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5740958 上传时间:2022-05-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方形在小学学生已经接触过。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等有关知识及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和证明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

2、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证明的数学方法。这一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概括,充分体现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从属关系,同时又是高中阶段继续学习正方体、正六面体必备的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正方形的性质和应用。 3、学生情况分析 我是一所山区中学的数学教师,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表现欲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该班的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说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

3、推理能力的培养。 4、教材的处理 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图形的意义、性质及其应用。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感知正方形,引入课题;通过观赏一室内装饰图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唤起学生的有意记忆和联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新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归纳总结出正方形的意义、性质;最后应用正方形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使所学知识得以掌握。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掌握正方形性质以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

4、矩形之间的关系。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证明的方法。 3、渗透从一般到特殊,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

5、五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前苏联著名数学家辛钦指出:“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学生先有准备,能尽可能地看到这些新概念、新理论的引进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这段话很精辟道出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就是说,在引进概念前,要让学生感到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以下情景,引入课题。 观察1:正方形的地板砖、印章、钟表、包装盒等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物品的表面都是正方形,利用正方形可以制作许多漂亮的图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形。 板书

6、课题正方形。 观察2:一室内装饰图案,里面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那么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充分欣赏、观察第一组图片,真切地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图形正方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真谛,揭示这节课的课题正方形。通过观赏一室内装饰图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而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非常熟悉,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使学生自然联想到: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激起学生思维

7、的火花。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复习回顾、开启思维 (1)想一想:矩形、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边与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后课件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图形的动画变化过程中了解由边、角的变化可使图形发生变化) (2)量一量:正方形与菱形、正方形与矩形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边、角又有什么关系? (3)说一说:正方形的概念。 (4)议一议: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边、角变化关系,然后课件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图形的动画变化过程中再一次了解由边、角的变化可使图形发生变化) 让学生回顾矩形、菱形与平行

8、四边形的关系,既复习了已有的知识,又使学生产生联想:正方形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发生了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希望知道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间哪些东西变化了,让学生动手量,分组讨论、探究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间的由边、角变化而使图形之间发生了变化,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想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认识事物时有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攻克了本节课的难点。 2、共同探讨,类比归纳 (1)比一比:看谁填得又快又好:平行四边形、矩

9、形、菱形的性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完表格的前三列,教师检查,表扬填得好的同学),你知道正方形的性质吗?(学生讨论完成第四列)提问:你是怎样确定正方形的对称轴的? (2)讲一讲:你是怎样得出正方形的性质的。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讲到: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而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性质,学生已经很熟悉。教学中我首先印好上面的表格,设计比一比,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意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回顾了所学知识,同时开启学生联想的大门:正方形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和矩形,那么它就同时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和矩形的性质。然后学生类比归纳出正方形的性

10、质,体现了“把所学知识建构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3)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且邻边相等时变成了正方形,矩形的邻边相等时是正方形。想一想:你能否利用对角线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呢?试试看。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答辩后,再借助课件展示学生讨论的由对角线变化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方法。) 利用对角线的变化,判断图形之间的变化,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习惯,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具体应用,形成技能 1、讲练结合、促进迁移 练习1、已知:如图1,正方形ABCD,对角线

11、AC、BD交于点O,AC=4 求:、图中BAC=,AOB. 、与OA相等的线段有,AB=。 、正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图1 练习2、抢答: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正方形一定是矩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八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约为2535分钟,此时设计抢答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共同辨析正误,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这几个概

12、念越辩越清晰,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好习惯。 例1、已知:如图1,正方形ABCD被它的两条对角线AC、BD分成四个小三角形, 求证:AOB、BOC、COD、DOA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证明:如利用三角形全等;利用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是它的对称轴证明;画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证明等。) 例题1是证明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书写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证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动手操作、解释原理 例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2那样折一下,可以截出正方形纸片,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是长方

13、形木板,又怎样从中截出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木板呢? 图2 例3、现学校有一正方形的花园,为方便游客观赏,要修两条直的小道通过花园(道路宽度忽略不计),把花园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部分,请你设计出尽可能多的修路方案,画出草图(不写画法、证明) 第2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让数学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驱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第3题让学生设计尽可能多的修路方案,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揭示了正方形的本质,只要是通过正方形的中心且互相垂直的两条

14、直线,就可将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 3、深化目标、拓展延伸 例4、如图3,边长是1的正方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30得到正方ABCD,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正方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30得到正方形ABCD,让学生仔细观察得出ADEABE,再利用DAD=30,正方形边长为1,求得ABE的面积,从而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活动之中,去寻找知识在应用中的衔接点,形成正确的应用观,培养学生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小结、深化新知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数学知识?你还有什么疑惑?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菱形

15、 矩形 2、展示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四种图形的包含关系图,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说出这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你对老师有何建议和看法,欢迎课后和老师交流。 (全班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让学生小结,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小结,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加强,并向学生展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所学内容。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完整认知结构。 (五)、布置作业,提高能力 1、必做题 (1)已知正方形的一条边

16、长为1cm,求它的对角线长。 (2)已知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4cm,求它的边长和面积。 2、选做题 (2)如图5,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有一动点P,PEAB,PFAD,垂足分别为E、F,试指出EOF的形状?说说你的理由。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研究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他就能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难度不一的课外题。第一题为

17、必作题,设计了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的计算,目的是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第二题是选作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体现分层教学,增加有能力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 前面分析,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中教师的课前准备与课堂组织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同时,借助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在本节课中,

18、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赞许,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肯

19、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改进;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予以肯定鼓励;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通过布置选做题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得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在展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把数学思维的教学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结论性知识的同时获得大量的过程性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历对数学知识归纳总结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突出知识的纵横特点;展示思维的“形”美“神”奇;体现数学的学用结合;重视学法的潜移默化。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赐教。最后祝大家生活愉快,

20、事业有成。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八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下面我分五部分来汇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将几何图形与数字联系起来。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它在其它自然学科中也常常用到。因此,这节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1、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能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数学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通过研究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

2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日常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经过一年多的几何学习,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设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三、教法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我校的“当堂达标”教学模式,我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分析法、讨论法相结合。设计观察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

23、自己动手实验和直观情景观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直观、生动的反应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观察、类比、分析、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

24、标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个设计合理的情境引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带着兴趣积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星期日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去某山风景区游玩,同学们看到山势险峻,查看景区示意图得知:这座山主峰高约为900米,如图:为了方便游人,此景区从主峰A处向地面B处架了一条缆车线路,已知山底端C处与地面B处相距1200米, ACB=90,你能用所学知识算出缆车路线AB长应为多少? 答案是不能的。然后教

25、师指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问题将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其中渗透了一种数学思想,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引出下面的环节。 紧接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并会简单应用。 (二)勾股定理的探索 1、猜想结论 (1)探究一: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由课本64页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结合课件中格点图形的面积,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计算、讨论、总结,得出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

26、角边的平方和。 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 提问: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样的性质吗? (2、)探究二: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在课件中的格点图形中,利用面积,再次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计算、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三边的平方有何大小关系入手进行观察。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直观地演示。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让学生参与定理的再发现过程,他们通过自己观察、计算所得出的定

27、理,在心理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证明猜想 目前世界上证明该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我国古代数学家利用拼接、割补图形,计算面积的思路提供了很多种证明方法,下面我们通过古人赵爽的方法进行证明。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推导出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a+b=c。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更直观、形象的向学生介绍用拼接、割补图形,计算面积的证明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结论的确定性,感受到前人的伟大和智慧。 3、简要介绍勾股定理命名的由来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

28、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我国称这个结论为勾股定理,西方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五世纪发现了勾股定理,但他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 设计意图:对比以上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三)勾股定理的应用 1、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引入中的问题。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例1:课本66页探究1 师生讨论、分析:木板的宽2、2米大于1米,所以横着不能从门框内通过 木板的宽2、2米大于2米,所以竖着不能从门框内通过 因为对角线AC的长度最大,所以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 从而

29、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提示: (1)在图中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连接AC) (2)知道直角ABC的那条边? (3)知道直角三角形两条边长求第三边用什么方法呢? 设计意图:此题是将实际为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抽象出RtABC,并求出斜边AC的长。本例意在渗透实际问题和勾股定理的知识联系。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使难点予以突破,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获得新知,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习题18、11、5。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让学生比较练习题和例题中条件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勾

30、股定理的运用。 (五)课堂小结 对学生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同桌间畅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并请个别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气氛,做到全员参与,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六)达标训练与反馈 设计意图:必做题较为简单,要求全体学生完成;选作题有一点的难度,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完成,体现分层教学。 以上内容,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探索过程中,会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希望得到各位专家领导的指导与指正,谢谢

31、!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整式的乘法,下面我就教材、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之后安排的内容,既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应用与推广,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公式作准备。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中蕴含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其得出的过程涉及数形结合,整体代换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它在整个初中阶段“数与式”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

32、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用几何和代数两种方法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整体代换的思想;(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体会到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推导过程以及法则的归纳和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落实各项目标,本节课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以让学生参与为本课的核心,以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尝试法、实践法、讨

33、论法、发现法,让学生全员参与,全员活动,让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特别是让学生展示、点评、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了“导学达标探究释疑拓展延伸内化迁移”四个基本环节。 1、导学达标: 在这个环节首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案完成情况,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然后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最后再解读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2、探究释疑: 这一环节一共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了拼图游戏,通过比较所表示的拼出的大长方形面积,从而发现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34、然后和预习案中用代数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本质上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一样都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从而突破了难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转化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得出多项式乘法的法则后,我让学生试着用文字表述它,学生的叙述开始不一定完善,在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则的本质,并最终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道例题,例题是课本的题目,其目的是熟悉、理解法则。完成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法则来做,并认真板书,规范了学生的解题过程,起到了示范作用

35、。在完成例题之后,为了让学生检验自己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三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节课的知识为以后将为以后学习的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真钻研教材,特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 3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八

36、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即“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还较弱,因此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及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四步五环节”教学法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任意取一个点为圆心,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在所画的弧上任意取两个点顺次连接这三个点所得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的

37、方法能确定是所画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尺规作图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引导他们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对折剪纸观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了,又能更直观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即:对称性、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理解与运用 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个性质,我设计了一道相关证明题,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不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给其讲解进行兵练兵,再找一名学生将解题过程板术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

38、,以提高学生书写完整、简洁的解题过程的能力。 4强化巩固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2道求角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出来,从而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观察法和动手操作法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完成的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诱导公式以及平面向量,在此基础上,本章将学习任意

39、两个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式的变换。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后续简单的恒等变换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多,书本上出现两种证明方法三角函数线法和向量法。课本中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诱导公式以及平面向量,但只对有特殊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关系通过诱导公式变换有一定的了解。对任意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知之甚少。本课时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动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但

40、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处在初期,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说教法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原则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公式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较为简洁的两种方法两点间距离公式和向量法,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公式推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简易性和直观性。 4、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变式训练、分层作业,学生对知识掌握逐步提高。 (二)

41、、说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出发,经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推导证明、归纳总结等环节,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变式训练、分层作业,学生逐步提高对知识掌握。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节知识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学生体会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探索和证明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激

42、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五、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公式的推导,所以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旧知,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的基础) (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考虑能否求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问题2: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大家验证一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引导学

43、生利用特殊角检验,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兴趣。) (二)探索公式,建构新知 (由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多,本节课突破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较为简洁的两种方法两点间距离公式和向量法,书本上出现三角函数线法留给学生参照书本课下探究。公式得出后,生成点的动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对任意角均成立,并启发学生观察公式的特征。) 方法一(两点间距离公式):如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则: 所以:。 方法二(向量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的交点分别为A,B,则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向量的夹角就是,由数量积的定义,有于是 由于我们前面的推导均是在,且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1)式还不具备一般性。 若(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当时,设与的夹角为,则 另一方面于是所以 也有 方法三(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线法) (三)例题讲解,知识迁移 例1化简求值: (通过例1中有梯度的练习,学生能够实现对公式的正向和逆向的简单应用.求同时求出引例中桥的长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变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两种方法: 方法一:从公式本身思考 方法二:引导学生发现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放小结,归纳提升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