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以声抒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以声抒情.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语文论文:以声抒情.精品文档.以 声 传 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小学语文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结晶,它倾注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在实际教学中,师生进行的课堂交流中不可能不产生种种的情感体验而一定的情感又能促进和强化这种交流。某种程度而言有感情的语文教学会使学生学得愉悦,学而有获。如何让学生享受到这种有感情的语文学习呢?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自古以来就崇尚的重要学习方法。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畅的语句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引
2、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难怪叶圣陶会说“美的文章是读出来的,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语文新课标中也特别重视朗读,尤其在小学,强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学生读得正确,流畅,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不失为语文课激发、渗透、提升情感的有效途径,从而以成就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然而,让学生能够真正以声抒情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实际教学中不乏许多矫情、煽情、滥情的朗读例子。或许在每位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前必须有以下几种意识:1.精心选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内容,因“材”而读,或
3、篇,或段,或句。2.不同年段,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目标,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有感而发等。3.朗读指导分技巧和欣赏两种,并非人人都要求成为朗诵家,但要求每个人都能欣赏别人的朗读,成为欣赏者。4.通过感知、体验、共鸣、内化、外显来展开有感情朗读的过程。5.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学生体验深刻,才会声情并茂地朗读。6.让学生富有个性地有感情朗读,用自己深切的体会,真挚的方式美读。7.“有感情朗读”只是一种外显的学习结果,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的内心体验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8.发挥教师的感情熏陶的中介作用,只有教师先对文章的情进行体悟和再次表现,才能激活和延续学生的情感。如何具体体现这些意识呢?笔者将以苏
4、教版小学语文中课文教学为例,从不同学段,以不同课型与同仁们共同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苏教版第五册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不光有清新优美的文字,还有广阔的想象图景,更有深刻的情思美感。于是教师就在上课之前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上课伊始,学生在观看电子幻灯片,聆听诗化的配音中,简单了解到拉萨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背景,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揭题后便是教师范读课文,以自身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
5、感受。在集体交流中教师随机地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学生通过交流、补充、朗读来感知语言,在读中体验,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在反复吟读,体验中,学生借助多媒体呈现的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当教学的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描写拉萨天空蓝的句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出了文章的每句话,有的脱口而出,甚而有的在公开课上抢话筒读课文,有的还声称暑假要让家长带自己去拉萨亲眼目睹最美的天空。从整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只有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文本与心灵之间进行对话,在体验与感悟中促使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
6、生,才会有理想的朗读境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情感,吟读玩味,然后才能在课堂上以声传情地范读,同时采取多种富有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手段,动心动情地教学,从而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激活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在作者、教师、学生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述说,从而捕捉到自己感情朗读的感觉,饱蘸情感的语言内化到学生心中,最终酣畅淋漓地宣泄。这种“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的朗读指导特别适宜于教学写景文章;也对刚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种有效的实践过程。二、拓展延伸、突破
7、难点苏教版语文第12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讲述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彭德怀忍痛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连同其它五匹牲口杀掉,让战士们充饥的事。学生在围绕课文相关小节,讨论问题:“彭德怀既然深爱着自己的大黑骡子为什么一定要杀呢?能否留下大黑骡子,杀其它五匹?”的过程中,明白了杀大黑骡子这一看似残忍行为的背后,是彭德怀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拯救战士生命,保存革命实力做出的果断抉择,是他爱战士,爱革命事业的具体表现。当学习到最后一节“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不知是文本语言本身的深刻性
8、,还是学生仍沉浸在杀大黑骡子的悲痛中,学生齐读时感情很是平淡,听者也不由眉头一皱。教师见状用凝重的口吻叙述了这样一段资料: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采访完长征幸存者后作出了这样一段评价“长征,将成为人类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它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激励着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民族,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之后请学生再读,学生对红军精神的崇敬之情油然而升,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齐读了一遍,这一次的朗读让所有听者为之一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描写的是名人、伟人的感人事迹。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想通过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由于这些
9、人物以及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学生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理性分析多于感性理解,而且学生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触动学生心弦的现象。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因“材”而学,因“材”而读,紧紧扣住“杀与爱”的矛盾冲突,走进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有效运用“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的朗读指导方法,真正让学生与对话,与心灵碰撞,不光提高了认识,也涵养了人文精神。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精神家园的培育地。三、揣摩文字、披文入情苏教版语文第11册爷爷的芦笛教学片段师:自读8、9小节,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简述。师:这样的夜晚,强强怎样?生:我觉得这个夜晚对于强强来说简直是度“夜“如年。我也曾有过一个晚上呆在家里,我就
10、像强强一样害怕,我担心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师:你的害怕仅仅是一个人,而强强在怎样的环境里?生:他是一个人在海边的小闸屋里,外面是大风大浪。我是在平地上的房子里还防盗门呢!师:躺在床上的强强简直是-,可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齐说煎熬。生:我从书中读出了两个“狂”-师:读出大风浪,读出强强的感受。自选一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一女生:有感情地读第8小节。师:在狂风大作的夜晚,强强紧张害怕,度秒如年。可他一开始是怎么说的?生:读有关句子师:这句话怎么读?(生大声读。) 强强这是在说大话,事实上强强害怕极了,引读师:忽然他听到奇妙的笛音,对于强强来说,这笛音简直是什么?生:天籁之音,驱走了强强的恐惧、紧张、
11、害怕和担心。师:你说了个非常好的词,会写天籁之音吗?(板书)生:这个笛音还是带给强强勇气的声音。生:这个笛音让强强想到了爷爷,不再害怕。这是救命的声音。师:强强听到的不仅仅是天籁之音,还是救命之音,齐读13小节。生:眼里闪着光,极富有感情地读“啊,爷爷的芦笛!”(2遍)当听到学生齐读“啊,爷爷的芦笛!”时笔者怦然心动,我被学生真挚的情打动了。细细体会这位教师没有作多少朗读技法的指导,所做的主要努力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后,引读,精读重点句子,品味其中意思,从而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学生不再是阅读者、朗读者,而是第一次经历风浪夜晚的强强。他们身临其
12、境于课文描绘的摇摇欲坠的小闸屋中,体验了从自负-紧张-胆怯-平静-勇敢-自信的心路历程。学生在朗读中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那声音、气息、神情是他们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可见指导感情朗读,不能作纯技法的指导,诸如轻重缓急。在学生未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到文章情感之前,这些指导都是徒劳的。因为语音的适切变化是与情感变化相一致的,或者说,变化适当的语音是精神活动的物质表征。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在本质上是通过语音的艺术变化来演绎情感的变化,它既是言语之形的再现,又是言语之神的再造,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情感的言语学习方式。这种“揣摩文字,披文入情”是学生在达到第三学段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1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美的水平展示,也是教师自然不露痕迹的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超,影响他对世界的感受、体察和表达,并最终积淀成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人生观。那么由衷地希望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真情感受、再现文章的情思美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颤中体验语文的灵性之美!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 成尚荣 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 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桥铺路- 教学思考 陆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