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南京古城格局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_阳建强.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4654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南京古城格局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_阳建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影响南京古城格局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_阳建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南京古城格局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_阳建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南京古城格局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_阳建强.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影响南京古城格局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 阳建强 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 的杰作。在其规划上,一方面吸取和继承了中国传统营国制度的 精华,呈现以宫为中心、主次分明且结构严谨的空间秩序;另一 方面又深受江南筑城传统的影响,其不规则形都城轮廓与历代都 城方整形式大 异其趣,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江南都城的传统格 局与艺术成就。因此,探究和分析南京古城空间形态与格局表象 后面隐藏的深层文化原因,无疑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与保护 具 有重要意义。 管子因地制宜规划思想的影响 管子认为城市建设应“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 中规矩”(乘子篇)。换言之,即城的形制应充分发挥城址

2、的地 理条件,按地形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打破了 以往井田规划概念的约束。南京古城空间形态与格局很好地体现 了这一规划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都城规划出于对南京 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沉积深厚的旧城的尊重,同时还更多受当 时经济力量的制约以及对军事防卫方面的考虑,从而突破传统都 城“王城居中”典型模式的束缚,不拘一格,采取了因地制宜的 做法。 在中国的著名古都中,南京的“山川形胜”可谓独一无二。 整个南京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及沿江河地等地形单 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 ,地貌上形成 宁 镇 山脉 两端 的三 个 分支: 北支 沿长 江 南岸 向西

3、延续 ,海 拔 米;中支至南京城墙山脉延伸入市区,海拔 米; 南支绕城东南部,海拔 米。长江南京段长度约 公里, 江心有八卦洲等 多个大小江心洲,江北有滁河,江南有秦淮 河,为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整个古城位于长江下游的秦淮 河河口地区,周围群山对古城起着屏障和军事防守的作用,呈现 山环水抱的态势。三国诸葛亮曾将南京的地理形势描述为“钟阜 龙 蟠,石头虎踞”。 与此同时,南京 古城经历时性变迁,其城市形态亦变得十分 复杂。东吴自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还都置业,南京首次作为 封建王朝的首都,并为南京奠定了一座全国性城市的雏形。西晋 灭吴,建业都城并未遭到破坏,仅改建业县为建邺县,至西晋末, 又

4、改建邺县为建康县。东晋王朝,再次以建康为首都,都城的范 围 与东吴时相 同,只是在 布局上依照 魏晋洛阳城 的规制略有 变 动。之后,相继建都于建康的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仍沿用 东晋的都城、宫殿、外围城堡和各种制度和设施。东晋时仅宫城 (台城)用砖砌筑,南齐时用砖加固了都城的城门。到 梁武帝时, 建康都城的范围发展到东西南北各 里,人口 万户,成为当 时全国的第一大城。隋唐时期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低潮时期, 隋灭陈时,平毁了建康都城和宫殿,废丹阳郡和陈代设置的建兴 郡。唐代前、中期更将金陵降为一般县治,称江宁县或上元县 , 唐后期才恢复为州治。五代十国时期,金陵逐渐恢复元气,成为 杨吴国的

5、重镇和西都,杨吴末期还兴筑了金陵城。其后的南唐更 以金陵为首都,改称江宁府。杨吴和南唐修筑的金陵城将秦淮河 的河口地带包入城内。南唐金陵城之后为宋元时期所沿用,也是 明南京城东南部分的基础。 作为现今南京老城基础的明南京城,基于当时的现状条件, 依据管子倡导的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从环境与实用角度出 发,顺应自然在城中保留了较多的水面和山丘,并将南唐金陵和 六朝建康及东府城尽包在内,形成颇有特点的都城形态。根据有 关资料,当时朱元璋在选择宫城位置时,避开了整个旧城,在其 东侧富贵山以南的一片空旷地建造新宫,并把旧城西北广大地区 围入城内,供军队建营驻扎之用。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出于皇朝 经济实力及

6、民心向背考虑,不需倾注全力拆迁整个旧城,大大节 约了建设成本,又避免了对悠悠两千年秦淮文化的破坏; 另一方 面选 择东侧为宫 也避开了六朝 宫城旧区, 因朱元璋对定 都应天 曾有“ 六朝国祚不 永”的忌讳 。这样就形成 了南京城 内三大区 域的 明确功能划分 :城东是皇 城区,城南 是居民和商 业区,城 西北 是军事区 。整个古城的外 廓沿着这三 大区的用地 ,并按照 山丘、 湖泊、河流等地 理形势,东 北靠近钟山 西南麓,北面 紧 靠玄 武湖, 把鸡笼 山、覆舟山包 入城中,西 北角直伸到长 江边 的狮 子山,东南包 括秦淮河, 于是古城平面 自然成为西 北角伸 出且 南部突出的 不规则形

7、状。这一屈曲 多变、颇不 规整的形态 和格 局一直延 续至今。 周礼传统礼制规划思想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套理想的都城布局,那就是周礼 考 工记中的“匠人营国”制度,如“王城居中”、“左祖右社”、“前 朝后市”等。这与中国人尊奉中庸的指导思想是并行不悖的,王 城居中既利于皇宫保卫防御,又符合帝王居天地之中的象征。这 套营国体系虽随社会变迁几度革新发展 ,但营国制度的礼制实质 与精神却始终 从未改变。 一些都城对“王城居中”的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按周 礼的解释,在京城中央布置皇宫,如宋东京、元大都等;另一 种是皇城居中靠北,如曹魏邺城和隋唐长安。南京古城在大的布 局形态上,遵循管子倡导的

8、因地制宜规划思想,顺应自然, 巧妙布局,可谓独具匠心,而在整个城的规划形制上以及宫城的 布置上则按照周礼的原则却又有所变通与发展,其关键之处 在于它更加强调“王城”居天地之中的政治意义,而没有拘泥于 居大城之中的形式。后代都城正是受到这种思想的束缚,在布局 方面走不出新路,而南京古城的布局在遵循传统观念,创造新的 形式方面,堪称一个良好的范例 。 首先南京古城继承“城为重城环套”的传统营国形制并有所 发展,采取 了“四重城廓 ”布局方式。整个明南京城内为宫城 , 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而后环以广阔的外廓。南京的皇城在应 天府城的东部,宫城居于皇城中部而略偏东,宫城的布局以富贵 山作为中轴线的基

9、准点向南展开,宫城东西宽约 米,南北长 约 米,前到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 城之外环为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 洪 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等礼 制建筑,形成了明清两代都城布局的范式,不仅中都临濠(今安 徽风阳)的设 计规划大体 上沿袭这种体 制,后来明 城祖迁都北 京,整个北京的重新建设也还是“规制悉如南京”。再外的京城 (应天府城)就是现在的南京老城,外围的城墙十分坚固,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座用砖砌的都城。在应天府城外围,洪武 年又 建了外廓城,周围约 里。外廓城更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利用 天然的山坡形势用土筑成,东北包括钟山

10、,东南包容神机营和大 教场,南面超越聚宝山(雨花台 ),北面包容石灰山和玄武湖,西 面靠近长江边。现在外廓城的遗迹已不存在,但人们仍沿用这些 城门名作为地名,应天府城的城墙大部分仍保存完好,皇城与宫 城尽管建筑已毁,但其空间格局还基本 保存下来。 在宫城布局方面,则强调将宫城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 并以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在老城范 围内 明南京城的 皇城偏处城 东,使城的 规划重心势 在城东,以 皇城为 核心的 政治活 动综 合区呈 向西北 展延 之势, 城中南 部, 以秦淮河两岸 地带为核心 的经济活动 综合区,它 处于政治活 动 综合区的半 环抱之中。而 城西北的

11、城防 区,亦是依 附之势。从 各综合区的配置关系 看,主次分明,颇有严谨的礼 制规划秩序, 且以宫为中 心的规划格 局甚为明确 。宫城的南北 中轴线作全城 规划的主轴 线,虽宫偏居 城东,但宫 的中轴线实 际上与旧城 中 轴线基本平 行。从规划上讲 ,这条与宫 中轴线基本平 行的旧城 中轴线,起到了规划轴线的 辅助作用,并且明南京在大 城外,又 经营了大规 模庞大的外 廓城,将环大 城 的小山,如 钟山、幕府 山、聚宝 山等,均 纳入廓内,大城外东北陵墓 区 “孝陵”亦 划入廓中。因此 ,从外廓大范 围看,皇城 位置实质上已 转变为 全廓中部稍偏南北,而非偏 居城东。这样不仅有利宫廷 保卫,也

12、 突出了宫的中心地 位。 象天法地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五行说和天人 合一说等,它们对古代城市规划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南京古城自 然地不例外。如“象天法地”思想,主要以天、地、人为一个宇 宙大系统,追求天地人宇宙万物的和谐合一。老子提出 “人 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易 系辞也提 出“在天 成象,在地成形”。在古代都城规划中,都城宫城、皇 城等的位置,四象、天、地、日、月等坛的设立,金水河的开凿, 城郊的外形以及城市的数目等大都遵循这一思想。历史学家曾对 南京古城的地形地貌作过分析,认为其选址与布局符合传统风水 说中的“四 象”要求,体现

13、出“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 :巍峨 葱郁的钟山在东面,为“青龙象”;隐伏嶙峋的石头山(今清凉 山 四望山一线)在西面,为“白虎象”;奔流灵动 的秦淮河在 南面,为“朱雀象”;逶迤绵长 的覆舟山 鼓楼岗一线 横亘于 北面,为“玄武象”。四象之间平展的谷地为皇(黄)宫所在。皇 宫中轴线上南有平岗雨花台为“前案”,双峰高耸的牛首山为“远 朝”。可以说,中国风水地貌的精髓“四象”(青龙、白虎、朱雀、 玄武)及“五行”( 青、白、红、黑、黄)在南京 古城得到了完 整的表现。 此外,“龙盘虎踞”作为“王者之象”,在中国至少从五六千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开始产生,西汉时期在都城用瓦上已印 有“四象”图像符号

14、,但明确把都城地貌特征衍化“四象”并融 入都城规划 设计之中的 是南京古城 ,应归功于三 国时期的诸葛 亮。而这种地 貌特征的文化评价从东吴时代一旦形成,它就成为 一种强烈的暗示和政治优势影响到后来南京的城市地位、风貌和 格局,并且还变成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性描述。今天南 京的龙蟠路(东)、虎踞路(西)、朱雀桥(南)、玄武湖(北)等 地名仍然留有深深的“四象”痕迹,而且这一古城的“四象”地 形迄今基本保存完好,仍是南京古城重 要的风貌特征。 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对明南京皇宫规划亦有着重要的影响。皇 宫规划是朱元璋聚集群臣商量所定,其中影响至为关键的两个决 策人为朱元 璋与刘基 。据记载,第一

15、 次新建规划 主要是刘 基所 作,以后两次改建 时,刘基已死,则由朱元璋自己筹划。之前, 儒家学说一直是统治阶级的主要理论工具,而到了明太祖时,南 宋哲学家朱熹的理学始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其思想体系的骨 架正是阴阳五行方面,即“ 太极(无极)二气(阴阳、两仪) 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刘基为天文学家,朱元璋应观天 象数十年,自然熟悉阴阳五行之说,所以他们在明宫规划中,十 分强调用阴阳五行观作为法则来指导宫殿的布局、朝向与室内装 饰,乃至殿、门名称亦极力遵循阴阳五行法则。例如,“方位”在 皇宫布局中是特别讲究的问题,主要是东 、西、南、北、中等几 个基本方位,按阴阳五行学说,它们象征不同含义,

16、南京古城宫 殿和一些主要宫署建筑的朝向、位置多按阴阳五行法则义定,皇 城、宫城两套城门也是根据所在方位而命名。其实质与目的主要 是强调天国秩序,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尊严,并用“天人 感应”的形式来系统地阐述封建伦理关系,表现封建仪礼,宣扬 “君权天 授”思想。 总之,南京古城独特的不规则城郭形态及刚柔相济的城市气 质是多种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的历史底蕴极为丰 富而深邃,为促进营国制度传统向新的意境演进奠定了新的里程 碑,在中 国乃至世界都城建设中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注释 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贺云翱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文物出版社, 参考文献 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中国城市出版社, 吴庆 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贺云翱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文物出版社, 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 术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文爱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