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_2GDP.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9296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_2GDP.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_2GDP.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_2GDP.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_2GDP.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07 年第 2 期 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 M 2 GDP * 谢 平 张怀清 内容提要 : 对中国 M 2 GDP 表现异常的解释至少需要说明两个现象 , 一是 M 0 GDP 在 1980 年至 1993 年保持上升趋势 , 但 1993 年以后则相对比较稳定 , 而 M 2 GDP 在 1985 年以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 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国 M 2 GDP 比其他国家高 。 从货币基础 理论出发 , 本文认为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巨 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 M2 GDP 异常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 : 融资结构 不良资产 M2 GDP 一、引 言 中国 M 2 GDP

2、 表现异常 , 一是其逐年增加 ( 见图 1) ; 二是无论在增长速度 ( 钟伟、黄涛 , 2002) , 还是在具体时点 ( 刘明志 , 2001; 余永定 , 2002 年 ; 江春 , 2004) , 都高于其他国家。这个现象受到理论 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一些文献 ( 易纲 , 1996; 郑 小胡 , 2003; 赵留彦、王一鸣 , 2005) 认为中国 M2 GDP 异常是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的结果 , 但这个观点不能解释中国 M2 GDP 高于其他国家 M2 GDP 的事实 , 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中国经 济货币化程度比美国、英国等国家高。一些文献 ( 郑小胡 , 2003) 用货币

3、流通速度下降解释 M 2 GDP 偏高 , 货币流通速度用 GDP M 来表示 , 在未能说明货币 流通速度下降原因的情况下用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解释 M2 GDP 异常现象存在同义反复问题。一 些文献 ( 刘明志 , 2001; 余永定 , 2002; 钟伟、黄涛 , 2002; 江春 , 2004) 提及但没有详细说明商业银行不 良贷款的存在对 M2 GDP 影响的机理和条件。一些研究者 ( 刘明志 , 2001; 余永定 , 2002) 认为中国 图 1 1985 年至 2005 年 M 2 GDP 的变化趋势 * 谢平 ,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 邮政编码 : 10

4、0083, 电子信箱 : xieping pbc. gov. cn, ; 张怀清 , 中国人 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 邮政编码 : 100800, 电子信箱 : zhuaiqing pbc. gov. cn。作者感谢与刘向耘、尹小兵、刘斌 和陆磊的讨论 , 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本文不代表作者所供职单位的观点 , 文责自负。 27 谢 平 、 张怀清 : 融资结构 、 不良资产与中国 M 2 GDP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是导致中国 M 2 GDP 异常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些研究者 ( 伍志文 , 2003; 赵平 , 2004; 李洪慈 , 1999; 马明和、王宇伟

5、 , 2005) 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是导 致中国 M 2 GDP 异常的原 因 , 以资本市场发展说明中国 M 2 GDP 异常不能解释中国 M 2 GDP 高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事实 , 因为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要比中国发达。对于中国高 M 2 GDP 是否存在风险也有两种截 然不同的观点。王同春、赵东 ( 2000) 认为 超额货币可能成为中国银行体系不稳定的重大隐患 。 江春 ( 2004, P5) 认为 中国过高的、且不断上升的 M2 GDP 比率不但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金融风 险 , 而且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宏 观经济环境 , 不利于中国 经济实现市场化及国际化 。秦朵 ( 20

6、02, P353) 认为 M 2 GDP 的 !过高 , 并不一定预示着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增大。这也意味着 , M2 GDP 比例并不一定是监测宏观 金融风险程度的有效统计指标。 韩平、李斌、崔永 ( 2005, P46) 认为 不必 为 M2 GDP 的较快上升过于担忧。 张杰 ( 2006) 认为政府部门对银行体系的有效控制和居民部门对 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是导致中国 M 2 GDP 高于其他国家的金融制度基础。本文侧重于融资结构 和不良资产对中国 M2 GDP 影响。 从已有货币理论出发 , 通过考察 M2 GDP 各组成部分 , 本文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 银 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和

7、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导致中国 M2 GDP 异常的主要因素。 本文 第一部分为货币形式与中国 M2 GDP 特征 ; 第二部分考察融资结构对 M 2 GDP 的影响 ; 第三部分 是不良资产对 M2 GDP 的影响 ; 第四部分是结论及评述 ; 附录 1 和附录 2 提供了有关数据的来源及 相关比例。 二、货币形式与中国 M2 GDP 特征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 导致货币 存在的必要条件有三个 ( Kocherlakota, 1998a, 1998b; Kiyotaki et al, 2002; Temzelides and Yu, 2001; Holthausen and Monne

8、t, 2003) : 缺乏需求的双重巧合 ( the absence of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 ) 、承诺 实施的有 限性 ( the lack of commitment) 和某种程 度的非对 称信息 ( asymmetry of informat ion) 。以上三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 , 就可能不需要或者使用较少的货币。由 此 , 经济单位的传统习惯、社会信用水平和交易支付技术水平等因素将影响经济单位对货币的需 求 , 社会环境和经济体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国 M GDP 之间的差异。例如 , 在完全计划经 济体制下 , 无需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 在市场

9、经济体制下 , 为了完成交易 , 经 济单位必须持有货币。 1978 年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然增加货币需求 , 导致 1980 年至 1993 年 M0 GDP 上 升 , 这是中国经济货币化的表现。然而中国经济货币化未能完全解释中国 M2 GDP 和 M0 GDP 的 变化趋势间的差异 , 经济货币化不仅体现在 M2 GDP 上 , 也应体现在 M0 GDP 上。 M0 GDP 在 1980 年至 1993 年保持上升趋势 , 1993 年以后尽管有波动 , 不过总体变化不大 ( 图 2) ; 而中国 M2 GDP 在 1985 年至 2005 年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 图 1)

10、 。同时经济货币化也不能解释中国 M2 GDP 高于美 国、英国等国家的事实。 作为交易媒介 , 货币形式沿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方向演化 , 经历了商品货币、金属铸 币、商业银行存款和中央银行纸币等形式。在目前的经济交易中 , 金属铸币的使用很少 , 中央银行 纸币的使用比例也不高 , 大多数交易通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完成。例如 , 在美国 , 1999 年 12 月末通 # 这里的货币指商品货币、金属铸币或中央银行纸币。 M GDP 中的货币 M 可以指 M0 、 M1、 M2 。 28 # 2007 年第 2 期 图 2 1980 年至 2005 年 M 0 GDP 的变化趋势 #

11、货占M 1 的比重为 42 12% , 占 M 2 的比重为 10 43% ; 在中国 , 大量交易通过银行活期存款完成 ( 见图 3 ) 。然而 , 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具有不同的特性。针对这种现象 , 格 % 利和肖提出了区分外部货币 (outside money) 和内部货币 ( inside money) 的观点。 对目前世界上多 数国家而言 , 外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 ( 或者其他政府机构 ) 提供的法定货币 , 在货币量中占的比例较 低 ; 作为商业银行存款 , 内部货币在货币量中占的比例很高。 图 3 M 0 M 1 、M 0 M 2 的比例变化趋势 在中国 , M

12、 2 = M 0 + 企业活期存款 + & 准货币 = M 0 + 企业活期存款 + 储蓄存款 + 定期存款 + 其 他存款 = M0 + 内部货币。 由于 M 0 GDP 在 1993 年以后有波动 , 不过总体变化不大 , 可以推知中 国 M2 GDP 上升归因于内部货币的上升 , 也就是企业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的 上升。 1993 年至 2005 年 , 内部货币中储蓄存款比例在 50% 以上 , 但有下降趋势 , 其中居民活期存 款比例有上升趋势 , 而定期存款比例有下降趋势 ( 表 1) ; 内部货币中 , 企业存款比例在 34% 左右。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环境下

13、 , 内部货币的结构是货币持有者和商业银行行为的结果。 三、融资结构、内部货币和 M2 GDP 除外部货币外 , 经济单位持有财富主要有两种方式 : 金融资产和实 际资产。金融资产有两种基 本类型 : 一类是债权债务的合同关系 , 如私人借贷、公司债券和银行存款等 ; 另一类是股权投资关 # Mishkin, Frederic S. ,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 sixth edition) , P58. % 文中涉 及的货币供应量的季度数据都来源于各期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 货币是根据其承担的职能定

14、义的 , 各个国家内部货币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 , 清楚 确定内部货币的 统计范围却存 在一 定的困难 , 由此各个国家货币量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 , 但这种统计范围的差异不能解释我国 M & 2006 年第一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 P110。 2 GDP 上升的事实。 29 谢 平 、 张怀清 : 融资结构 、 不良资产与中国 M 2 GDP 系 , 如股票等。这两类金融资产关系对 现金流的索取权不同 , 在无风险套利情 况下 , 对同一个企业而言 , 债券风险收益 较低 , 股票风险收益较高。在历史传统、 法律制度等因素影响下 , 经济单位依据 风险偏好和约束条件选择债券和股

15、票的 持有比例。这样 , 一方面经济单位对 金 融工具的选择受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发 展的限制 ; 另一方面经济单位的选择也 影响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目 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类金融系统 , 一是 诸如日本、德国的商业银行占主导的金 融系统 , 二是诸如美国、英国的金融市场 占主导的金融系统。 为了在一个截面上对比金融系统结 构的差异对内部货币量的影响 , 这里暂 且不考虑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细节 , 假设资源禀赋、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相 同 , 同时假设金融系统结构不影响生产 和消费 , 这样 GDP 相等。假定货币有三 表 1 年度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

16、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内部货币各组成部分构成比例 储蓄存 款 内部货币 居民活期存款 居民定期存款 内部 货币 内部货币 0 5240 0 1114 0 4126 0 5429 0 1181 0 4248 0 5611 0 1113 0 4498 0 5724 0 1136 0 4588 0 5726 0 1244 0 4483 0 5725 0 1245 0 4480 0 5601 0 1378 0 4223 0 5363 0 1516 0 3847 0 5172 0 1566 0 3607 0 5182 0 1677 0 3505 0

17、5143 0 1743 0 3400 0 5139 0 1780 0 3359 0 5134 0 1776 0 3358 企业存款 内部货币 0 2966 0 3324 0 3250 0 3312 0 3546 0 3482 0 3493 0 3676 0 3614 0 3579 0 3598 0 3640 0 3500 个层次 , 一是流通中的外部货币 M0 , 二是狭义货币 M1 , 三是广义货币 M2 , M1 包括 M0 和商业银行 不超过一年期限的存款 , M2 包括 M 1 和超过一年期限的存款 。需要注意的是 , 商业银行负债统计 在货币量中 , 而其他非金融机构的负债不统计在货

18、币量中。 假设在无数消费者和生产者中 , 个体 A、 B 由于某种原因 拥有资金剩余 , 分别持有一单位外 部货币 , 个体 C、 D 分别有一单位资金需求 , 并且假定资金需求者获得资金后将持有外部货币。 ( 一 ) 金融系统中存在金融市场 , 不存在商业银行 首先假定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 , 资金剩余者和资金需求者直接交易 , 个体 A 和个体 C 签订债权债务关系 , 个体 B 和个体 D 签订了股权投资关系 , C 和 D 分别获得 并持有一单位资金。 这仅仅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 , 这种金融交易本身对按上述定义统计的货币供应量 M0 、 M1 、 M 2 没有 影响 ( 当然 ,

19、 这种交易本身会促进经济发展 , 而间接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 。 实际上 , 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没有通过正式金融市场而直接进行的金融交易 , 资金供给者 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签订一种契约合同 , 以保证双方的利益 , 如民间借贷等 , 他们仅仅是货币使 用权的转移 , 对货币统计量没有直接影响。但诸如民间借贷式的直接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需要具备 严格的条件 , 很多交易未能实现。相对于经济 单位间的直接金融交易 , 现代金融市场是一项极其严 密的制度安排 , 拓展了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交易机会 ,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福利。两个体 A、 B 通过现代金融市场与资金需求者 C、 D 签订债权

20、债务关系 , 或者股权投资关系 , 仅仅提高了信 息的真实性程度 , 交易合同的实施更有保证 , 根据上述假定和货币统计口径 , 货币 M0 、 M1 、 M 2 依然 没有变化 ( 这里没有考虑现代金融市场会促进经济发展而间接地导致对货币需求的增加 ) 。 # 可以是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甚至开发金矿而获得金币等方式而获得的外部货币。 30 # ( 二 ) 金融系统中存在商业银行 , 没有金融市场 2007 年第 2 期 作为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 , 在吸收存款的金融交易中 , 储户为债权人 , 而商业 银行为债务人 ; 在发放贷款的交易中 , 商业银行为债权人 , 贷款者为债务人。

21、经济中两个体 A、 B 分 别将一单位外部货币存于商业银行 , 并且和银行签订的储蓄合同分别为一年和五年。作为金融中 介 , 商业银行很快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者个体 C、 D。这样 , 商业银行资 产负债表的负债方的储蓄存 款多了两货币单位 , 一单位为一年期的 , 一单位为五年期的 ; 商业银行资产项下多了两货币单位债 权。根据假定和定义的货币统计口径 , M0 未变 , M1 增加一单位货币 , M2 增加两单位货币。这里 省略了资金剩余者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和贷款者之间签订复杂合同关系以及商业银行要拿出一 些外部货币作为准备金的情况 , 但这并不影响资金剩余者通过作为中介的商业银行与资金需

22、求者 发生借贷关系导致货币量 M1 、 M 2 增加的结论。 ( 三 ) 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共存 以上两种极端假设由 于缺乏商业银行或者金融市场而降低了社会的福利 , 其主要是服务于分 析的目的 , 现实经济中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并存。假定金融系统由商业银行和金融市 场组成。个体 A 储蓄一单位货币于商业银行 , 期限为一年 , 即刻商业银行又将 1 单位可运用资 金发放给资金需求者 C。结果 ,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发生变化 , 资产项下增加 1 单位债权 , 负债 项下增加 1 单位存款。这样 M0 未变 , M1 和 M 2 增加一单位。 B 通过金融市场直接借给资金需

23、求 者 D, 这仅是发生了资金使用权的转移 , 对货币统 计量没有影响。 从上 述三 种 情况 可 以看 出 表 2 金融结构与货币量 0 1 2 不存在商业银行 , 仅存在直接借贷 未变 未变 未变 统计的内部货币量存在差异。在 资源禀赋、消费者 偏好和生产技 术相同的情况下 , 商业银行主导 的金融系统中的货币量 M2 多于金融市场主导的金融系统中的货币量 M2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 金 融系统结构差异并非是商业银行主导的和现代金融市场主导这种简单的划分 , 例如 , 在一个未建 立 现代金融市场的落后国家 , 低效率的商业银行导致经济中存在大量非正规借贷 , 这种非正规借贷也 仅仅是货

24、币使用权的转移 , 其对内部货币的影响甚微。 中国金融系统是商业银行主导的 , 受现有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约束 , 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成为 中国居民首选 , 内部货币增长迅速 , 导致中国 M2 GDP 逐年上升。有些文献认为中国高储蓄率是 解释 M 2 GDP 上升的原因。如果一个国家居民储蓄率很高 , 但若所有储蓄都通过金融市场或者通 过非正规金融方式进行交易 , 那么货币量也将不多 , M 2 GDP 将不会很高。居 民高储蓄率只有在商 业银行主导型的国家 , 才可能导致高 M2 GDP , 但高到什么程度 , 还要受金融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其 他因素影响。 同时 , 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历

25、史沿革和环境不同 , 在既有环境下依据风险偏好经济单位选 择是把剩余资金存于商业银行 , 还是进行直接贷款、购买债券、股票等 , 这种选择既受已有金融工具 品种的限制 , 也影响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 但都是经济单位行为优化的结果。经济单位行为 结果影响金融系统中内部货币的多寡 , 即影响 M2 GDP 的高低 , 这样 M2 GDP 的高低不能表明 一 # 这里若假定 A 储蓄时间为五年 , 则 M0、 M 1 数量不变 , M2 增加一单位。 31 # ( 见表 2) , 根据货币量统计口径 , 在实体经济相同情况下 , 经济单 位选择金融工具类型的差异导致 仅存在商业银行 ,不存在

26、直接借贷 未变 增加一单位 增加两单 位 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并存 未变 增加一单位 增加一单 位 谢 平 、 张怀清 : 融资结构 、 不良资产与中国 M 2 GDP 个经济体金融风险的高低。 四、不良资产与中国 M 2 GDP 以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未必能够完全解释中国 M 2 GDP 高于其他国家的事实 , 因为很多 国家也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商业 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影响 M M2 GDP 与其他大多数国家间的 差异。 ( 一 ) 货币异质性、不良资产与商业银行货币虚增 2 GDP, 可以部 分解释中国 对商业银行起源相对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其从货币兑换者演化而来。商业银行存款能够在很大

27、 程度上替代早期的金属铸币和现代的中央银行纸币充当交易媒介 , 主要是其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 支付和交易成本 , 并且随时能够以不低于面值兑换为外部货币。然而 , 外部货币和内部货币、内部 货币的组成部分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异。首先 , 外部货币与内部货币是异质的。作为法定货币 , 纸币 不存在其价值低于面值的可能性。由于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存在 , 商 业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存在低于其面值的可能性。其次 , 内部货币 ) 商业银行负债 ) 本身是异质 的 , 不同商业银行的负债具有不同的不可兑换风险。在我国统计的货币供应量中 , M1 中的活期存 款、 M 2 中的准货币是

28、由不同风险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负债构成 , 如活期存款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 活期存款和农村信用社的活期存款 , 显然它们 具有不同的可兑换风险。 货币异质性导致内部货币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出现差异。如果某一商业银行经营不善 , 商 业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面值 , 显然其将不能够承担交易媒介的职能 , 也就是作为内部货币已 不存在。但由于诸如存款保险制度等政府干预的存在 , 经济中坏银行可能没有及时倒闭清算或者 补充资本金 , 结果部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存款尽管不能承担交易媒介的职能 , 但仍然统计为 内部货币 , 这将导致内部货币出现名不符实的现象。如果多数商业银行大量出现不良资产 , 并

29、且商 业银行又存续经营 , 在现行货币统计口径下 则会出现内部货币虚增的现象。下面结合商业银行资 产负债表说明不良资产导致内部货币虚增的机理。 假定在时间 T 期末代表性商业 表 3 银行 A 对外 公布 简化 资 产负 债 表 资产 负债 1 0 本充足率 , 并且有 1 r1 0, L 1 + L 2 1 资产 负债 1- r 1 布 , 其中实际损失为 K , 则其资产 负 1 债如表 4 所示。假定商业银行最 低 # 在不存在隐性政府担保的情况下。 32 # ( 表 3) , 在资产 方有贷款 L 和有 价 L D 证券 L , 在负债方有存款 D 和权益 r 二 、 有价证券及投资

30、L 二 、 所有者权益 D 1- r 资本 D 0 , 其中 r 1 为商业银行资 1- r1 L+ L D 1 2 0 1 表 4 = D 。按照内 部货币 统计 口 1- r 径 , 商业银行 A 资产 负债表中计 入 一 、 贷款 L- k 一 、 各项存款 D 内部货币的存款为D 0 。 r L 2 0 业银 行 A 有 不良 资产 没 有对 外 公 L + L - k D - k 1 2 0 资本充足率要求为 r2 , 其中 1 r r 1 r 2 2 0, 那么商业银行 A 最低权益资本要求为 r 1- 2 r 1 D 2007 年第 2 期 0 - r 2 K 。如果 1- r1

31、 D 0 - K 不少于 r 1 1- r 1 D 0 - r2 r 2 K , 则统计的内部货币量为 D 0 , 仍没有变化。 如果 # 1- r 1 1- r 1 D 0 - r2 K , 则统计的内部货币量 D 0 会有变化。假若经济中可使用 资金 一定 , 商业银行 A 按自身实际有效资产进行重组 , 在商业银行法定资本充足率为 r 1- r 2 2 的情况 下 , 商业银行 A 重组后的资产负债如表 5 所示。 T 期末商业银行 A 的内部货币为 r 2 - r1 1- r 1 D 0 - ( 1- r 2 ) K 。相对商业银行 A 未重组情况下内部货币减少 1- r1 D 0 +

32、 ( 1- r2 ) K 。假若 商业银行 A 实 际损失占商业银行资产比例为 R = K L1 + L 2 = K 1 1- r 1 D 0 = ( 1- D r1 ) K 0 , 则有 K = R 1- r 1 D 0 。则按照商业 银行 A 对外公布的资产负债统计的内部货币虚增 若资本充足率没有 表 5 资产 银行 A 虚增 内 部货 币 r 2 - 1- r1 r1 D 0 + 1- 1- r 2 r 1 RD 0 。 负债 1- r 2 RD 0 , 其 中 R 为商业 银 一 、 贷款 二 、 有价证券及投资 L1 - K L2 一 、 各项存款 二 、 所有者权益 1- r r2

33、 1 D D 0 0 - ( 1- - r 2 K r 2) K 行 A 的 不良 资 产损 失 率 , D 0 为 商 业 银 行 A 统计在货币量中的内部 货币。 资金运用 L1 + L 2 - K 资金来源 1- r 1 1- r 1 1 D 0 - K ( 二 )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中国 M 2 GDP 在经济转型时期 ,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各方行为作用的结果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 了大量不良贷款 , 并且持续存在于商业银行 , 张杰 ( 2006) 、陈野华等 ( 2006) 对此现象的制度背景进 行了论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重组的经历表明 , 重组前国有商

34、业银行权益资 本基本为零。中国 M2 GDP 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 一是巨额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存在表明商业 银行配置资金效率低 , 影响 GDP 的增长 ; 二是在资本充足率为正的要求下 ,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 的巨额不良资产导致经济 中内部货币虚增。 在假定中国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变的情况下 , 通过估计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实 际资产损失的方式可以估计中国虚增的内部货币量。要精确估计中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实际损失存 在一定困难 , 四家国有银行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 可以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率为标准估 计去掉虚增内部货币后的中国 M2 GDP 。施华强 ( 2005, P2

35、8) 估计的中国 1994 年至 2005 年第二季 度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如表 6 所示。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6 年的统计 , # 商业银行重组的资金来源有多种形式 , 在经济中其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不高于 最低资本充足 率的情况下 , 比较 简单 的假设是商业银行 A 原有的债权人对商业银行 A 进行重组。若资金来源于其他商业银行 , 则其他商业银行相应减少存款 , 对 货币 量的影响和商业银行 A 减少存款具有同样的效果。假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注入资本金 , 例如在中国的情况下 , 则 短期的效 应是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 长期引起通货膨胀 , 名义 GDP 增

36、长 , M2 GDP 降低。 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33 D 0 - K 少于 变化 , 即 r = r , 则商业 谢 平 、 张怀清 : 融资结构 、 不良资产与中国 M 2 GDP 到 2006 年第一季度末 , 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理不良资产 8663 4 亿元 , 阶段处置进度为 68 61% , 资产回收率为 24 2% , 现金回收率为 20 84% , 考虑到剩余不良资产会更难回收 , 假定剩余 的 31 39% 的不良贷款资产回收率为 15% , 则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回收率为 21 31% 。根据不良 资产比率和不良资产回收率 , 这样可以得到 199

37、4 年至 2005 年每年实际损失占银行资产的比例 R , 从而可以推导 1994 年至 2005 年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虚增的内部货币量 RD 0 , 并且由此可以推导出 GDP 表 6 年度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 不良贷款率 0 25 0 27 0 294 0 3200 0 4000 0 4400 0 5511 0 4929 0 4265 0 3579 0 3411 0 3589 R 消除虚增内部货币后 M 2 GDP 0 1967 0 8118 0 2125 0 2313 0 2518 0

38、8145 0 8504 0 8946 0 3148 0 8901 0 3462 0 9261 0 4337 0 8324 0 3879 0 9391 0 3356 1 0697 0 2816 1 211 0 2684 1 1988 0 2824 1 198 这里暗含的假定是包括诸如农村信用社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实际损失比例与国有商业银行相 同 , 由此可能存在对中国商业银行虚增内部货币量低估问题 , 导致消除虚增货币量后的中国 M2 GDP 估计仍然偏高。 五、结论与评述 第一 , 在现实经济交易中 , 存在物物直接交换、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和信用交换等多种交易方 式 , 而信用交换的发展无疑将减

39、少以货 币为媒介的交易 , 这可以解释 M0 GDP、 M 1 GDP 、 M2 GDP 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差异 ,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 , 经济货币化过程可以部分解 释在 1980 年至 1993 年期间中国 M GDP 上升过程。 第二 , 货币统计口径、非正规金融等多种因素影响 M2 GDP 高低 , 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和银 行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导致了内部货币量的虚增是中国 M2 GDP 偏高 的最重要原因 , 同样的原因也可能导致了日本 M2 GDP 比西方其他国家高 ( 钟伟、黄 涛 , 2002) 。 第三 , 本文认为 M 2 GDP 的

40、高低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 它和金融风险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 我们不能从高 M 2 GDP 推断出金融风险必然高 , 从而提出各种建议。当然就中国而言 , 这并不表 明认为中国金融系统风险低。 参考文献 艾伦 +盖尔 , 2002: 比较金融系统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 , 2002: 金融系统演变考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陈野华、卓贤 , 2006: 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 务重组 (, 经济研究 (第 3 期。 杜子芳 , 2005: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沉淀率与货币供应量 ) ) ) 中国货币供应量过大的原因分析 (, 管理世界 (第 1 期。

41、郭浩 , 2002: 中国的 !超额 货币需求 (, 管理世界 (第 6 期。 韩平、李斌、崔永 , 2005: 中国 M2 GDP 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分析 (, 经济研究 (第 10 期。 江春 , 2004: 中国超额货币问题的制度分析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第 4 期。 李洪慈 , 1999: 论中国当前超额货币供应与潜 在的结构性通货压力 (, 财经问题研究 (第 4 期。 刘斌 , 2005: 资本充足率对信贷、经济及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 金融研究 (第 8 期。 刘明志 , 2001: 中国的 M2 GDP( 1980 ) 2000) 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 (

42、, 经济研究 (第 2 期。 # 2005 年为第二季度的数据。 34 ( 1- R ) ( M - M ) + M 减去虚增内部货币后的中国M GDP= ( 见表 6) 。 刘鹰 , 2003: 中国超额货币的思考 ) ) ) 边际消费倾向说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第 5 卷第 6 期。 2007 年第 2 期 10. 马明和、王宇伟 , 2005: 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货币迷失、非 FDI 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 管理世界 (第 11 期。 彭兴韵、包敏丹 , 2005: 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 (, 世界经济 (第 11 期。 秦朵 , 2002: 居民储蓄 ) )

43、) 准货币之源 (, 经济学 ( 季刊 )(, 第 1 卷第 2 期。 王同春、赵东 , 2000 年 : 中国超额货币的成因及影响研究 (, 国际金融研究 (第 8 期。 王毅 , 2002: 用金融存量指标对中国金融深化进程的衡量 (, 金融研究 (第 1 期。 施华强 , 2005: 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 : 1994 ) 2004(, 金融研究 (第 12 期。 尉高师、雷明国 , 2003: 中国的 M2 GDP 为何这么高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第 5 期。 伍志文 , 2003: !中国之谜 ) ) ) 文献综述和一个假说 (, 经济学 ( 季刊 )

44、(。 许宪春 , 2006 年 : GDP 数据修订对若干问题的影响 (, 经济界 (第 4 期。 易纲 , 1996: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 : 1984) 1993(,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余永定 , 2002: M2 GDP 的动态增长路径 (, 世界经济 (12 期。 曾令华 , 2001: 论中国对 GDP 的比例 (, 金融研究 (第 6 期。 张杰 , 2006: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 经济研究 (第 6 期。 赵平 , 2004: 中国超额货币供应的股市需求分析 (, 商业经济与管理 (第 6 期。 赵留彦、王一鸣 , 2005: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 : 一

45、个新的分析视角 (, 中国社会科学 (第 4 期。 郑小胡 , 2003: 中国超额货币成因的综合分析 (, 上海金融 (第 9 期。 钟伟、黄涛 , 2002: 从统计实证分析破解中国 M2 GDP 畸高之谜 (, 统计研究 (第 4 期。 周小川 , 2004: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 www pbc gov cn。 Curzio, G , 1995, Money, Trust, and Central Banking ,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 47, P217 ) 237. Holthausen, C. and Monnet, C. , 2003, Money and Payment: a Modern Perspective ,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