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96119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研究.精品文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研究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发展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乔埃尔贝西斯在其著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风险管理与风险资本的关系等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安东尼桑德斯在其信用风险量化一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中对信用风险量化的方法进行比较充分的研究;皮埃特罗潘泽和维普班塞尔对如何利用VaR度量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22国内研究的现状我国的章彰、陈四清、巴曙松、詹向阳等专家学者对商业

2、银行信贷风险理论从不同侧面与层次进行了卓有成绩的研究。其中巴曙松、詹向阳等侧重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章彰、陈四清等更侧重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研究。詹向阳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发表了研究成果,王春峰等对基于遗传规划方法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研究;史东明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刘泽华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等。9212商业银行风险的含义商业银行实际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用语,最初是因为这类银行的资金来源是短期的、被动性的,其资金运用相应只用于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但随着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3、,特别是在近现代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管制放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的概念与现实的距离相差甚远,商业银行一词已无法表达该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只不过因历史延续和习惯的缘故,人们仍然沿用“商业银行一词。对于商业银行的概念,人们的表述是不同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变化,萨缪尔森对商业银行定义就出现过变化,他最初认为商业银行是“唯一能够提供银行货币的组织一银行货币是指可用支票提取的活期存款,而后来,他就将其修J下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向顾客提供支票帐户,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唯一提供银行货币的组织了。目前,经济学家对商业银行的概念存在不同定义

4、,米什金把商业银行看作“主要通过发行支票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来筹措资金,用于发放商业贷款、消费者信贷和抵押贷款,购买美国联邦政府债券和市政债券的金融中介机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认为商业银行是“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企业”。它可以提供包括“支付服务、存款、贷款、租赁、保管、信托、货币兑换、咨询以及融资担保、资产管理等”在内的各种服务,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中介机构的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商业银行可以发行存单和商业贷款协议,而可以发行初级证券是直接融资金融中介的功能。正因为理论界对商业银行内涵理解的不同,本文有必要对所要研究的商业银行作一个界定,援引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对商业银行的界定是较为合

5、适的,即商业银行是与投资银行相对的组织,是媒介间接融资的金融中介机构,其基本业务为提供存贷款、开立支票帐户等服务,但是,商业银行具体经营范围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而逐步扩大,正在向银行控股公司模式的全能银行转变。2121商业银行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者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实体,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2)商业银行风险与其收益是成证比例的,风险愈高,蒙受经

6、济损失的概率愈大,但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3)商业银行风险可以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使经济系统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机制。212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或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因为产生信贷风险的原因不同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区分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贷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子

7、的不利变化而导致的信贷资产价值损失的大小,其市场因子主要有利率和汇率:而商业银行信贷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信贷资产价值的损失,银行从诞生起就一直面对信贷的信用JxL险。213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商业银行的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JxL险产生的根源,可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根据风险的性质,可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根据风险的主体构成,可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资产风险、负债风险和中间业务风险及外汇业务风险;根据风险的赔偿对象,可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赔本风险、赔息风险和赔利风险:根据风险的程度,可将商业银行风险分为低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根

8、据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和资本风险等。其中最权威的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分类。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根据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将银行业风险分为八类,即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信用风险。贷款是银行的主要业务,贷款活动要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断,但是,这些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而下降。于是银行总是面临交易对手无法履约而损失贷款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银行在从事国际贷款业务时,除一

9、般贷款业务中固有的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外,还面临着国家风险,即与借款人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转移风险,即当借款人的债务不是以本币计值时,不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如何,有时借款人都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外币。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商业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都会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类风险在银行的投资交易活动中最为明显。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市场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所面临的风险。它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利率风险的主要形式有: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商

10、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正常风险,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实收资本带来巨大威胁。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可能会使银行因挤兑而倒闭。流动性风险。由于货币流动性不足,商业银行有可能发生的挤兑风险。操作风险。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是业务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的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它方面受损,具体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它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它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

11、或诸如火灾和其它灾难等事件。法律风险。商业银行会承受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这主要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银行经营有关的法律问题:影响银行和其它商业机构的法律有可能发生变化。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发生其它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对银行信心的事件等。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的损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总之,银行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交叉的,并呈现出连锁态势。但需要说明的是巴塞尔协议中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的一种情况,但国家和转移风

12、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若造成银行贷款损失,也都可能引发信贷风险。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会根据需要对这些可能造成银行贷款损失的风险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2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221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自人类社会及道德产生以来,人的行为就有遵守或违反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的可能。人们由于违反道德而对他人、群体、社会的利益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就是道德风险。近几年来,经济领域正遭受着道德缺失而带来的危机上市公司虚报利润、交易过程中的相互欺诈等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也存在着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最早在保险业中被发现的一种

13、现象,即一个人购买保险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以至于降低了买保人防范风险的努力;或投保人不诚实行为、不良企图或敲诈行为对保险公司利益带来损失的可能。经济学家由此把涉及到契约或合同的其它经济领域本质相同的问题归结为“道德风险问题。而对道德风险的定义也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中对道德风险的定义,道德风险是指当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根据风险形成的主体不同可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为内部道德风险与外部道德风险。内部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内部或从业人员所造成的道德风险。而由于

14、银行缺乏信贷道德价值体系或道德原则而在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信贷业务而造成社会利益损失的道德风险;或商业银行外部环境或人员道德缺失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则属于商业银行信贷中的外部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直接影响着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对银行的获利能力和水平、资产结构和安全、以及银行信誉和银行对其他风险的控制都构成了巨大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道德风险还会通过信贷业务对整个社会的利益产生负面作用。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对信贷主体的利益以及相关的社会利益都构成威胁,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贷人员的道德缺失。信贷员作为经济活动中的种个体,就具有“经济人的道德属性。“经

15、济人”是由英国重商主义者约翰海尔斯在1549年编著的关于英格兰国王公共财富的讨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是追逐最大利润的。之后,孟备威尔在1723年发表的蜜蜂的寓言中,用蜜蜂的生活作比喻来阐述利己与利人、私恶和公益的关系,并得出人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私恶即公利的结论。而真J下系统讨论“经济人”品质,并以此建立经济理论的人是亚当斯密。在他的理论中,“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追求个人利益,为自身利益考虑的经济个体。他们在道德上体现出利己主义原则。经济个体中存在的利己主义性质使得信贷员在经济活动中往往以自己利益的追求作为行为的目标。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对利益的追逐经常使信贷员除表

16、现出利己主义属性外,还产生利己主义思想。当信贷员以价值的获得作为业务处理的标准时,他们就会忽视职业道德的存在,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在他们看来将成为谋取私利的绊脚石。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将使他们在行为过程中对一般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与否定,对道德规范进行回避与抵制,从而引起自身道德的缺失。一些信贷员除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定外,对其它的作为信贷员应尽的责任毫不承担,这也可以看成道德缺失。还有一些信贷员则是为了维护与客户的关系,以人情代道德,造成了道德的缺失。信贷员道德缺失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贷款使用目标的偏离和贷款额度的偏差。2、信贷社会责任的忽视。美国管理学家鲍文(Bowen)曾提出企业必须担

17、负社会责任。他提出这一观点有两个理论基础,一是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一是道德施动(Moral agent)。社会契约论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个体,自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为这些是企业与社会问的契约。而道德施动是指企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有义务引导社会道德向健康的方面发展。商业银行信贷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信贷主体作为具有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都肩负者社会责任。信贷社会责任的忽视往往造成以下这些结果,引起信贷道德风险。首先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社会中扮演者资金引导的作用。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贷款应发放给能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借款人。由

18、于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忽视,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考虑,商业银行在选择信贷方案、评审贷款业务时通常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项目的经济效益上,而忽视对社会效应的考查。一些贷款项目经济效益很好,但对生态和人们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危害。一旦商业银行向他们提供贷款资金,虽然对于商业银行和借款来说,会获得较高的贷款利息和收益,但由于项目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社会消除它们的成本往往超过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效益,最终使得社会总体利益受到损失,也就构成了外部信贷道德风险。虽然信贷管理相关管理条例中禁止商业银行将资金贷向违法项目,但有的合法借款项目的开展也是有悖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如一些金融大鳄通过聚集社会资金,通过扰乱正常的金融秩

19、序以获得高额的回报。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带来的损失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使商业银行对他们提供资金的可能性增高,从而形成巨大的道德风险。其次,信贷社会责任的忽视还会引起社会资金分布不均匀。社会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商业银行贷款是资金的主要提供者。社会由各行各业组成,借款人的经济效益不仅与借款人的自身条件有关,而且与所在行业密切相关。商业银行从贷款利润出发,会将资金贷向回报率高的行业,这就意味着那些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行业比较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贷款资金的匮乏将使得这些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度整个社会的进步带来负面影响。信贷社会责任的忽视会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社会利益和

20、社会道德的要求发生偏离,从而形成道德风险。3、信贷主体目标的冲突。商业银行信贷主体和信贷主体目标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追求目标有些是共容的,而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主体目标则相互矛盾,甚至互相冲突,体现出排他性,借款人与商业银行的这些信贷目标往往是不能同时满足的。高的贷款利率意味这商业银行收益的增加,也意味着借款人经营压力的增加;而借款人对超额经营利润的追寻表示他们有承担更多风险的倾向因为往往高收益与高风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倾向则会降低贷款资金和银行利益的安全性。对排它性信贷目标的追逐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利益的相互较量的过程,信贷道德风险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或提高了。首先,信息

21、不对称虽然不是引起道德风险的唯一原因,但确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信贷业务中的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主观为己的“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会产生扫除阻碍利益扩大的障碍的动机。一旦客观存在的规则和道德原则对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形成约束,“经济人就会产生冲破这些束缚的冲动,增加自身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概率。如借款人往往会有意识地隐瞒、虚报信息,或只透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商业银行因为错误和虚假信息作出不正确贷款决定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引起道德风险。其次,任何规范、程序、制度都是不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也不例外。即便不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使自己在信贷目标搏弈

22、中处于优势,信贷主体会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空缺和漏洞,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如借款者通常会利用银行在贷款评审、发放、追踪中的管理缺陷使贷款的发放尽量满足自己的要求,资金支配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贷款资金被滥用的机会也就增加了,信贷道德风险随即形成或提高。4、信贷机构制度的漏洞。信贷制度是信贷业务操作的行为和程序准则。制度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标准和规范,对被约束人起着指导、控制和监督的作用。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人们的道德意志力是参差不齐的,在面对外部利益诱惑时,一些平时道德行为规范的人也往往有不道德行为的倾向。就对某一人的道德意志而言,也并不总是一样坚强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也通常表现出道德

23、的波动。制度对于个人有道德提醒的作用,制度伴随的强制力会帮助人们提高道德意志力,保持道德的稳定性,从而抑制或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制度的漏洞将使信贷业务出现管理的松懈和死角,给不道德的操作行为以存在空间,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制度的漏洞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信贷业务工具的落后。就我们国家而言,改革开放才二十多年的时间,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建立时问则更短,因此我国在商业银行领域的研究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金融方法和工具:二是信贷责任的混乱。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混乱包括信贷人员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和责任的不明晰。一些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中起者关键作用,拥有较大的权力,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利益

24、的驱使下,他们置商业银行利益于不顾,发放大量低效或无效贷款,以追求自己业绩;或将贷款发放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有的甚至直接经营贷款,造成重大道德风险。由于权力与责任不对等,即便贷出资金出现危机,他们所负的责任也非常有限;三是信贷程序的低效。信贷制度的漏洞还表现为信贷程序的繁琐或缺失。一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程序冗长繁琐,甚至相互重叠。这使得借款人在贷款的获取中感到极为不便。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贷款由于手续办理原因不能及时到为,严重影响了信贷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道德风险是利益主体间一方由于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给其他利益主体带来伤害和损失的可能。道德风险

25、现已成为商业银行主营业务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是由于信贷利益各方道德不确定性使信贷内部或外部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利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而是包括相关的公共利益;利益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信贷业务本身,而是包括社会的整体利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及防范控制策略42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作用由于政府监督的失灵和金融安全网所产生的严重道德风险问题,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广泛争论,这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其中,由于Kane(1983)在他的对存款保险改革的六点建议中特别强调市场约束的作用,使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资本监管、银行检查和市场约束

26、)之一的市场约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特别是1999年美国现代金融服务法案的实施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使金融监管中的市场约束受到高度重视。一、银行监管体系中的市场约束作用Kan认为,以政府为主的金融监管体系试图通过对银行和存款机构设定精美而复杂的税收和补贴机制实现金融业的稳定,同时监管者的主要职责在于选择最Kan认为,以政府为主的金融监管体系试图通过对银行和存款机构设定精美而复杂的税收和补贴机制实现金融业的稳定,同时监管者的主要职责在于选择最优税收和补贴组合,以保持银行业的稳健。但由于监管者的能力及其代理问题,使得这一最优组合很难达到。相反,存款保险提供了存款机构将资产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的激励,造

27、成巨额的政府补贴支出和监管成本。要降低存款保险带来的政府监管的高成本,就不得不充分运用市场方法来约束存款机构向政府转嫁风险的激励,对存款保险进行合理的定价。Keeley的实证研究表明:监管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对银行资产价值的评价的影响,如果要改善监管的有效性,就应该注重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力。Park和Peristiani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未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人对市场有显著反应,而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人对市场反应不显著,存款机构的风险和未保险存款的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Flannery系统分析和论证了市场信息对改善监管的重要性。他指出,市场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条

28、件和坏境,并且可以产生监管者对已出现的问题采取及时纠正的激励。如果政府能够充分运用市场反映的信息,将会显著改善银行业的监管水平。二、市场约束的表现形式(一)从来源渠道看,市场约束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1、来自股东的约束,股东发现银行的盈利状况变差,或者银行从事了高风险的业务,不利于银行长期盈利水平的提高,股东就会“用手投票一召开股东大会,改选董事会或者向董事会施加压力,或者“用脚投票”一在二级市场上卖掉手中持有的银行股票,迫使银行改善经营状况。2、来自存款人的约束。一旦存款人知晓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存款人就会决定提取存款,严重的会引起挤兑,直接导致银行破产倒闭。3、来自贷款人的约束。如果一家

29、银行从事太多的高风险业务,那么,好的贷款客户就会远离这家银行。4、来自银行同业的约束。如果一家银行过度从事高风险业务,同业拆借市场有可能向这家银行关闭,使其无法从市场拆入资金,一旦出现流动性困难,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化解。5、来自金融市场的约束。如果银行从事太多高风险业务,银行在金融市场筹资时,一方面可能需要提高利率,从而加大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可能根本无法筹集资金。6、来自劳动力市场的约束。一家银行如果经营稳健,盈利水平较高,那么它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有很强的吸引力,不仅能够为职员提供高薪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留住现有人才,还能不断吸引新的人才,促进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反之,则存在人才

30、流失、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降低的可能。(二)从作用方式看,市场约束表现为价格约束和竞争约束。1、价格约束。价格约束是指市场参与者通过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提高或降低利率和费率,改变银行的成本与收益,从而促使银行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的一种约束。如果银行稳健经营,那么存款人、投资者就会向银行要求较低的风险补偿,银行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大量资金,相反,银行筹资的成本就可能会大幅度提高。2、竞争约束。竞争约束是指由于银行所提供的各种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银行客户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选择不同银行提供的产品,对银行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形成的一种约束。通过竞争,使实力较小、服务较差、信誉较低的银行退出市场,

31、从而使整个银行业充满活力。三、如何运用市场约束改进银行监管体系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有机结合,即逐步在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体系中恢复市场约束,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最佳配合,达到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和降低监管成本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恢复银行业的市场约束昵?政府的功能、监管范围及安全网的规模应如何界定?理论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Thomson(1990)认为,恢复市场约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减少政府金融安全网的范围和规模,如降低保险存款的限额,将银行每个存款账户的保险限额改为每个储户的保险限额,并且剩余部分还必须准确地定价,方法可用期权定价模型等;同时,要保证上述改

32、革真正有效,还必须对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制度进行改革,贴现窗口利率应该是惩罚性的而不是补贴性的,避免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窗口支持本应该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Kane(1994)认为,恢复市场约束的核心任务在于向社会和监管者提供金融机构、存款保险机构、监管部门的及时而准确的信息。二方面,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监管者披露存款保险公司造成的纳税人的损失;另一方面,采用自报告和市场价值核算结合的原则来衡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机构及监管者等在每一时期的运作与表现情况及纳税人的损失等。Flannery(1998)通过对反映银行运作条件的市场信息来源、银行负债市场、资本市场的准确定价、市场效率及其对谨慎性银行监管的重

33、要影响等问题的系统分析,得出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私人投资者能够专业地对金融机构各类证券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准确地评价。它可以使银行的所有者和债权人感觉到他们的行为是存在风险的。实证分析表明,大多数小储户能够有效地甄别和控制银行的风险,所以,Flannery认为政府监管中充分运用市场是必需的,其中主要是市场信息与政府监管信息的系统结合,这样可以缩短认识和行动的时滞,对银行经营状况和条件的变化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另外,可通过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来增强市场约束力,因为次级债券的持有人与政府监管者面临同样的风险敞口,从而形成两者在银行监管中的激励相容。关于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增强对银行经营者市场约束的观点自2

34、0世纪80年代末已经有学者提出,1999年美国的现代金融服务法案要求美联储和财政部研究银行次级债券的实施方案后,使该问题再度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一般认为,银行债券的风险与收益状况反映了银行的经营条件与违约风险水平,因而债券市场信息可以作为银行风险的市场信号,为监管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检查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如果所有银行都要求发行同样类型的次级债券,那么监管者就可以很容易比较每家银行的违约风险程度,并且由于次级债券的特殊地位,它的收益对风险的变化更加敏感,使市场的约束力也更强。因而发行次级债券可以显著提升对非保险存款机构的直接和间接的市场约束。Jagtiani和Lemieux(2001)的

35、研究发现,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债券的买卖差价将先于银行失败(如融资条件和信用评级的恶化)一年半左右开始上升,这说明通过增加发行次级债券来增强市场约束是有效率的,这一实证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四、加强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的路径选择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机制中,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安排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我国在以上两个方面与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阶段,要加强银行业市场约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市场约束是通过影响银行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率而发生作用的。因此,加强银行业市场约束最为核心的条件是银行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能够自主经营。而要促使我国

36、银行真正成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主体,其治本之道是改革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建立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完整意义的所有权,并根据市场化盈利经营的要求选择和监督经理层。要建立对经理层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降低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等非市场化、非透明的方式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其次,在股权结构方面,要通过股权的多元化促进产权边界清晰,通过引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战略机构投资者,从而推进银行股权的适度多元化。(二)要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需要构建和培育一个完整、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首先,要求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方式、价格均为规范和公开的,价格一利率能够自由变动

37、,不受政府管制,能够对资金供求状况作出灵活的反应;其次,要求市场不是垄断的,具有竞争机制,使市场主体进行公平、正当的竞争;三是要求市场资源都具有充分的流动性,市场主体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三)要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需要适当调节银行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总供给远远超过总需求,或是总需求远远超过总供给,市场约束都会失灵。但在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市场约束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因为银行客户成为市场的主宰,市场的选择功能能够发挥作用,迫使银行对利率市场信号作出积极反应。(四)强化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充分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金融

38、消费者的利益。目前改进我国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最佳选择就是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发布的一系列文件,依据其确立的原则、标准和建议,做到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相结合;定量披露与定性披露相结合,并兼顾成本与效益。43内部控制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影响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同样适用于银行。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条)。它是保障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基石,是实行风险控制下银行价值最大化经营目标的保证。

39、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建设现状及其根源的分析,找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提出逐步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思路。一、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现状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内部构建的以防范风险为目标,兼顾效率原则,实现业务岗位的相互制衡、业务流程的科学合理、业务品种的风险评估的各种内部规章的总称。当前国内银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商业化建设,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内控制度,初步形成了部门交叉、岗位制约、授权分责的内控机制,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各银行都比较重视内部控制,普遍强化了内控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能够按照人民银行、银

40、监会制定的系列有关内部控制的文件、规章的要求,结合本行的实际,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方法制度、监督评价等机制的建设上有所作为。如对资产的风险分类、评级、控制,对不良资产的集中清收、处置。对新发放贷款的可行性的论证、审贷分离、跟踪监督,对新增不良资产的责任人的严肃查处;在银行会计业务操作过程中严格实行不相容业务相分离,能够针对银行内部风险状况开展一系列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活动等等。可以说,各银行内部都陆续建立起一套与自身业务紧密相关的操作、控制制度,内控管理文化建设已见雏形,为银行业的稳健经营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但我国银行业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一)内控制度约束乏力,缺乏强

41、制性。部分内控制度在部门和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有些甚至相互抵触。如会计部门不能制约存款营销的资金成本,存款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贷款定价机制不合理,往往受到金融同业恶性竞争的影响而偏离了利润最大化目标;贷款发放虽有一套内部控制的组织流程,但缺乏对决策者的制约,等等。另外,由于内控制度设置不合理,往往是“控下不控上”,对管理层、决策层的约束乏力,主要靠其自律意识和道德操守来约束,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对管理者疏于管理的问题。(二)内控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缺乏前瞻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银行经营的内外环境亦快速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前瞻性地提供制度保障,就必然会导致不规范操作,使新兴业务的风险

42、无法得到控制,新兴业务往往成为新的风险源。同时,由于缺乏制度的适时调整功能,一些不适宜的制度仍然需要执行,导致经营者在指标的压力下,不得不逾越制度,形成了普遍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另外,由于缺乏对业务经营的连续、系统的监督、往往寄希望于事后监督与补救,而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规章。(三)内控制度分散制定,缺乏系统性。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机构基本都是横向的,每一层分支机构都设有各自的管理机构,由于内部缺乏一个统一的内控制度建设规划,各个部门自行制定规章,从而形成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的局面,造成了现行银行内控制度数量庞大,制度目标难以统一,制度内容时有冲突,使基层机构在内控制度执行

43、时因多头管理而不知所措,普遍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情况。(四)内控制度程式化严重,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制度设计者片面追求制度本身的“完美”,往往偏离实际,导致一些内控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逼迫制度执行者采取越轨的作法,并给不良动机者创造作案机会。另一方面,不少制度规定又存在模糊化的概念,在涉及操作层面的各个业务环节时往往采取原则性的提法,导致制度执行者理解和执行上的差异性较大。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决定并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确保商业银行内部有效控制的源动力。而

44、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从根本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长效机制的建立。虽然说,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了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但其内审部门未能直接向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负责,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并未完全扭转,机构层次过多,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风险。二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研究。从根本上看,我国银行业尚处于粗放发展期,未能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组织体系、业务操作系统及风险控制现状等因素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及前瞻性研究,从而制订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内控制度建设规划。日常管理工

45、作中往往是一项业务发展了、出现问题了,才去考虑内控制度的研究和制定,或者是一些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事实风险才去总结经验教训,研究风险控制措施,终不能标本兼治。三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手段相对滞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反应速度相对较慢。银行的内控管理是一个动态控制过程,涵盖银行的各项业务的全过程,目的是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促进业务发展。一些银行的内控仅仅满足于制订制度、落实检查、处理违章,由于科技应用水平相对落后,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未能建立一套科学、高效、规范的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内控手段仍以手工作业为主,从庞大的业务量中进行人工筛选和控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疏漏,不仅管理成本高,而且管理效率低下。

46、内控系统建设仍然处于一个被动应付的局面。二、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商业银行内控建设的重点应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内控制度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等源头性问题上加以解决。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股份制企业形式,更重要的是实现机制和体制的转变,成_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良好、效益显著的现代金融企业。从“单一产权转向“多元产权。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将使国有银行产权更加明晰,而且由于产权来源的社会化和股份的流通性,国有银行的资产配置将会更有效率,便于国有银行迅速扩大资本、拓展业务、防范风险。从“级法人到“多级法人。一级法人加大了政府干预的机会,造成信贷约束软化。在多级法人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不再是管理性机构,而是一级经营实体,是一级法人,只能以股东的身份。银行自上而下的机关式、行政化管理模式,实现商业银行多级经营、自担风险的目标。从“行政管理到“公司治理”。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式的内部机构设置与行政区域化的分支机构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在实行股份制改组与实施多级法人体制以后,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必须引人“公司制治理结构”,彻底清除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式的人事安排等制度的影响,努力克服随之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各级代理人的短期功利主义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