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共3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共34页).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心理学习题答案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验法: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谋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二、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
2、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5、(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789 B、1879 C、1798 D、1897 6、(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D)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
3、、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三、填空1、心理过程又叫 动态 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 认知 、 情感 和 意志 -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3、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 1879 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4、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 感觉 、 知觉 、 记忆 、思维 、 想象 等。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能力 、 气质 和 性格 ,其中以 能力为核心。6、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需要与动机 、 兴
4、趣与爱好 、 理想与信念 、 价值观 、 人生观 和 世界观 。8、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在心理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9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因果性原则)等。10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两种。11心理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基本形式。四、判断正误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N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Y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N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
5、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N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Y6、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Y7、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N8、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Y9、 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Y五、简答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2、 在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答;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因果性原
6、则。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一、名词解释反射:它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条件反射 :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狭义是个体从 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应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二、选择 1. “ 谈虎色变 ” 与 “ 谈梅生津 ” 都是 (D)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2.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D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7、3.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B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B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5(C)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6(B)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三、填空 1 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人 )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客观现实 )的反映。2 心理活动按其产生的方式而言,是脑的(反射活动 )活动。3 反射弧由(感
8、受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 4 反射活动分为(条件反射) 和(非条件反射) 。5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兴奋)过程,另一种是(抑制)过程。 四、判断正误 1 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N2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Y3 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说明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N4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人和动物的心理都差不多。N5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N6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N五、简答1、如何理解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
9、泉?答:客观现实是指个体的意识之外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有机体内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人的心理是客既现实的一种映象。如果没有客现现实的影响,人就不可能产生这种相应的映象。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客观现实的作用,人就可能产生们么样的映象。例如,当你看到了一束鲜花,你脑子里就会产生一束鲜花的映象。可见,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就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心理现象。所以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内容和源泉。这就说明,客观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有了反映的对象存在,人才可能形成相应的映象。2、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心理是
10、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3、“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答:影响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极为复杂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生活条件。如果没有人类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儿童不可能产生和形成人的心理一个孩子尽管生下来是正常的;但是,没有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和教育影响,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智慈和性格。 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各种渠道,以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所见所闻
11、、所接触到的种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为媒介而产生的。由于各种渠道和媒介的差别,便形成了人的心理的各种差异。所以说,儿童的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垅、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4、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主体与客体、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性内部发展的驱动力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有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性心理发展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六、实例分析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
1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答:我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了人们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启示。我们从中可知道,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这样才能学到好的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要造就一个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重要,如果一个人身处良好的环境,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发展,反之,有可能走上邪路用心理发展的辩证观解释: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得以实现,就要依赖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一、名词解释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错觉: 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
13、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 : 它是指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客观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觉后象:作用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
14、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二、选择 1 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b)a小 b 高 c 不变 d U形变化2一般而言,绝对感受性提高,那么与绝对阈限的数量是( c )a 不变 b 升高 c 降低 d U形变化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d)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4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这是(c)a 联觉 b 感觉后像
15、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5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是(b)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6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a)a 联觉 b 感觉后像 c 感觉对比 d 感觉适应7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B)。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8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地对象的刺激物是(D)。 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 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 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 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9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D)。 A肤觉 B
16、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10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C)。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11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A)。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12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D)。 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13感知觉反映的是(C)。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14感受性是指(A)。 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15、“光阴似箭
17、,日月如梭”是指(A)错觉A时间 B、运动 C、 大小 D、方位三、填空题: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后象)和(联觉)等现象。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现象。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对比)现象。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对比性)造成的。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联觉 )。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值)
18、来衡量的。10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四种基本特性。1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四、判断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N)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N)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N)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Y)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N)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N) 7 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N)8感受
19、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N)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N)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N)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N)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N)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Y)。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N)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Y)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N)17知觉的恒
20、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N)五、简答1如何遵循知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答:(1)根据感觉阈限与刺激强度的关系组织教学.(2)运用对象和背景差别的知觉规律来组织教学。(3)运用差别感受性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联觉规律组织教学。2 感觉存在哪些规律? 答: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联觉。3知觉具有哪些特点?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存在哪些规律?答:知觉组织规律、视空间组织规律、听空间组织规律、时间知觉组织规律、运动知觉组织规律。5错觉有哪些种类?答:图形错觉、大小错觉、形
21、重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第四章 记忆一、名词解释: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应。(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再认: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在接触时,有熟悉之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来。)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与提取。(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再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它事物或语词唤起的。(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
22、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二、填空1、表象既有 直观性 ,又有 概括性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学习某种材料后,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 过度学习 。3、 再认 或 回忆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4、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以下四个特征: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5、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 有意识记 、 无意识记 两种。6、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 视觉表象 、 听觉表象 和 运动表象 等。7、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23、, 动作记忆 、 形象记忆 、 语词逻辑记忆 和 情绪记忆 。8、记忆的过程包括 识记 、保持 、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9、 艾宾浩斯 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10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表象)和(语词)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11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瞬间记忆)、(短时间记忆)和(长时间记忆)三个阶段。12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恢复或回涨)。13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痕迹衰退说)、(压抑说)和(干扰说)。14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15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
24、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恢复)。16一般来说,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语词逻辑记忆)记忆三、选择题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和 A 相关联。A.干扰说 B.衰减说 C.信息处理理论 D.腐蚀理论2、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D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 B 。A.识记后不会遗忘 B.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C.遗忘是逐渐产生的 D.遗忘是先慢后快的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C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及时复习
25、 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5、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 A 的影响。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6、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C 。A. 非常大 B 59 C 59个组块 D所有信息7、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 ABCD 。A 形象记忆、 B 逻辑记忆 C 情绪记忆 D 运动记忆E无意记忆 F有意记忆8、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9、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
26、动是 D 。A.重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10、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 B 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A 110% B 150% C 200% D 200%以上11、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识记叫做 B 。A.机械识记 B.无意识记 C.重复识记 D.有意识记12、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C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13、感觉记忆的容量是 C 。A. 所有信息 B 59 C 59个组块 D
27、非常小14识记内容主要是以(C)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15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D)。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16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划分的保持量最小的记忆是(D)。 A长时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17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B)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18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C)。 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19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
28、属于记忆的(C)。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20填图题主要是通过(D)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21记忆保持曲线最早由(C)提出。 A亚里斯多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2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23“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B)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1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B)记忆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四、判断题1记忆所反映的过去经验必须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Y)2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
29、形象一样鲜明、完整。(N)3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是语言逻辑记忆。(Y)4感觉记忆的迅速消失是因为刺激物迅速消失的缘故。(N)5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N)6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Y)7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长时记忆内容的唯一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来源。(Y)8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N)9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N)10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N)11在识
30、记的保持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消极作用。(N)1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Y)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曲线。(Y)14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只是众多曲线中的一条。(Y)15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N)16学习刚好成诵以后,再花时间去重复,对保持来说,已无明显意义了。(N)17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N)18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必须综合考察一个人的各项品质。(Y)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
31、表象。(N)六、简答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由哪些?答: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压抑说。2 及时复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答:遗忘曲线3.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 答:(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七、论述题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答:(1)复习要及时。(2)合理的、科学的安排复习时间。(3)采用多种方式复习。(4)采用尝试回忆与反复诵读相结合。
32、(5)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八、案例分析一个学生背一篇课文,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朗读。在朗读到10遍时,他能一次完全背诵。到此,为了让自己记得更牢,他继续朗读了10遍。在他的观念里,即使能够背诵了,但朗读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请分析该学生记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原因。答:并不是朗读的越多就记得越牢固,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第五章 注 意一、名词解释注意:人的心理对某一对象或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集中型。(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有意注意:有预定的
33、目的和意志的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注意的起伏:是有机体的节律性运动以及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而使注意强度发生周期性的不随意动摇变化的过程。二、选择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B 。 A、集中性和分配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2、注意是一种 A 。 A、独立的心理现象 B、个性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共同特征
34、 D、与心理过程相伴发生的心理状态 3、“心不在焉,则黑白拓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B 。A、感知B、注意 C、记忆 D、思维4、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心理状态是 C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范围5、“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 。 A、有条件的 B、有可能的 C、无条件的 D、特异功能6、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7、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A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8、在学习遇到困难或
35、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B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D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C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11、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 A 。A、强度 B、时间 C、空间 D、范围12、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记笔记。这属于注意的 D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13、有的人能够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C 。
36、A、选择性注意 B、集中性注意 C、分配性注意 D、无意注意14、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性是 B 。A、注意分散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D、注意广度15、“一目十行”是 A 的表现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16、下列哪个选项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A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17、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知觉对象数目的注意品质是 D 。 A、注意稳定性 B、注意分配 C、注意稳定性 D、注意广度18、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A)。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
37、19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强度是指刺激物的(C)。A相对强度 B绝对强度 C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20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C)。A绝对新异性 B相对新异性 C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21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D)。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22、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D)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三、填空1、注意一旦产生就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体有 表情 、 姿态 、 动作 三方面。(适应性的动作的产生、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
38、化)2、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 有目的 ;也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 无需意志努力 。3、直接兴趣是引起不随意 注意的原因之一;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4、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意 注意。5、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 和 集中 。 6、注意的种类有 无意注意 、 有意注意 、 有意后注意 。7、注意广度(范围)的大小,主决定于 客体复客体间杂程度和客体间的关系 、 照明程度和有无其他干扰等 、 活动任务简单与复杂。8、注意的品质有 注意的范围 、 注意的稳定 、_注意的分配_、 注意的转移 _。9、和注意的稳定相反的品
39、质是 注意的分散 。10、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无意注意)。11、注意的广度体现了注意在(空间)方面的特征。12、注意的稳定性表现了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四、判断题1、课堂上教师批评学生“没有注意”是因该生根本就没有产生注意。N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永久地保持在一个对象上。N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Y4、注意不属于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Y(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
40、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5、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注意分散。N6、如果没有注意的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Y7、目的、任务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N8、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N9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N10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Y11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N12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Y13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
41、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N五、简答1、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教学中怎样利用无意注意?答: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客观因素: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大小刺激物对比的差异性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主观因素:凡适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直接兴趣的刺激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过去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首先,在教学环境方面,应有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呆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2、 什么是有意注意?怎样保持有意注意?答:是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注意;目的任务越明确有意注意越持久意志的努力,抗拒诱因干扰与克服分心,这是保持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