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1)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 主要研究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 间和感应空间等;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 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第三章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特殊性: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类型:(1)
2、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2) 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3) 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中国城市分布特点:(1) 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2) 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3) 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4) 交通指向分布为主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
3、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社会经济因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科技发达;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地理位置(大中小位置,中心,重心,邻接门户)交通运输条件区域发展条件(经济,农业,工业资源)信
4、息技术资源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
5、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第四章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以及城市因素在地域上不断增大、扩散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城市化的类型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 景观型城市化与智能型城市化4. 积极性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人口迁移模式:(1) 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的经济原因,提出
6、推拉学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理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共鸣是城市现在工商业星期,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都构成了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而农业及其的使用、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收到限制等都属于人口迁移的推理因素。(2)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首先刘易斯认为不发达经济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才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只有工业部门的发展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后二者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
7、而出现剩余产品才是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先决条件。(3) 舒尔茨提出前夕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4) 托达罗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口流动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5) 斯塔克和布罗姆认为移民是家庭集体的决策结果。迁移不仅是为了获得预期收入,同时也为了使家庭收入的风险最小。城市化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能力产量安全,满足整个地区需求(第一产业)第二前提:
8、剩余劳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最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容纳人口多,附加值高,城市化高级阶段主要动力城市地域空间过程:正统城市化类型:人口,非农业活动,城市景观城市文化虚假城市化: 缺少城市文化郊区城市化: 缺少人口,非农业活动诺瑟姆曲线70%缓慢发展,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效率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城市化特征:(1) 进程波动较大(2) 快速发展阶段(3) 第二、第三驱动主要因子(4) 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5) 城市群是主力军模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力推动问题:城市化水平低,质量低滞后于工业化地区差异性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环境约束大(人口与环境,土地
9、)城市生长周期再城市化特征:(1) 必须有低收入的居民 从他们的结局中被置换出来(非自愿)(2) 截取的住宅质量提升,人群社会经济特征发生改变(3) 街区文化特征改变郊区化:城市发展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阶段(1) 制造业郊区化(汽车,土地,空运)(2) 人口郊区化(汽车,住宿)(3) 零售业郊区化(人口带动)(4) 办工业郊区化中国城市化特征问题的几个基本模式1. 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2. 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人口总体规模大3.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减小4. 增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5. 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动加速6. 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显著7. 动力机制趋于多元化,出现多种区域
10、城市化模式8. 1990年代以来,出现了郊区化现象9. 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第六章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是从城市以外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分为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和向心型的基本活动非基本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分为 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两者相互依存。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B/N比)。B/N:(1) 预算人口(2) 把城市人口与外部因素
11、联系起来(3) 更好地对城市进行分类(4) B/N有效的对经济单位影响R/N因素:城市人口规模区位关系城市发展阶段有关城市历史背景新城市定位人口构成,青年(B大)老年人(N大)城市发展机制: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一种放大的机制。城市发展过程中,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长身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E(城市总就业)=BE(基本部分就业)+NBE(非基本部分就业)(1+NBE/BE)=m E=mBE循环累积效应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关系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12、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基友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多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
13、也可能不正确。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卡特(H.Carter)把城市职能分类方法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5种: 一般描述方法:英国奥隆索(M.Auronsseau)1921 统计描述方法:1943年哈里斯(C.D.Harris)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 统计分析方法:1955纳尔逊(H.J.Nelson)美国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阿列克山德逊美国城市职能分类、麦克斯韦尔对加拿大的城市分类 多变量分析法:1968年贝里美国城市职能分类中国城市职能分类:城市分类:行政级别划分 地理地貌特征 人口规模行政职能 行政中心城市交通职能 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部门交通性城市 口岸型城市工业职能 重工业 ,轻工业
14、流通职能 贸易,旅游第七章 同心圆模式1.中心商业区;2.过渡地带;3.工人居住带;4.中产阶级居住带;5.通勤带提出者:E.W.伯吉斯,1923观点:城市人口迁入及其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是以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基本图式:同心圆,单一核心评价:局限性:1)忽略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之外尚有文化属性。 2)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且划带过多 。 3)没有考虑交通线和自然障碍物等方面的影响。贡献:1)方法论贡献(动态、实证)。 2)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的结构特点。 扇形模式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工人居住带;4.中收入
15、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扇形模式图提出者:H.霍伊特 1939观点:城市发展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线或沿障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线支撑的扇形组合。基本图式:扇形,单一核心评价:贡献:1)该模式是从众多城市比较中抽象出来的,研究方法较同心圆模式前进一步。 2)开始考虑交通、工业等因素的影响。局限性:1)只凭借房租一个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影响了模式的典型性。 2)仍没有摆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 多核心模式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区;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提出者: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观点: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
16、,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基本图式:评价:贡献:揭示了城市地域分化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较前两者更具现实性。不足:对多核心之间职能联系和等级差别讨论较少。CBD的几个主要特征:1. 商盈利产业(金融,房地产,商务办公)集聚2. 拥有商业空间的高集聚度3. 交通的峰值地区4. 地价最高区5. 城市景观,城市心理的核心 城市首位律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1939,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
17、市。 首位度指数:反映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首位度: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S2P1/P2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位序规模法则 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评价: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 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不利于国家动员,对经济增长有害,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空间集中的有益影响,向允许资金人才更大积累,利于只是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广泛交流,大城市内各种运输成本比城市间低
18、,大城市劳动生产率最高,首位城市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更吸引投资等。一个国家或区域城市规模分布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决定,反之,已经形成的城市规模分布又推动或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不能就城市规模分布论,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第八章空间扩散:城市化近域推进,在不同时期又不同特征,形成城市地域的全层结构。(1) 传染扩散城市化(随距离增加,影响越小,阻力越大,传播速度越慢)(2) 等级扩散(高等级低等级向外扩散人文)(3) 重新去问扩散(移民、工业选址,向边缘区迁移)接受者数量没有增加,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空间移位中心地理论:(1) 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
19、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2) 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3) 中心性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4)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理论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去以六边形为最佳整个中心地区是一级潜逃一级所形成的网络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和空间结构有三种法则,市场,交通,行政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
20、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 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它们对进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1、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2、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3.理论模型,三原则:1)市场原则 2)交通原则 3)行政原则核心边缘理论
21、(1) 均衡增长/不均衡增长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护各部门均衡发展”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心循环支持和鼓励多部门发展各部门顾客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收入购买力,国内需求扩大又发投资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缺乏资金,应该在各部门间保持某种比例不均衡增长,有压力,压力推动发展。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想通产业发展,集中,前向关联发展再加工业,后向关联诱发原材料生产,扩大经济效果。(2) 生长极理论 集化 扩散生长级: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里空间上,以不同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
22、集意义。发动型工业: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产品增长率特别高,于其他产业关系特别密切。核心-边缘模式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利组织和聚落类型,连续不断产生的革新四个基本空间作用过程: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核心向边缘和从边缘向核心的动态过程作用力不对称,核心与边缘间控制依赖关系不平等边缘区社会政治压力革新扩散改变核心和边缘区空间系统的社会文化类型决策
23、过程改变黑心和边缘区权利关系类型人口迁移改变核心和边缘区聚落类型变化投资改变核心和边缘区经济活动类型四个基本过程取得成功高水平的空间组合空间结合:(1) 城市和区域相互交换的数量增加,形成一种复杂的有机结合的劳动地域分工(2) 形成一种全社会共享的社会文化结构,语言,文化价值,政治立法,政治制度以及市场经济。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4、”。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渔港要求邻近渔场,如广西的北海;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如煤城淮北、鸡西;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城市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可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
25、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都市圈又称、,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现象。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三大都市圈包括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近20年来,都市圈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大为加强,集聚能力急速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不断强化。东部都市
26、圈竞争力持续加强,其中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最为多元化,稳定性最好;长三角则有望在十年后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于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城市边缘地区存在着多种制度治理的情况城市边缘地区也是农村流动人口居留地。城市低收入家庭一般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区,以获取低价土地和最低标准的廉价住房从土地的混合使用(住宅和商业)情况以及基础设施的质量来看,有些城市边缘地区发展是有序的,有些则无序专心-专注-专业