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第六章:《财政与金融》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第六章:《财政与金融》ppt课件.ppt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职)第六章:财政与金融ppt课件(第(第6 6版)版)蒙丽蒙丽珍珍主编主编财政财政与金融与金融第六章第六章CHAPTER 6第六章第六章1SECTION公债的概念一一是指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向国内外取得的一种债务,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公债与税收等收入形式不同,它具有自愿、有偿、灵活的特点。公债与公司债券、金融债券都属于债券。国家对内发行公债或其他政府债券;国家在国外发行或推销公债;国家财政向国家银行借款;国家向国外借款和对国外贷款;一部分财政支出以信用方式加以运用,如财政资金用作经济建设方面的贷款等。公债的概念一一n 世界上许多
2、国家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有权发行公债。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债”,它是中央政府借以筹措财政资金的重要方式,其收入列入中央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调度权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它是地方政府为筹措财政收入而发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调度权归属地方。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无权发行公债。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二二(一)公债的产生最早大约产生于公元57世纪的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中世纪以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成了世界商业中心。与商业的发展相适应,信用制度也迅速发展起来。在中世纪以前的奴隶社会末期由高利贷者发展起来的银行,由于
3、利息率太高,无法满足商人低利率贷款的要求,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首创了信用组合。这种信用组合又逐步演变为后来的划拨银行,一种比高利贷先进的专门从事信用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由于封建制国家的职能有所扩大,加上财政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所以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于是,划拨银行便以高出一般的利率贷款给国家,这样,就产生了公债。到1617世纪,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过渡,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加上海上贸易和殖民地战争,商人和高利贷者从国内外获得了大批货币财富。这批积累起来的货币资本超过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大量多余资本找不到理想投资场所时,资本所有者便把闲置的货币资本投放到能保证获得高收入的公债
4、上。同时,国家通过举债的实践,认为用发行公债的办法来解决财政困难要比增加税收容易得多,因此,公债很快在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得到广泛的发展。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二二(一)公债的产生n 公债虽然很早以前就产生了,但只是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得到迅猛的发展。而且,公债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形式以及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财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政府财政收不抵支是公债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闲置资本的存在则为公债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二二(二)公债的发展n 公债的产生,对资产阶级极为有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公债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同时,公债往往又是同国家财政困难相联系的。因此,公债虽然
5、早在中世纪就已经产生,但是公债的急速增长是在资本主义财政形成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军费迅速增长,税收已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于是公债成了筹集军费的重要途径,资本主义各国的公债总额猛增。n 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增加政府开支,削减联邦税收,虽然会出现财政赤字,但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提高后,可以刺激、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弥补财政赤字的有效办法是发行公债。因此,公债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资本主义国家公债的发行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以发行公债较早的美国为例,1800年公债总额只有0.83亿美元,1930年上升到162亿美元
6、,1980年达到9 302亿美元,到1984年又猛增到15 723亿美元,截至1986年美国累计公债总额达20 082亿美元。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二二(二)公债的发展n 我国公债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国第一次发行的国内公债是1898年清王朝发行的“昭信股票”,总额为1 100万两银子。1911年清王朝又发行一次公债。北洋军阀时代和国民党时期政府也多次发行公债。旧中国的公债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公债的类型,但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n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发行公债: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1958年连续5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81年至今每年都发行公债。图6-1为1
7、958年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券面。公债的分类三三以公债的发行地域以公债的发行地域为分类标准,可以为分类标准,可以将公债分为国内公将公债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债和国外公债。PART 1按照公债的本位分按照公债的本位分类,可以将公债分类,可以将公债分为货币公债和实物为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公债。PART 2根据偿还期限,国根据偿还期限,国债一般可分为短期债一般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长期公债。PART 3按照公债的应募条按照公债的应募条件的不同性质,可件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公债分为强制以将公债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公债和自由公债。PART 4以公债的流动性特以公债的流动性
8、特点为标准,公债可点为标准,公债可分为上市公债和非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两类。上市公债两类。PART 52SECTIONn 公债从产生起就与财政赤字紧密相连。公债发行、偿还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与国家财政收支、财政赤字有着密切的联系。01公债公债与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02公债公债与与财政财政支出支出03公债公债与与财政赤字财政赤字3SECTION通常是指年末公债余额,而年末公债余额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以前年度发行的至本年末尚未偿还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本年度新发行的至年末尚未偿还的部分。公债规模的大小并不仅仅是一个绝对量的表现,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确定合理的公债规模,取决于多种因素,概括地讲
9、,包括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n 影响公债规模的首要因素是国家需要资金的多少,国家需要量大,发行量则大;反之,国家需要量小,发行量则小。当前不举借公债的国家很少,但发行规模上有很大差异。这不仅和各个国家的财政状况有直接关系,还取决于该国奉行的公债政策,是适度偏小、以偿还能力为限,还是越多越好、以满足需要为宜。其次是政治局势,剔除强制发行的因素,人们对政府的信赖程度,特别是政治局势是否安定,是承购者是否自愿购买公债的重要原因。n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国家运用公债政策的程度。只有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社会物质财富才会有相当的积累;国民生活普遍富足,社会游资充斥,国家才有可能大规模举借
10、债务。也只有经济发展了,各种金融机构才可能发挥其助国举债的功能。公债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承受能力和偿付能力。公债的承受能力一一n 中央政府发行公债是为了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或弥补某一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公债的承受能力包括公债发行主体即中央政府财政和公债发行对象即社会经济组织和居民个人的承受能力和负担能力。中央政府确定公债发行规模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的承受能力。公债的承受能力一一(一)中央财政的承受能力n 公债发行与财政收支的关系最为直接,也最为密切。首先,发行公债一般是为了弥补某一时期的财政赤字,保证一定规模的财政支出,从而满足经济增长的资金需求;其次,偿还公债也主要依靠以后年度的财
11、政收入偿还,当时的财政收入状况直接决定了公债到期能否顺利偿还。偿还公债还影响当时对经济的资金投入。衡量公债发行主体承受力的主要指标是公债依存度和公债偿债率。公债依存度是指财政年度内公债发行数额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一般以一定财政年度的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值作为公债的偿债率指标,计算公式为:公债的承受能力一一(二)公债发行对象的承受能力n 除考虑公债发行主体的承受能力外,确定合理的公债规模,还必须考虑公债发行对象的承受能力。首先,应考虑整个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举借公债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再分配,它直接或间接地取走了可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如果举债过多,就会影响正常的分配与再分配,对经
12、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危害。其次,应考虑公债购买者的承受能力。我国公债的购买者主要是个人、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它们各自的承受能力是确定公债合理规模的重要依据。衡量公债发行对象承受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国民经济承担率。该指标从宏观上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债务承担能力。国民经济承担率是当年公债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n 当年公债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则国民经济的债务承受能力越弱。公债的偿付能力二二n 确定公债发行量还必须考虑到公债的偿付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考虑公债承受能力与公债偿付能力的对比状况。通常认为,当公债负担持续几年小于偿债能力时,公债负担便是
13、安全的。而在持续出现公债负担大于或等于偿债能力的现象时,就应缩小公债规模。是国家财政在一定时期可以用于偿还公债本息的能力。n 公债规模主要由其承受力、偿付力所决定。除此之外,公债的存量结构与投向结构、公债发行的经济背景以及中央政府在公开市场上操作公债的能力等因素,对公债规模的形成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应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合理确定公债的规模。公债的发行与管理三三n 公债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已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经济杠杆。因此,现代国家运用公债,已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债管理体系,以发挥公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4SECTION外债的形式一一政府贷款政府贷款国际国际金融
14、金融机构机构贷款贷款出口信贷出口信贷补偿贸易补偿贸易向外国向外国银行银行借借入自由外汇入自由外汇在国外在国外发行发行债券债券外债规模的控制二二n 外债的数量界限主要由偿债能力决定。世界银行设想用一套指标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高低,实际上也就是要确定外债的数量界限。n 世界银行提出了四项指标:n 这四个指标的临界值是根据经验设定的。如果某个国家的四项指标均达到临界值的60%,则该国被认为债务负担中等;若已经超过临界值,则该国被认为债务负担沉重;低于60%,则被视为债务负担较轻。这里的临界值是根据一组最近陷入偿债困难国家的1988年各项指标的非加权平均数来确定的。外债的还本付息三三n 对外债还
15、本付息的管理包括货币选择、利息计算、偿还方式、资金安排等方面的内容。外债还本付息所采取的货币可以是债权国的通货,也可以是债务国的通货,还可以是第三国的通货,这取决于贷款协定如何确定。外债利息的计算方法与国内公债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外债利息一般采用复利方式,即经过一定期间(如1年),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利息,逐期滚算。外债的偿还方式多种多样,有到期一次清偿的;有逐年付息,本金一次清偿的;有分期归还本息的,每期归还的本金有的数额相等,有的不等,但大多数是采用分期偿还的方式。外债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分统借统还和统借自还两种。我国利用和管理外债的情况四四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债的规模和结构经历了如下
16、的变化过程:1985年以前,利用外债规模有限,各举债主体实际对外借款130.41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的对外借款。1987年,我国财政部代表我国政府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发行3亿德国马克债券。19851992年,我国对外签订借款协议729项,协议金额557.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债476.12亿美元。到1992年年末,外债金额达693.2亿美元。其中,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占28.72%。1993年,财政部再次代表我国政府先后在欧洲资本市场和亚洲资本市场分别发行了300亿欧洲日元债券和3亿美元的“小龙债券”。我国利用和管理外债的情况四四n 这些由财政部对外发行的外币债券,属于财政统借统还的国外商业性借款。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财政部于2006年出台了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管理办法,并出台了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规定、转贷管理办法和采购工作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覆盖外国政府贷款“借、用、还”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体系。为了规范统借自还主权外债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利用国外优惠贷款项目管理,提高贷款的使用质量和效益,2010年12月29日,财政部印发统借自还主权外债预算管理办法,规定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全面反映的原则开展贷款预算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