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共2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共20页).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新个体,不同物种见存在生殖隔离。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根本原则: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基因特征等一系列相似性。基础:进化论。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木本到草本等,呈螺旋状进化分类系统:在发展和修正过程中3分类单位和等级系
2、统界、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每个单位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单位。如科一级可以分出亚科,族等。种可以分出亚种。4植物的命名(例子+格式)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照统一的命名法规,给每个物种制定的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通用林奈双名法。二名法(又称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二名法是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某一物种的学名,是林奈(Carl von Linne, 瑞典人,17071778) 首创。二名法命名的种名中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 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 Han et G. X. W
3、ang 桃 Prunus persica L. 银杏 Ginkgo biloba L.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用三个拉丁字表示亚种或变种的命名法。变种(variety, var.) 蟠桃 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风车草 Cyperus alternifolius ssp. flabelliformis5植物界的大类群l 原核生物 (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共同特征: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都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核质,也没有内质网膜,DNA未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简
4、单的环形分子,没有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细菌与蓝藻的区别在于,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胡萝卜素、蓝藻素,可营光合作用。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程。l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a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b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a),不同的门之间各种色素比例差异较大(分门依据之一);c繁殖方式多样,除直接分裂完成无性生殖外,也有有性生殖。d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f合子萌发后要脱离母
5、体,不能形成胚。与其他植物类群的区别:(a )藻类和光合细菌藻类(除蓝藻外)具有真核细胞结构(如双层膜、细胞核、色素体等),而细菌为原核类;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程。(b )藻类与真菌藻类含有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而真菌没有叶绿素;真菌细胞壁成分是真菌纤维(5碳糖),而藻类细胞壁含多糖。(c )藻类与苔藓共性:光合自养;原植体;区别:苔藓植物合子不离开母体已经开始萌发(形成胚)(2)真菌一般特征:(a )真菌营养体除少数原始种类(如酵母菌)外,一般是由向四周伸展的菌丝
6、(hyphae)构成菌丝体(mycelium);(b )菌丝通常为圆管状,直径(0.5) 115 (100m),长度差异很大,菌丝细胞间有带孔的横隔,或者为没有横隔多核菌丝;(c )细胞壁成分为多糖类的几丁质;(d )以各种孢子繁殖。(3)地衣的一般特征a地衣是一种由真菌和藻类组合的复合有机体。b地衣的形态几乎完全由真菌决定,有壳状、叶状、枝状等形态;c喜光性植物;d对空气污染敏感;e耐干旱:悬崖峭壁、树皮、沙漠等地方有分布;f耐寒性强:在高山雪线上、冻土带、南北极等极端环境有地衣生长。l 苔藓与蕨类植物 (1)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植物体有茎、叶分化,但是没有完善的维管束,没有根的分化(有时具
7、有简单的假根);多细胞结构的生殖器官:颈卵器(archegonium)精子器(antheridium),故又称颈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合子萌发不离开母体,并形成胚,故又与蕨类、种子植物合称为有胚植物(embryophyta);配子体发达,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孢子体退化,这一点与其他陆生高等植物不同。(2)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植物体(孢子体)有根茎叶分化;有维管束系统(原始的维管植物);配子体产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具有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区别其他高等植物。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逐渐退化。蕨孢子叶的局部:叶脉二叉分枝,孢子囊着生叶背边缘,叶缘反卷成假盖。幼叶拳卷。l 种子植物
8、(1)裸子植物门主要特征:a孢子体特别发达,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b大型叶簇生枝顶,叶多为针形、条形或鳞片形,极少数为扁平宽叶;c胚珠裸露:孢子叶大多数聚生成球果状,称孢子叶球,小孢子叶聚成小孢子叶球(雄球花staminate);大孢子叶(心皮)丛生或聚生成大孢子叶球(雌球花female cone);d具有颈卵器结构;e传粉时花粉直达胚珠;f具有多胚现象。(2)被子植物门主要特征 (a)具有真正的花,开花过程是被子植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故又称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或显花植物(phanerogamia); (b)孢子体高度分化,组织分工完善。具有导管. (c)胚珠包藏在由1个心
9、皮(大孢子叶)或几个心皮结合成的子房内。 (d)子房受精后,继续发育,形成果实(fruit)。 (e)植株形态、生境、营养及传粉方式的多样化。 (f)双受精现象和异质性胚乳。单子叶植物一般特征 1.草本或稀为木本,主根不发达,须根系,散生中柱,通常无形成层,通常不能加粗;2.叶脉通常为平行脉或弧形脉,稀为网状脉;3.花通常3基数,或稀为4或5基数,外轮和内轮花被通常相似;4.胚具1顶生子叶。双子叶植物一般特征胚具子叶2片;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内开放型维管束,环状,有形成层。叶片除少数外,均具网状脉。花通常为45基数。6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1)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
10、、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也叫植物的生活史、或生活周期。 2)、系统发育: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历史进程。包括两个基本阶段:一是起源,即从无到有,一个新物种或类群源于某个祖先,经演进分化而来;二是,类型从少到多,然后再减少乃至部分类型灭绝的发展过程。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变化1植物区系:植物区系(Flora):一定地理区域内植物种类的总和,也就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个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植物种类的总和。2世界种( cosmopolita
11、n species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种。3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成为特有种。通常可以分为大陆特有、省域(provincial)特有,地方特有和局地(local)特有。4分布中心: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变异中心、残遗中心5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的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6属的相似性系数C :两地共有的属的数目 B :乙地植物属的数目 A:甲地植物相似性系数7植物区划概念 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
12、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flora division)。8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kingdom) 植物地区(region)植物省(province)植物小区(district)9六个植物区 1)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大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是面积最大的植物区。l 北方亚区:l 古地中海亚区l 马德雷亚区特有:云叶科 伯乐树科 南天竹科 木通属 泡桐属 石蒜属(记两种即可) 2)古热带植物区:l 非洲亚区l 马达加斯加亚区l 印度马来西亚亚区l 玻利尼西亚亚区l 新喀里多尼亚亚区特
13、有:毛茛属 悬钩子属 3)新热带植物区:美人蕉科 凤梨科 甘属 木属 4)好望角植物区(开普植物区):没写5)澳大利亚植物区6)泛南极植物区10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分为两个: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只需记一下亚区大概范围和一两个代表种) (1)泛北极植物区: 欧亚森林植物亚区:阿尔泰、天山:(西伯利亚落叶松、黑桦、雪岭云杉) 亚洲荒漠植物亚区:藜科 欧亚草原植物亚区:贝加尔针茅、 石生针茅、羊草 青藏高原植物亚区:蒿草属 、 紫花针茅 、 西藏蒿、青藏苔草 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松属、木兰科、 茶科、安息香科 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2)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森林植物亚区:台、琼、粤、
14、桂、滇(龙脑香科、山龙眼科、 野牡丹科)11 阿连纽斯(Arhenius,1921)与格莱森(Gkeason,1922)研究了种数和面积的关系:S=CAZ(Z次方)式中:S岛屿种类总数; A岛屿面积; C岛屿内种类密度(单位面积内种数) Z统计指数,在对数形式表达式中为回归直线斜率。12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p65) 特点: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 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4)岛
15、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变化。13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入侵到另一个新环境,对新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伤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危害:l 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l 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l 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l 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三章 植物生活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称为植物的生境。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
16、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5个,每个需要举例子)p75 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概念不需背,帮助理解)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作用。 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例子: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 4)阶段
17、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 5)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例如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补偿。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作用示意图耐受限定律谢
18、尔福德“耐受限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限图解 耐受性上限 耐受性下限 需要会举例子(p76)5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亦称生态价6生态型(ecotype): 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7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
19、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8 主要是了解C3 C4植物的区别(图表3-1p84很重要) C3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里,在叶肉细胞基质中,一个CO2被一个五碳化合物(1,5-二磷酸核酮糖,简称RuBP)固定后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3-碳酸甘油酸),即 CO2被固定后最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三个碳原子,所以称为C3植物。C4型植物CO2同化的最初产物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 四碳植物能利用强日光下产生的ATP推动PEP与CO2的结合,提高强光、高温下的光合速率,在干旱时可以部分地收缩气孔孔径,减少蒸腾失水。C4植物的CO2补偿点很低,故C4植物在CO2含量
20、低的情况下存活率更高。这些特性在干热地区有明显的选择上的优势。9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10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11光周期现象: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所制约,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依次有规律出现的现象。12长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
21、不能形成花芽。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13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如:牵牛、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14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例如甘蔗,最适日照长度是12.5小时,再长和再短的日长下都不开花。15中间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如番茄、黄瓜等。16温度的3基点:最低温 最适温 最高温17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可按年、季、月或大春生产季、小春生产季、
22、干季、雨季等不同时段,统计计算积温,一般根据应用服务需要确定。计算作物所需积温一般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划分,如计算播种至拔节、播种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等时段的积温。)括号内不用背18有效积温是某作物生育时期内日有效温度的总和,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即有效积温。(有效积温中不包含低于生物学零度(起始温度)的温度值,所以用来表征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要求(作用,要背)更为准确。多应用于作物生育速度的计算和发育时期的预报。括号中除黑体其余可不背。19对低温的适应:形态上、生理上、行为上(p103) 1)躲避寒害的形态学特征: 体表被毛浓密,颜色深暗l 植株低矮并呈分支密集的垫状、莲座状体形或匍
23、匐状,既能增加热量吸收、又能减少热量散失,有利于保持体温。l 小型革质越冬常绿叶,储存营养物质(石南型)2)生理适应 :l 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地红外线。3)行为适应:l 主要表现为生长方式、向热移动与休眠方面。20春化作用:有些植物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植物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自然露地栽培的秋播植物是在越冬过程中接受自然低温刺激通过春化阶段的,不同植物和同一植物不同的类型,对低温春化作用需求不一样。(背黑体部分)21物候: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依次出现种子萌发、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
24、花盛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22旱生植物的简要特点(p118):(旱生植物借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特性,在干旱条件下能长期忍受干旱并且能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旱生植物适应干旱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减少水分丢失或者提高水分吸收与储存能力。)括号中的看看就行,背更行l 有些植物具有减少水分损失的旱生结构:叶片缩小变厚、栅栏组织发达、角质层蜡层发达、表皮毛密生、气孔下陷、叶片内卷并包藏气孔。l 有些植物具有加强吸水能力和储水能力的生理和生长特征,如提高细胞液浓度,以降低叶细胞的水势,根系发达,提高原生质的水合程度等。23水生有花植物在长期的进化选择中,形成了适应特征与生态类
25、群,长长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u 沉水植物大概特点:全株沉没水中,通气组织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以营养繁殖为主。u 浮水植物的叶子或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部直接接触空气和阳光,条件较好。上表皮着生气孔,并覆盖角质层或蜡层,水下器官与沉水植物结构相似,维管束和保护组织不发达。u 挺水植物:其下半部浸没水中,上部枝叶挺立水上,如芦苇、慈姑。挺水植物的通气组织发达、维管束、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发育健全,在强烈的阳光下植株蒸腾旺盛,并常能忍受短期一定限度的土壤干燥。24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生活型系统分类:主要参照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差别n 高位芽植物n 地上芽植物
26、n 地面芽植物n 隐芽植物n 一年生植物25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大概了解(p160)26生长型(growth form):依据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形态特征,划分出的植物类型称为生长型。27生长型系统划分原则:就是以植物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多方面形态生长特征来划分植物生活型。如茎的形态、分枝、木质化程度,叶形大小、质地、换叶方式、着生特点等。28生长型系统与生活型系统的对比:划分依据不同生活型系统: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生长型系统以植物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多方面形态生长特征来划分植物生活型。如茎的形态、分枝、木质化程度,叶形大小、质地、换叶方式、着生特点等。(
27、不要和下面的生活型,生态型搞混)29n 生活型(life form):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形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相似。这是由不同科属植物趋同进化而形成的。n 生态型(ecotype):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种群,适应于分布区内各个部分的局部条件,而出现某些生理、形态上的差异,称为生态型,也称生态差型(ecocline),以表示种内生态属性的连续性变化。30生活史(life history): 动植物微生物一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31植物的生活史类型:(p165)u 一年生植物特点:一年生植物的优势在于生殖期早,产籽量大,以休眠种子适应恶劣环
28、境:其劣势在于只生活一个生长季、因此在高度上的竞争力弱,适合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小环境常不稳定、因而成活率低。所有一年生植物为一次繁殖,采用大爆炸策略,先逐步储存光合产物,结实耗尽资源即死。u 多年生植物特点:优势是多年占据生长空间,不需要将资源与能量用于本质结构的生产与维持。此外还常能通过根茎、匍匐茎和气生根扩展营养空间。其劣势在于每年都必须重新生长新枝,并重新争取光照条件。大多数多年生植物是多次繁殖,但全部二年生植物和少数多年生植物是一次繁殖。u 乔木和乔木状植物特点:优势是占据上层空间、光源充足、有机物生产效率高,生命持续时间长、生殖能力强。由于过多资源与能量用于营养生长,不仅生殖生长的资源
29、与能量分配相对较少,而且生殖较晚。这类植物几乎都为多次繁殖植物,只有极少数属于一次繁殖。(以下是第三章是ppt上第三章的思考题,和老师画的重点相关的几题,一些没有提过的已删)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答:1、综合作用:多因子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作用就是对生物群体生长、发育、演替等生态过程有决定意义的作用。 3、直接和间接作用:一些生态因子直接对生物及其群落产生影响,而一些生态因子通 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发生作用,这称为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中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
30、是直接的。 4、阶段性作用:在生物及其群落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各种因子的作用特性差异明显。 5、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例如如果光照不足,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补偿。 三、限制因子与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及其应用。 答:1、限制因子规律(不同于木桶原理):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 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 中限制生物
31、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的特点:易变性、狭域性、敏感性 限制因子作用的补充和完善: 限制因子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适用; 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是对物种、种群而言的,不同生物乃至同一生物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限制因子可能会发生变化; 限制因子强调的是因子的不足,实际上因子过高也会对生物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 2、Liebig(利比希)最小因子规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应用:1、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引种栽培与管理; 2、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品种的引种驯化; 3、农业生产中,合理科学施肥; 4、渔业生产中,天然饵料生物的增殖; 5、
32、有害生物防治与控制; 6、生态修复重建中,生境修复与关键生物引种。 四、耐受限定律、生态幅的概念以及应用。 答:Shelford(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耐受力、耐受幅、生态价):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亦称生态价。 六、简述光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性。 答: 1、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即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33、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 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黄化现象:植物因受光不足,不能形成叶绿素而呈现黄色、机械组织不发达、 茎细软、伸长较快、叶子不舒展的现象。某些植物的黄化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豆芽、韭黄、石刁柏等。 影响光强的环境因素 a、纬度、天气、地形(山地的阴坡、阳坡); b、植被(高大植物、森林植物顶冠层的遮光); c、水体(光在水体中的衰减、水体消光系数、光补偿深度等); d、大气中的颗粒物组成及含量。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据需光度,植物的生态型分为 阳生植物(heliophyte,喜阳植物heliophyl
34、lus) 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小而厚,枝叶稀疏、树冠透光、枝下高较高。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3%5%。 如:蒲公英、杨、柳、桦、松、杉和栓皮栎。 阴地植物(sciophyte,喜阴植物、适阴植物sciophiles) 适应性特点:叶一般大而薄,枝叶浓密、枝下高较矮。 光补偿点相当于全光照的0.5%1%。 如:人参、三七、半夏、细辛、铁杉、观音座莲、山酢浆草、连钱草、 紫果云杉、红豆杉。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的生态效应: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光谱成分红、橙、黄、绿、青、蓝、紫,其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为: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时间变化上,冬季长波光
35、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生理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谱范围在可见光区(380760 nm)大 部分波段的光,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合成有促进作用,糖的合成; 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促进蛋白质合成; 生理无效辐射:绿光等很少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辐射。 影响光质的主要因素:海拔高度、空气湿度、大气中的尘埃、臭氧层、植物顶冠 层。 有色薄膜的生态应用:有色薄膜可改变光质影响作物生长,达到增产,改善品质 的目的。 实验研究表明:浅蓝色薄膜育秧与无色薄膜相比,浅蓝色薄膜秧苗根系较粗 壮,插后成活快,生长健壮
36、,叶色浓绿,鲜重和干重都有增加,测定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主要是因为太阳光通过有色薄膜时,被选择透过和吸收,这样薄膜内的光质因薄膜颜色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浅蓝色薄膜可以大量透过光合作用所需的380-490纳米的光(透过率60%以上),因而有利于植物的光合和代谢过程。 3、光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周期:昼夜节律、季节节律 光周期现象: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所制约,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依次有规 律出现的现象。 影响光周期的因素: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恒定,因此,光周期是地球上最 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性变化现象。影响光周期的主要因素有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长日照植物:通常
37、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 能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和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植物才能够开花,否则只能进 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如:牵牛、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中日性植物:中日性植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而在 较长或较短日照下均保持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例如甘蔗,最适日照长度是12.5小时,再长和再短的日长下都不开花。如:牵牛、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如番
38、茄、黄瓜等。 动物的光周期 : 侯鸟:侯鸟的迁徙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所引起; 鸟类的开始生殖时间也受日照长度的周期性变化决定;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也有光周期现象; 昆虫的光周期现象; 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 长日照兽类: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如雪貂、野兔和刺猬 等,尤其是高纬度的种类; 短日照兽类:随着秋天日照逐渐缩短,开始交配繁殖,到春天条件较好时产出 幼子。 七、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答:三基点:温度是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 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各自选择了自己最合适的温度,通常分为最
39、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在生态学上称为温度的“三基点”。在适温范围内生物生长发育良好,超过这一范围,则生长发育停滞、受限,甚至死亡。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 有效积温是某作物生育时期内日有效温度的总和,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 即有效积温。K = N (T-C) 例如,某作物的生物学零度为10,某日温度12.1,则该日有效温度为12.1 10.02.1,某发育时段逐日有效温度之和,即为该发育时段的有效积温。有效积温中不包含低于生物学零度(起始温度)的温度值,所以用来表征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更为准确。与活动积温相比,有效积温变化小,相对较为稳定,多应用于作物生育速度的计
40、算和发育时期的预报。 八、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答:1、在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分布(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及草原;寒带苔原。 2、在山区垂直分布 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山地夏绿阔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矮林带;亚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 山地苔原; 九、水分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 答:1、水的生态作用(a)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b) 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陆生植物的水分平衡,植物吸收水分产生蒸腾作用,形成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3、植物对水的适应 (a) 陆生植物:湿生植物、
41、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b) 水生植物的适应性特征: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各器官对氧气的需求;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适应于水流,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水下叶片多分裂为带状、线状,而且叶片很薄(有的甚至仅一层细胞),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营养盐和CO2的叶面积。 (c) 水生植物类型: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第四章 植物群落1群落(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2种群(population):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
42、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3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4种面积曲线(制图过程,与画图)书上p180(以下内容是ppt上摘取,便于理解)群落组成调查(以植物群落为例) 调查步骤: (1) 踏勘。将调查区段植物群落划分成若干片段,或识别群落(即识别实体); (2) 样地位置定位。在已识别的片段中选择样地; (3) 样方设计。根据调查地段的实际情况确定样方的形状和大小; (4) 测量与记录。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记录内容、设计调查表格。样地的设置样方:群落调查一般是在调查区域内选择典型
43、区块,划定方形(或任方形)的详细调查区域(样地),故又称样方。也有使用圆形样地的,称为样圆。 大样方:一般用于乔木群落或者结构稀疏的群落调查,样方面积101000 m2不等。 小样方:一般用于草本群落或者林下植物群落,面积1m2,简便易行。样方最小面积确定的调查方法:对角线法、坐标法、逐步扩大法一般群落调查的最小面积: 草本群落110m2; 灌丛16100m2; 纯针叶林100m2; 复层针叶林、夏绿宽叶林500m2(2025); 亚热带宽叶林10002000m2.(1) 植物群落分层结构分层记录群落的植物种类,采集标本,分类鉴定或编号。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及小灌木)层苔藓地衣层(地被层)藤本植
44、物和附生植物(层间层)(2)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观测调查多度的统计法:直接计算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等级划分及表示方法如下表。5种的多样性指数 (公式4-2及各个未知数的含义)书上p181生物多样性:综合反映群落内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性的指标。Simpson指数(辛普森指数)D=1-(Pi)2 D: Simpson多样性指数; Pi: 群落中i种的个体的比例, Pi= ni/N。6重要值:是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相对密度(%)(物种i的个体数/所有物种的总个体数)100 相对频度(%)(物种i的出现频率/所有物种出现频率总和)100 相对优势度(%)(物种i的基盖度和/所有物种基盖度和)10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7种群年龄结构(分布):不同年龄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P189 年龄结构图 (会画、举例)8种群增长类型及其模型: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型增长)(a)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Nt+1= Nt 或 Nt= N0t 即:lg Nt = lg N0 + t lg :周限增长率(finite rate of increase), N1/N0 种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