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企业的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型企业的发展.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技术型企业的发展.精品文档. 全球经济放缓技术型企业发展的路在何方在金融救援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并呈现较为平稳的状态,危机得到缓和,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但各种风险犹存,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如外向型经济和扩大内需经济形成了新互动、新兴产业兴起、国内产业迫切需求转型升级。在快速、不可预知竞争格局的市场和以技术为根本的工业社会里,动态能力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EisenhardtMartin,2000),适应能力正是企业在复杂环境保证良好经营业绩的关键先决条件之一(OktemgilGreenley,1
2、997)。许多企业对如何适应日益加剧的动荡环境表现浓厚兴趣(Mattietal,2004)。技术型企业依赖技术而生存,对技术的适应决定着其未来发展道路,在技术发展迅猛的社会经济中,技术型企业迫切地需要寻求出路。因此,从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技术型企业发展变化模式具有实践和理论双重意义。2企业对新技术的适应Day等人(2000)认为新技术能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及初创或小型企业的技术,是一种可以让小企业挑战大企业或使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机遇。因为新技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破坏的特征,它能创造新产品,冲击并重塑价值链,改变价值分配,影响业务的成本和速度,改变市场竞争模式和规则,改变企业原有
3、的组织架构、运作程序、核心能力等(Narayanan,2002)。对一个企业来说,新技术既是动力,也是压力。UlrichDolata(2009)引入中间变量“适应能力”试图解释新技术对企业的影响,他认为企业对新技术压力的处理方式取决于组织结构、机制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如结构和机制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及预测、应用和整合新技术的能力,即可从组织、结构、机制三个层面分析。2.1组织层面在组织层面,适应能力是指及时地通过合适方式识别、传播和适应新技术挑战的能力及更新已有路线和战略的能力。市场需求催生新技术,尽管这种需求在刚开始时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但为了拥有先行优势,识别新技术机会非常关键。往往科学家或研究
4、人员发现新技术但缺乏把技术商业化、产业化的意识,这需要机会识别者发挥功能,把新技术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改善企业机会识别能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发出行动的号召、投资组织中对机会识别有能力者、持续性地关注和培养非正式网络等(OconnorRice,2001)。当机会被识别后,打算进入的企业需要开发一个新战略或多元战略,包括何时进入、如何进入、如何竞争等(SchoeneckerCooper,1998),通过战略创新,企业能打破行业常规,创造性地重塑市场,改变竞争规则,创造新的客户价值,为企业带来高速增长(Schlegelmilchetal.,2003;TerenceKhaled,2010)。2.2结构层
5、面在结构层面,适应能力是指研发、生产等提供支持非连续性创新、开发新产品、构建新市场等方面所需要的渗透性,即组织结构为企业快速适应新技术提供便利的能力。组织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增加暂时性组织,减少相对永久性组织;第二,垂直分工的组织结构将被水平分工与矩阵组织所取代,扁平的组织结构会成为未来的趋势,互动性高的网络组织也将取代线性与功能部门的组织结构成为主流;第三,组织内部将进行更多的整合,网络的技术将使得整合工作更加顺利(Tarek,2005)。这些变革将能使企业灵活应对技术机遇,及时研发、投产和销售新产品,助企业快速加入“新游戏”。2.3机制层面在机制层面,适应能力是指改变和重
6、新适应新“游戏规则”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例如指导企业活动和重组企业所需的规章制度、标准以及共有信念。技术型企业非常依赖于技术的获取、消化、应用和未来先进技术发展的能力,激励机制、产学研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等对这些能力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激励机制可使员工敢于创新,敢于抛弃稳定的状态而追求不确定的未来;产学研机制可使企业预测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增强;成果转化机制可使企业快速将技术商业化,创造价值。因此,机制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影响着企业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3技术型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命运适应能力是一种呈持续状态结构的能力,发展和维持不同种类和水平的适应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绩效表现(OktemgilGreenley,1
7、997)。技术型企业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有强弱之分,这种区别将导致它们走向不同命运。3.1弱适应能力技术型企业适应能力弱的表现主要为:(1)在组织层面,企业发展未能及时识别技术机会,或者虽然注意到新技术的出现却低估忽视甚至选择抵抗,战略未能适时改变;(2)在结构层面,企业惯性大而使组织结构变革困难重重,;(3)在机制方面,缺乏创新机制,缺少产学研体系,竞争政策不完善,新技术不能及时被转化和扩散。研究发现,1950年处于市场领袖地位的企业,只有39%在25年后依然是市场领袖(WeissPas-coe,1983);而同期对某些行业的考察发现只有44%的行业市场领袖是稳定的(Muller,1981)。
8、技术上的先行者会经历市场份额的快速降低的过程(WooCooper,1981),市场领袖被废黜是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弱。当新技术发展成为主流,它们带来的产品属性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也与主流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此时,技术型企业既丧失了“先行优势”,也被迫在没有准备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尝试适应新技术,但企业内部结构、文化惯例、内部政策、员工对现状的满足感等制约因素使企业机制和战略难以快速转变而导致技术创新的降低和困难,创新激励、决策和管理等方面也往往表现得迟钝和僵化,从而使企业在危机和机遇面前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Agra-wal,1992;Markides,1998;Boo
9、ne,2000)。因此,弱适应能力的技术型企业往往未能抓住新技术的机遇而陷入艰难的困境,错过最佳发展时期而落后于人,在不可改变的趋势中被动、艰难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这个适应过程危机重重,企业甚至有可能被淘汰。3.2强适应能力技术型企业适应能力强的表现主要为:(1)在组织层面,企业能及时识别技术机会并调整战略,或者即使未能正确预测技术机会但仍能及时改变路线和战略以迎接新技术的挑战;(2)在结构层面,能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破坏,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容易,这是获得技术突破的重要一步;(3)在机制层面,企业重视柔性、速度和创新,拥有试验机制、学术和工业之间的转化机制以及技术创新和竞争政策等。技术型企业对
10、技术机会进行识别可减少技术引进或开发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信息的分析处理,预测技术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技术变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结合自身资源而做出合理决策。此时,如果立刻进入新技术领域,技术型企业可获得先行优势。即使未能识别技术机会,但如果技术型有着支持变革的结构和柔性的适应机制,这将有利于开放思想的要求和智能,使其在面向不连续和路径异常的技术机会时表现强大适应性,可以快速创造自己的核心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产品技术和整合不同趋势科技的能力(PrahaladHamel,1990)。因此,强适应能力的企业往往能预先识别技术机会,令自身享受先行优势。一些技术型企业可能缺乏技术预测机制,但它
11、们的组织结构和机制能有效地承受新技术的冲击,避免仓促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危机,促使自身快速适应新技术而领先于其他竞争者。4新技术下企业的发展变化模式4.1理论框架通过前文分析,本文可建立这样一个框架(见图1):(1)当今社会经济以技术为基础,技术的快速变革是时代的特征之一。这种环境下,企业对新技术的适应是必然的现象,可用“压力”进行形容。(2)基于“适应能力”概念,企业对新技术的适应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组织、结构和机制层面。(3)企业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有强弱之分,这种区别可从组织、结构和机制三个层面得到解释。(4)正因为强弱适应能力的差异,导致企业在新技术的压力下出现不同的命运。适应力强
12、的企业通常能预见新技术机会,采取主动的变化方式进行应对,最终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适应力弱的企业则不能预见新技术机会,或者能预见却选择忽视和抵抗,以危机重重的被动变化方式进行应对,最终在行业中处于落后地位甚至被淘汰。图1新技术下企业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4.2四种变化模式图1所示的框架让我们知道企业适应新技术的最终结果是领先和落后或被淘汰,但企业通过何种模式进行演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StreeckThelen(2005)通过大量的研究,根据“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两个维度得出四种发展变化模式(见图2)。这些模式适用于描述技术型企业在新技术压力下的发展变化:(1)渐进性变革是指企业对新技术的适
13、应是一个长期的、累积性的、逐渐调整变化的过程,呈现缓和非激烈的特点,这种变革可以是外生原因或内生原因;(2)适应性重组是指在新技术的外来压力下,企业的运作被扰乱,但仍能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收购兼并、资产置换、合并或分拆等重组方式适应,重组通常是外生原因引起的;(3)存活并恢复是指企业适应新技术时经过重大变化后艰难地生存下来,并逐步向好发展;(4)毁灭和替代指企业被淘汰或被其他竞争者收购/取缔。图2新技术下企业的发展变化模式四种发展变化模式与适应能力有密切联系。若企业拥有强适应能力,其发展模式主要为渐进性变革和适应性重组;若企业的适应能力弱,其发展模式则主要为存活并恢复与毁灭和替代。适应能力强的企业
14、能及时预见新技术机会,通过战略的改变、结构和规章制度的逐步变革,进入新技术领域,实现顺利过渡;即使由于原有技术市场份额大、对新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不足或资金周转不顺等原因未能率先进入新领域,但凭借灵活性大,可较快地调整以适应新技术。如果企业不能识别技术机会、面对新技术压力仍选择忽视或抵抗,在新技术的创造性破坏发生作用时只能艰难应对,出现战略未能及时转变、结构和规章制度急于变化而引发出一系列矛盾等问题,那么企业将受到重创,即使存活亦已落后于其他竞争者。4.3渐进性变革“渐进性变革”概念的使用始于KathleenWolfgangStreeck(Thelen,2003;StreeckThelen,20
15、05),是对20世纪80年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研究所得出的。UlrichDolata(2009)也认为以技术为基础的变革不再是短期的、爆发性的毁灭破坏,而是长期的积累性渐变,这种渐变是一种持久的、充斥错误的探索和选择过程,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正常状态”。其他学者通过研究也肯定了这种渐进的、累积的变革模式(DjelicQuack,2003;StreeckThelen,2005;MahoneyThelen,2010)。突发性和间断性的变革虽时有发生,但这并不是最常见的发展变化方式,而渐进性变革模式毋庸置疑地发生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中,并且成为一种主导模式(Kathleen,2009)。根据图2
16、所示,非连续性变化结果和渐进性变化过程的二维性将产生“渐进性变革”的发展变化模式。针对中国的技术型企业,从结果角度分析,非连续性是技术型企业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首先,当今社会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新技术的发展路径异常,其非连续性特征明显;其次,非连续性的技术进步方式是企业寻求技术突破的主流方式,包括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合作。从过程角度分析,即使新技术为基础的调整压力是严重的,一般来说,技术型企业的变化不是突变式的破坏,考虑到机制的惯性,一方面,即使严重的企业改变也是需要时间的,因为一个特定系统的现有结构、机制是在探索、选择、激励竞争和权力斗争的过程中持续地更新;另一方面,持续的技
17、术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企业置于不断更改战略、现有竞争和合作模式的压力中。因此,这个变化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其特点是:(1)在战略方向、组织模式和指导原则方面持续的和经常充斥错误的改变;(2)结构的逐步改变,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竞争和合作模式以及产品分销和市场交换的模式;(3)不断重新调整各种规章制度。由上述分析可知,技术型企业的理想发展变化模式是渐进性变革。通过适应能力的分析可知,渐进性变革发生的条件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到达一定的水平,技术型企业具备了这个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国内市场逐渐开放,技术型企业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2008年的经济危机为技术型企业的优胜劣汰提供一个
18、契机,许多适应能力差的企业直接被淘汰;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2011年正值中国走完“十一五”而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新兴产业的兴起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是重点议程,技术型企业的格局必将进行新一轮的调整。21世纪以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一直检验着技术型企业,进行“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进化游戏,技术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技术获取、吸收、应用和转化的能力,已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渐进性变革将是技术型企业未来主要的发展变化模式,其内在机理如下(具体见图3):(1)从发现和占据本行业中的一个独特的技术战略定位开始;(2)形成一个独特的技术定位后,在这个定位上适应技术,完美地开展
19、游戏,发展领先的技术,使其比行业中的其他竞争者更具吸引力和优势;(3)从适应能力的概念出发,适应过程可从三个层面(组织、结构和机制)进行分析;(4)在目前的技术定位上与竞争者争夺的同时,不断搜寻新技术战略定位;(5)发现另一个可行的技术战略定位后,试不断提升适应能,力图同时操控新、旧两个定位;(6)随着旧的技术成熟并衰退,慢慢向新技术过渡并又一次开始整个循环。对这个机理的理解还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第一,每个循环是技术战略定位下的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是渐变式的;第二,在每个动态循环中的任一给定时刻,企业可跨入新技术领域,开始新技术的适应过程。图3技术型企业渐变性变革模式的机理5研究启示与局限性随着
20、中国加入WTO,市场开放性逐步加大,加上金融危机的洗礼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国正以全新姿态迎接一个以战略性转型为亮点的新增长时代,进入这个时代的技术型企业均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以一定适应能力为基础的渐进性变革将是中国技术型企业发展主要发展模式,也是其永葆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们应注重从组织、结构和机制层面提升自身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本文为企业的发展变化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框架,适应能力的引入和渐进性变革模式的提出是创新点。同时,本文也存在以下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对于适应过程,只给出一个轮廓描绘,企业对于新技术的具体适应过程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次,通过强与弱两个维度对适应能力进行的研究只是一个开端,有待深入;此外,往后的研究可以将对象选择典型的更加具体的企业,确定不同企业的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本文来自中国企业发展规划院,如需了解更多相关资料请登陆中国企业发展规划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