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状况及潜力(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资源状况及潜力(精品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农业资源状况及潜力1现状概述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由于农业资源在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两方面均获得长足的进步,使得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远高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十分是1978年以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主要标志之一的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加强,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保证了我国以占全世界9%的耕地(以实际面积计)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11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大概情况111耕地资源大概情况以土地详查数据(反映1996年10月末的状况)计1,全国耕地面积13108hm2,其中水田029108hm2,占220%;望天田00
2、4108hm2,占34%;水浇地022108hm2,占167%;旱地074108hm2,占568%;菜地002108hm2,占11%。能够看出,质量相对较好,有灌溉设施的耕地(水田、水浇地、菜地)仅占399%,其余超过60%的耕地均遭到各种限制因素制约,质量相对较差,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如坡度在15度以上耕地有01910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8%,其中更有006108hm2分布在25度以上,完全不适宜用作耕地。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耕地障碍因素包括18项:即水土流失、干旱缺水、耕层浅薄、排水不畅、盐碱化、沙化、沙漏、过粘、过酸、砾石、土壤污染、白浆土、砂姜。其中比例较大的障碍因素有
3、水土流失型0454108hm2,占耕地总面积343%,干旱缺水型0425108hm2,占320%;耕层浅薄型026108hm2,占196%;过酸型009108hm2,占68%;沙漏型0074108hm2,占56%;渍涝型0068108hm2,占51%;盐碱型0063108hm2,占47%;沙化型0026108hm2,占20%;潜育型0029108hm2,占22%。扣除同一耕地受诸因素多重限制引起的面积重复计算,受主要障碍因素限制的耕地占总耕地的635%。由此讲明,我国耕地资源的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作物生产能力。112后备耕地资源大概情况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反映1996年
4、10月末状况),目前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即未利用土地中的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和水域用地中的苇地和滩涂)为062108hm2,其中荒草地048108hm2,占768%,盐碱地009108hm2,占147%;沼泽地004108hm2,占69%;滩涂0008108hm2,占12%,苇地0002108hm2,占03%。这些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坡陡土薄的山地、干旱缺水的西部或低湿渍涝的洼地,大多存在引起水土流失、盐碱、沙化等威胁。按生态适宜性评价,约可开垦面积最多不超过0066108hm2,约占107%。其中可开荒草地585104hm2,占荒草地面积的123%;可垦盐碱地22104hm2,占盐碱
5、地的24%;可垦沼泽地2265104hm2,占沼泽地的53%;可垦苇地721104hm2,占苇地的341%。可垦滩涂2467104hm2,占滩涂的320%。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1991年至1993年主持的“四低、“四荒调查,表明我国可开垦的后备耕地为0095108hm2,由于这一调查时间较早,此后又有一定开垦面积,所以可以为全国大致有0067108hm2左右的可垦后备资源2。113农业水资源利用大概情况在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1995年,全国建成各类水库84775座,总库容4797108m3,其中大型水库387座,库容3493108m3,中型水库2593座,库容719
6、108m3。全国已拥有大、中、小型固定机电排灌站4957104处,装机容量2106104kW,排灌机械保有量6824104kW,拥有机电井356104眼,装机容量2900104kW。66667hm2以上灌区5562个,其中33104hm2以上74处,2104hm233104hm299处,控制灌溉面积0225108hm2,全国有效灌溉面积0504108hm2。以1995年末计,全国农业用水(包括种植业、林牧业灌溉用水、农村人畜饮用水)量到达4265108m3,占当年全国总用水量的810%。灌溉用水量3928108m3,占921%,灌溉面积050108hm2。其中种植业灌溉用水量3760108m3
7、,占农业总用水量的882%,灌溉定额为7845m3/hm2,实际灌溉面积048108hm2,林牧业灌溉用水168108m3,占农业总用水量的39%,灌溉定额为9840m3/hm2,灌溉面积0017108hm2。114粮食生产能力大概情况1995年全国粮食产量到达466617108kg,约是1949年的36倍。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者占粮食总产量的856%(水稻占397%、小麦占219%、玉米240%),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这一比重增加了50%,其中水稻比重下降了40%,小麦和玉米比重则分别增加了46%和44%。表明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构成有了明显变化。首先是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比重增加,
8、杂粮、薯类和豆类所占比重下降;其次是由于杂交品种玉米和地膜覆盖玉米的推广,单产和播种面积增长均较快,并对全国粮食产量的增长起到很大作用;小麦主要由于单产增加,使产量提高;两者的增长幅度快于水稻,使后者的比重相对降低,在粮食总产量中,灌溉水生产粮食约占粮食总产的73%,比1980年增加8%,灌溉水生产效率为104kg/m3,比1980年增加033kg/m3。115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奉献率分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和政策创新;二是科技进步;三是物质和劳动投入。制度和政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其奉献率能够超过其他要素,但由于它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不属于时间上的
9、连续变量,一旦经过转型期进入新制度稳定期后则可看作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奉献不够显著,而且一些政策要素往往转化为改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条件,所以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生产函数分析中,能够仅把物质、劳动投入和科技进步作为变量。在构建模型经过中发现物质投入项内肥料投入费用、机械投入费用及其他投入(灌溉、农药)费用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性较好。为此在构建1986年1995年期间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奉献率分析模型中,以肥料投入费用、机械投入费用、其他(灌溉、农药等)投入费用、劳动力投入费用、科技进步投入作为投入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年均增长状况与水稻、小麦、玉米等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增
10、长状况,计算要素奉献率,即以生产函数模型揭示各投入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对奉献份额。在选择粮食作物的年均增长状况时,一般采用产量或产值作为度量值。如以产量为度量值,其缺点是难以反映粮食品质差异,尤其是近年来高产低质品种出现积压,粮食生产的技术创新重点已由提高产量转为改善品质,因此科技进步因素难以在产量分析中得到充分反映。采用产值作为度量值能够部分弥补这一缺点,但需要把产值统一折算到初始年的不变价格,这点是能够做到的。为此把重点放在粮食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与投入要素增长关系的分析上,据此计算各投入要素的奉献率。科技进步的奉献率对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奉献率均居各项之首,其中水稻和玉米的科技进步投入奉
11、献率均大于50%,处于绝对重要地位。水稻、水麦的劳动投入奉献率是负值,其原因是生产规模缩小,单位劳动投入下降。2最近(2010年前)农业资源变化趋势当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然会给我国农业资源带来更大压力。今后,十分是到下个世纪前期,农业资源状况的变化趋势将是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21耕地资源变化趋势分析耕地资源变化取决于占用耕地和新增耕地两方面因素的相互消长状况,以及由于农业基本建设引起耕地内部的变化。211减少耕地的可能性减少耕地主要包括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和生态退耕所减少的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是由于新增居民点(城市、建制镇、集镇、农民住宅)、工矿企业、公路、铁路、
12、水利工程等建设用地3。根据全国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分析汇总,从1997年到2010年期间新增居民点面积可能到达2406104hm2,其中需要占用耕地1296104hm2,其他建设占用耕地约1547104hm2,合计占用耕地2843104hm2。其中需要占用水田6672104hm2,水浇地4318104hm2,旱地17442104hm2。平均每年占用耕地2031104hm2,可低于1986年至1995年之间50104hm2的水平。生态退耕指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采取退耕措施。我国现有006108hm2耕地位于25度以上的陡坡(其中有相当部分辟为梯地,但详细数量尚无准确数据)。根据48个二级生态区的
13、现有人均耕地数量、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预测到2010年全国可能退耕1835104hm2。建设占用与生态退耕合计使全国耕地减少30267104hm2,其中水田6672104hm2,水浇地4318104hm2,旱地19277104hm2。212新增耕地的可能性新增耕地主要包括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所能增加的耕地。如前所述,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较大,但考虑到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真正适宜开垦的比例不大,根据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汇总,至2010年全国约可开垦耕地20926104hm2,其中可辟为水田4321104hm2,水浇地4893104hm2,旱地11712104hm2。土地整理
14、指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复垦指对工矿废弃地的重新开发。根据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现有人均寓居用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土地占有量,估算到2010年全国通过整理与复垦可得到耕地2853104hm2,其中水田18104hm2,水浇地1053104hm2。上述三方面合计可增加耕地23779104hm2,其中水田6121104hm2,水浇地5947104hm2,旱地11712104hm2。213耕地内部变化趋势通过农业基本建设,至2010年,全国可望把望天田改造为水田面积约16195104hm2,旱地改造为水浇地面积2498104hm2,合计增加灌溉面
15、积18694104hm2。214结论从上述分析能够以为,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量尚难以平衡,增减相抵后,耕地面积净减少6488104hm2,全国耕地总量下降为129108hm2,但其中水田增加到030108hm2,望天田减少到0027108hm2,水浇地增加到022108hm2,旱地减少到073108hm2,菜地持平。由此以为在数量下降的同时质量将有所提高。22农业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221农业需水分析估计到2010年,全国农业用水总量为4379108m3,比1995年增加27%,其中灌溉用水量4022108m3(种植业灌溉用水量3816108m3,林牧业灌溉用水量206108m3),比199
16、5年增加了25%,占农业用水总量的918%,与1995年大致持平。由于推广节水农业,种植业灌溉定额可能降至7275m3/hm2,林牧业灌溉定额可能降至6750m3/hm2,全国灌溉面积可到达056108hm2,比1995年增加了118%,其中种植业灌溉面积0524108hm2,比1995年增加93%,林牧业灌溉面积0031108hm2,比1995年增加789%。222解决农业用水的投入分析解决农业用水需求的投入主要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根据解决农业用水投资估算(1995年不变价,下同),到2010年在开源工程方面需增加供水量191108m3,总投资约512108元,年平均投资256108元,在
17、节水工程方面,节水能力6558108m3需要投资12263108元,年平均投资613108元。两者合计总投资17383108元,年均869108元。由此能够纯增灌溉面积0059108hm2(其中种植业灌溉面积纯增450104hm2,林牧业灌溉面积纯增13473104hm2,并使其中喷滴灌面积从如今的0008108hm2增加到01108hm2)。从1949年以来,十分是从1991年1995年水利投入趋势分析,这一投入水平应是能够到达的。223农业科技进步奉献率分析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资金的产业流向逐步开场由“以农养工转向“以工哺农。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国家势必加
18、强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十分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同时随着化肥、机械等物质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其边际产出已呈现下降,而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主体的农业新技术投入的相对回报率已呈现上升势头,这将促进社会增加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使之逐步成为科技进步奉献率的主要部分。根据分析,若以产值计,水稻生产的科技进步奉献率可达90%以上,小麦生产的科技进步奉献率可达50%以上,玉米生产的科技进步奉献可达70%以上。224粮食生产能力发展趋势由于耕地质量有所提高、数量下降不多;包括水利建设在内的农业基本建设水平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科技进步奉献率也将起到更大作用;所以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在2010年完
19、全能够在目前水平上得到显著的提高。以粮食产量计,经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汇总,全国届时可到达597383108kg,其中水稻212848108kg,小麦142954108kg,玉米162249108kg。灌溉水生产效率可提高到136kg/m3,比1995年增加032kg/m3。3对策中国农业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始终是国内外关注的热门问题,有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很多,本文主要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对保证明现潜在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一些思路。31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完善公共物品投入的约束机制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已由70年代的1元2元/工日提高到目前的
20、10元30元/工日),粮食生产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迅速丧失,而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突出,粮食生产已由综合比拟优势转化为综合比拟劣势。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国内平均批发价格已分别高于国际市场的27%、48%和55%。这种价格差距无疑会给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带来强大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随着我国进入WTO会越来越大。粮食是一种特殊的战略物资,粮食短缺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政治问题。从国家安全考虑,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不能依靠于国际粮食市场。面对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为了把粮食自给率和生产能力控制在安全水准之上,必须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十分是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21、强化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是耕地资源相对较贫乏国家抵御国际粮食市场压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在粮食生产中,根据投入物品的收益范围能够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私人物品,它们的收益范围仅限于直接投入的农田,收益完全能够体如今农户的粮食收入中,如化肥、机械和农药等。另一类属于公共物品,它们的收益范围为一个村庄、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对于某个农户(村庄或地区)而言,这类物品的收益外部性极大,如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等。鼓励(或约束)这两类物品投入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就私人物品而言,只要解决好农产品的税收、价格调控和收益产权界定等问题,就会构成相应的鼓励机制。总的来讲,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农业政策调控和制度创新(
22、如粮食保护价和土地承包制等)都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私人物品投入的鼓励机制问题。1986年1995年期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农户投入费用分别增加了465%、307%和345%。这是保证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步上升和大灾之年粮食生产仍不出现大幅度减产的关键所在。但由于农业本身是一种弱势产业,我国很多地区粮食生产又缺乏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从短期和局部利益来看,存在着种粮不如买粮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对粮食生产给予公共物品投入是一种国家安全投资、国家安全又是一种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所以,在粮食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常不太愿意向农业生产的公共物品给予更多的投入。固然“米袋
23、子省长负责制作为制止粮食生产下滑的约束机制,对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和产量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当地本身利益出发,在执行这个政策经过中,他们更愿意选择行政干涉的手段实行粮食强迫性定购,以此约束粮食生产的下滑趋势;而非选择用增加对农业公共物品投入方式来缓解粮食供应瓶颈。这是近年来农业生产公共物品投入彷徨不前的根本原因。1986年1994年期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为307%,其中对农业生产起直接影响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3项费用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和-611%,尽管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作用有滞后性,但是,近10a来基础设施投入增长幅度减小和科技费用支出呈
24、负增长对粮食生产发展肯定已经起到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公共物品投入收益外部性较大的情况下,通过立法保证有关农业支出规模是解决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缺乏的有效方法。事实上我国(农业法)中已明文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由于执法约束过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农业投入法规并没有有效执行,近年来,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呈比例增长不明显,具有特别显著的波动性。为此必须加大“农业法对各级政府农业支出的约束力度,根据我国国情,对政府财政支出应实行双重(同级立法部门和上级政府)监督制度。必要时,农业支出,十分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3
25、项费用支出能够实行逐级包干制。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中,参加农业生产公共物品投入的有效约束机制。32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调整粮食生产格局我国地域辽阔,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农业资源存在宏大的地域差异,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资源特点,分析区域内部农业资源组合关系和区域之间农业资源协同关系,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为目的,调整全国粮食生产格局。根据对全国12个一级农业生产区和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的研究,以为在一级农业生态区的层次上,在粮食生产方面应该采取下面措施:(1)东北农业生态区:本区农业资源组合条件好,十分是水土资源组合条件好,要素投入效益高,对粮食增产作用明显。应通过加强水利排灌工程建设,增加水稻和豆类
26、作物,使之成为我国将来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2)黄淮海农业生态区:本区农业资源组合条件较差,水资源紧缺,应依靠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增产潜力,增加耗水少的玉米(作为饲料作物),提高小麦单产,继续保持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3)长江中下游农业生态区:本区光热资源较丰沛,水资源充裕,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发展粮食生产的农业资源条件优越。应保持原有地位,但应调整粮食内部构造,增加玉米比重,大力发展饲料粮作物,扩大优质稻米生产规模。(4)江南农业生态区:本区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地,但多为缓丘低山与山丘间盆地谷地相间分布,光热水与土地资源组合条件尚好,在盆地谷地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如能
27、依托区内经济实力,提高水资源开发水平,增加水利设施的可供水量,则增产潜力较大。(5)华南农业生态区:本区光热水资源丰沛,组合良好,但平地资源较为贫乏,坡耕地所占比重较高。由于本区经济发达,以工补农的能力强,今后应加大投入,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弥补陡坡耕地退耕和经济建设占用耕地所减少的产量。(6)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农业生态区:本区热量缺乏,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较差。主要应以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灌溉面积为重点,通过农业基本建设,改造适宜继续耕作的农田,不再外延扩张,并逐步退出陡坡耕地,保证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7)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区:本区
28、土地资源质量差,水资源贫乏,组合不佳,水土流失严重,但光热资源较为充裕,部分地区农业资源组合良好。今后应通过水土保持和提高水资源开发水平,发展粮食生产,并重点在汾渭平原和渭北陇东旱塬建设生产基地。(8)四川盆地农业生态区:本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域,开发历史悠久,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今后主要应提高水稻单产,扩大饲料粮(玉米)的生产规模,以适应该区肉类生产基地的需要。(9)云贵高原农业生态区:本区耕地资源贫乏,光热资源差异明显,水资源利用难度大,粮食生产的农业资源条件差。只能依靠改田改土,建设基本农田,以自给为目的;在光热资源较差的地区,需依靠地膜覆盖技术及培育生育期短的新品种。(10)横断山农
29、业生态区:本区山高谷深,地形破碎,水资源不易开发,粮食生产的农业资源条件很差,主要措施是陡坡退耕还林,搞好水土保持,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11)西北农业生态区:光热资源丰沛,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数量大而质量差,总体组合较差。粮食生产集中在绿洲内,由于灌溉得到保证,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但也存在春季用水紧张现象,为此应适当控制春季集中灌水的小麦比例,增加饲料玉米面积。(12)青藏高原农业生态区:本区气温低,辐射强,水资源短缺,粮食适种面积小,但仍有一定增产潜力,应以建设水浇地和提高肥力为重点,辅以适度开发宜垦后备土地资源(青北高原盆地和一江两河谷地)。33确定粮食生产科技主攻领域由于耕地后备资源
30、短缺和城市化经过需消耗相当数量耕地资源,将来我国发展传统粮食作物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1978年1995年期间,我国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假如讲前期靠制度创新,那么后期主要靠农户私人物品投入。农户物质投入(除劳动以外的投入)在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的奉献率分别为2228%、835%和754%,而今后粮食单产增长的支撑点应放在农业科技进步上。将来我国粮食生产科技的主攻领域是加快育种科研与良种更换工作,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发展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技术。(1)加快育种科研与良种更换工作。建国以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共选育出5000多个品种或组合,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35次品种更换,每次更换使产量提高10%
31、30%,在促进粮食增产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新品种更换速度很慢,通常需要7年8年,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作物品种改进出现了“滑坡现象,具有突破性的品种很少,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粮食增产的要求,十分在当前出现粮食构造性过剩的形势下,优质粮食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为此,要加大重点优质粮食新品种培育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十分是优先发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构成产业化的生产技术,如单倍体育种技术等。当前应根据目前分离得到的植物基因种类,改进现有品种和培育抗病抗虫抗除莠剂及肥效反响显著的品种;要健全粮食种子市场体系、完善育
32、种成果推广的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保护知识产权,为国内外种子公司创造一个适宜的育种环境,使育种科研成果走向商品化和产业化;应鼓励社会气力投向育种科研领域,让社会需求直接引导育种方向,避免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应力争今后良种的更换速度提高到5a左右1次,到2010年良种更换2次3次。(2)推广科学施肥技术。近十几年来,我国化肥使用量已有长足增长,1988年1995年期间,增加了861%(年均增长率71%)。化肥一直是我国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之一,1986年1995年期间,化肥对稻谷、小麦、玉米增产的奉献率分别到达766%、418%和417%,但近年来化肥过度使用也出现不少负面影响,一方面出现报
33、酬递减趋势,另一方面不少地区由于化肥过量使用(主要是氮肥)导致化肥污染,除山西、黑龙江、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外,其他省和自治区的化肥使用量都超过发达国家防止化肥污染的安全上限(225kg/hm2),长江中下游江湖水质与农业污染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目前化肥利用率只要30%35%,而发达国家要超过60%,加上氮磷钾肥比例不协调,化肥增产效应下降,而生产成本却在上升。为此,政府要加强对化肥产品构造的调控,逐步减少不稳定、易挥发的碳酸氢氨等肥种的数量,扩大磷、钾肥和混合化肥的生产,在宏观上改变化肥供应构造不合理状况。各级政府应利用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因地因季因品种指导农
34、民合理施肥。从长远看,能够逐步通过农业服务产业化推行施肥专业化,即由专业化公司负责施肥指导工作,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3)发展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技术。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粮食生产经营又相当分散,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为困难,粮食生产与非农产业、经济作物相比,劳动投入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要低得多。据调查我国1995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每个劳动工作日平均净收益为1859元,而水果、蔬菜生产分别为2997元和3169元,一些非农产业的净收益还要更高。在宏大的收益差距驱动下,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转移出来也是相当自然的事情。要使粮食单产水平持续增长,用机械替代劳力是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农业向当代化农
35、业转变的重要指标。1986年1995年期间,机械投入增加对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增长奉献分别为518%、204%和131%也讲明了这一趋势。随着粮食生产劳动投入进一步减少和粮食生产向精细化迈进,农村对农业机械需求的数量和品种将会提出新的要求,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农机科研气力,开发新产品适应新形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农业机械和土情、苗情监测仪器,以及与节水农业相配套灌溉设备。(4)确保农业基础建设资金。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有下面两个方面:首先是中低产田的改造。我国现有耕地2/3是中低产田,每公顷粮食产量比同等条件下的高产田要低2250kg3000kg。其次,如前所述我国目前还有约067108
36、hm2左右宜垦后备土地资源以及数千万公顷可用于整理复垦的土地资源,将来这些土地的逐步开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偿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占补平衡,维持将来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规模。无论是中低产田改造,还是土地整理复垦与宜农荒地开垦,从技术角度来讲,目前完全能够做到,瓶颈主要来自资金缺乏。据前述农田改造和新增耕地规模,按农业部在各地试点的单位面积费用粗略推算,到2010年,全国中低田的改造费用共需14385108元,土地整理复垦费用2996108元,宜耕后备资源开垦费用26178108元,合计约70523108元。加上农业用水投资,则到2010年累计投入要到达244353108元
37、;为到达这样的投资额度,首先需要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保证年平均增长35%以上,还需要通过增加耕地征用费和土地复垦基金,以及宜耕土地开发使用出让费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34积极应对参加WTO所带来的影响一般以为参加WTO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农业这样的弱势行业而言,将遭到较大影响。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制度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十分是在近10a来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随之上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高10%70%,进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比拟优势。在参加WTO后,经过一定
38、的过度期,将实行单一税制度,并且按WTO的要求将削减关税,开放外贸经营权,允许对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制,这样国际市场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由于价格低于国内市场,所以进口将增加,对国内市场构成一定的冲击,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看到,上述问题确实是我国参加WTO后将要面临的挑战,会使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充分暴露出来,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压力,但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的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构造优化和调整,为提高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供了机遇。首先,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我们应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益、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这就需要增加农业科
39、技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使之既能加强国家安全所需的粮食生产能力,又能间接减少农民用于生产粮食的成本支出,减缓国内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降低国内粮食的市场价格。增加投资的主要制约因素无疑是资金来源,为此可考虑利用参加WTO后会出现有利于外资介入我国农业资源开发的局面,充分利用外资以弥补我国资金缺乏的状况;同时应调整粮食生产的补贴支持重点,在我国目前约270108美元的支农资金中,应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保护价格的补贴资金,减少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补贴资金,并在WTO允许对农业生产的国内补贴支持框架要求(我国每年对农业生产可补贴485108美元,还有215108美元的上调空间)内,把补
40、贴支持资金的重点集中在农产品生产补贴方面。其次,应根据届时贸易需求关系和我国农产品的比拟优势差异,以及资金、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将逐步实现完全竞争、充分流动的态势,适时调整农业资源的配置和农业生产构造。参加WTO既对我国市场产生冲击,也为发展优势粮食品种拓宽愈加广阔的国外市场空间,有利于优质稻米、优质特产玉米等的大规模市场准入出口,这对于我国粮食生产尽快推进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发展优质粮食品种,加强国际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提供了市场动力和机遇。为此在粮食生产发展战略方面应增加能够从参加WTO后受益的种类,调减受冲击较大的种类,通过扩大受益种类的出口弥补有些产品进口增加所带来的农业贸易赤字。最后还应注意的是,在参加WTO后其他行业的某些变化也将有利于粮食生产发展,如一般以为参加WTO将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十分是化肥、农药的价格。仅就此将显著降低目前的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此外如前面提到的减少对购买生产资料的补贴,也将缓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扭曲现象,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分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