,充分利用气候、山地、水源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名优茶叶、蚕桑、林竹、水果、蔬菜、中药材、优质肉羊牛等优质农产品生产,鼓励和支持申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发挥邛崃的地域优势,积极培育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以市场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秋淡季蔬菜、山葵、花卉等特色农业,利用邛崃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天然的绿色食品野生蔬菜。注重科技攻关,实施技术更新工程,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要素的比重,增加农
47、产品的产出率,搞好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文君茶叶、平乐竹编、崃山纸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以大带小,形成“公司农户”“基地”带动农户等经济配合体。除夹关千亩有机茶基地外,其它建设规划有:1)平坝、丘陵地区优质水稻及优质油菜生产基地;2)以南宝、道佐、兴贤、高何等镇乡为主的优质10000亩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在石坡、大同、夹关、水口等镇乡扩建10万亩优质蚕桑基地;4)道佐、银杏5万亩楠竹、1万亩笋用竹生产基地;5)以下坝、夹关、天台等镇乡为主的3万亩无公害优质茶叶基地;6)以孔明乡为重点的5000亩黄桷兰生产基地;7)以油榨、水口、火井、南宝等镇乡为主的万亩猕猴桃基地。4
48、.1.2畜牧及其加工业畜牧业要在重点发展生态猪、牛、羊、鱼等优质生态农牧渔产品的同时,逐步实现以草食畜牧家禽为主转化。结合种草养畜,在山丘区建“优质的观光草原、高效的都市牧场”。主要建设规划包括:1)1.2万头奶牛及乳品厂、草场及草产品加工厂;2)年出栏3500头优质肉牛示范基地建设;3)年出栏30万头优质肉羊生产基地建设;4)畜禽改良体系建设,改良牛7万头,羊20万头,母猪3.5万头;5)200亩畜产品批发市场;6)年出栏200万头生猪示范建设基地;7)千亩鲶鱼基地。4.1.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搞好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通过资源化利用,一方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增加土壤肥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规划:对于六兴等大型畜禽养殖场等重点农业污染源,通过建立沼气处理站等有效措施,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料。4.1.4农田生态工程严格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依法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现象,建设“两高一优”的梯、坝、滩基本农田,重点以抓千亩河滩改造工程,建设川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为示范点,推动荒山、河滩的改造利用。提高退化土地治理率,建设排涝功能齐全的稳定高产粮田,综合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推广秸秆还田、加工为饲料和建筑材料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