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中美术教学设计范例(二).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8646985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9.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中美术教学设计范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中美术教学设计范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中美术教学设计范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中美术教学设计范例(二).docx(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高中美术教学设计范例(二)12 简答题(江南博哥)请按所提供的教材内容,设计l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课题】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具象艺术作品,了解具象艺术的基本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中外具象艺术代表画作,能够加深理解和感受,对具象艺术作品做出初步、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对具象艺术的鉴别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教学重点】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意义,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教学难点】体会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讲述故事,激趣导入教师讲述五代时期黄筌画鹤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具象艺术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艺术类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刻的意义,并顺势导入课题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环节二:新课讲授,感知分析教师播放作品清明上河图,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通过观察后说出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

3、荣景象,通过画面我们可以感受宋代当时的社会生活发展状态。以此了解具象艺术具有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的特点。教师播放教皇英诺森十世和蒙娜丽莎,并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两幅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可以从人物的表情当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肖像中体会到人物的神态、气质、精神面貌等特征,由此得出具象艺术具有艺术形象典型性的特点。教师播放货郎图,并让学生观察讨论:从画面呈现的内容,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呈现出货郎肩挑杂货担,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的情节。由此得出具象艺术具有叙事性的特点。教师将三幅作品共同呈现,提问:通过以上三幅中外作品,你能归纳具象艺术具有哪些特点吗?学生

4、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具象艺术具有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艺术形象典型性、叙事性等特点。环节三:巩固提高,对比欣赏教师分别播放血衣田横五百士和拿破仑一世加冕。学生欣赏图像并分组讨论“为什么具象艺术要塑造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是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教师播放占领总统府夯歌,让学生分组讨论:图中人物在做什么?作者想表现出什么意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能够体现出作者意图,这反映了具象艺术具有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环节四:课堂延伸学生欣赏部分艺术大师的具象美术作品,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赏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赏析作品,从而掌握学生对

5、鉴赏具象美术方法程度的了解。)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出具象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教师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具象艺术的经典作品,写一篇200字的鉴赏短文。【板书设计】13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内容,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课题】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佛教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欣赏

6、的方法,掌握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去鉴赏建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中西方宗教建筑的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佛教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不同。【教学难点】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欣赏法、情景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工具】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问:同学们能看出这是哪类建筑的图片?学生回答:寺庙和教堂。教师追问:同学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西方宗教建筑的不同风格特点。引出本节课题。环节二:讲授新课1多媒体展示洛阳白马

7、寺和巴黎圣母院两幅建筑的图片。提问:这两座宗教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回答: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相辅相成,对称分布,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的宗教建筑强调单体内部的连体结构,多建于城市中,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2多媒体展示山西应县木塔以及米兰大教堂的图片。提问:中西宗教建筑在材料及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中国的宗教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多层斗拱相结合。而西方宗教建筑多以石头为骨架,多由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组成。3多媒体展示大雄宝殿、夏特尔大教堂的内外装饰。提问:中西宗教建筑在装饰工艺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中国的寺院建筑在大殿外部房顶一般

8、铺青瓦,殿堂门外柱体上绘有各种图案,内部金碧辉煌,与绘画结合紧密。西方的宗教建筑多采用圆雕和高浮雕,教堂雕饰精美,整体设计具有雕刻的力量之美。环节三:拓展提升巩固知识,学生分析布达拉宫和科隆大教堂两幅图片。环节四:总结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佛教和西方哥特式的建筑特点。开放型作业:在你的家乡周围看看有哪些宗教建筑?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赏析,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板书设计14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9、 参考解析:【课题】隶书源流与赏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隶书的形成过程及审美特征,掌握隶书用笔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上文字与图片材料的研究性学习、教师示范、实践练习等方式,较为准确地掌握隶书的笔画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书法艺术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中国文化艺术之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书法精神。【教学重点】了解隶书的审美特征。【教学难点】用笔技法和结构规律的学习。【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指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宣纸等【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书法现场创作视频片段

10、,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氛围,师生一起感受书法创作过程的艺术美。视频结束,提问学生:有谁能看出视频中书法家创作的是哪一种书体?学生回答后教师揭晓答案隶书。教师提问:为何隶书又有汉隶之称?隶书是在哪个朝代出现,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进而引出课题隶书源流与赏析。活动二:新课讲授(一)交流分享,了解形成过程小组代表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隶书形成过程,看哪个小组了解的最正确、最全面。交流结束后教师总结:隶书最开始只在民间和非正式场合中使用,辅佐篆书来承担记录和传达功能,在秦代,隶书独立成为一种字体,但仍为篆书的辅助书体,直到汉代,隶书才成为正式的主要字体,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并在东汉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峰

11、,故又有汉隶之说。(二)篆隶对比,思考不同教师PPT展示篆隶书法图片,引导学生从字形的宽窄高矮取势、线条和笔画、笔锋的变化、提按轻重等多方面观察两者之间的不同。师生一起总结:在结构上,隶书已经彻底抛弃了小篆以前的象形原则,变小篆的弧线为直线,改弧线连笔为数笔直画,变瘦长为宽匾,并有了横、竖、点、撇、捺、钩等基本笔画,汉字自此基本定型。在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篆书笔法技巧和线形单一,隶书线形的粗细、方圆、曲直、长短以及笔锋的藏、露、转、提、按和运笔的快慢呈现出更丰富的变化。隶书更加注重笔画字形的装饰美化,重结构空间的分隔布置。展示汉隶的代表作之一曹全碑,感受其秀逸多姿风格和匀称的结体,感受隶书的艺

12、术美。(三)示范笔画技法,总结结构规律以曹全碑为例,教师对其用笔方法做简单叙述及示范。首先介绍用笔的基本技法:隶书的用笔,起笔时讲究藏锋逆入,即逆锋人笔,并将锋尖藏在点画之中。收笔时或藏锋倒收,或出锋顺势提收。最典型的笔画是蚕头燕尾的横与捺,以及撇画。但这种装饰性很强的笔画在一字之中往往不易重复出现,即所谓“蚕无二设,雁不双飞”。教师示范横竖撇捺的用笔技法,学生观察,横:横画有两种:不带雁尾的横,起笔时藏锋逆入,顿笔铺毫,调整蓄势后向右行笔。收笔或回锋倒出,或藏锋顿收。带有雁尾的横画收笔时先渐渐按笔,再顿笔,然后逐渐提笔顺势出锋收笔。竖:隶书的竖画,起笔时藏锋逆入,稍顿铺毫,调峰蓄势后向下力行

13、,收笔或藏锋顿收,或稍稍出锋。示范后,教师总结隶书的结构规律:因字立形,扁方取势。左撇又磔,两旁舒展。上紧下疏,有收有放。分布匀称,匀中求变。活动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按照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根据教材提示,选取曹全碑部分临摹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注意事项。临摹完成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活动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一起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再次梳理隶书结构特点及审美规律,加深印象。作业:出示图片,尝试将图中小篆转换成隶书,写完后与曹全碑对比,下节课师生交流。【板书设计】15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

14、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课题】奇妙多姿变幻无穷手工扎染【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扎染的概念和艺术特点,掌握扎染的基本工艺流程,着重学习并利用扎结方法进行印染。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模拟传统艺术工坊的活动,制作一件扎染作品。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印染工艺的设计和制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扎染奇妙多姿、变幻无穷的艺术风貌和魅力,形成保护我国宝贵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扎染的基本工艺流程,实际创作一幅扎染布艺作品。【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将画稿

15、图案扎结,尤其是组合使用缝扎、捆扎、夹扎以达到最优效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自棉布、线绳、染料、针、剪刀、夹子、不锈钢盆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纪录片并讲述:在云南的苍山洱海有一对白族青年男女殉情于蝴蝶泉边,人们在白布上扎出蝴蝶图案以纪念他们,这就是扎染工艺的由来。从而导入课题。环节二:感知扎染魅力(1)请学生欣赏一组传统扎染作品,结合大屏幕上的相关背景资料,梳理出扎染的概念、用途和历史发展。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扎染?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扎染是将纺织面料运用打结、捆绑、缝缀等扎结方法进行处理后染色的手工印染艺术;扎染广泛应用于服装、衣

16、饰、布艺等;扎染自秦汉起流行,历经唐宋至明清,技艺越发成熟,制作精巧,种类繁多。在我国的云、湘、川等地区,扎染仍是重要的手工艺术。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各自的扎染艺术风格。(2)请学生着重欣赏云、湘、川三地的扎染代表作品,同桌两人一组思考探究:从视觉效果方面来看,扎染有哪些艺术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面料由于被捆扎的压力不同,浸染程度也会不同,从而产生深浅虚实的色晕纹理或神奇多变的肌理效果,同时,不同面料,不同扎结方法和各种染色技术的巧妙运用,使扎染呈现出随心所欲、奇妙多姿、变幻无穷的艺术风貌,形成自由、新奇、朴质和富有人情味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环节三:实践设计创作(1)大屏幕播放关于扎染工艺主要

17、制作流程的纪录片,在关键环节,教师暂停播放并详细讲解,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工艺:描绘图稿、扎结、染色、水洗、拆线、后处理。观看视频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常见的扎结方法有几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有缝扎、捆扎、夹扎三种方法。(2)教师现场示范捆扎法,印染出一个简单的纹样,学生仔细观摩。(3)学生四人为一组,组建自己的传统艺术工坊,分工合作,提倡三种扎结方法灵活组合使用,大胆设计图案并实际制作一件扎染布艺。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强调水煮染色时注意安全,表扬有创意且做工精细的小组,并对个别小组进行技法指导。环节四:展评小结,布置作业教师请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学生从图案设计、扎结工艺、晕

18、染程度、整体效果等几方面交流评议,教师做总评。并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学生发言,点出扎染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课下完善本次扎染作品的处理过程,并尝试对该扎染布艺进行二次剪裁设计,制成更具实用价值的作品。【板书设计】16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课题】3D角色【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3D

19、角色不同表情时的脸部结构变化,掌握3D角色面部五官表情的设计要点,能够创作出造型新颖、夸张的卡通人物肖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表情的分析和学习,掌握设计3D角色不同表情时五官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观察创新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体会卡通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创作出造型新颖、夸张的3D角色。【教学难点】掌握设计3D角色不同表情时五官形状和位置的变化特点。【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示范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小镜子、图片资料与基本绘画工具等。【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片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模仿片中动画人物的表情变化,体会人物做出不同表情时

20、给五官带来的变化有哪些?学生大胆尝试,并感受五官的变化。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3D角色。活动二:引导想象,新课讲授(1)3D角色与真实人物之间的区别教师出示卡通漫画人物与写实头像图片,请学生思考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实头像要求在三庭五眼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如实的刻画。卡通动漫对表情(脸型、五官、发型等)进行夸张、变形,失去了正常比例,使人物更加可爱、漂亮、生动,给人一种虚幻美感。(2)3D角色的表情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镜子,对着镜子做喜、怒、哀、乐、惧、惊等表情,观察自己的脸型、眉、目、鼻、口、耳的变化。并尝试回答:不同表情产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师生共同

21、回答:角色的表情是通过角色五官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来体现的。教师提问:夸张的表情与五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补充总结:极度夸张的表情对应着极度夸张的五官五官在3D角色表情的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3D角色的五官表现教师出示3D角色的局部放大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五官中的哪一器官最能影响表情的变化?他的哪些变化赋予了角色生动的面部表情?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设置活动:依次遮住五官的任一器官,对比找出问题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在五官中,眼睛是影响表情的最重要的器官。拉长或压扁眼眶,放大或缩小瞳孔,以及利用眼帘的遮盖功能等,都可以使角色面部显现出不同喜怒倾向的表情。教师依次为学生讲

22、解设计一个3D角色时五官的主要变化以及表现方法,如喜怒哀乐、男女老幼、忠诚奸诈等不同角色变化与五官之间的联系。活动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1)教师为学生示范创作一个3D角色的基本步骤:起草人形;刻画五官;调整修饰。(2)教师在示范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3D角色的表情不仅仅表现在脸部五官的变化上,还反映在哪些地方?学生同桌之间简单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也反映在角色整体姿势的变化上。(3)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堂练习要求:选择喜、怒、哀、乐、惧、惊中的一个表情,设计一个3D角色形象的头部,注意五官表情的重点刻画。对所设计角色的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信息进行简单描述,不少于50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3、指导并对练习过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设计的3D角色形像。学生互相评价作品,并且选出本组最有特色的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大家共同分享创作带来的快乐与收获。教师总结评议。鼓励学生尝试为所设计的3D角色画出下列三个表情:(1)眼部表现“愤怒”。(2)面部表现“愤怒”。(3)全身姿势表现“愤怒”。【板书设计】17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

24、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课题】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佛教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各自的建筑形式,掌握中国佛教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的装饰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欣赏的方法,掌握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方法鉴赏建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中西方宗教建筑的认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佛教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欣赏法、情境法。【教学工具】多媒体

25、课件。【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环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问:同学们能看出这是哪类建筑的图片?学生回答:寺院和教堂。教师追问:同学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西方宗教建筑的不同风格特点。引出本节课题。环节二:讲授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洛阳白马寺和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提问:这两座宗教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相辅相成,对称分布,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的宗教建筑强调单体内部的连体结构,多建于城市中,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山西应县木塔以及米兰大教堂的图片并提问:中西方宗教建筑在材料及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6、?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中国的宗教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多层斗拱相结合。而西方宗教建筑多以石头为骨架,多由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组成。(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雄宝殿、夏特尔大教堂的内外装饰并提问:中西方宗教建筑在装饰工艺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中国的寺院建筑在大殿外部房顶上一般铺青瓦,殿堂门外柱体上绘有各种图案,内部金碧辉煌,与绘画结合紧密。西方的宗教建筑多采用圆雕和高浮雕,教堂雕饰精美,整体设计具有雕刻的力量之美。环节三:拓展提升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布达拉宫和科隆大教堂两幅图片。环节四:小结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佛教和西方哥特式的建筑特点。教师布置开放型作业:搜集家乡

27、周围的宗教建筑,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赏析,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板书设计】18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课题】不同的歌声民族文化与美术【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画派艺术特征了解时代背景,能够了解时代所赋予美术的民族文化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的方法,掌握“巡回画派”的艺术特点和画家画作的风格特征。情感、

28、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与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教学重点】通过认识俄罗斯绘画流派特征,了解民族文化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教学难点】能用语言表述不同时代文明所赋予绘画的不同内涵及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教师提问:听了歌曲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伏尔加船夫曲是一首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忧郁、深沉是其基本格调。教师顺势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师板书课题不同的歌声民族文化与美术。环节二:新课新授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作品伏尔

29、加河上的纤夫。提出问题:作品画了一群什么阶层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作品描绘的是俄国底层人民,通过服饰、动态、环境等表现出来。教师提问:这幅作品在视觉感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背景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教师继续提问:这幅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积极交流,教师总结:这幅画在结构上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11位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画面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背景昏暗色彩的运用突出了阴郁的主题。学生4人一组,探讨交流作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间的关联。教师总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充分表现了在封建

30、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11位纤夫的苦难代表了整个俄国的苦难。画面的表现力,时至今日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环节三:巩固新知小组合作,探究中国藏族美术与汉族美术的特色。播放多幅藏族、汉族作品,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和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每幅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并体会汉族与藏族艺术特色、民族文化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各推选一名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最后教师从语言表述清晰度、专业术语运用度、对藏族汉族的主要特征的把握等方面进行总评并强调: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这些民族有着独特的习俗以及美术形态,我们要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形态,同时要关注我们身边的艺

31、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环节四:小结作业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欣赏下一课时内容,并将自己的看法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从色彩、线条、表情、构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板书设计】19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课题】水色交融酣畅淋漓水彩画【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彩画与

32、中国传统绘画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水彩画的干画法。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和学习水彩画,学生能够运用水彩画基本技法创作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用色彩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水彩画的干画法。【教学难点】作画过程中能够把控好水分和时间。【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绘画用品。【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评论家对水彩画的评价,展示作品并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美丽的色彩在绘画中怎样来表现呢?顺势导入课题水色交融酣畅淋漓水彩画。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师展示水彩画葡萄、中国画墨葡萄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赏析作品

33、,并提问:水彩画和中国传统绘画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都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绘制在纸本上的图画,在绘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巧上,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在文化背景、观察与创作思维方式、审美观念诸方面,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环节三:具体分析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色彩画面的“素描”即明暗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素描是色彩绘画的基础,水彩画的创作基于素描关系中的“黑白灰”关系,即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并用水彩单色,轻轻将其区分出来。欣赏作品港边的树,提出问题: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如何运用所学美术语言欣赏作品?学生积极思

34、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这是一幅色彩清新的水彩画作品。画中笔感均匀,色彩运用对比中不失柔和。景物之间的用色相互照应,运用了干后接色的技法,使画面无线,呈现出物像分明的状态。环节四:教师演示,学生实践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讲授水彩画技巧。教师拿出工具:颜料、纸、笔、调色盒等,边演示边讲解干画法(于后重叠、干后接色)。学生尝试用干画法绘制一幅水彩画,完成后进行自评、互评、师评。环节五:作业小结,课后拓展师生一同回顾本课重难点(技法、工具材料等)。教师布置作业:用干画法绘制一幅风景水彩画。【板书设计】20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

35、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课题】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l9世纪西方美术的基本脉络,主要了解并感受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2)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该时期经典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并用恰当的术语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提升审美判断的核心素养。(3)理解l9世纪西方美术变革与突破的总体特征,获得审美经验,达成文化理解。【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

36、实主义画家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的评述。【教学难点】掌握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方法,理解产生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原因。【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奥南的葬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一幅什么风格的作品?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教师补充:这是一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画面尺幅很大,画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真实的葬礼。画家采用了过去只有给统治者和上层人物或神话、宗教题材才能使用的巨大画幅,从而遭到当时贵族们和官方艺术家的攻击和谩骂。但这幅作品却表现了真实的生活,正如库尔贝所说的那样

37、:“绘画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它只能是对真实的、存在着的事物的再现。”教师小结:美是到处都有的。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而导入课题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环节二:欣赏作品,直观感知(1)现实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教师提问:现实主义美术是怎么出现的呢?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进入19世纪中期,欧洲流行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逐渐走向衰落。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

38、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2)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教师出示库尔贝的作品画室,并提问:这是谁的作品?画面描绘了什么?学生积极回答并描述画面,教师总结: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

39、现实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这幅作品有哪些象征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教师总结: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3)农民的画家米勒教师出示米勒的作品晚钟并提问:画面描绘了什么场景?整幅画是什么色调?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晚钟描绘了一对正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夫妇。他们听到远处教堂传来了晚祷的钟声,便放下农活,低头

40、默默祷告。人物动作普通而神圣。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他们祈祷的这一刻,观者可以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平静与满足。黄昏时的暖色调使这一沉静的场面显得更加动人,人们似乎也听到了教堂传来的钟声。画面上虽看不清他们脸部的表情,但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则是人们能够感受得到的。米勒一生画了许多描写田园风景和农民生活的作品。他歌颂农民,反映了这个劳苦阶级的命运和悲伤,既描绘了他们朴素、善良、热爱劳动的本质,也表现了他们保守、逆来顺受、对命运不加抗争的特点。环节三:讨论鉴赏,巩固提高学生分组讨论、欣赏同时期其他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师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课重点:现

41、实主义画派的特征是歌颂淳朴的劳动者、揭示社会的本质与矛盾。教师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现实主义画派的其他代表画家及其作品,进一步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思想及艺术风格。【板书设计】21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课题】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和艺术成就,学会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时期风格多样的

42、传统工艺美术所蕴含的人文思想。(2)从传统工艺品的材质、造型、色彩、装饰纹样等方面对其分析与判断,理解传统工艺美术实用功能与审美创造相统一、材料与技术相协调的特点,培养对传统工艺的审美判断能力。(3)提高艺术修养,形成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落实以美育人的目标。【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教学难点】领会各类工艺品的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部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图片。

43、学生欣赏并讨论这些工艺品属于哪些品类,并进行逐个分类,从而导入本课。环节二:新知探究活动一:工艺美术概况介绍教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加以介绍,然后师生分别论述工艺美术的两个重要品种:丝绸和青铜器。活动二:古代工艺美术之丝绸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丝绸的发展历史,提出问题:(1)丝绸有哪些分类?(2)谁来赏析一下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这两幅丝绸艺术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概括总结,以上面两幅丝绸作品为例,重点分析中国古代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活动三:古代1:艺美术之青铜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时期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四件具有

44、代表性的青铜器艺术作品,并提问:这几件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由小组代表汇报四件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教师总结:商代晚期青铜器代表了中国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造型上,形体硕大、厚重;装饰上繁缛、瑰丽,往往饰以动物浮雕和饕餮纹、云雷纹等纹饰。周代的青铜器的特点是长篇铭文的出现。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将雕塑与实用器皿的几何形作巧妙的结合。汉代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又有良好的实用功能。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学生欣赏并大胆评述,教师总结评价。环节四:小结作业师生回顾并总结本课所学重要知识点。教师再次强调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对世界的贡献,

45、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布置作业:搜集有特色的丝织纹样或青铜器并在下节课分享。【板书设计】22 简答题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解析:【参考设计】【课题】与时俱进木刻、漫画【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木刻与漫画的概念,了解木刻和漫画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核心素养。(2)能够对木刻和漫画作品进行判断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及创意实践方面的核心素养。

46、(3)理解木刻和漫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地位,弘扬木刻和漫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培养对木刻和漫画的情感,启发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体会艺术家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教学重点】了解木刻的艺术特点、社会功能;了解漫画的形式、社会功能。【教学难点】认识木刻、漫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寓意,学会赏析不同时期的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奔马放下你的鞭子“七七”的号角等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它们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意义。教师总结: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艺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其中,以画笔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多的是木刻家和漫画家。以此引入课题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木刻作品逆水行舟大江东去北方九月蒲公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