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的三种境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的三种境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的三种境界摘要:基于仁爱精神的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三种境界:一是物质层面,是爱人之爱迁移到仁爱万物,进而加强物质基础与人的道德关联;二是伦理层面,是对人与自然经济活动的伦理规范,促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做到仁爱诚信;三是人文层面,是为了解决人们所追求的人文情怀,最终实现仁爱和谐。关键词: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三种境界;仁爱自然;仁爱诚信;仁爱和谐儒家推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以内圣外王的仁爱思想为轴心,融哲学、政治、经济于一体构建其思想体系。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至深,十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思想的影响尤甚。基于仁爱精神
2、下的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体现了三种境界。一、仁爱自然: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的物质基础在儒家哲学思想中,由于“仁是其最高的哲学范畴,因而,在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中,“仁也是其灵魂和基石。从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来看,儒家的仁爱提倡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也提倡仁爱自然、仁爱万物,即在发展经济的经过中要热爱自然,根据自然的客观规律去办事,科学地认识自然和合理地开发自然。这也是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中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在对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即自然的认识上,儒家体现的是一种道德关心。“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传),“仁者,生生之德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要发展经济,首先必需要遵循天生养万物之仁,在社会
3、经济活动中,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而不顾仁爱的物质性,追求经济发展也需要尽天道仁义。其次,只要坚持仁爱自然,即“仁民爱物,才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儒家以为,仁爱关心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还应该包括禽兽、草木等自然之物。因而,仁爱自然是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的物质基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李毓秀(弟子规)在外表上体现了仁爱众人,而本质是爱同类族人。而“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则把“爱人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国疆域之外的全人类,即到达了爱整个族类的高度。“泛爱众,尽管不是讲世间万物,但“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的道德关心变成了不仅仅唯我族类,也包括夷狄,体现了仁爱世间
4、万物的思想,这对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奉献。孔颖达提出的“泛爱一切,是容众方思想,充分体现了在经济发展经过中要关爱自然。这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否则,经济发展必然缺乏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重要保障。也就是讲,在儒家看来,要发展经济必须正确对待其物质基础自然万物,保持一种与对人一样的仁爱情怀。由于自然万物与人本来就是起源于一体的,而不是人单独生成的。尽管这种仁爱自然的思想认识在儒家看来只要道德崇高的人才能做到顺应自然的发展,但是,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则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到仁爱自然,只要这样才能既保证人的生存,又保证自然万物的生存。然而,最重要的是若要发展经济,让人成就本人,
5、就必须保证世间万物同发展。正如张载所言:“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张载集正蒙)意思是讲万物同源,爱己需爱人爱物,成己必成人成物。宋代的王昭禹则提出了“遂其生,尽其性的观点,并且把这种认识提高到了人类处理与万物关系的“道,即法则的高度,以为人类不仅应当使万物“遂其生,而且应当使万物“尽其性。由此看出,儒家的经济生态伦理思想最终体现的是一种道德关心,尤其是对待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则更应该显示仁爱本性。二、仁爱诚信: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的伦理基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在儒家看来,从事经济和商业活动是能够追求利
6、益的,这是人们合理的正当的利益追求。孟子曰:“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可能仅靠本身的劳动就能知足所需,人与人之间必然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知足需要。这里强调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对于促进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管仲则愈加明确地提出了“士农工商(管子)各分其职的观点,将商作为与士大夫同等重要的人,并强调商业的流通功能,即经济发展的交换作用。荀子也以为:“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荀子王制)可见,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充分肯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既然肯定了经济发展中的商业活动,那么,商业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也应该
7、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而保持和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儒家还有一个主要思想就是诚信之德,它不仅是规范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而且是评价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和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准。前文提到仁爱万物就是要爱人爱物,那么,详细到商业领域,仁爱诚信就是在商品交易经过中,不能无视别人的利益,更不能损人利己。在经济活动中,儒家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通过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利益,也就是讲谋求经济利益不能罔顾道义,不择手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这表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应坚持的一种态度,对利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要以义为道德前提,符合义就是符合诚信之德
8、。遵守仁爱诚信,不仅应该成为商人心中的道德律令,而且,也会使商人得到收益,提高信誉,博得市场。孔子曰:“贾羊豚者不加饰。(孔子家语相鲁)这就是讲,售卖猪羊的商人应该以猪羊的本真状态进行贸易,而不能造假掺杂,以次充好。诚实守信是最最少的商业道德,要做到公平买卖,童叟无欺,只要这样商人才能够到达“信者储也的境界。班固曰:“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汉书货殖传)这讲明一个道理,讲究信誉、博得顾客的商人,生意只会越做越大,获得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多;而一个不讲诚信的商人,可能一时获利较多,但最终只能是失去顾客,反而获利不多,甚至生意无以为继。可见,在商业活动中,商人遵守仁爱诚信,能够积聚更多的财富。而且,这也
9、是儒家划分“良贾和“贪贾的标准。荀子在(王霸)中讲:“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这充分肯定了仁爱诚信之德对促进商业流通、经济繁荣和国家富有的重要作用。三、仁爱和谐: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的人文归宿儒家言义,也言利,义乃伦理道德,利乃商业经济。但认真分析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我们能够发现,这种对利的追求不是从人类财富增值或货币增加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而是从怎样更好地统治社会,维护社会和谐作为归宿。“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的不断发达,人们的财富分配必然不断改变,进而造成宏大的贫富差距,这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经济发展所带来
10、的这种情况不是倡导仁爱精神的儒家所乐于见到的。儒家希望经济发展的最终指向是人文关心,这种人文关心就是仁爱和谐。仁爱和谐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分配的和谐,即商业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财富,使人们能够共同感遭到经济发展的好处,实现“均贫富,使人与人之间做到和谐相处;二是经济发展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即经济发展不能仅表现为一种价值关系,还要充分体现出一种道德关系。在子贡问政中,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表明执政者的为政之道是要知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篇)这段对话表明
11、,为政要先“富之,再“教之。同样,发展经济首先要做到“富民,这也是执政者的责任。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论语雍也篇)在儒家看来,这样的执政者已不是仁政这么简单了,而是到达了圣的最高道德境界。富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到达和谐的基本条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儒家一方面以为,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比贫穷更能危害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应该“均无贫,使人们到达共同富有,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才是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提出的理想目的。另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使社会财富不断重新分配,不可避免地
12、会引起富人和穷人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时就需要对富人进行限制,采取调节手段,促进社会和谐。“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对像季氏和冉求这样的富人应该击鼓而攻之,对当政者则需要施行仁政以实现人文关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通过“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只要这样才能实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也即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中的道德教化,实现其仁爱和谐的人文关心。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在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中,怎样保证人的
13、财富积累既符合义的要求,又符合“均无贫的要求,这是实现经济发展中财富分配和谐的关键。在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中,既然仁爱自然是其物质基础,那么,要想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需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实现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物质基础,自然万物为其提供了物质资料,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儒家提倡适可而止。从客观来讲,就是要求发展经济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主观来讲,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即人类要克制自我的欲望,不能为一时之利,而不顾自然发展规律,毁坏自然。在一切经济活动中,要体现出对自然的仁爱,给自然以休养生息,进而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即经济本身发
14、展的和谐。“草木荣华兹硕之时,则斧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篇第九)在荀子看来,自然万物生长有着本人内在的生长规律,人类开发自然应该遵循万物的这种生长规律,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只顾眼前利益,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使动物和植物在幼小之时就夭折了,不能毁坏动物和植物的自然生长经过和繁衍后代。可见,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强调的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待经济发展应该顺时而为,而不能为了发展经济对自然进行过度开发,造成自然环境不可修复的严重后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
15、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第九)意思是讲,假如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大自然实现了和谐发展,那么,经济也必然能够实现和谐发展。儒家倡导发展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体现一种价值关系,更要体现一种道德关系,对自然不能采取功利性的利用方式,而应该坚持仁爱诚信之德,使经济发展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文关心。孔子曰:“修己以安人。这是儒家希望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来促进其别人的道德修养,这其实是儒家“成己成物,参赞天地化育的一种道德实践。扩展到经济关系中,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于发展经济是对自然的索取,假如毫无节制地过度开发,那么,自然就会遍体鳞伤,甚至给人类带来相反的结果。今天人类发展的
16、客观现实,也充分讲明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儒家仁爱和谐的经济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们在向自然逐利的同时,要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双赢,进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四、结语梳理儒家仁爱精神下的经济生态伦理思想,其目的是要求人们认清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身心之间的关系。儒家通过将人的“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怀扩展至自然,以仁爱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并赋予其道德情感;强调将经济活动中的交往,十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由仁爱诚信来规范,最终实现人的身心与社会发展的仁爱和谐。仁爱自然,给自然赋予了爱的色彩,使自然得到保护;仁爱诚信,对经济交往行为进行伦理规范,使经济发展既实现经济价值,又体现道德价值;仁爱和谐,在经济发展中体现人文关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到达儒家强调的超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