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7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32498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7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7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7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73页).doc(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

2、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3、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4、。【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和皇后。手实法:宋神宗时所建立的令民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媒蘖: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惊喜,欲擢冠多士 冠:为第一名,为首名B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C廷知法害民,罢之 罢:罢免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到去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令损价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夺其口体必用之资C泛于梁山泊 庶有补于国D使官吏分堵以守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此事至小,体则甚大 轼上书论其不便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徙知湖

5、州,上表以谢 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 B C D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到了他加冠礼的年龄,已能博通经史;嘉佑二年,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十分惊喜,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B韩琦认为苏轼有才能,必成大器,但需要慢慢培养;如果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恰当,恰恰增加了他的麻烦。C苏轼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堤,他先将逃出城外的富人赶回城中,以此稳定民心,并与手下日夜奋战,最终保全了徐州。D在湖州时,苏轼因写诗而被李定等人指责是诽谤朝廷,由此被贬黄州。到黄州后,他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

6、段断句。(5分)时 新 政 日 下 轼 于 其 间 每 因 法 以 便 民 民 赖 以 安 徙 知 密 州 司 农行 手 实 法 不 时 施 行 者 以 违 制 论 轼 谓 提 举 官 曰 违 制 之 坐 若 自 朝 廷 谁 敢 不 从 今 出 于 司 农 是 擅 造 律 也 提 举 官 惊 曰参考答案5、C(应是“废除、废止”之意)6、B(助词,“的”;A而且/姑且;C到/对;D而,来/因为)7、B(是卒长的行动是写苏轼向朝廷谢罪是被贬后的生活)8、A(“特录他中乙科”错)9、(1)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

7、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2)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按照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或“还有谁与我在一道呢”)?张巡传(2)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

8、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当二

9、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u,由,从癯(q):瘦。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逆遁:预先逃跑。习题检测: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被创不顾 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 拜:授予官职C.皆官开府、特进 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恨:恨不得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

10、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交必大人长者 B.乃杀以大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且上存亡莫知 D.不与庸俗合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3.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C.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B.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

11、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C.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B.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C.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

12、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D.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法”的评价。1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译文:.(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译文: 参考答案:11.D(遗憾)12.A(都是代词,的人。B项于是 竟然;C项况且、何况,连词,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多用于进一步申述补充理由。意思相当于“并且”或口语里的“再说、再加上”表递进,而且;D项同、跟、介词 结交)13.B(A.小节;C.平

13、常的人;D.改变行为,指恶行)14.A(“一下车”应是“一到任”:“守睢阳”时空不对15.C(“以少胜多”“力保不失”不准确)16.(1)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势报告了张巡。(2)等到他没有救援而且十分困难的时候,他率领他那些剩余的受伤而残废、饥饿的以及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指撤巡)也一定不可能(实现或达到)了。注(1)句翻译时注意“白”、“以势不敌”介词结构,翻译时提到谓语前面)。(2)句注意“及”、“穷”、“将”、“创”这几个词。句子不通顺酌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

14、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15、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

16、,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7、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

17、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9分,每题3分)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 (2)故不

18、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译文: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译文: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6、解析:C项的解释显然不符合语境。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矣”,联系全文,秦和诸侯之间在打仗,因此其中的“怨”显然是“怨恨”。 答案:(3分)C(怨:怨恨、仇恨) 7、解析:选择最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选项。 答案:(3分)B(其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8、解析:原文是:秦王攻打邯郸,派白起为将,白起反对,没有执行命令,

19、于是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称病(第3节)。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环肯。秦王并没有派人去请,而是赐他自杀。 答案:(3分)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9、解析:一定要注意译文要符合语境。例如(1)中的“沉”(2)中的“内、外”等词。 答案:(9分,每题3分)(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因”“割”“无以”各1分) (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

20、里应战,诸侯军往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 文言文翻译译文: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

21、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

22、便讲和了。武安君得知停战消息,自有想法,从此与应侯互有恶感。 这一年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战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从此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

23、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

24、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三竖子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毛遂曰:白起,小竖子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材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从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

25、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真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容斋随笔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 举:攻取 B.亟发兵坑竖子耳 亟:赶快 C.而哙喜其过己 过:超过 D.俗士不达 达:高贵

26、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祖以问诸将 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 B.安可同日而语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D.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毛遂)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B.(白起)辱王之先人 C.唯陈平以为(汉)兵不如楚精 D.况于(韩信)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之时) 4.在作者看来,真正可以被叫做竖子的人是 A.白起 B.苏秦 C.柏直 D.阮籍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遂将曾经打败楚军的白起称作竖

27、子,是为了激起楚王对秦国的怨愤。 B.汉朝将领得知韩信谋反,都说要活埋了这个竖子,只有陈平没有这样。 C.韩信与彭越死了之后,英布认为汉朝剩下的将领中,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 D.虽然李白也说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样的话,却没能流传下来。答案 1.D 达:通晓、明达 2.B 都是语气词怎么哪里;A第一个是众位,第二个是兼词之乎;C第一个是大约,第二个是危险;D第一个表判断是,第二个是竟然. 3.A 应是赵王 4.C 5.即使是李白这样的人也认为阮籍是在讥刺汉祖刘邦,李白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译文: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

28、: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陵、首都郢两城,在夷陵,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这时候,白起已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已大获全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方法,都说: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高祖默默无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白起、韩信、英布三人的才能为天下人所知,若视此三人为臭小子的话,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

29、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象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长安中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自称为臣,更何况现在的他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同日而语!英布本来就曾说过: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至于陈平,则不象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柏直庸庸碌碌

30、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个子。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山,感叹说: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象古代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

31、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信陵君追至函谷关,抑之而还。 安陵人缩高之子仕于秦,秦使之守管。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使之安陵君所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

32、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之,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 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求得晋鄙客,令说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王又数使人贺信陵君:“得为魏王未也?

33、”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乃使人代信陵君将兵。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 注“王”为秦庄襄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今魏急而公子不恤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项羽本纪) B.使者致信陵君之命 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 C.使使者谢安陵君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魏公子列传) D.王使人行万金于魏以间信陵君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虽死,终不敢行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B.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 秦城恐不可得

34、,徒见欺(廉蔺列传) C.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D.困于思虑,失言于君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国兵败,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怕获罪,不肯救魏,但在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毅然回国,表现了信陵君的深明大义。 B.信陵君久攻管城不下,派人给安陵君施加压力,态度强硬,但安陵君以国家大义、父子之伦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表明了坚持的态度。 C.缩高面对来自信陵君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背秦归魏,保全了儿子的名节,他担心得罪信陵君而招来祸患,因此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品德。

35、D.信陵君帅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功高盖主,致使秦人施计成功,信陵君被魏王猜忌,于是称病不理政务,日夜沉迷于酒色,几年之后去世。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3分) (2)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3分) (3)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3分)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3.A(A项“伐”都是“讨伐、攻打”的意思,B项“致”的意思分别是“传达”、“招致”,C项“谢”的意思分别是“道歉”、“辞别”,D项“间”的意思分别是“离间”、“从小路”) 14.A(A项是

36、“虽”都是连词,解释为“即使”,B项“徒”都是副词,分别解释为“仅仅、只”、“白白地”,C项“其”分别是连词“如果”和代词“他”,D项“于”都是介词,分别解释为“被”、“在”) 15.C.缩高是为避免信陵君攻打安陵国而自杀的,在客观上体现了缩高的品德高尚;但不能说缩高自杀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品德。 16. (1)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臣”1分)就放弃(“下”1分)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倍”1分)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 (2)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绑起来(1分)送(1分)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1分)安陵城下。 (3)我已保全了自己

37、的名声(1分),也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1分),那么我又怎么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1分)! 参考译文: 秦将蒙骜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军屡战屡败,魏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于是,宾客无人敢规劝他。毛公、薛公拜见信陵君说:“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就催人驾车赶回魏国。魏王见到

38、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信陵君督师追击到函谷关,将秦军压制在关内后才领兵还魏。魏国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供职,秦人让他负责守卫管城。信陵君率军攻管城不下,便派人去见安陵君说:“如果您能遣送缩高到我这里来,我将授给他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执节尉。”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无法强迫百姓听从我的命令。还是请使者您自己前去邀请他吧”。于是就委派一个小官引导魏国的使者前往缩高的住地。使者向缩高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听后说:“信陵君之所

39、以看重我,是为了让我出面去进管城。而为父亲的攻城,作儿子的却守城,这是要被天下耻笑的。况且我的儿子如果见到我就放弃了他的职守,那便是背叛他的国君:作父亲的若是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行为。我冒昧地再拜,不能接受信陵君的旨令。”使者回报给信陵君,信陵君勃然大怒,又派使者到安陵君那里说:“安陵国也是魏国的领地。现在我攻取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赶到我这里来攻打我,这样一来,魏国肯定就危险了。希望您能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如果您不肯这么做,我就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接受魏襄王的诏令镇守此城,并亲手把太府中所藏的国法(宪章)授给了我,国法(宪章)上篇说:”子弑

40、父亲,臣弑君王,常法不赦。现在缩高推辞不受您要授与他的高位,以此成全他们的父子之义,而您却说一定要将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里来,如此便是要让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并废弃太府所藏的国法啊,我纵然去死,也终归不敢执行您的指示!“缩高闻听这件事后说:”信陵君这个人,性情凶暴蛮横,且刚愎自用,那些话必将给安陵国招致祸患。我已保全了自己的名声,没有违背作为臣子应尽的道义,既然如此,我又岂能让安陵君遭受来自魏国内部的危害呀!“于是便到使者居住的客舍,拔剑刎颈,自杀而死。信陵君获悉这一消息后,身着素服避住到厢房,并派使者去对安陵君道歉说:”我真个小人啊,被要攻取管城的思虑所困扰,对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请让我再拜,为

41、我的罪过向您道歉吧!“ 庄襄王为了挑拨离间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遣人携带万金前往魏国,寻找到被信陵君所杀的晋鄙的门客,让他去劝说魏王道:“信陵君流亡国外十年,现在重新担任了魏国的大将,各诸侯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致使天下的人只听说信陵君这个人,而不知道还有魏王您了。”庄襄王又多次派人奉送礼物给信陵君表示庆贺说:“您做了魏国国君没有啊?”魏王天天都听到这类诽谤信陵君的话,不能不信,于是就令人代替信陵君统领军队。信陵君明白自己第二次因别人的诋毁而被废黜了,便以生病为由不再朝见魏王参与议事,日夜饮酒作乐,沉湎于女色中,过了四年就死去了。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任延字长孙

42、。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龙丘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

43、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任延传) 6.下列对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书记,致医药 致:送去 B. 遂署议曹祭酒 署:暂任 C.民常告籴交趾 籴:买卖粮食 D

44、.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暴害:残暴凶恶 7.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 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B.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 C.敬待师友之礼 既之武威 D.延乃令铸作田器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百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延就任会稽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也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到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开荒垦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好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观点。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