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困难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困难及对策.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困难及对策.精品文档.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困难及对策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
2、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通过近二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并不断贯彻地理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我们在实践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与困难,希望各位同仁,专家们给予指导。一、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做法:三年来,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科学素
3、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各未来社会分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也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使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案例:充分利用各种素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中蕴含这样一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观念:从整体上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非决定性条件。从局部说,在个别场合,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教学中应依据课
4、程标准,选择一些典型例证,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例如,在进行举例说明,矿产资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相关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的教学时,一方面要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接近矿产地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还
5、要用典型例证说明,在特定场合,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如采掘工业的布局,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2、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案例: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今年的主题是“防灾、减灾、提升自我保护和生存能力”。关于
6、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考下列程序:指导选题。教师概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实施研究。教师可提供如下思路:取点观察记录游客乱扔废弃物的情况;走访园林管理处,获取每日到旅游区旅游的人数;调查旅游区内其它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污染物的万分及危害; 利用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归纳旅游区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查阅资料分析其危害。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撰写
7、调查报告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反思本小组的研究结果,是否需要进一步谁。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调查,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提交有关部门。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课程理念中提出构建满足不同需要的地理课程,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案例:在学习商业网点布局与环
8、境的关系中使用多种学习方式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例如,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本的文字、图表材料(图文学习);组织学生观看商业网点布局的录像资料(直观地动态材料的感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言交流);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商业网点情况(实践活动);请校外专家开办讲座(开放学习);使用互联网查询商业网点资料(信息加工)等。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可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体现出来。例如,教师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的方式,可以是书写的,也可以是绘制图表、图画的,还可以与教师面谈等.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的内容。在
9、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此外,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安等。案例:就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展开辩论,发展批判性思维一般认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然而,沙尘暴是否有百害无一利呢?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沙尘抑制全球变暖。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展开辩
10、论,各抒己见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因此,强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在条件尚不具备的
11、地方,可仍以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地图册为主要媒介,配以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或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案例:利用信息方法分析冷锋对娄底天气的影响首先,建立一个冷锋对天气影响的学习网页,包括学习资源、问题讨论、成果展示、信息交流等内容。教师可先在学习资料中提供学生掌握的基本要领和独立学习时用到的背景资料,在问题讨论中提出讲座的题目,保证学生能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第二步,学生分组收集娄底的天气资料,并及时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后放到网页上。第三步,小组讨论,利用收集资料说明论题,并记录下讨论过程,整理后放到网页讨论区中。学生个人也可在讨论区自由发表
12、意见或寻求帮助。第四步,将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放在网页的成果展示区中,供同学互相阅读。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开展成果评比。二、课本存在的问题(1)新课本容量大、内容多。(2)课本的科学性有待提高。(3)新课本的结构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三、学生遇到的困难(1)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2)通过阅读、活动探究和建构起来的知识零碎,不适应注重系统知识考查的考试。(3)课本中不要求知识,在作业本上还有有关题目。有很多题目是“新瓶装旧药”。(4)学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奇缺。(5)学生负担重,每天八节课,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野外考察、实践与调查。四、教师面临的困惑(1)内容太多,课
13、时不够。(2)新课本中大量的活动内容如何取舍。(3)活动与课时的矛盾、过程与结果的矛盾。(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5)高考如何考,考纲没有颁布,考试内容如何结合新课程标准?(6)教科书的系列化建设问题:为教科书配备教学参考书、教学地图册、配备光盘,乃至教学网站的建设。(7)现在的高考指挥棒,学校、社会的评价机制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五、应对策略1、进一步深入钻研课本,从课本的精神实质中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构成学科知识完整性的要求把握课本。新课本淡化了学科体系,以学习模块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学科知识仍然是有体系的。认真研究教学指导意见,准确
14、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2、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1)高一学生是实施初中新课程的第一届学生。(2)初中新课程已没有地理课的概念,有关初中地理知识分布在科学与历史与社会课本中。(3)高一课本中的有些知识在初中课本中学到过,初中有些练习还有一定的深度。3、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改的稳步推进不仅要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更要稳定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重视双基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们感受到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容量与教学课时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把握和处理。(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每个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都会预设一些问题和情境,这些预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5、,提的问题是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另外,在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教师有没有足够的教学应变能力,机智地去解决。这些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实施中,正确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尤为重要。新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经历活动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但存在的矛盾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建构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学生经探究和建构而获得的零碎的体验和知识与注重系统知识考查的考试之间也有矛盾。所以建构式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那么在什么情境下教师采用讲授式的教学,什么情境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而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新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
16、行很好的预设,再说现在的新课程课本正文内容比以前少得多,而增加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情境,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去全部完成,这就需要取舍,这也要课前预设好。课堂上学生在探究和建构知识时会生成很多结果,有的是有效的生成,有的是无效的生成,因此,教师在面对有别于预设的生成时,对有效的生成要因势利导,对无效的生成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错误所在,同时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2)努力做到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课程标准是课本和教学的“纲”;课本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课堂教学也应该对课本再创造地重组。4、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达成三维教学目标(1)如何认识与处理课本上的探究性活
17、动?对课本中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应该灵活处理。每一节都有多达三四个的探究性活动设计,它是最能够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部分。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处理分解,可以合并,可以补充,也可以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2)如何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从生活实际出发,是新课本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感受和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做到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做到比较好的结合。(3)如何认识和达成“三维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我们往往有较为正确的看法和达成方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认识和达成方法我们还比较困惑。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我们
18、还没有多少办法。第一,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不应当被割裂。第二,“能力”“方法”“情感”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渐进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5、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形成教学特色(1)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主要是指对地理学科不断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新。拓宽视野,这里主要是指拓宽知识方面的视野,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2)更新理念,聚集资源。不断学习,真正吃透新课程标准、新课本所蕴含的新的教育理念。要努力搜集课程资源了解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整理、吸收,逐步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3)更新方法,磨练技能。突破原有教育教学框框,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模式。要在原有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掌握和利用各种新的教学技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6、充分发挥教研组团队作用,加强校本研究(1)教师个体的实践与反思是实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基础与前提。(2)教师同伴的交流与合作是实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标志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