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一)(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一)(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高峰对社会保障造成巨大压力,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经济体制转轨伴随的高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特有的宏观经济波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概括地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在近期,则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
2、障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三个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何妥善安排其中的轻重缓急,既解决好当前的紧迫问题,又完善制度和机制,以利于长远发展,是决策的难点与关键。一、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走出百年战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加上医疗保健的改善,使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提高而婴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导致人口爆炸。后来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50年代的人口激增和80年代以来的节制生育必然造成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到来,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巨大压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具有两个显著
3、特点:一是基数大、速度快。据联合国预测,19502000年期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我国增长217;20002025年期间世界增长90,我国增长111。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6年,英国45年,日本30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5年。二是底子薄、负担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高水平情况下出现的,而且建立了较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例如,美国1935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当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1689美元,有较充裕的财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
4、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到2000年,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均GDP也不过800美元,这迫使我国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时期解决比发达国家还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的压力已经有比较充分的研究成果,正因为如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决定从现收现付模式转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这里再提人口老龄化,是想强调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是全面的,并不仅限于养老保险方面。医疗保险也直接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证明,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医疗费
5、用的35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的原因,除了医疗技术发展造成的费用增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1998年,我国29个省市的公费医疗统计表明,人均医疗费支出,在职人员为477元,退休人员为1247元。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关于中国健康模式转轨和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报告提出,即便是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我国医疗需求量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再有,人口老龄化还直接带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失业保险。
6、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必然要求对劳动力的产业和技术结构相应进行调整。而老年职工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大量中老年职工过早退出就业的趋势和老龄化所要求的推迟退休年龄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论政策导向偏重于哪一方,最终都是对整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此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以及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项目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目前研究得还很不够。3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90年代中期,在设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模式时,曾反复测算过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基金的压力,选择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基金制。当时认为采用企业约20的统筹缴
7、费率与个人8左右的缴费率比较适中。做出这一测算的假设条件是在50年左右时期九工资增长与储蓄利率基本同步增长,且积累基金的回报率比储蓄利率高2。按这一方案,企业平均缴费率在20左右就可以渡过我国的人口高峰,而且到2050年还可以有6的部分积累。考虑到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过去没有个人账户积累,为了避免新制度启动时企业既要为老职工缴纳养老金,又要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基金的“双重负担”过重的问题,曾设想个人账户中企业交纳的部分先作为“空账”,通过保持较高的企业交费率今后逐步填实。但实际情况是不仅个人账户中企业缴纳的部分没有填实,连职工个人缴纳的部分也被挪用发放养老金。一些地方的交费率高达2
8、9,仍然入不敷出;不仅个人账户全被透支,就连过去实行现收现付时略有结余的积累基金也都花光了。从全国看,1998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91;支出1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8;期末滚存结余6116亿元,比上年减少104,首次出现当年基本养老保险收支赤字。到1999年个人账户空账已近上千亿元。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个人账户还将以每年名义积累5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加,实际积累却在减少,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在迅速扩大。从长远看,个人账产基金“空账”将导致改革的初衷落空。在目前情况下,如要做到个人账户实积累,势必大幅度提高企业缴费率,这将给国有企业雪上加霜,并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参加
9、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社会统筹基金将继续向个人账户基金大量透支,最终使统账结合蜕变为养老金的一种计发办法,部分积累制将名存实亡。1998年,国务院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属地管理改革的步伐,这对于扩大基金的共济性,解决一些地方养老金发放困难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现制度范围内,通过省级统筹或属地管理等方式,以一些地区或行业历年滚存结余基金来缓解当前养老金拖欠问题,从整体和从长远看,仍是向个人账户透支,动用本来已经积累不足的个人账户。如不尽快做实个人账户积累基金,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势必引起基金支付风险,无法渡过老龄化高峰。从我国人口金字塔所显示的发展趋势看,
10、至少到2030年之前,人口老化的压力都不会减弱。应当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始终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一个客观背景,把当前的紧迫问题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统筹解决。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满足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起步不久,改革初期要求国有单位在内部消化冗员的政策已经转变为下岗分流,尽快将隐形失业转化为社会失业;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尽快把长期只适用于国有单位和部分集体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三是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决平均主义已经逐步被防止或克服两极分化所代替。当前,经济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
11、段,以上三个问题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转型期间的高失业风险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社会释放大量冗员。如果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能够在21世纪前10年基本完成,以1998年为起点,这期间国有企业应完成战略性改组和下岗分流任务,预计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大致在3000万到3500万人。同期国家行政机关的改革要分流约400万人,事业单位的冗员按13估算,也有近1000万人。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以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有约3000多万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此外,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测算,“十五”期间仍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将净增1
12、000多万人。如果“十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按“八五”时期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新增75万就业人员估算,5年只能容纳2600多万人。这样,经济体制转轨所造成的体制性失业和人口自然增长、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就业压力,有可能使我国的失业率在近5年内实际达到12左右。目前,我国的登记失业率不到4,这是以企业内部容纳上千万下岗职工和大量提前退休为背景的。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4是“自然失业率”,说明就业形势非常好了。近年来,美国由于技术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结构性失业增加,把“自然失业率”调高到6。而我国承认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失业率却一直保持在3左右,一些城市的登记失业率在2以下,
13、还提出压低失业率的目标,结果造成大量冗员仍然滞留在国有企业内部,大量应当进入失业行列的人员错位进入了养老队伍。据劳动部门的典型调查,一些城市领取养老保险的人员平均年龄仅514岁。这说明有大量人员在40岁或更小的年龄就过早退休了。这是把失业保险对社会的近中期压力扭曲为养老保险对社会的长期压力。实际上,40多岁的人退休了也不会真的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拿着养老金再去求职,反而把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秩序搞乱了。这是经济转型期间必须尽快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2转型期间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在经济转型时期,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方面。近年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有所扩大。但除了养老、失业保险,其他保
14、险的实际覆盖面都过小,医疗保险连国有企业职工的覆盖面都不大。即使覆盖范围最大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集体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职工的覆盖面也不大。这不符合经济转型时期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需要,既不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平等竞争,也不利于保护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应有的权益。但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又遇到许多具体困难。(1)基本保险制度改革不到位,扩大覆盖面可能产生“高福利、广覆盖”的问题。一般来说,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越广,互济功能越强。但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高福利、窄覆盖”,即低工资高福利,主要覆盖全民单位。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到位,“高福利”没有
15、降下来就急于扩大覆盖面,可能出现“高福利、广覆盖”的局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我国社会保险只能保基本。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把国家单一保障模式转变为多层次保障模式,同时把原来国家过高的保障水平降到基本保障线。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扩大覆盖面,达到“低水平、广覆盖”。例如基本养老保险交费率在一些地区高达29,远远超过国际上一般1520的水平。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组织自然不愿被这样高的交费率覆盖过来。因此,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实施要根据不同项目的改革进度加以确定。(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隐形就业、退休人员再就业现象大量存在,使许多地方扩面工作严重受挫。据苏省徐州市1999年的
16、一次“拉网式”调查,在15000多个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中,约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400人、退休人员2700人、停薪留职1300人、从事第二职业的180人、体病假的100人,占私营、个体从业人员的70。余下的,还有1380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和2000多农民工。这个典型调查证明了一些经济学者的推测,即有相当数量的国有单位职工享受着国有单位的社会保险和住房等福利,却通过各种途径在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对社会的压力,但也应看到,这种情况将导致许多国有企业变相成为私营和个体经济组织的社会保险机构,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也使扩大社会保险
17、覆盖面的工作处于尴尬局面。(3)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现有的法规立法层次不高,扩大覆盖面的法律约束力不强。1979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几百部法律,没有一部属于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多是以部门行政规定出台,有的以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对企业的约束力有限。已经颁布的一些部门行政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缺乏法律责任制度的问题。一些企业不参加社会保障,靠社会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说破嘴皮、跑破鞋底、撕破脸面”去做工作,这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社会保障的力度相差甚远。近年来,我国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方面加大了行政力度,特别是1999年提出全覆盖的目标,下达“扩面指标”。“扩面指标”根据城镇就业人员与已经覆盖人员的差额计算,结果各地难以完成“扩面指标”,多数只能完成指标的20左右。这其中既有立法滞后、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行政指标过高的问题。实际上,即使是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不是都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全部覆盖所有就业人员的。例如,国际劳动组织1967年通过的残疾、老年和遗属津贴公约第37条规定,“凡立法保护雇员的国家,下列人员可不包括在覆盖范围之内:a临时工作人员;b居住在雇主家并为雇主工作的雇主的家庭成员;c其他类别的雇员,其人数不超过全体雇员的10。”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