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析.精品文档.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析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背景和必要性(一)背景:我国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于1998年前后,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高校、中小学、科学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等行业会计制度。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主要是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分类、主要项目的计量方法、会计报表构成等内容。从现在来看,原准则虽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了初步的探索,但缺乏系统性,如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
2、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未对医院、高校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统驭作用。并且随着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卫生、教育体制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在诸多方面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会计改革。财政部于2012年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方面的政策法规。2012年12月6日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11月29日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
3、1月1日起施行。(二)必要性:1、促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的内在一致性我国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项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种类及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差异较大、既影响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给事业单位的报表汇总,以及未来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带来难度。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各项制度执行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增强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2、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原准则中有关资产等要素的定义没有真正反映各要素的经济特征,没能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在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中,按照各要素的经济特征重新界
4、定其定义,并明确其确认条件,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3、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出现的,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由于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一些新的业务或事项在具体会计制度中缺乏规范但又急需处理。如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修订发布前,因原制度缺乏对科研、教学项目收支核算的规范,从而导致医院会计实务存在科教项目收支核算混乱的突出问题。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会计制度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4、符合国际惯例,并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基础。国际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制
5、定经验表明,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通常都制定有“会计概念框架”,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基础和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套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必将包括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先行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建立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而以基本准则为统驭建立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体系积累经验并奠定基础。二、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1、关于准则的定位:原准则仅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新准则将统驭范围扩大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2、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新准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要兼具“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这两点。同时列
6、举了报告使用群体。在总则的第四条里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3、关于会计核算基础:原准则仅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对象,规定其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新准则在总则第九条中除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外,还规定“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的
7、会计核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科学、测绘、地质勘探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修订后的医院会计制度均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为基础。4、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新准则给予更为真实、准则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经济特征的原则,借鉴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经验,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特点,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并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原则。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的要求,有利于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5、关于净资产新准则使用部门预算管理要求
8、,在净资产内容中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项目。6、关于财务报告新准则完善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列报格式作出了统一的规定。要求按照流动性、非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分类;统一规定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费用)表对收入按来源进行分类列示、对支出(费用)按功能进行分类列示;同时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构成,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并规定部分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适用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三章 资产第四章 负债第五章 净资产第六章 收入第七章 支出(费用)第八章 财务报告
9、 第九章 附则共四十九条第一章 总则1、新准则使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各类事业单位。纳入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不适用本准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准则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2、新准则的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标准和依据。3、会计核算的目标:(1)受托责任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2)决策有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对于是事业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政府部门及其有关部门管理、监督举办(上级)单位分析、检查债权人分析、评价事业单位自身分析、决策其他利益相关
10、者参与4、会计基本前提:(1)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持续经营)(3)事业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5、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
11、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6、会计要素:5个会计要素:资产 负债 净资产 收入 支出(费用)7、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可靠性: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2、相关性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3、可理解性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4、可比性 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
12、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及事业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5、及时性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6、重要性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第三章 资产1、定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预期或者未来发生的业务
13、或事项不形成资产。在确认是否属于资产时,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力能够流入单位(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2、分类:流动资产: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短期投资(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存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非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依法取得的,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债权投资)在建工程(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房屋及构筑
14、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3、初始计量要求:一般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以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取得资产时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等金额计量。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
15、相关凭据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入账。4、后续计量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具体核算内容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里详细讲解。第四章 负债1、定义: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是事业单位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即现时义务。未来发生的业务或者是想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2、分类: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借入的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 应付及预收款项(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
16、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应付款项和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等) 应缴款项(应缴未缴的各种款项,包括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款项、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借款)长期应付款(偿还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主要指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租赁款)3、计量要求: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第五章 净资产1、定义: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2、分类: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
17、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
18、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3、列报要求: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净资产项目应当分项列入资产负债表。第六章 收入1、定义: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2、分类: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
19、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他收入是指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3、确认条件: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应当在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
20、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第七章支出或者费用1、定义:支出或者费用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2、分类:事业单位的支出或者费用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其他支出是指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
21、上级支出和经营支出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3、确认条件: 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或者费用,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应当正确归集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数;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或比例合理分摊。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应当配比。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1、定义: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2、构成:(1)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 收入支出(费用)表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22、 现金流量表(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编制)(2)附注(3)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3、填报要求:资产负债表:指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收入支出(费用)表: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的构成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分项列示。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指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声明;(2)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3)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第九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